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48):崔吉鈕龔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30日】

崔(ㄘㄨㄟ)(cuī)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的嫡長子季子曾居住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姓。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

2、另外根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於少數民族-崔姓。例如,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郡望】

1、清河郡:漢高祖所設置,相當於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棗強、南宮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時改為國。
 
2、博陵郡:三國魏正始三年設置,西晉時置為國,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饒陽、安國等地。

3、汞陽郡:由三國時的河南郡分置,西晉時也被設置為國。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堂號】

1、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2、崔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清河堂」、「德星堂」、「敦敘堂」、「默陰堂」等。

【歷史人物】

崔白

北宋畫家。字子西。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宋神宗前後。濠梁(今安徽鳳陽)人。擅花竹、翎毛,亦長於佛道壁畫。所畫花鳥善於表現荒郊野外秋冬季節中花鳥的情態神致,尤精於敗荷、蘆雁等的描繪,手法細緻,形像真實,生動傳神,富於逸情野趣。

崔白是一名民間畫工,並非翰林圖畫院培養的畫師,幾乎可算是全才畫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描述其繪畫人物、走獸、龍、佛道等「無不精絕」,其畫頗受宋神宗賞識,授圖畫院藝學,皇帝雖然希望留他在宮中,接著升他為「待詔」,但他仍無意功名,謝絕而去。

崔白天賦極高,工筆繪畫無須打草稿,即刻就筆,也無須依賴工具即可筆直畫出長長的琴弦,當代畫家無可望其項背。

與北宋初年的華麗裝飾風格不同的是,崔白為宋代帶進了野意的風格,也影響了後來的文人畫。崔白的花鳥畫,打破了自宋初百年來,由黃筌父子工致富麗的黃家富貴形式為標準的花鳥表現體制,開北宋宮廷繪畫之新風。有《雙喜圖》、《寒雀圖》、《竹鷗圖》等傳世。其弟崔愨、孫崔順之皆善畫,同襲崔白畫風,頗為時人所重。

吉(ㄐㄧ?)(jí)

【歷史來源】

1、出自於S?帳?摹S?帳侵泄?罟爬系男罩?唬??蕁短剖?宰相世系表》所載,遠古黃帝有位裔孫叫伯倏,受封在南燕國(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一帶),賜姓S?:罄此?淖鈾銼閌∪ヅ?峙裕?涑杉?鍘?p>2、出自於姬姓。根據《元和姓纂》所載,是上古周宣王有個賢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後代以祖字為姓。

3、出自於外族的改姓。清代青海西寧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後代也以吉為姓。原海南瓊中、保亭、樂亭三縣交界處有72峒黎民本無姓氏,後由大總管統一定為吉姓。

【郡望】

1、馮詡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馮詡行政區。三國魏在此改置馮詡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河以北一帶地區)。

2、洛陽郡:天平初年置。治所相當於今河南省洛陽東漢水北岸。

【堂號】

吉姓的主要堂號有馮翊堂。

【歷史人物】

吉?

(生卒年待考),字彥霄;馮翊郡蓮勺縣人,世代居住在襄陽。南北朝時期梁國孝子。

吉?從小孝順父母。十一歲時,母親去世,他悲傷得連一口水也不喝,幾乎餓壞了。親朋鄰裡對此都很驚異。

梁武帝天監初年,吉?之父任吳興郡原鄉縣令,遭到奸吏誣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獄。吉?時年十五歲,聽到消息後,他到大路上號哭,哀請過往的高官幫忙救他的父親,直感動得行人紛紛落淚。吉?父親雖是無辜,但恥於遭獄吏審訊,於是便違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應處死刑。吉?聞訊後就去擊鼓驚動朝廷,請求以死換回父親的活命。

梁武帝感到非常驚奇,給掌獄的廷掾蔡法度下令說:「吉?請求以死償父命,孝義實在可嘉;只是他還是個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這個主意,你可以嚴加威脅和誘哄,審得實情。」

蔡法度接受任務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擺滿繩索刑具,厲聲問吉?說:「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經允許,接下去就應該處死;但刀鋸無情,你真的想死嗎?再說你還是個孩子,因此你決不會想出這個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麼叫什麼,你要一一如實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應你。」

吉?回答說:「我雖蒙昧智弱,但怎麼會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們都還年幼,唯有我年齡稍大,不忍心看著父親被處死,而自己苟活下去,這是我獨自拿的主意,求請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為救回父親而不惜一死,讓屍骨葬在九泉之下,這不是小事,怎麼會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這對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樣,怎麼會反悔呢?」

蔡法度知吉?已經鐵了心,威脅無用,就轉而誘哄,對他說:「皇上知令尊無罪,馬上就要釋放並原諒他,我看你神采儀表都很出眾,稱得上是個好孩子,現在假如回心轉意,那麼你們父子可雙雙活命。為何以此美妙年華,卻苦苦要求去死呢?」

吉?回答說:「所有大魚小魚螻蛄螞蟻,尚且愛惜自己的生命,何況人呢?怎麼願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親深遭告發,定會按刑律處死。所以想用個人的死,希望延緩父親的性命。如今我閉上眼睛,伸長脖子,來聽憑處死。情恩已盡,別無他想,再無一言可答。」

吉?剛被關押時,獄吏依法將很重的腳鐐手銬都給他戴上,蔡法度可憐他年幼,命人將他的腳鐐手銬摘去。另讓人給他換一副小的,吉?說:「我請求替父先死,身為一個死囚,只應該增加刑具,怎麼能減少呢?」始終不肯減去身上的刑具。

蔡法度把這一情況全部如實上奏,梁武帝於是下了赦免令,釋放了吉?的父親。

後來丹陽令尹王志,打算把吉?的事跡上報為鄉裡純孝之選,吉?得知後說:「異哉王尹,怎把我看得這麼膚淺?父親受辱兒子代死,那是理所當然的。倘若我心懷愧疚、靦腆見人,那麼這種舉動就是利用父親的事件而沽名釣譽,這是對我極大的侮辱!」王志因為他的堅持拒絕接受,不得已打消此意。

吉?年十七,應闢為本州主簿。出監萬年縣,為官清風霽月,導正風俗。自雍城還至郢城,人心歸正。湘州刺史柳悅復召為主簿。後鄉人裴儉、丹陽尹丞臧盾、揚州中正張仄等連名舉薦吉?,以為孝行純至,敕付太常旌舉。起初,吉?因父親被陷害入罪,因此事憂勞而成悸疾,後因此病發而卒。

鈕(ㄋㄧㄡˇ)(niǔ)

【歷史來源】

1、春秋戰國時期祖居吳興(現為浙江省湖州市)花林的先祖宣義公(家中排行二十六)之女為吳王夫差(西曆前495~ 473年)第八宮後,宣義公時任吳王從衛騎都尉),當時以椒房之戚拜賜印綬指印「紐」而賜姓,故本姓「紐」,後才演變成「鈕」,這就是鈕氏姓的由來。

【郡望】

吳興郡:漢代設置,治所湖州(今浙江省湖州一帶)。

【堂號】

「理德堂」(狀元廳)、「本仁堂」等。

【歷史人物】

○紐克讓,河南介休人。元朝時的文官,治理百姓出於善心,深受百姓讚譽,而被記入史書。

○鈕衍,明朝時候的官員。他執政時見到狡詐之人就嚴懲,自己清白廉潔,對百姓善良溫和。所以他的大名得以流傳。他是江蘇常熟人。

○鈕秀,清朝人,喜歡讀古人的雜記小說,用古人寫小說的筆調,來記述明末清初時候所聞所見的一些人物,讀來非常感人。

龔(ㄍㄨㄥ)(gō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黃帝之臣共工氏的後裔。根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後代)在黃帝時是水官,由於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後有一支開始以單字-共,是整個家族的姓氏。只是後代子孫又再加上龍字,而形成龔氏。

2、出自於古共國之後。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共,也作恭,是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被周文王姬昌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共氏。後來便演變為龔姓。

3、出自於姬姓,是共伯和之後。西周后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稱為共伯和。當時,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中被趕出國都,然後諸侯便推舉他代行天子的權利,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後,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4、也出自於姬姓,為晉獻公的後裔,以諡號為氏。根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的兒子奚齊即位以後,給其兄申生(在被人誣陷後,以自殺表示對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諡號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後代以諡號為姓氏,也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山西龔姓。

5、仍是出自於姬姓,是共叔段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大兒子鄭莊公繼承了帝位,後來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企圖奪取政權,被鄭莊公打敗後,逃到共,當時在鄭國境外,稱為共叔段,其後代,或以「段」為氏,或以「共叔」為氏,也有以「共」為氏的,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6、出自為避皇帝名諱演變而來。五代十國時,後晉皇帝叫石敬瑭,因為避名諱,「敬」氏改為同義的「恭」氏,後也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7、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根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為氏,稱「翁」氏。至宋初福建泉州有翁干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其子孫也姓龔,此支為其一。洪氏後來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點水,上面加了一個龍字,就成了龔氏。均是為福建龔姓。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數民族漢姓而來。例如,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土族龔塔氏漢姓龔。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郡望】

1、武陵郡:西漢時,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2、六桂:指「六姓聯芳」之譽稱,隋代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堂號】

1、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裡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於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2、龔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六桂堂」、「中隱堂」、「耕讀堂」、「渤海堂」等。

【歷史人物】

龔自珍

龔自珍(西元1792年―1841年) 字?人,號定毖。曾字爾玉 ,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龔自珍生於杭州城東馬坡巷小采園,是龔家的長房長孫。啟蒙教育由母親承擔,教讀吳偉業詩和桐城派方苞、劉大To散文。後有家庭塾師宋?,教學文史並重,經子兼顧,善誘導,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2歲隨外祖父段玉裁習說文解字。13歲秋,作《水仙花賦》。14歲考訂古今官制。16歲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並由此搜羅善本古籍,致力目錄學。17歲收集石刻,攻金石文字。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第四次應鄉試,即清嘉慶帝六旬萬壽恩科,他終於中式第四名舉人。那時不過是二十七歲。第四名舉人是所謂「五經魁」之一,這使龔自珍大受鼓舞,以為科名從此一帆風順,可望置身於卿相之列,實現改革朝廷的理想了。

面對嘉慶年間經濟衰敗,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轉而講求經世之務,志存改革,追求「更法」,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提倡變法圖強開了先聲。

龔自珍學問淵博,涉及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其為文縱橫,自成一格,有「龔派」之稱。晚年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取家屬,於往返的途中,寫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詩,並總命名為《己亥雜詩》,是一生中思想的精華。其詩風瑰麗奇肆,今存800餘首,輯有《龔自珍全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