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5月23日】
【原文】
近城園有一堂,已名之曰「面山」矣。客有過(1)而謂予(2),何不改稱「原性」。乃愴然(2)有感於前事(3),而欣然(4)即易(5)其舊名。予方有意,觸而即發,不知客何所見,適投其機乎?
(明.李開先《原性堂記》)
【註解】
(1)過:此指拜訪。
(2)愴然:哀痛的樣子。愴,音創。
(3)前事:指作者和張龍湖二十多年前所談的事。
(4)欣然:欣喜的樣子。
(5)易:改變。
【故事闡述】
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他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辭官返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李開先年輕時,曾認識一位前輩好友張龍湖。
張龍湖是位理學家,所寫文章大多談原命與原性,他和李開先獨處時,常談到「命」與「性」,認為前人的論述都不深入,而能透徹精論者,只有自己和李開先二人,他並勉勵李開先要更加用心學習。
後來,張龍湖私下把自己畢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交託給李開先,希望他能流傳後世。雖然過了二十多年,李開先一直銘記在心。
李開先在自己所著的《李中麓閒居集.原性堂記》中記載:我在近城園之處有一間房子,已經命名為「面山」。一天,來訪的客人問我,房子為甚麼不改稱「原性」?聽完後,因被客人所觸動有感而發的想起,二十多年前和張龍湖先生獨處時所談的往事,所以就欣悅地把房子的舊名改掉。
我將房子改名,是內心原本就存有「原性」的想法,後來被客人的問話觸動而發,但不知道客人為甚麼和我也有相同的見解呢?
原文中的「觸而即發」,本指一經觸動就會有感而發或有反應,大都用於情感方面。後來,就慢慢由「觸而即發」演變成「一觸即發」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事態已經發展到很緊張或危險的階段。
【討論】
(1)李開先罷官返鄉後,主要從事什麼工作?他為甚麼要把房子的舊名改掉?
(2)從小到大,在你的朋友中是不是也有不常見面,但他說的話對你有很深的影響?請把感受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他們兩人為了停車位僵持不下,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相似成語】
劍拔弩張;箭在弦上
【課後時間】
請將處、觸、絀等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一無是( )
◎( )類旁通
◎踏破鐵鞋無覓( )
◎左支右( )
參考答案∶
◎一無是(處)
◎(觸)類旁通
◎踏破鐵鞋無覓(處)
◎左支右(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