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9年02月15日】

*正見網2009年02月10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踏莎行・同修

花炮飛鳴,
歡聲未斷,
闔家團聚親人伴。
更深夜半望星空,
神思悠遠親人喚。

旭日將升,
霞光燦燦,
佛花朵朵人神嘆。
聲聲思念盼梅歸,
同心攜手前約踐。

修改與評註:作者擔心「思念」的標題是否恰當,故改為「同修」,因為全詞內容是寫對同修的「思念」。第二句「歡聲未斷」改為「歡聲續斷」,一方面更切實際,因為看焰火時的呼聲多半是一陣一陣的,即使不斷,也有強弱的分別;另一方面,這樣修改後與第一句「花炮飛鳴」形成對仗句。這兩句雖不強求對仗,但它們是此詞中唯一可構成對仗的兩句,歷來的佳作也以對仗為多。第五句「神思悠遠親人喚」後三字用了倒裝,可以造成主、賓顛倒的歧義,因此改為「神思悠遠輕輕喚」,比較明確,也更形像逼真,因為是在「更深夜半」的時候,思念的又是失去自由的同修,自言自語的「喚」都必須是「輕輕」的。這裡有以抑為揚的方法。下片第一句「旭日將升」改為「旭日蒸蒸」,一方面化用「蒸蒸日上」增加形像性,另一方面也是和第二句「霞光燦燦」構成對仗。第三句「奇花朵朵人神嘆」,就是修煉人也不一定就立即明白這「奇花」的內涵,因此改為「佛花」,更容易想得到,也恢復其神聖的特性。末兩句「聲聲思念盼梅歸,同心攜手前約踐」,作者「感覺寫的不是很理想」。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聲聲思念盼梅歸」的內涵基本上在前面已經有了,只是「梅」的比喻是新的,但卻沒有進一步發揮其比喻的形像性。末句的內涵對修煉人來講是自然而必要的,但也可以說是不言自明(或可明的)。如果考慮到要給普通讀者看,則深化梅的比喻、凸顯對同修的思念更為恰當,也更能觸動讀者。因此沿用作者「梅」的比喻,鬥膽將末兩句改為「梅枝猶在雪中埋,寒冰未淨常思念」。這樣也委婉的道出了同修目前的艱難處境,為作者深深的思念做了最有力的解釋。由於這樣改動涉及到內涵的較大變動,又沒法先和作者討論,作者如不滿意或有更好的修改方案,請速寄來。大家的共同願望都是使每一件作品儘可能達到她現有條件下的完美狀態。此詞在格律上守得很好,基本上沒有錯誤。只有末句中的「約」字值得說一下:這個字作者是用為平聲字,因為它在現代普通話中讀平聲。但「詞林正韻」中它是入聲字(第十六部十藥),到元代的「中原音韻」中被派入「歌戈」部的去聲字中。此後沒有權威的韻書考證其讀音變化,但在多數南方人的讀音中,它現在還是讀入聲或去聲。因此,我們仍然應該以仄聲來對待。尤其是寫詞的時候,我們的主要依據還是「詞林正韻」(網上一般叫「詞韻簡編」)。北方人因讀音中沒有入聲,在學寫詞時會碰到這一類麻煩。我們將儘快校定出「詞林正韻」和「中原音韻」可靠的板本,許多入派三聲的字在「中原音韻」中就能找到答案了。

原稿:滿江紅

回望中原,曙光起、赤潮漸落。
整十載、腥風血雨,震人心魄。
善語涓涓融鐵石,慈懷蕩蕩清污濁。
眾法徒、長夜救蒼生,金光爍。

污泥淖,清蓮濯;
嚴寒礪,梅姿綽。
縱千辛無悔,苦中常樂。
一曲壯歌長夜過,千秋青史丹心著。
踐誓約、助法返穹蒼,金身卓!

修改與評註:第一行中「赤潮」改用作者草稿中的「紅潮」,從聲韻、詞格和兩字的習慣用法上考慮,這裡的環境用「紅」為好。第三行中「善語涓涓融鐵石」較好,如果改「鐵石」為「冰雪」就容易多了,因為「涓涓」一詞本身就用了把「善語」比做「水」的比喻,而水融冰雪是很容易的。至於「正念錚錚熔鐵石」,就帶有強迫的意味了,而這一行的「善語」和「慈懷」是要顯示慈悲的力量。而且「善語」和「慈懷」是一「實」一「虛」的對待寫法,換為「正念」就全屬「虛」寫了(這裡的「虛、實」是詩歌手法中的術語,指作用於感官還是作用於心或意念)。「慈懷蕩蕩清污濁」中的「蕩蕩」改用作者草稿中的「浩浩」。「蕩蕩」一詞,我們過去在評議中特別談到過,此詞在形像和感情色彩上都比較複雜,用得不當就可能產生誤解,請作者們使用時多加小心。至於「正行」代「慈懷」就更不必了。第四行中「眾法徒、長夜救蒼生」最好,作者草稿中提供的多種選擇,都遠遠不如它。比如「醒蒼生」的內涵已在「救蒼生」中,「真相廣傳揚」或「聯手正三才」與「長夜救蒼生」相比,形像性、具體性和內涵的深刻與重要性,都遠遠不如。此行中末句「金光爍」改為作者草稿中的「金星爍」,並且加了一個小「注」在詩後,修改的理由即在其中。下片第二行中「梅姿綽」,作者顯然是把「綽」字當作「綽約」的縮略語了,其實不能這樣縮略。一個雙音詞能否縮略為單音詞而且基本保留其原意,要看這個雙音詞的構詞方法。最好的做法是查詞典來決定,不要憑自己的想像和猜測。因此改此句為「梅心琢」。下片第四行中「千秋青史丹心著」,「著」字在這裡要讀「著作」的「著」(動詞)而不是「活著、說著」的「著」,因此不屬於入聲第十六部(十藥),而屬於第四部的去聲(六御),不入韻了,必須改。故改為「灼」,在內涵和形像上稍勝,在對仗上稍次。第四行的兩句「一曲壯歌長夜過,千秋青史丹心著」很有概括力,而且形像生動,比草稿中其它句子都好。至於說「句內對」,不應該在寫的過程中去過多的考慮,首先滿足了對仗要求後,句內對有就有,沒有也不強求。「青史-丹心」固然是很好的句內對,但這兩個詞與出句中相應的詞就對得不工:顏色沒對上顏色。末行中「助法返穹蒼」改為「法正返穹蒼」:最終「法正」了才是「返穹蒼」的充分條件。「法正」是師尊的目標,「返穹蒼」是正法弟子的歸宿,因此這句比草稿中其它句子概括力更強,也就更好些。末句「金身卓」是「返穹蒼」的一個具體而形像的補充,形像滿好,氣勢稍差。

原稿:早春
二月神州已丑寒,東君遣使報新鸞。春風料峭絲絲暖,冬夜闌珊片片殘。
曙色初開天地美,星光正度霄漢歡。晨鐘陣陣聲聲急,何事人間萬古難?

修改與評註:首句中「已丑」可有可無,可改為其它具體、形像的描述「寒」的詞彙。如果改為上年的年號「戊子」就比較有深意了。「報新鸞」絕大多數讀者不會理解,應當小注一下。第三句「春風料峭絲絲暖」,細緻而微妙,有詩味。「絲絲」用得很好,使無形的風變得幾乎有呼之欲出的形像感。第四句中「片片」就不太好,讓人想起現代新詩中普遍採用的對無形像的對像強賦形像的做法。改為「刻刻」如何?至少是傳統的計量方法,而且一般人多半能理解。第五句「美」字顯得「泛」而少味,使「曙色初開」未能有效的展開。得費點精力改一下才行。第六句「歡」字不管因何而來,都讓人覺得恰到好處:能同時修飾「星光」和「霄漢」,增加了正面的內涵,色彩亮麗而喜氣洋溢。第七句中「陣陣聲聲」在內涵上是「陣陣」包含「聲聲」,實際應用時用其中一個就夠了。末句內涵不錯,但用肯定的陳述句比用設問句可能會更有力。

由於時間關係,已經有很多詩歌沒有寫評議了,時間過去太久的可能也不會再評了,其中一些問題隨著作者們的提高,也用不著評了。但你過去的來稿中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帶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回復。下面我把去年11月23日、12月8日和12月9日審稿時所遇到的你來稿中涉及的問題簡單的談一談。你提的問題比較具體,但我的看法是一般性的,因此其他有志於詩歌理論和技巧的作者可能也會感興趣並有所得。

十一月二十三日所審的「輝煌」好像是沒有登載,後來你也沒有再提這首詩。來稿附言中談到的有關格律的看法,是互相的討論,不能成為詩歌登不登載的理由。此詩沒有登,唯一的原因是其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歷史上的名人都是大法弟子」的說法也不對,其中有專門弄來對著師尊乾的。在法正人間時,我想師尊會從細節上講清這人間的一切重要問題的,包括對每一位比較重要的歷史人物的評價。但現在還沒到這一步,就當是同修之間的交流和猜測吧,以後自然就不言自明了。

來稿中說「第二聯的第一句的原始格式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由於第二個字改變了平仄,所以第六個字也隨之改變了平仄,同時又救了第三個字,這樣實際的格式變成了(平仄平仄平仄仄)。(某某文章)特別提到了七言律絕中第二、第六字變動平仄的情況,我感覺很有道理」。

「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理」,修煉和常人中的事情都服從這一法理。我們現在是在「格律詩」範圍之內來講這個問題。我們不說上面具體的例,廣泛的講「拗句」。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我們承認它們可以使詩歌的聲韻比較和諧。該不該改、能不能改,那就要看改變後是否仍然有同樣的表達效果。說高一點,那要看這種句式、聲韻的改變是否是內涵的要求。可是拗句是怎麼來的?最早的拗句,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拗做「仄仄平平仄平仄」,那是因為很多人都這樣寫,最後就以多為勝了,固定下來了。不是因為有些人發現自己那句話的內涵只有這樣的平仄格式才能很好的表達!現在講詩歌格律的人只能含混的解釋說:該平的用了仄了,就要在另一個地方改回來,把本來是仄的改用平。請問:為甚麼該平的要用仄?哪不是自己無法改變自己的句式和表達方式而逼出來的嗎?在另一個地方改一下平仄就能「救回來」,因為那樣又達到了新的和諧。難道完全不同的平仄格式就只有「和諧」與「不合諧」的區別嗎?我們學過詞、曲的人都知道,每一個不同的拗句都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錯綜複雜的組合這些句子就可以弄出八百多個詞牌來表達很不相同的情懷。說得簡單點,多數拗句都要改變平仄轉換的次數。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只有兩次平-仄的轉換,但其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有四次平-仄的轉換,而且轉換的緩急前後不同。如果對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不變,那麼本來是兩次轉換對兩次轉換的,就變成了四次轉換對兩次了。這就肯定要改變句式本身給人的情緒感覺!再說,拗句往往會不同程度的破壞那一聯的「黏、對」性質,難道「黏、對」不是格律詩和諧的一個表徵嗎?一個人真的對平仄的音樂感很敏感了,他只要看一下詞譜、曲譜的句式和平仄安排,就能大致知道那首詞、曲適宜表達何種情懷。這才是掌握平仄理論真正的用場。如果該平的可以用仄,只在另一個地方改換(或不改)平仄就行,那麼有甚麼句子的格式不可以打破呢?把四種句式都給它來個一拗一救,還用格律詩幹甚麼?人世間的理論固然不複雜,但對這不複雜的理論,許多人還是人云亦云,不能自己去把它想透徹的。是不是格律詩就很完美了,就應該保持不變了?恰恰相反,格律詩的問題大得很。按照格律詩的格律寫詩固然多數都會在音韻上和諧些,但和諧的詩不一定都是格律詩。李白不是有很多好詩都不入律嗎?可是唐代以後就使勁推行格律詩,讓頗有風味的古風逐漸冷落,甚至後來的人一說寫詩就必須是格律詩!這樣就不好了,就走偏了,也就不對了。格律詩只有四種基本句式,它能涵概所有不同的情緒表達嗎?為甚麼詞、曲裡邊可以大量用各種拗句呢?那是表達情緒內涵的需要。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不是什麼句式或平仄安排就一定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看作者要表達甚麼情緒,能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句式和平仄安排就好,否則就不好。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真正懂得平仄的理論和實際效果。那時候隨便怎麼寫都能達到作者希望的最佳效果,就像武術中說的從有招到無招。但又比須經過有招的過程。我們要學點、寫點格律詩,就是要先有招。不是格律詩本身有多大價值,而是通過學習它,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訓練,最後才能對文字的音樂性有所掌握,運用自如。你在十二月八日寄來的稿件中說「一般情況下,我寫大法題材的詩,都在寫律詩。……我認為寫大法的題材必須用最完美最優美的體裁形式」。這就等於說格律詩是「最完美最優美的體裁形式」了。這樣看是會產生認識上的障礙的。格律詩不過是能保證寫出的東西聲韻比較和諧而已。但實際生活中還有不和諧的東西存在,也要有方法去恰當的表現它們。比如歌劇或舞劇中壞人一出場,那個音樂就是不協和音程來構成主旋律,讓你一聽就感到憎惡。如果我們只教人怎樣用協和音程,只准用協和音程,那怎麼表達反面的東西呢?沒有反面的東西作襯托,怎能顯出正面的東西好呢?你在十二月九日寄來的「神州行」的附言中說:索性就一、二聯用《平水韻》「下平聲」的「一先」,三、四聯用「十四鹽」,這樣就形成了「轆轤韻」。李商隱曾在律詩中(無題二首)用過「通韻」,這次我們就嘗試著用一次「轆轤韻」。對於韻的問題,我們也應以上述思想方法來對待:是迫不得以造出各種韻格來呢,還是有目地的把韻格作為表達內涵的工具呢?平行的說法就不用重複了。

我把花了多年時間閱讀和思考才明白的道理,簡單明了的告訴大家,就是希望別人不再去白費時間走彎路。拗句和各種韻格都是在不完美的律詩中小敲小打,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徒亂人意。我們要把眼光放得遠大些。我們可以做更大的事。比喻說,格律詩只是一座小巧的建築,我們要建很大的雄偉的大廈。我們不必非要推倒格律詩,讓它成為新大廈中的一個部分就可以了。但它本身要服從新大廈的格局。

*正見網2009年02月09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送大福 (編者:原文較長,從略)

修改與評註:此詩按原來句子的順序,各個韻腳分別為:翁、城、功、通、生、青、盈、風、通、英、豐、名、公、宮、情、興、窮、生、平、容、明、評、生。看得出來,這些韻腳分別屬於第一部(東冬)和第十一部(庚青蒸)。凡是兩個以上同韻部的韻腳連在一起的,都可以當作轉韻來對待,單個的韻腳就不行,比如「城」「英」「豐」「名」「窮」「容」等處。經過對內容的分析後,發現交換句子次序不會引起甚麼大問題,因此就將全部句子按韻腳同部的原則分為四組,只有兩句處作了修改:「當今但見是長城」改為了「當今但見長城空」,換了韻腳;「善待大法得福報,迫害大法天不容」,這兩句無法歸入四個部份中的任何一個去。但其內涵卻是其它句子中已經具有的,因此刪去了這兩句。「東冬」與「庚青」混押的問題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希望對這兩個韻部不太分得清的作者多加注意。最好是把這兩個韻部的字列印下來放在手邊,或者剪裁下來做成一個小文檔。一旦寫詩時碰到這兩個韻部的字,就仔細的查一下,看有沒有混押的情形。

原稿:萬古緣:
他鄉漂泊苦中尋 濁世無奈染身塵 萬載輪迴心期盼 終見婆籮靈花顯

聖王真身降人間 得法終圓萬古緣 風寒蓮香姿更翠 不負眾望在史前

修改與評註:第二句「濁世無奈染身塵」文意欠順,改為「濁世無奈滿身塵」。第四句「終見婆籮靈花顯」是押第三句而不是押第二句了,因此改為「婆羅花開夢成真」,使前四句押韻合符規則。

原稿:無題:
元宵月明,甚念恩師。
宵宵思念,勿忘師恩。

快救眾生,拯救穹浩。
樂此不疲,陰霾盡盪。

修改與評註:此詩完全不押韻。但內容尚可,且能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添上韻腳。第二句「甚念恩師」改為「甚念師恩」;第三句「宵宵思念」改為「良宵思念」,以符全詩所在的環境。第四句「勿忘師恩」改為「盼師降臨」;第六句「拯救穹浩」文字欠通順,改為「拯救穹宇」,並與第五句交換位置;第八句「陰霾盡盪」,改為「陰霾盪清」。

*正見網2009年02月08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千秋歲・同化法光
法光之最。
億丈明霞瑞。
補地碎,扶天墜。
掃除蒼宇晦,開啟芸生慧。
乾坤正,大穹不滅千秋歲。

幾度龍華會。
洪誓今朝兌。
勇猛念,慈悲淚。
豈將名利累,迫害何足畏。
須知道,佛緣一刻千金貴。

修改與評註:第四行中「開啟芸生慧」,「芸生」顯然是「芸芸眾生」的略詞。但通常不這樣縮略,因為「芸芸」兩字分開後就沒有「眾多」的意義了。因此改為「芸芸」,這樣縮略是詩文中見過的。下片第二行「洪誓今朝兌」,作者當然是把「兌」字當成「兌現」來用了。這個問題我們提過不止一次了,可能作者沒看到過去有關的評議。簡而言之,「兌」和「兌現」詞義完全不同,作者可查詞典加深印象。因此改為「洪誓當無愧」。下片第四行中「迫害何足畏」,「足」字在「詞林正韻」中是入聲字,到元代的「中原音韻」中也派入上聲而不是平聲,現代的普通話才讀為平聲,但南方話多數讀上聲或去聲。因此改為「迫害何須畏」。另外,「幾度龍華會」一句。筆者印象中「龍華會」只有一次,但沒有細查資料,因此沒有修改。如果作者有確鑿資料,證實不只一次,請寄一個簡單結論來,並註明資料出處。我們將在評議中與其他作者和讀者分享這一結論。如果確實只有一次,請作者將「幾度龍華會」稍加修改寄來,我們為作者更正就行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生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