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1):熊紀舒屈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10日】

熊(ㄒㄩㄥ?)。(xió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黃帝後裔。根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記載,黃帝七世孫有季連,為羋姓,後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師,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

2、出自於黃帝有熊氏之後。根據《元和姓纂》所載,相傳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在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其後世便以地為姓氏,稱熊姓。

3、出自於他族改姓而來。苗族仡熊氏,漢姓為熊;普米族本牙氏,漢姓為熊;傈僳族以熊為原始圖騰的氏族五饒時,漢姓為熊;四川、甘肅地區白馬人當納氏、熱惹氏、啞咕氏等均漢姓為熊;今布依、彝、滿、蒙古、瑤、阿昌、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漢代設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

2、南昌:漢代豫章郡治,隋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為洪都府治)、清為南昌府治,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1、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隻老虎趴在那裡。他拿箭就射,老虎卻一動不動。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來是一塊大石頭。

2、主要堂號「江陵堂」、「謙益堂」、「孝友堂」、「典裕堂」、「思孝堂」等。

【歷史人物】

熊廷弼

熊廷弼與馮夢龍,一位是威震遼東的武將,一位是名傳江南的文人,他們之間卻有師生之誼。熊廷弼巧幫馮夢龍的故事,至今讀起來,仍能獲得教益。

熊廷弼(西元1569?1625年)原籍南昌,寄籍江夏(今武昌),明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進士。曾任江南督學,試卷全部親自批閱。閱卷時將幾條長凳連接起來,把試卷一字兒排開,鱗攤於長凳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朱筆,一目數行,每當讀得佳作,則用大酒樽痛飲,以表達心中喜悅之情;若遇荒謬劣作,則舞劍一回,以抒胸中鬱氣。凡有高才,無一遺漏地拔擢出來。

馮夢龍(西元1574?1646年)為吳下才子,亦出自熊廷弼門下。夢龍為通俗文學作家,所撰《掛枝兒》小曲與《葉子新鬥譜》曾在青年人中風靡一時,甚至有因鬥葉子(賭博)致傾家蕩產者。那些青年的父兄認為馮為教唆者,群起攻之,並告到官府,使馮夢龍面臨糾纏不清的訴訟。

當時正值熊廷弼罷職在家,馮夢龍乘船沿長江西上,到江夏來向老師求援。二人相見寒喧之後,熊突然問道:「海內盛傳馮生《掛枝兒》小曲,你帶了一兩本送我嗎?」馮十分尷尬,不敢正面回答,連聲責備自己,然後道出了不遠千裡來求援之意。熊廷弼說:「這事不難辦,不必擔心。先吃飯,容我慢慢想辦法。」

一會兒飯菜上桌,僅枯魚、焦腐兩碟,粟飯一盆,馮夢龍見此簡陋飯菜,面露難色。熊廷弼對他說:「晨選喜餚,夕謀精粲,你們吳下書生大多如此,像這樣的飯菜當然是不可款待你的,然而大丈夫處世,不應對飲食要求太高,能夠飽餐粗糲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說罷自己帶頭大口吃起來,馮夢龍吃了一點表示意思。

飯後,熊廷弼交給他一封信,囑他順道轉交給熊的一位好朋友,求援之事,隻字不提,臨走時抱了個大冬瓜相贈。瓜重數十斤,馮夢龍彎腰接住,心裡很不高興。他抱不動那麼重的瓜,還未走到船上,便把瓜扔了,上船鼓桌而去。

船行數日,在一個大鎮停泊,熊廷弼的老朋友就住在那裡。投書進去不久,主人即親來船上拜會馮夢龍,並把他請到家中,華誕奇餚,妙妓清歌,盛情款待。散席後,主人向馮夢龍深深一揖,說道:「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欲一睹先生風采。今有幸得先生親降寒舍,是天助鄙人,乃三生有緣。但念吳頭楚尾,兩地相距遙遠,簡陋寒舍也不可能長久留住先生。再備有一份薄禮,以贈先生從人,望勿推辭。」馮夢龍不解其故,婉謝而別。回到船上,則見白銀300兩,早已送至舟中。馮夢龍回到家裡,方知熊廷弼已致書當道,被告之事剛被撤銷。

對於熊廷弼以這樣的方式幫助馮夢龍,曾有人評論說:「那是因為熊公對這位門生很看重,疼惜他不知韜光養晦而露才炫名、招惹麻煩,所以故意以粗茶淡飯款待,以示薄懲;又怕他因窮困又愛面子,所以不當面幫忙,反而利用沿途熟識之人厚濟之;他的著作欠妥,招惹來怨謗訴訟,則親自修書給管事者,默默的替他消災。英雄舉動,哪是一般凡夫俗子所容易猜測的?」

紀(ㄐㄧ?)。(jì)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西周初年,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2、上古有紀族,伏羲氏之臣有紀侗,即其族。舜未為帝時,有師名紀後,也是古紀族後人。

【郡望】

1、天水郡:天水古稱秦州。漢武帝元鼎三年(西曆前114),漢設隴西郡、北地郡置天水郡。《水經注》載:「上啁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秦州志》記載:「城前有湖,冬夏無增減,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2、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後廢。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省蠡縣南),相當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改為郡,還治高陽。隋開皇以後廢。

3、平陽郡:漢置平陽郡,治所現在山西省臨汾市。

【堂號】

高陽堂: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黃帝→昌意→高陽),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一屬幽州涿郡,二屬徐州琅邪郡。晉武帝泰始元(西曆265年)立高陽為郡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歷史人物】

紀昀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諡號文達;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清嘉慶十年(公元1724?1805年);直隸(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是活躍在清朝乾隆、嘉慶盛世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並曾以其非凡的文才、學識與成就,被譽為「一代文宗」。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績,是領修了《四庫全書》。紀曉嵐以其卓越的學識與非凡的才華聞名朝野;在民間更因他廉政愛民、才學出眾,特別是因他性喜詼諧、機智過人,而流傳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和趣聞軼事。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殿試已畢,還未「傳臚」,(那是科舉時代,殿試後的宣制唱名。)紀曉嵐就先在富陽董文恪公家中作客,邂逅了一位精於拆字的士子。紀寫了一個「墨」字,問這次殿試之成敗。

士子說:「狀元已無望,但墨中的裡字,拆開為二甲,下面有四點,君所中的應該是二甲四名,而且必選庶常,而入翰林。因為四點為庶字之腳也。士為吉字之頭。乃庶吉士之兆。」發榜之後,紀曉嵐果然中了二甲第四名,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此後紀曉嵐一帆風順。

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紀氏因鹽運使盧見曾貪污案,走漏消息,高宗大怒,下令將他革職羈押,看情況是凶多吉少。那時負責看守紀氏的軍官中有個姓董的,善於拆字。

紀氏寫了一個「董」字,請他一拆。董君看了一會兒就說:「先生的罪名,將充軍邊疆。」因「董」字裡含有「千」萬「裡」之象。紀氏又寫了一個「名」字請拆。董君說:『「名」字之下為「口」字,上半部為「外」字偏旁,是口外也,(俗稱長城之外為口外)日在西為「夕」,地點恐在西域。』紀氏又問將來能否赦歸?

董君說:『「名」字有點像「君」字,又像「召」字,所以將來必可賜環。』(充軍遠方之罪官,獲赦召還稱賜環。)紀氏又問:「何年何月可召還?」董君說:『「口」為「四」字的外圍,其中缺少二筆,大約不滿四年,今為戊子,四年將為辛卯,「夕」字為卯字偏旁,相也符合。』

不久,聖旨果然下來,把紀曉嵐充軍烏魯木齊(新疆迪化的音譯),後來終在辛卯年六月赦回。

舒(ㄕㄨ)。(shū)

【歷史來源】

1、源自偃姓,以國為氏。周朝封皋陶的後代於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國,曾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不久又亡於楚國,其國君、族人以舒為姓。

2、出自任姓,黃帝的直系後代。

3、另一個是出自清代,為滿族舒穆魯氏所改。

【郡望】

1、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省咸陽一帶),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西曆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歷史人物】

舒位

舒位(西元1765?1816年),清代詩人,字立人,小字犀禪。祖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生長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十四歲隨父上任住在廣西永福縣。官舍後面有鐵雲山,因而自號「鐵雲山人」。乾隆戊甲(西元1788年)恩科舉人,而會試時卻落第。

他一生坎坷,家境貧寒,曾經以當私塾教師過日子。事母至孝,嘉慶乙亥(西元1815年)十月,母親病逝。他悲痛過度因而染疾,同年除夕去世。他學識淵博,又奔走四方,接觸社會生活較為廣闊,所以詩作題材豐富,多羈旅、行役、贈答及詠史之作,以七古、七律最佳,為同時代的文人所稱譽。雖然他的文藝成就非凡,可相當謙遜,把自己的一點成果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替自己的書齋取名為「瓶水齋」。

他多才多藝,同時又精通曲律,所作戲曲,如《卓女當爐》、《樊姬擁髻》、《桃花人面》……等等,頗受歡迎,人稱「當行」。而這齣《桃花人面》戲曲,演的是唐朝詩人崔護,於清明日獨游長安城南,在一人家邂逅一位女子。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想起這段往事,又再次造訪那戶人家,卻見大門深鎖,因此在門上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於是就以「桃花人面」作為戲曲名。


屈(ㄑㄩ)。(qū)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出於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複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後子孫亦稱屈氏。

【郡望】

1、臨海郡:三國時東吳太平二年(西曆257年)將會稽郡部分置臨海郡於章安,相當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年)臨海郡廢,置臨海縣。據《郡望百家姓》載:屈氏望出臨海郡(或臨淮郡)。

2、河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據《姓氏考略》 載:屈氏望出臨海河南。

【堂號】

三閭堂、汨羅堂:都是根據屈原命名的。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後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歷史人物】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約生於西元前353年―前335年,逝於西元前283年―前269年。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為抒發心中感慨,開始作《楚辭》這部包括《離騷》、《九歌》、《天問》……等16篇經典的文學創作,用楚言、楚風等神話傳說為經緯,融入了自己的風格而成。後來曾經被召返。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於五月五日,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非常愛戴他,驚聞惡耗之下,痛惜不已,於是大家聯手在江中快速劃著名舟船,來驅趕聚集的魚群;投下大量以竹葉包米的食物(即粽子的前身)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從此以後,人們在每年的中國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吃,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