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3月13日】
酆(ㄈㄥ)(fēng)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根據《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酆姓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子於。周武王克商以後,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17個孩子於酆邑,建立侯國(今湖南省永興縣北),世稱酆侯。周成王時,酆侯被廢黜,其後人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遂成酆氏。
【郡望】
京兆郡:秦朝初置內史官以治理京師(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西漢景帝時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為京兆尹,下轄十二縣,相當於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
【歷史人物】
酆寅初
酆寅初,字復出,元末明初人。酆寅初博學多才,因為不願為元朝做官而隱居在山林間。洪武年間曾擔任國子司業,後棄官,活到105歲。
鮑(ㄅㄠ?)(bà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為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為氏。根據《通志• 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即杞公子)仕齊,居住在鮑邑(原為夏朝的諸侯國,故城在今山東省歷城東三十裡),其子叔牙以國名為姓。
2、出自於庖犧氏。即伏羲氏,其後有鮑姓。
3、出自於他族。根據《魏書•官氏志》資料記載,南北朝大融合時,北魏地區的少數民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在洛陽,也與漢族融合,於是便改姓鮑。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姓鮑者。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內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後改為鮑姓。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上黨郡:古郡名。韓始置。西漢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2、東海郡: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南朝齊移治漣口(今江蘇省漣水)。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3、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4、泰山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東省泰安東南)。漢有博縣,唐為干封縣,宋改干封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軍,改州。清雍正時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廢府。
【堂號】
1、清懿堂:鮑氏「清懿堂」為頌揚鮑氏歷代烈女貞婦而建的紀念館,是中國少有的「女祠」。 常言道:「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古代祠堂的修建,基於傳統思想,男為天,女為地,所以男祠大於女祠。
2、鮑姓主要堂號有:「清望堂」、「東海堂」、「亦政堂」、「上黨堂」、「舞鶴堂」、「泰山堂」等。
【歷史人物】
鮑叔牙
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齊國人。他和管仲是從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管仲的家境貧困,經常欺負鮑叔牙並占他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待他很好,不曾有什麼怨言。鮑叔牙常和管仲一起合夥做生意,每次賺錢,管仲總想多分點,朋友都認為鮑叔牙糊塗,吃了大虧,但鮑叔牙從不以為管仲貪心,他知道管仲的家境不好,有老母親要奉養,多拿一些是應該的。
鮑叔牙和管仲也曾一同上戰場,在打仗時,管仲總是躲在最後面,曾經三次打仗而逃跑了三次,鮑叔牙卻不認為管仲膽小,他知道管仲的母親年歲大,只有管仲這一個兒子,萬一他有三長兩短,家中年邁的母親就沒人奉養了。後來管仲也做了幾次官,每次都因表現不好,而被免職了,鮑叔牙並不認為他不是沒有才能,是因為沒遇上好時機。
後來鮑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小白和糾爭奪王位,結果小白得勝當了國君,公子糾失利被殺,召忽為之自殺,而管仲沒有自殺而選擇讓魯國囚禁。管仲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並不認為他無恥,因為鮑叔牙知道管仲不羞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為恥辱。因此管仲說:「生養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卻是鮑叔牙啊!」
由於鮑叔牙的緣故,管仲被釋放了,鮑叔牙並向齊桓公大力推薦管仲為宰相,把自己置身於管仲之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後,使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都是因為管仲的謀略。而鮑叔牙的子孫在齊國享有俸祿,十幾代都得到封地,多數都出任大夫。天下人都讚揚鮑叔牙的心胸坦蕩,能夠推舉人才,總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善意地理解、幫助別人。
史(ㄕˇ)(shǐ)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2、出自於周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3、出自於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是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搬遷到中原居住,便以國名為姓氏。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西曆前104年)改內右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
【堂號】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身份在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和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死後,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史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歷史人物】
史可法
史可法(西元1601年~西元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明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明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考取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後任命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也曾參加鎮壓農民起義軍。
二十歲那年,史可法前往應試途中曾在古廟中苦讀。當時擔任京畿督學的左光鬥微服出巡,那是個風雪交加的天氣,當左光鬥一行人來到古廟時,看見一位年輕人因讀書疲倦,趴在桌上睡著了,而桌上放著一篇文章,左光鬥拿來一看,對此作品非常讚賞。左光鬥見他衣服單薄,就把自己的外套脫下披在此人身上,而後詢問寺僧,方知此人姓名是「史可法」。應試當天,左光鬥擔任主考官,看見前來應試的史考法,就當場在他的試卷上批了第一名。左光鬥曾對太太說:「我的兒子才能都很平庸,不足以成就大事,而將來能夠繼承我的志業,恐怕就只有這個年輕人了。」
在《左忠公軼事》中曾記載,史可法擔任鳳廬道職務時,每當軍情一緊張時,他就數日不臥床睡覺,讓士兵輪番休息,而自己坐在營帳外守候。在寒冷的夜裡,起身站起來拍動衣服時,鎧甲上的冰霜都被震落下來,發出清脆的聲音。當有人勸他稍作休息時,史可法總回答:「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由此可知左光鬥在史可法心中的份量與地位。而左光鬥提攜後進及「鐵石肺肝」的人格感召,深深影響了史可法,成就了史可法忠肝義膽的作風。
唐 (ㄊㄤ?) ( tá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也有唐姓。
【郡望】
1、晉昌郡:晉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2、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魯 國: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晉改為郡。 晉陽縣:秦置,治故晉陽城。秦漢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并州治所。
【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對待人民有如親生孩子,先教育,如果不行就懲罰。就在當官9年時,地方的壞風俗竟然都消失了,全縣在3年中都沒有打過官司。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便封費汛為梁相。
【歷史人物】
唐寅
唐寅(西元1470年~西元1523年)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晚年信佛,又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亦稱為唐伯虎。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年輕時,無所事事,和人縱酒遊樂,經朋友規勸,於是閉門苦讀,經年累月,刻苦學習,十一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九歲參加鄉試,高中「解元」。
他能與多位畫家齊名成為「明四家」,全因母親的教育和名師沈周的指導。唐寅少年時,富豪人家常請他作畫,他就慢慢驕傲起來了。他的母親看在眼裡,有一天,她對唐寅說:「孩子,你學畫只是剛起步,有什麼好驕傲的呢?」她就隨手給唐寅行李和碎銀,說:「當今大畫師沈周離此不遠,拜他為師吧!畫不好就別回來見我。」唐寅知道沈周的畫很出名,就歡喜上路拜師去了。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在沈周的教導下,唐寅的畫技增長很多。一天,唐寅拿自己的畫和師傅的比比,自覺已經不相上下,不禁自喜:「我已成名手,該出師回家看望母親了。」沈周看出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備飯菜為他餞行。飯菜擺在後花園的小屋裡,小屋平時是鎖著的,誰也不能進去。當唐寅一進屋就四處張望,只看見屋子有四個門,而沒有窗子,他好奇的從門格子向外看去,見門外風景如畫,仿佛都能聽到那山澗流水聲。他想:「這麼好的風景,師傅平時不讓我進來,大概怕徒弟從此出去游山逛水,無心學畫了。」他看得發獃時,師傅就說:「你的畫本來不錯,又學了一年,現在可以出師了。你想到後花園痛快的玩嗎?」
唐寅不顧滿桌飯菜,就站起去開門,也許走得急,讓門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開另一扇門,又讓門格子碰了一下,再去開第三扇門,這回碰得更厲害。原來這三扇「門」都是沈周畫上的,唐寅醒悟過來,他轉身雙膝跪在師傅面前,說:「師傅,我不想回家了,讓我再跟您學三年吧!」從此唐寅專心學畫,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