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裡革論君之過

沉思 整理


【正見網2009年03月31日】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匯集、整編而成。

《國語》不但是一部記言的史書,而且是一部國別史,以國別為綱,分別紀錄周王室和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其中也兼及宋、衛、秦等國,但仍以八國之史實為主。每一國之事自成一個系統,與其他各國之事相對獨立。因重在記言,所以叫做《國語》。它的大部分內容,收錄了西周、東周到春秋這三個歷史時期,許多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和思想家的重要言論。僅就全書前後起止而言,記載的史實,上起西周穆王二年(西元前990),下至東周定王十六年(西元前453)止,前後共歷時五百三十八年。

《國語》內容涉及面極廣,涵蓋面更寬,而神傳文化的內蘊,已在此書中初露端倪:天命靡常,唯德是輔,有德者有國,失德者失國,這種道德觀念在此書中反覆的被強調。「重德遵禮」、「天人合一」與「敬天恤民」,這是《國語》一書中最具教化價值的部分。那是個君主世襲的時代,王權凌駕一切,可有些睿智負責的官員,卻敢仗義直言不顧生死,直陳君王的過錯,實在難能可貴,請看下面一則史實:

晉國人殺了晉厲公,魯國邊境官員得到消息後,便把情況報告給魯成公。此時成公正在上朝,便就此事問及滿朝文武:「臣子殺了君王,這是誰的過錯?」

大夫們沒有一個人回答。太史裡革出班奏道:「是君王的過錯!一國之王,握在手中的權威大如天!如果失掉了這一權威而落到被人殺害的地步,那麼可以肯定,他的過錯也大如天哪!

況且,作為君王,本應盡心竭力的治理好人民,導正人民的邪行惡念的。如果他自己反倒放縱自己,倒行逆施,沒法負起治理人民的責任,當然人們就有樣學樣,好逸惡勞,不知不覺間,君民一起墮落而都不自知、都無從覺醒,那麼,整個國家邪氣高漲、惡念充斥,越積越多,沒人察覺。

如此一來,導致一國之君用不正的辦法君臨民眾:任用賢臣不能專一,使優秀的官吏無法發揮所長;所運用的法則不夠完善,不能獲得子民的認同而無法貫徹;百姓貧困絕望時也不知體恤;『上樑不正下樑歪』時,民眾已無良知來判斷好壞,這樣還要君王做什麼呢?繼之而來的就是天下大亂!

夏桀逃到南巢,商紂死於京師,厲王被流放到彘地,幽王被殺死於戲山,都是以邪法治民的緣故啊!所謂君,好比是大河巨湖,而民眾好比是魚。水往哪裡流,魚就往哪裡游。正邪、善惡、美醜都是大權在握的君王自己選擇、決定的,民眾又能把他怎麼樣呢?」

一個人行事的後果、得到的結局,都是這個人自己的行為、抉擇所決定的,彼此互為「因果」,君王如此,其他人其實也如此。

(取材自《國語.魯語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