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09年03月15日】

*正見網2009年3月12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驚蟄雷鳴侃兩會

修改與評註:此詩是長短句的古體詩。因為語言平白易懂,因此有點象新詩,但沒有一般新詩那種缺乏韻感和節奏感的毛病;由於此詩韻感和節奏感都比較明顯,因此又有些宋詞的味道。總之,我們認為此詩在語言文字和格式的處理上是比較好的:同時發揮了新詩和詞曲的優點,克服了它們可能(或經常)出現的缺點。這樣寫,一般人都能讀得懂,念起來順口,容易記,最適合寫講真相、揭露邪惡的內容。由於不象詞、曲那樣受譜的限制,因此寫作中自由度很大,不會因平仄和韻腳位置而感到掣肘。

對此詩主要的修改是合併了一些詩行:對那些三個、兩個乃至一個字的詩行進行了合併。但這種合併不是單看字數,而是要同時考慮節奏、韻感和語氣。有些三字句有其獨特的作用,就決不能合併。詩歌中如果短句太多而且用之不當,其負面效果是很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這也是此詩所反映出來的、作者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其它的少量修改:添字、換韻腳等都主要是加強韻感和節奏感。末行的「對!」字,作者用得很好,但微顯單薄,節奏跳躍也太大,因此添了兩個「對!」,讀起來不單薄了,且有一呼百應、踴躍追從的感覺。

原稿:快回頭
人心執名利 道德滑絕地 末世獸為首 紅魔禍神州 法正宇更新
人間大事收 惡黨行絕路 隨者快回頭 不聽法徒勸 大難命難留

修改與評註:此詩前兩句押韻與其它行都不同,而且平仄也不一樣。雖然四句以上的詩容許轉韻,但轉韻應該作為一種修辭手段來用,而不是被迫的。此詩按內容來看,是沒有必要這樣轉韻的,因此把第二句「道德滑絕地」改為「道德步步丟」。象這種全詩押韻都很好,就一個韻腳不能統一的情況,作者不妨把韻書中後面幾個韻腳所在韻部的字逐個瀏覽一片,有時就能找到一個韻字可以用來改寫原句、使之押相同韻的。

原稿:邪黨兩會
惡首聚一起,黑窩開兩會。裝腔故作勢,狐假又虎威。
惡業添一筆,老帳加新罪。罪惡封其身,全是亂法鬼。
天火處處燒,法網亦恢恢。死期劫數到,索魂看追誰?

修改與評註:第四句「狐假又虎威」文理欠通:「狐假」和「虎威」不是平行結構。「假」是「假借、借」,「狐假虎威」是「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風」,因此不能在中間加上「又」字。相反,前一句「裝腔故作勢」中的「裝腔」和「作勢」是平行結構,可以用「又」字分開。因此前句改為「裝腔又作勢」,後句改為「狐假虎之威」。

原稿:神韻
世上神韻行,引來你我他。一遍二遍看,千人萬人夸。

修改與評註:此詩首句中「行」字不太符合常人的理解和使用方法,但此詩主要針對常人讀者,因此把首句改為「人間演神韻」,用「人間」反襯「神韻」之高:本非人間之所有,句子含義也很清楚。這首小詩寫得不錯,特別是後兩句,平實明白,生動的表現出神韻風行世界的真實情形。「引來你我他」的說法也很別致,而且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至於作者所說的考慮平仄和粘對的問題,還不是很重要和急迫,而且決不能因詞害意,為了平仄和粘對而把好的句子都改得不好了。特別是,不要把格律詩那套平仄規律當作唯一的聲韻和諧的標準。比如此詩的後面兩句,完全不合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但它們在聲韻上是和諧的,在對仗上也對得很好。

作者在來稿附言中提出的幾個問題,可能其他作者也希望了解,下面我們作一個簡單的回答。

問:是否要求,聯與聯相粘,每聯相對。
答:這是指格律詩。古風不要求,特別是「粘」。古風也用「對」,但主要在文字結構上,平仄上不象格律詩那樣嚴格。句子內部的平仄安排和句子之間的粘對,都是為了聲韻和諧,但聲韻和諧的詩並不是都能滿足格律詩要求的。因此培養自己對聲韻和諧的感覺比起懂得平仄安排來更重要。特別是初學者,費很多時間去調平仄是不值得的。只要有平仄和調整聲韻的概念,在不影響句子和全詩原意的情況下調一調是可以的。非要一下子把平仄調到格律詩的要求,結果往往會扭曲句子甚至全詩的原意,得不償失。

問:一首詩的句讀能否1、2句是2-2-1,3、4句是2-1-2,是否都應該是一樣的2-2-1或者2-1-2?
答:這個問題作者考慮得比較細緻。作為「要求」來講,沒有這樣嚴。五言詩只要求2-3讀,七言詩只要求4-3讀就可以了。至於後面的三個字是1-2讀還是2-1讀,並不作要求。在古人的詩歌、甚至是有名的佳作中,你都能找到同一聯中的兩句後面三字讀法不相同的。七言詩的前四字一般說來應該是2-2讀,但有些特殊情況很難滿足這個要求,因此就只好把要求降到4-3讀了。比如「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前面四字要按2-2讀就不合格了。當然,能夠避免這種情況時,還是避免為好。

問:八句以上的詩現在投稿最基本要求是什麼?如果會了,是否也要求按律詩的要求寫作?
答:是否按格律詩的要求寫作和審閱,與句子數目無關。不管作者來稿上是否寫明是格律詩,我們登載時都不特別標明格律詩。但作者如果要求按格律詩來審閱和修改,我們會盡力而為的滿足作者的要求,這是為了給學習格律詩的作者一個反饋。我們不鼓勵大家都來學格律詩,特別是初學寫詩的人;同樣的原因,我們也不鼓勵大家都來填詞。只要你在寫格律詩或填詞時為了平仄要求而使用了自己平時並不使用、甚至自己都覺得難懂的詞語或句子,那你就還不到寫格律詩或填詞的時候,就不要勉強而為。要知道,不嚴格要求平仄安排的古風一樣可以寫成聲韻和諧的詩;上面評議中提到的長短句古詩一樣能寫出詞的味道。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的詩歌是否充分表達了自己要說的話,是否能被廣大讀者看得懂,因為他們中有許多是和作者有緣,希望被救度的眾生。

問:(關於)《詞林正韻》,現有幾點不明白。比如第二部三江七陽二十二養,這個數字是安(按)什麼規律或方式排的?第三部平聲中十灰(半),這個半是啥意思?第一部出現「跫」,而第二部「三江」中還有「跫」為何?後面(冬韻同)是啥意思?
答:因為《詞林正韻》是從《平水韻》合併韻部而來的,《詞林正韻》第二部「平聲:三江七陽通用」就是說,這一部是由《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三部江韻」和「下平聲第七部陽韻」合成的一部;類似的,仄聲部分則是把《平水韻》中各個上聲部和去聲部合併了放到相應的平聲韻下面,這樣是便於填詞時可能要用到平、仄聲韻互押的情形。至於入聲韻就比較特殊,它仍然是單獨列出的,但也合併了《平水韻》中原來的入聲韻,使韻部的數目減少了。作者可到網上看看《平水韻》的分部就很容易明白了。

第三部平聲中的「十灰(半)」(有的版本已經沒有「半」字),是說《平水韻》中的第十部「灰」韻,有一部份(不一定剛好一半)和「四支」「五微」「八齊」三個韻部合併成了《詞林正韻》的第三部。(它的另一部分則和「九佳」部合併成《詞林正韻》第五部。)

第一部出現「跫」,而第二部「三江」中還有「跫」,那是因為「跫」字有不同的(好幾個)讀音,它讀「窮」或者「洶」時屬於第一部(冬韻),讀「腔」時屬第二部。後面的(冬韻同)是說這兩部中讀音不同,但詞義相同;如果把「同」改為「異」,就是不同韻部的讀音同時要區別不同的詞義了。但現在網上的《詞林正韻》或《詞韻簡編》中,有的是直接在不同韻部的同一字下標明詞義之不同,而不用「某韻異」的說法。這樣作者在找韻字時,如果看到後面括號中的詞義與自己用的不同,就知道這個讀音不是自己要找的那一個。用錯韻腳(或句子被誤解)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注意:第一部中有「跫」和「蛩」兩個字,第二部中重複的是「跫」而不是「蛩」,網上的韻書有錯。)

問:感覺評議很好,就想把有些初學者經常出現的問題的評議慢慢整理出來,放在正見的一個欄目中,這樣避免後來的想學詩的同修能及時學到,也避免網站的同修今後仍回答重複出現的問題,都節約雙方的時間。
答:這個想法當然很好。其他作者也可以補充自己覺得好的部分。這樣確實能節約雙方的時間。但這種事情比較費時間,千萬不可因此耽誤了作者參加自己份內的大法活動。

*正見網2009年3月09日審閱後未予登載的詩歌:

原稿:離亭燕・獲救
市井人頭攢動,
姿色風情千種。
黃綠紅藍裝各異,
萬物何須一統。
大法造蒼生,
同處世生息共。(處世間生生共)

歲月蒼桑如夢,
萬古大穹危恐。
寰宇十方今正法,
拯救洪微迷眾。
真善忍洪傳,
各界歡歌稱頌。

評註:這一次的改正稿上片前五句都明白易懂,唯有結句「同處世生息共」不知何意。後來發現作者可能用的是3-3讀,只有那樣這六個字才講得通。但這一句在詞譜中是2-2-2的讀法,因此必須修改。同時注意,第四句中的「一」和第六句中的「息」都是入聲字,分別派入上(去)聲和上聲,現在南方音仍然是仄聲,因此應避免用作平聲。建議作者,以及其他讀北方音的作者,在填詞時,把自己用的平聲字(特別是自己不太有把握的)都利用「詞林正韻」對一下(用電腦搜索很快),如果屬於裡面的入聲字而不屬於平聲字,就儘量避免,另選平聲字來代替。

*正見網2009年3月6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觀神韻詩詞三首
沁園春・感神韻:
素手揮拍,醒世鐘鳴,幕啟眩顏。
看乾風剛健,坤姿柔曼,珠歌翠舞,化景斑斕。
天上人間,星移鬥轉,文化綿延神意傳。
仙音淨,感祥和純善,絲淚清潸。

千年夢幻如煙,賞神韻清心悟佛緣
嘆原皆天客,紅塵等法,輪迴萬載,本性封纏。
大戲將收,婆羅花綻,聖主慈悲喚眾還。
光明現,得法輪救度,洪福齊天。

觀《開創五千年文明》:(未加修改,從略)

漢宮春・觀舞蹈《婆羅花開》:
靈瑞花開,展仙枝百態,裊裊婷婷。
娥妝麗雅,霓裳素粉婷娉。
婀娜妙曼,若驚鴻、鳳舉輕盈。
姿綽約,游龍環步,臂搖蘭指揚馨。

驚嘆秀華瓊蕊,化蓮台玉座,淑氣參靈。
思尋聖花綻放,佛主歸行。
千年等待,問蒼生、可解靈征?
逢盛事、慈恩普度,隨行前路光明。

修改與評註:第一首詞首句「素手揮拍」,「拍」字是入聲字派入上聲,現在南方音還讀仄聲,因此宜處理為仄聲,改為「空」。此句是描寫指揮形像的。寫歌舞觀感的詞,當然是要涉及到內容的。特別是神韻的觀感,本身就是要引起讀者的共鳴,看過演出的能更好的理解神韻的真正那涵,沒有看過的會提起興趣,尋找機會去親自看一看。因此內容的描寫很重要,而且越是生動活潑、興味盎然越好。作者也是這樣做的,只是對內容的描寫比較理性和概括,比如「乾風剛健,坤姿柔曼,珠歌翠舞,化景斑斕」。同時,作者對神韻的內涵也是講得比較高的,因此很適合文化水平比較高的讀者。

第二首詞(漢宮春)第二行中「婷娉」通常作「娉婷」。這是一個固定的雙音詞,不宜當作「婷」和「娉」兩個單音詞的意義組合(因為「娉」字單用沒有這一層內涵),因此也就不宜掉換次序寫作「婷娉」。把「婷娉」改為「娉婷」後,不但內涵和上一行的「婷婷」有些重複,更重要的是韻腳出現了重複。因此把第一行的「婷婷」改為「亭亭」,後者仍然具有前者的內涵,而且當作「亭亭玉立」的縮略語時,與「裊裊」形成一動一靜的姿態對比,增加了形像感(「婷婷」本身沒有具體形像)。此詞在形像、動作的描述上比前一首更豐富而具體,比如「裊裊」「霓裳素粉」「婀娜」有一定形像,而「驚鴻」「鳳舉」「游龍環步」「臂搖、蘭指」都是具體生動的形像描寫。當然,對這些詞語的形像性理解,還是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閱讀經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