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4月30日】
和(ㄏㄜ?)。(he)
【歷史來源】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後代。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載:「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唐堯時,重黎原後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所以後人便以祖先所當的職官為感到榮耀,故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
2、源自於卞氏。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位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而聞名,後來,卞的子孫有的便以祖先的名字命姓。
3、由他姓改為和姓。源自後魏。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來是代北複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所以號素和氏。據《魏書•官氏記》記載,在南北朝時期時,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東南),轄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歷史人物】
和嶠
和嶠,字長輿,晉朝汝南西平人。晉武帝時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為政清簡。和嶠家富但生性節儉,他的家裡種了非常美味的李子樹。有一天,王武子向他要李子吃吃,但是,和嶠只給了他數十顆李子,王武子覺得太少,認為和嶠太過於小氣,所以王武子就趁著和嶠上朝值班的時候,帶領一批年輕力壯又很能吃的少年,手持斧頭來到和嶠的園子,眾人大吃一頓,吃掉和嶠家所有的李子,然後也把樹給砍了,他們還將樹枝裝滿一車送給和嶠,而後問他說:「比起你們家的李子樹怎麼樣?」和嶠收到了這些樹枝後,也只是笑了笑而已。
王戎、和嶠同時遭遇到大喪。王、和二人都是重孝道之人,而此時的王戎因傷慟瘦得只剩皮包骨頭,幾乎無法支撐住自己的身體。和嶠則傷心哭泣,喪葬的一切都合乎禮儀。晉武帝對著劉仲雄說:「你常常去探視王戎、和嶠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這真是讓人替他擔心。」劉仲雄回答道:「和嶠雖然極盡禮數,但是其精氣神並沒有受到損傷。王戎雖然沒拘守太多的禮法,卻是因為哀傷過度已經到了形銷骨立,所以我認為和嶠是盡孝道而不毀身,王戎卻是用傷身的方式去盡孝道。陛下您就不必去擔心和嶠,而應該去擔心王戎呀!」
《世說新語》中記載著「實話實說」的由來與典故。和嶠受到晉武帝的重用,每回事都會和他商量,有一次晉武帝對和嶠說:「太子最近好像很有長進了,你前去看看怎麼樣?」當和嶠探視後回來,晉武帝問他如何,和嶠回答說:「太子的才智還是和當初一樣的。」
穆(ㄇㄨ?)。(mu)
【歷史來源】
1、以諡號為氏。穆姓起源於殷商王室之姓子姓。歷史上可追至商朝末年的微子。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兒子,他十分關心國事,但不被紂王所接受,微子無奈之下便離開紂王。周武王起兵攻滅商朝之後,便讓微子官復原職。為了延續殷商後裔,周王朝將微子封在宋(轄有今天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以商丘為都城(今商丘市睢陽區),從此微子的後裔開始在宋繁衍。直到宋宣公,他沒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與夷,而是傳給了弟弟「和」,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去世後,底下的群臣們便根據他的遺願擁立了與夷,即宋殤公。宋穆公因此受到國人稱讚,死後諡號為「穆」,宋穆公的支庶系子孫便引以為榮,有的就以「穆」為姓,這是穆姓的最早起源。
2、出自於外族的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時,北魏鮮卑族的丘穆陵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在洛陽,便改漢姓「穆」,成為穆姓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北齊人穆提婆原本姓駱,由於跟隨母親進宮後,很受當時皇帝的寵幸,因為皇后姓穆,他便跟皇后的姓,改姓穆。穆提婆曾擔任侍中、尚書左僕射,領軍大將軍,被封為城陽郡王;回族中的許多經名的漢譯都有「穆」字或「木」字,這些後來有許多改為穆姓;宋朝時賜一部分定居中國的猶太人穆姓;外國人來華後起中國名時以穆為姓。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河南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歷史人物】
穆寧
穆寧,唐朝懷州河內人。穆寧個性剛直,為官奉公守法。他中明經科後調任鹽山尉時,正值安祿山謀反,他便聯合各州縣之力捍禦,並和顏真卿共拒安祿山。
穆寧好學,善於教育孩子。穆寧的家法很嚴,他常常撰寫家訓,要求他的兒女一言一行都不可失禮,並讓兒子從小就熟讀禮法。他的四個兒子穆贊、穆質、穆員、穆賞都平和純樸,有成就,有的做到了尚書給事的官職。當時有人以美味比喻他們:穆贊如酪,穆質如酥,穆員如醍醐,穆賞如乳腐。成語「韓穆二門」說的就是他和韓休兩人因家教嚴格出名,形容有家教的人家。
穆寧也常告誡兒女:「有德行的君子侍奉雙親,是以培養志向為關鍵,而我的志向是正直之道。」
蕭(ㄒㄧㄠ)。(xiāo)
【歷史來源】
1、源出於贏姓。出自大禹賢士伯益後裔。根據其它資料記載,古代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其後代延續姓蕭。根據史籍記載,伯益是位很能幹的人,舜時曾負責掌火,使禽獸逃匿,因此開闢許多農田。後來又跟隨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萬民於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位叫孟虧,被分封到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蕭國,並以國為氏。蕭孟虧是蕭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國為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是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通志•氏族略》記載:「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後為宋所並,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由於宋微子是殷商後裔,而蕭國是由微子之孫大心所建,故蕭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聖君商湯。後世蕭姓大多認可此一說法。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據《續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漢朝時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勒、部嚕三氏改姓蕭。據《遼史•列傳•后妃》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人的後族以蘭陵為郡望,並自稱其祖先是蘭陵人,把自己附為西漢宰相蕭何的後裔。據《續資治通鑑》記載,有遼一朝「姓氏止分為二,耶律與蕭而已。」可見契丹各族中蕭姓群體的規模是相當可觀。
【郡望】
1、蘭陵郡:蕭氏望出蘭陵。歷史上有兩個蘭陵。「北蘭陵」,在今山東省棗莊市一帶,西晉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漢、晉數百年間,西漢丞相蕭何的後裔多聚居於此。隋時廢此郡。「南蘭陵」,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帶,東晉初年置郡,為東晉時蕭姓南遷後主要聚居地。
2、廣陵郡:治今江蘇省揚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堂號】
1、定漢堂:漢代陪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漢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蕭何定的。「定漢堂」,是誇耀蕭何追隨劉邦有功,漢朝一切律例典制均為他制定。
2、主要堂號有:「定漢堂」、「制律堂」、「師儉堂」、「友愛堂」等,前兩個堂號亦均與蕭何有關。
【歷史人物】
蕭衍
蕭衍(西元464年~西元549年),字叔達,南北朝南蘭陵中都裡(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人,梁開國君主。
據說,東晉後期興國寺裡,有一條有靈性的白頸蚯蚓。大通禪師閉關坐禪時,誦經三載,而這蚯蚓也聽經三載。當禪師閉關期滿出來時,見房前草高數尺,便喚小沙彌來鋤草,小沙彌無意中把蚯蚓砍死了。
蚯蚓因聽經文積下修煉的佛緣,得以轉生人身,做樵夫。有一次,他路上遇大雨,無處躲身,就跑到破廟避雨。這座廟因長年失修,佛像也被風吹雨淋,他看到後就把自己的草帽戴在佛像頭上。此後,他常到這座廟裡,有時會順手摘花供佛,但他發現一隻猴子常常將花棄置一旁,他就去追逐猴子,那猴子逃進洞中,樵夫便搬塊大石頭堵上,而猴子就餓死在山洞裡。原來那猴子是興國寺的小沙彌轉世。
後來,樵夫投胎到南齊蘭陵王蕭順家中。此子生下時便會啼嘯,狀貌奇偉,虎目龍顏,頸項有一道圓光,右手有紋印曰武,取名蕭衍。蕭衍在八、九歲時,身上異香不散,聰明才敏。他亦擅長談兵,料敵制勝,謀無遺策。蕭衍稍大時,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時流名輩都十分推崇他,見到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連長輩都不敢隨意和他開玩笑。
齊明帝在位五年就病死了,無能的寶卷即位,寶卷治國無術,妄加殺戮功臣。因此蕭衍策議起兵,其他大臣響應,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寶卷,蕭衍被擁戴為王稱梁武帝。寶卷死的那天,一個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梁武帝十分信佛,在全國各地修建寺廟。後來侯景在梁作亂,攻占建業,武帝被囚禁台城餓死。據傳,侯景就是那隻猴子轉世的。
尹(ㄧㄣˇ)。(yǐ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少昊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大多用封邑名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以官名命名。根據《風俗通》所載,尹氏商、周時的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商湯時有伊摯為尹,周宣王時有兮伯吉莆為尹,他們的後代中都有以尹為姓的,也稱為尹氏。除此之外,周之列國中亦有尹氏,如晉國的尹河,晉國有尹驛,秦國有尹喜。二作為南方的楚國,其長官也多有稱尹的。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境內),西晉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時相當於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尹氏為晉時尹緯之族所在。
2、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平帝時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武強等一部分地方。其後或為國,或為郡。此支尹氏,為東漢尹敏的後裔所開基。
【堂號】
1、和靖堂:宋時尹淳是程頤的學生,終生不應科舉,賜號「和靖居士」。金兵攻陷洛陽,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個人流落到四川,以布衣任太長少卿,不久改任禮部尚書、侍講。
2、天水堂:尹姓又以天水為號。
【歷史人物】
尹喜
尹喜,字公度,戰國時秦人。據傳,尹喜的母親在懷胎時,睡夢中她看到天上降下美麗的紫霞,環繞其身。當尹喜出生的那一天,人們看到在尹喜家地上冒出一朵朵美麗的蓮花來,到處都是。尹喜成人之後,其相貌堂堂,目光炯炯,身材修長,臂長及膝,姿態優雅。他修德養身,仁義善良,不求顯達。尹喜從小就很聰明,很愛學習,喜歡鑽研修行之術,特別擅長觀察天象。
當尹喜任函谷關關令時,一天早晨,尹喜從家裡出來,在門前的一個土台上向遠處眺望。當他往東看時,只見一團紫氣就像飛龍一樣,由東方滾滾而來,紫氣有白雲繚繞,紫氣的前面還有一顆青牛星,景色美麗壯觀。尹喜喜極了說:「紫氣東來,神仙就要來了!」於是他快快下了土山,吩咐手下打掃庭院,清掃街道,準備迎接聖人,並告訴守關士兵,凡有與眾不同的人來要馬上向他報告,並好好招待此人。
一天,一個白髮老人倒騎青牛來到函谷關前。老人的眉毛很長,白鬍須一直垂到膝蓋處。守門關吏見此人與眾不同,立刻報告關令尹喜,尹喜高興極了說:「我今天終於可以見到聖人了!」尹喜盛服出迎,跪拜叩首,苦苦挽留老人,並將老人迎到客舍,共進餐膳,二人邊吃邊敘,談得很投機。原來坐在青牛車上的老人就是老子。老子於是特意為尹喜留在函谷關一百多天,傳授他修煉之法,並寫下約有五千字的《道德經》後才離關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