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太子晉諫周靈王壅~b水

沉思 整理


【正見網2009年04月08日】

治國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規律和人民共同意願之所歸,也就是說,上體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國強。所謂天不可違,民不可欺,愛民者必興,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長治久安、國祚綿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周靈王(周簡王之子,名大心)二十二年,~b水與洛河爭流,將要毀壞王宮,靈王因此想把~b水堵起來。

太子晉勸諫說:不可!我聽說,古時為人君者都明白他們的君位、爵祿都是天之授命,也就是「君權神授」,所以特別注重配合天時與自然規律,因此:不毀高山、不填池澤,不堵截河流,不開決湖泊。

高山,是聚土之處;池澤,是歸物之處;河流,是導氣之處;湖泊,是蓄水之處。天地形成之後,聚物而成山陵,歸物而成藪澤。高處的山谷,用以疏通天地之氣;低處形成儲水的塘、埤,更是用來聚積天地之美。

所以,山不崩塌,澤不枯竭,物有所歸。而天地之氣也既不沉積凝滯,又不會流散。因此人民活著的時候有財用,死了也有葬身之地。這樣一來,百姓就無夭折、早死、瘟疫、病痛之憂慮,又無飢餓、寒冷、睏乏、貧窮之苦難了,因而能上下一體、君臣一心來應付意外之災。唯其如此,古代的聖王在這方面就特別的審慎。

父王您看看,以往共工(代表「水」的族團領袖)和崇伯鯀(大禹之父)倒行逆施,不遵行天地的法度,不順應四時的次序,不考慮民眾的需要,不符合自然的規律,以致滅亡。

再借鑑一下當年九黎、三苗叛亂和夏桀、商紂滅亡的教訓。他們上不以天為法度,下不以地為準則,中不和睦人民。而且不順乎時令,不供奉神碉,藐視、背棄這五原則,因而得不到上天的福佑和人民的支持。終致被夷平宗廟,被火焚祭器,子孫淪為奴隸,子民跟著遭殃。

您為了保住一己居住的王宮而堵了~b水的話,這不是求取禍亂了嗎?這樣做,站在天神的角度看,是不祥;比照萬物的規律看,是不義;按照人民的需求看,是不仁;參照時令的運作看,是不順;如果用先王的遺訓來衡量,則是不正!

看看《詩》、《書》,聽聽民諺,就曉得這都是亡國之君的作為。上上下下比照一下,沒有這樣的尺度,父王可得再仔細考慮一下呀!這件事,大不從於天象,小不從於《詩》、《書》,上不合於天之所垂典範,下不合於地之所有性能,中不合於民之所求準則,四方不按時令運作,這就肯定沒有節製法度了。運作而無節度,這是致害之道呀!

周靈王還是把~b水堵了。傳到景王時,寵臣甚多,禍亂由此開始。景王死後,宮中大亂。到貞王時,王室就衰敗了。

(取材自《國語・周語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