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5):丁宣賁鄧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27日】

丁(ㄉㄧㄥ)。(dī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根據《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姜太公之子?,諡號為齊丁公,子孫便以諡號為姓。

2、出自於丁侯的後裔。根據《姓氏考略》所載,丁侯是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為不從所以被周所滅,祖孫便散居各地,但是部族仍以丁為姓。

3、出自於子姓。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於宋國(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國人宋丁公的子孫以其字型大小「丁公」為姓,稱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數民族改姓、賜姓而來:
(1)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根據《三國志.江表傳》云:「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2)出自於氏所改。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代人於慶欲依附於權貴丁謂,遂改姓丁,後果如意。

(3)明代西域(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地區)人名中以「丁」為末字者進入中原漢化後,有改姓丁者。如《靈山房集高士傳》云:「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4)彝族尼質氏、瑤、鄂倫春、東鄉、回、蒙等均有丁姓。

(5)出自賜姓。明朝元人丹珠爾被賜姓丁。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山東省東明南境。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堂號】

1、馴鹿堂:源出東漢的時候,丁茂從小家裡很窮,餓死了父親。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背土築墳,又在墳旁栽了松柏。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幫他守護墳墓。太守舉他為孝廉,他為了守孝,拒絕不受。丁姓以「馴鹿」為堂號。

2、丁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濟陽堂」、「鍾德堂」、「夢松堂」、「雙桂堂」、「留余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歷史人物】

丁恭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人也(東緡,今兗州金鄉縣。)。從小研讀公羊嚴氏春秋。學義精明,受教學子經常達數百人,州郡屢次請召他當官,他都沒答應。東漢建武初年,出為諫議大夫、博士,封關內侯。十一年,遷少府。

諸生自四面八方、遠道而來求教者,有記錄的就達數千人,當世稱為大儒。太常樓望、侍中承宮、長水校尉樊?等皆受業於恭。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騎都尉,與侍中劉昆,俱在漢光武帝左右輔政,光武每遇事則垂詢諮訪。

有丁恭這樣的大儒,教出來的高足一定與眾不同。

鍾興,字次文,是東漢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縣西北)人,從小拜丁恭為師學習。

丁恭向朝廷舉薦鍾興學問高超,品行賢明,光武帝於是召見了鍾興,問他經書的義理,鍾興回答的非常好,皇帝任命他為郎中,不久升為左中郎將,又讓他教授皇太子和皇室諸侯,並且要封鍾興為關內侯。

鍾興認為自己沒有功,不敢接受封爵。皇帝說:「先生教太子和眾王侯,這不是大功嗎?」

鍾興說:「臣這都是跟老師丁恭學的。」

皇帝於是封賞了丁恭,而鍾興始終堅持不接受封爵。

不管取得多大成就,能夠不貪功不忘本,尊敬自己的老師,保持一顆謙恭之心,這才是尊師重道的君子風範。

宣(ㄒㄩㄢ)。(xuā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根據《風俗通義》記載,上古周朝,周厲王之子-靜,繼位後為王有四十六年,死後諡號為「宣」,所以又稱為周宣王。周宣王的後代子孫有的便以王父「宣」字為姓,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於姬姓。起源在春秋時候,《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載,春秋時魯桓公的五世孫僑如是魯城公時的大臣之一,他企圖除掉季孫氏和孟氏兩家,由於失敗而被逐出,便逃往衛國為卿。生前對國家有功,死後朝廷追諡宣伯封號,宣伯的子孫後代就取王父諡號-宣字為姓。

3、出自於子姓。根據《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位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後朝廷追加他一個封號,叫宣。於是力者就被史學家稱為宋宣公。而宋宣公的後代子孫便取一個宣字為姓。

4、春秋時,魯國桓公的五世孫叔孫僑如是魯成公時的執政大臣之一,他死後諡號也為宣,史稱宣伯。後世子孫中也有人以其諡號為姓,稱為宣氏。

【郡望】

1、太原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營西古城,為鮮于氏郡望)。

2、漁陽郡:戰國時燕國置郡,秦漢沿之,治所在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

3、南安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今相當於甘肅省隴西渭水流域。

【堂號】

自漢以後,鮮與鮮于氏從朝鮮重歸故國以來,便一直以河北的漁陽郡為繁衍中心,故以「漁陽堂」為堂號,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著「漁陽」這個堂號。此外,有的地方以「敦厚 」 為堂號。

【歷史人物】

宣秉

宣秉,字巨公,是馮翊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人,年輕時就非常注重修養自己的德行和節操,在三輔一帶很有名氣。

漢哀帝、平帝時期,奸臣王莽掌權,政局黑暗,宣秉到深山裡隱居起來,州郡官府連連徵召,他都推說自己有病,不能做官。王莽想任他為宰相,但他還是不應召。王莽篡位後,再次派人徵召,宣秉稱自己病重始終不肯當官。

天理昭彰,善惡有報。功名利祿乃身外物,如果為了個人眼前的一點私利而與惡人同流合污,作惡多端,這早晚將遭到惡報。淡泊名利的宣秉,執持善行,固守志節,大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其實從長遠來看,這才是真的聰明和目光遠大。

奸臣王莽最終敗落,更始帝劉玄即位,宣秉受到徵召出任侍中,建武元年被任為御史中丞,漢光武帝特別下詔讓他與司吏校尉、尚書令同座,京城人號稱:「三獨坐」,第二年又升任為司吏校尉,官至大司徒司直。

宣秉雖然位高權重,但他仍然秉持節儉的本性。他的俸祿都施捨給了親戚族人,對孤苦貧弱的人,就分給田地,而他自己卻沒有一石糧食的積蓄。他沒有綾羅綢緞,穿的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蓋的是布被;吃飯沒有金銀器皿,用的是瓦器。皇帝曾經去過他家,見到他儉樸的生活讚嘆道:「楚國有以清苦立節的龔勝和龔舍二人, 但他們都不如你啊!」

賁(ㄅㄣ)。(bē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魯國縣賁父。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及《元的姓纂》載,賁姓起源於春秋魯國,魯國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他的後代取賁字作為姓。

2、出自於晉國苗賁父。相傳,賁姓是出自苗氏,春秋時晉國大夫苗賁父之後,以賁字為氏,成為賁姓的另一支。

3、出自春秋時秦國,有貴族姓賁(音肥)。根據《風俗通》載,源於秦國的王族,秦非子之後有叫賁父的,其子孫就取賁字為姓。

【郡望】

宣城郡:晉太康二年(西曆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地約今安徽長江以東的宣城、廣德、寧國、太平、石台等縣地。

【堂號】

賁姓的主要堂號有 「宣城堂」、「四勿堂」等。清道光己丑年西門天三公十六世孫賁垂紳改「四勿堂」為「占星堂」。

【歷史人物】

賁亨

元朝將官。初承襲行軍千戶,從元軍渡江攻打湖北有功,至元年間(公元1335~1340年)為山東諸翼軍總管。江南平定後,因功升為宣武將軍,任處州大將軍,路管軍萬戶。

鄧(ㄉㄥ?)。(dè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在鄧國曼城,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西曆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於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西曆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郡望】

1、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2、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3、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4、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5、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堂號】

1、平壽堂或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2、鄧姓還有以「講學堂」、「集文堂」、「兩秀堂」、「南陽堂」、「南雄堂」等為其堂號。

【歷史人物】

鄧攸

鄧攸(?―326),字伯道,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東南)人。他小時以孝著稱,被中正品評為灼然二品,出任吳王文學,後歷任太子洗馬、東海王可馬越參軍、 吏部郎、河東(治今山西夏縣西北)太守。

他的祖父鄧殷,為人亮直強正。鍾會征伐蜀國,欣賞他的才幹,將他從澠池令召為自己的主簿。賈充討伐吳國,請鄧殷為長史。以後,他為皇太子講授《詩經》,出任淮南太守。他夢見在水邊行走,見到一個女子,又有猛獸從後邊把他的盤囊咬斷。占夢的人認為水邊有女子,是汝字,咬斷盤囊,是用新的獸頭來代替舊的獸頭,因此,不是擔任汝陰太守,就是汝南太守。他果然調任汝陰太守。以後又擔任太子中庶子。

鄧攸七歲時父親去世,不久,母親與祖母也相繼去世,他守喪九年,以孝著稱。他為人清慎和氣,平易簡樸,貞正寡慾。他從小成為孤兒,與弟弟居住在一起。起初,他祖父鄧殷有賜官,命令鄧攸接受。以後,太守勸鄧攸辭去王官,準備推舉他為孝廉,鄧攸說:「這是出於先人所賜,不可改變。」他曾去拜見鎮軍將軍賈混,賈混把別人的訴狀及情況拿給鄧攸看,讓他作出決斷。鄧攸不看,說:「孔子說:聽理訴訟我與一般人一樣,應該作的是使人不進行訴訟。」賈混十分欣賞,把女兒嫁給鄧攸為妻。鄧攸被中正品評為灼然二品,任吳王文學,歷任太子洗馬、東海王司馬越參軍。司馬越很欽佩他的為人,遷他為東海王世子文學,後轉任吏部郎。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出任東中郎將,請鄧攸任長史。又出任河東太守。

西晉懷帝永嘉(307―313)末,鄧攸被石勒俘虜。然而石勒一向忌恨太守等高級官吏,聽說鄧攸在營中,派人騎馬去召他,打算殺死他。鄧攸到達石勒門前,門干(守門的人)正是鄧攸為郎時的那位門干,認識鄧攸,鄧攸就求他找來紙筆,給石勒寫上一封書信。門乾等石勒高興時,呈上鄧攸的書信。石勒賞識鄧攸的文辭,才沒有殺死他。石勒的長史張賓先前與鄧攸是鄰居,很看重鄧攸的名望節操,於是向石勒推薦鄧攸。石勒把鄧攸召到帳下,與他談話,談後很高興,就以他為參軍,給他車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鄧攸安置在車營中。石勒夜間禁止點火,違犯者要處死。鄧攸的車子與胡人相鄰,胡人夜裡失火燒毀車輛。官吏來調查,胡人就誣陷鄧攸。鄧攸自知無法與他爭辯,就回答說是因弟媳婦服藥,必須把酒溫熱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後,下令寬赦鄧攸。以後胡人深感鄧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見石勒,以辯明鄧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送給鄧攸馬、驢,可見胡人們無不讚嘆敬服鄧攸的為人。等石勒過了泗水,鄧攸就砍壞車輛,以牛、馬馱妻子逃跑。又遇到強盜,掠走牛、馬,只好擔著自己的兒子以及侄子鄧綏。鄧攸估計不能兩全,就對自己妻子說:「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這一個兒子,按理不能使他斷絕後代,只能捨棄咱們自己的兒子。假如幸能活下去,我後來還應當有兒子。」他妻子哭著同意了。於是把自己兒子扔掉。他兒子早晨被扔掉,傍晚時又追上來。第二天,鄧攸把兒子綁在樹上而離去。

鄧攸到達新鄭,投靠李矩。過了三年,想要離去,而李矩不允許。荀組任命鄧攸為陳郡、汝南太守。晉愍帝徵召他為尚書左丞、長水校尉,鄧攸都不就職。以後,他暗中離開李矩,到許昌投奔荀組,李矩大為惱恨,過了很久,才把家屬送還給鄧攸。鄧攸與刁協、周?一向關係很好,於是到達江東。晉元帝以鄧攸為太子中庶子。當時吳郡沒有太守,有許多人覬覦這個職位,元帝把這授給鄧攸。鄧攸自己運載著米到吳郡赴任,不接受俸祿,只是飲用吳郡的水而已。當時郡中正鬧饑荒,鄧攸上表請求朝廷允許開倉振貸,朝廷還未答覆,他就擅自開倉拯救饑民。尚書台派遣散騎常侍桓彝、虞壚斐慰勞饑民,察看地方官員的政績,於是他們就彈劾鄧攸擅自開倉出谷。

不久,朝廷下詔原諒鄧攸的作法。鄧攸在吳郡政治清廉,法紀嚴明,百姓歡悅,成為東晉中興時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後,他聲稱有病 而離職。吳郡中常置備有送迎官員的錢數百萬,鄧攸離開吳郡時,一錢也不接受。百姓數千人牽住鄧攸的船進行挽留,使船無法行駛,鄧攸於是暫時停住,到半夜時開船離去。吳郡人唱歌謠說:「?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百姓到尚書台乞求再留鄧攸一年,未得到允許。鄧攸被任命為侍中。一年左右,轉任吏部尚書。他平時只吃蔬菜,穿舊衣,但經常周濟別人的睏乏。他性格謙順和氣,善與人交往,不分貴賤,一視同仁。

晉元帝永昌中,他代替周?為護軍將軍。晉明帝太寧二年,王敦起兵造反,明帝密謀起兵,就遷鄧攸為會稽太守。起初,王敦征伐京都之後,朝廷內外的軍兵數目每個月都要向王敦報告。鄧攸在接到調任命令後已離職在家,不再掌管護軍事務,但有與他關係不好的人,誣告鄧攸還把軍兵的數字報告王敦。明帝聽到,但不相信,將鄧攸調為太常。當時明帝要到南郊舉行祭天儀式,鄧攸有病,不能侍從。明帝到鄧攸家探望他的病情,鄧攸帶病勉強出來見行禮。有關機構上奏鄧攸不能去參加南郊的祭天儀式,卻能在道邊行禮拜見皇帝,鄧攸的官職因此而被免除。鄧攸每次遇到進退升黜的事情,都沒喜歡或怨怒的表情。過了一段時候,他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成帝威和元年,鄧攸去世,追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並以少牢的規格對他進行祭祀。

鄧攸拋棄自己的兒子以後,妻子未再懷孕。過江以後,鄧攸收納一妾,十分寵愛,詢問她的家屬,說是北方人遭遇戰亂流亡到江東來的,回憶父母的姓名,正是鄧攸的外甥女。鄧攸一向以有德行著稱,聽到後感到很悔恨,於是不再納妾。他舍子而救出的侄子鄧綏,為他服喪三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