【正見網2009年01月23日】
苗(ㄇㄧㄠ?)。( miao)
【歷史來源】
1、出自羋姓。根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風俗通》等資料記載,春秋時代,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投奔晉,食采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於是後代便以邑為姓氏。
2、根據《姓氏五書注》記載,相傳上古有位名醫叫苗父,而苗姓也從此刻開始成為姓氏。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佘、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上黨郡:秦時所置,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北),西漢移治今山西長子西。
2、濟陰郡:漢為定陶國,後置郡,治所在今山東定陶。
3、東陽郡:三國吳所置,治所在長山(今浙江金華),南朝陳改稱金華。
【堂號】
東陽、上黨等。
【歷史人物】
苗父是上古時代(這指的是黃帝時代前的某個時代)的一個醫者。苗父的診治手法和過程是非常奇特且超常的。傳說苗父把菅草(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拿來編成蓆子,供病人和自己坐臥,又用草把子紮成狗的模樣。當有前來求助的病人,他就手中拿著草狗,面對北方並口中念念有詞,每次治病都只念十個字,不管是扶著來或是抬著來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復如初。
雖然苗父能讓所有的病人痊癒,但他和後世醫者在診療疾病的方法卻不相同。因為苗父根本不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更不用任何手術去治療,所以用一般人的概念,他就不算是個 「醫生」,但因苗父為很多病人治過病,且療效顯著,故值得叫他「醫生」。
苗父的治病手法,與「祝由科」醫生們有些相似。「祝由科」是一種很難常人化的治療法,特別是在當今不信神的社會裡,但它也在不斷承傳中發展出了一些可以廣為普傳的常人技巧,「祝由科」醫生除了念咒,還用畫符、燒符、焚香和化紙等等的手法,但是治不了大病。
鳳(ㄈㄥ?)。( fe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之後,以官名為氏。根據《左傳》記載:「高辛氏時,鳳鳥氏為歷正。鳳盍以官為氏。望出平陽、邰陽。」遠古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氏時,以鳳鳥氏的為歷正,指的是專門管理曆法天文,是個以指導人們按照季節時令耕田種地和收穫的官。於是他的子孫便以鳳為姓,世代相傳。也有另外一說,鳳氏就是風氏。
2、出自於姬姓。是唐代南詔國的王族閣羅鳳氏之後,由酆姓氏改為鳳氏。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鳳姓的祖始是周代,也是周文王的第17個孩子,受封於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封為侯爵,稱為酆侯。於是子孫便以國號「酆」為姓。
3、出自於回族中。根據《中國回族大辭典》記載:「鳳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一帶。」
【郡望】
1、平陽郡:三國魏置平陽郡。隋以前的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2、邰陽郡: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漢置邰陽縣,據《百家姓》注邰陽郡,現在陝西省武功縣西南。
【堂號】
勵眾堂:源自明代鳳翕如任漢陽通判兼知縣,叛軍攻漢陽,太守棄印逃跑,唯鳳不忍城破使百姓受害,聚眾固守,終得保全事。鳳氏堂號「勵眾堂」源出於此。
【歷史人物】
鳳綱是西漢漁陽人,相傳他經常到處採集上百種的花草,用水洗過後,再用泥土把花草密封起來埋在地裡,從正月開始一直到九月底止,至少一百天,然後拿出來用火煎煮九次,就做成了一種奇藥。傳說,只要是猝死的人,把此種奇藥含在嘴裡,都能夠馬上活過來。
鳳綱平時也服用這種奇藥,到了幾百歲仍然一點不顯老。後來他進了地肺山,在那裡成仙而去了。
花(ㄏㄨㄚ)。( huā)
【歷史來源】
由「華」姓所分支出來。且又根據《姓苑》雲,花氏原自出於何氏,只是音同字不同而形成。而花姓也有一部分是滿族姓氏轉變過來。
【郡望】
東平郡: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歷史人物】
花木蘭是文學故事人物,南北朝時(一說隋代)虞城(今屬河南)人,傳說花木蘭姓花,另有一說姓木蘭、姓魏、姓朱,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和延安人之說。《木蘭辭》描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花木蘭的事跡便流傳至今。
在一個鄉村裡,花木蘭在家陪著老父,盡孝道。花木蘭一家五口,父母、姐姐和弟弟。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年邁體弱多病。當邊防緊急,朝廷募兵戍邊時,因父老弟幼,花木蘭為了不讓父親奔走沙場,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讓父親能頤養天年。
花木蘭守衛邊關十二年,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為國家立下不少的汗馬功勞,被封為將軍。在出征十二年中,她的手下都不知道她是一個巾幗女流。戰場上九死一生,花木蘭凱旋歸來,她婉言謝絕天子的賞賜,不受官爵,不願在朝為「尚書郎」,將榮華富貴拋下,她脫下戰袍,又換上以前的女兒服裝,回鄉奉養年邁的父母。忠、孝、智、勇的花木蘭,不愧為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一體的奇女子。
方 (ㄈㄤ)。( fāng)
【歷史來源】
出自於方雷氏。在神農炎帝11世孫,也就是第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討伐蚩尤時,雷因為立下大功,而被封在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在方山時,被尊稱為方雷氏,於是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氏。西周宣王時,方雷氏子孫當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因為膽識、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替周室的中興立下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便採用了方叔的姓氏當作他們自己的姓氏。
【郡望】
1、河南郡:漢高祖二年(西曆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2、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後移治安徽歙縣。
【堂號】
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倫敘堂、榴耕堂……等等。
【歷史人物】
方孝孺(西元1357年~西元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寧海人。他是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明代的大儒。方孝孺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人尊稱其為「方正學」。
明建文帝即位後,方孝孺擔任翰林侍講學士。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所以受到建文帝的百般信賴和倚重,方孝儒對建文帝也是忠心赤膽,全力扶持著建文帝,並替建文帝起草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後燕王朱棣在攻破南京,篡得皇位,他攻入北京時,詢問大臣用何方式能名正言順的繼承帝位,一大臣說:「只要方孝儒肯降,並昭告天下,則天下人皆服。」燕王便下令用各種方法讓方孝儒能起草即帝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屈服,卻在紙上直書「燕賊篡位」四字。燕王看了後非常生氣,便把方孝孺在午門內凌遲處死。方孝儒寧死不屈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
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的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是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燕王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福王時追諡文正。方孝孺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