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57):牧隗山谷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14日】

牧(ㄇㄨ?)(mù)

【歷史來源】

1、源自於春秋,以封地為姓。根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衛國大夫康叔被封於牧(今河南省淇縣南部),他的子孫便以封地作為姓氏。以牧為姓的康叔後裔,後來以弘農為繁衍中心。

註:所謂弘農,是漢朝時的一個郡名,包括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和陝西省商縣以東之地。望族居弘農郡(今河南省靈寶縣南)。

2、源自於上古,以名為氏。相傳上古黃帝當天子以後,經常為了沒有能幹的賢臣來輔助他鞏固王位,治理國家而發愁。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場大風把地上的污垢颳得乾乾淨淨。接著又夢到有一個人拿著只有千鈞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動的強弩,驅趕著千萬頭牛羊。黃帝夢醒後覺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風是象徵著號令,是執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後,意思是指有人姓風名後,能職掌國政。千鈞之弩是象徵有力者;驅趕牛羊千萬頭,是指他能夠牧(治理)民行善。意思是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輔助治理天下。於是黃帝立即下令尋訪,不久果然在海邊找到了風後,在大澤中找到了力牧。黃帝用他們兩個作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為幫助黃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後代於是以他的名字為姓,稱為牧氏。

3、以職業為姓。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諸侯國國。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君主的後代中有以牧業為生的,便以牧為姓。

【郡望】

弘農郡:漢武帝鼎四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及華山以南的地區。治所弘農,在今天河南省靈寶縣北部。
  
【堂號】

善治堂:黃帝有臣叫力牧,最善於治理天下,他幫助黃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歷史人物】

牧相

牧相(生卒年待考),浙江餘姚人。曾任明朝廣西參議。

他與理學大家王陽明同是王華門下的得意學生,他尤受王華的器重。

明弘治年間,牧相進士及第,被授為南京兵科給事中。他為官直言,敢於犯上,曾以疏請罷禮部尚書崔志瑞等而享有盛名。到了明正德初年,他又因清查御馬監,曾向皇帝力陳昌濫之弊以及中官李棠矯詔旨營私利之罪,但卻因而受杖罷歸。

牧相學識淵博,一生清廉,深受朝廷內外和鄉裡民眾的尊重。

隗(ㄨㄟˇ)(wěi)

【歷史來源】

1、以國名為姓,夏朝帝王后代。湯滅夏桀後,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後代到隗邑作首領,並讓他們建立了大隗國(今湖北省秭歸東南一帶),其國君稱為大隗氏。大隗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是楚國的同姓國,西曆前634年被楚所滅。其後世子孫以原國名為氏,稱為隗姓。又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資料上記載,隗姓是春秋時翟國的姓氏,春秋時翟國、隗中在今湖北省秭歸東南一帶。

2、另外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狄人討伐?咎如時,俘獲了他的兩個女兒淑隗和季隗。因而她們的後代以隗為氏,稱隗氏。

3、出自於中原北部少數民族赤狄人。他們中大多姓隗,春秋時期,周代中原北部的遊牧民族赤狄人姓隗。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魯、邢一帶,開始同華夏族通婚。西元前6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赤狄後裔沿用隗姓。

【郡望】

1、餘杭郡:原為秦代會稽郡所轄之餘杭縣,隋代置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

2、西河郡:戰國時魏國初置,漢代沿之。相當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堂號】

江石堂:三國時有個叫隗相的,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不願吃江邊的水,嫌髒,必須是江心的水才喝。於是,隗相就每次撐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沒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難。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塊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邊,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們都說是隗相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所以稱「江石堂」。

【歷史人物】

○隗 照:晉代術士。他精通周易。臨終時他對妻子說:「五年之後的春天,有一個姓龔的人會來,他欠我錢。」到了五年後的春天,果然有一個姓龔的人到來,占卜後說:「我不欠你錢,你的丈夫自己有錢,他知道你會漸漸貧困,所以把錢藏起來以便日後供你使用。一共有五百斤金子,放在青色的缸裡,在屋子的東面,離牆壁一 丈,地下九尺處。」隗照的妻子依言挖掘,果然得到了金子。

○隗 順:在岳飛被害後,他的遺體被臨安隗順(獄卒),冒著生命危險連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叢祠旁。為了日後辨識,隗順又把岳飛身上佩帶過的玉環系在其遺體腰下,還在墳前栽了兩棵橘樹。

20年後,即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宋孝宗趙慎為順應民意,特降旨為岳飛澄冤昭雪,並以500貫白銀的高價征尋岳飛的遺體。隗順的兒子把其父藏屍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飛的遺骨才得以遷葬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讓後世之人絡繹不絕地於墓前憑弔。要不是隗順,我們今天憑弔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的遺體了。

山(ㄕㄢ)(shā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為烈山(又作列山)氏之後。根據《風俗通》資料上記載:「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後代」。相傳炎帝是上古時姜姓部族的首領,是少典娶有湘氏女而生,原本居住於姜水流域,後來便向東發展,直到中原地區。炎帝出生於烈山,所以又號烈山氏。他的後代有的便用山字,作為姓氏。望族出於河內。

2、以官為姓氏。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代有山務之官,掌管山林,後代子孫便以官為姓。周代掌管山林開發管理的官員叫山師,也有稱山虞的。之後便有人世襲山師,子孫便姓山。

3、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位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後代便以他名字中的山字為姓,便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4、出自於他族改姓。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古代有複姓吐難氏,北魏時改為山氏。

5、出自於回族中有山姓。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見於元朝官員山僧(晉寧路總管),其先祖是康裡人,顯然是入關後才使用的山姓。

註:現今山姓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寧夏。

【郡望】

1、河南郡: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2、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相當今河南省武陟一帶。

【堂號】

渾璞堂:晉時山濤,竹林七賢之一。曾在趙國任丞相,入晉後為吏部尚書。他在朝中清廉儉約,剛正無私,選拔人才都是當時俊傑。他曾經諫議「州郡的武備不能減」,皇帝稱為「天下名言」。王戎稱讚他是「渾金(渾好似全的意思,渾金是赤金)璞玉(沒有經過雕琢的玉)」。

【歷史人物】

山濤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陝西)人。山濤很小就失去父親,家貧,卻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愛《老子》,常常有意掩蓋自己的鋒芒,不讓人知。他和嵇康、呂安等人很要好,後來又遇到阮籍,就結交成竹林賢士,情投意合。嵇康後來犯了罪,臨被殺前,他對兒子嵇紹說:「有山濤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了。」

山濤年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薦舉為孝廉,州裡提拔他為河南從事。咸熙初年,山濤被封為相國左長吏。當時因為山濤在故裡素負重望,晉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謁。司馬昭把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嗣,平時也看重司馬攸,曾對裴秀說:「大將軍(司馬師)開創基業還未完成,我不過是接隨其後罷了,所以要立司馬攸,將來好歸功於兄長,你看如何?」裴秀認為不能這樣做。

司馬昭又問山濤,山濤回答:「廢棄年紀大的而立年紀小的,違背禮制,不吉祥。(涉及)國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於是,太子的位置才確定下來。太子親自去拜謝山濤。羊祜執政時,當時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濤堅決地保護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權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寧遠將軍。

山濤兩次擔任選拔人才的吏部官員有十餘年,每有一個職位空缺,他就先擬定幾個人,看皇帝意中傾向誰,他再公開啟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為先考慮的對像。所以有時皇帝所用的人,並不是最佳推薦者,一般人不了解內情,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好惡任意選人。

有人在皇帝面前攻擊誣陷山濤,所以皇帝親手給山濤寫信告誡他:「任人唯才,不要因為疏遠貧寒而遺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濤依舊我行我素,一年之後,正好是後戚專權時期,他不想讓楊氏掌權,多次規勸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卻不能改正。後來他以年老病重為由多次上表苦苦請求退位,皇帝不准許。

皇帝曾到宣武場講習武事,當時山濤有病,(皇帝)讓他乘車跟隨。趁此機會他和盧欽談論用兵之本,認為不應該廢除州郡的軍備,他的議論很精當。

當初,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治今山東平原北)令,貪污枉法,賄賂公卿,以求得好名聲,也送給山濤一百斤絲,山濤不願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樓上。後來袁毅惡跡敗露,用囚車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賄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濤就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印封完好如初。

谷(ㄍㄨˇ)(gǔ)

【歷史來源】

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谷,因此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

2、出自於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秦谷分為秦國和谷國(今湖北谷城),秦是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便以谷為姓。

3、出自於他姓而來。根據《鼠璞》記載,古代有嚶姓,後去掉邑旁改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

(1)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的時候,代北複姓有谷會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

(2)根據《唐書》記載,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複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之後他的世代子孫都改單姓谷。

(3)今彝、土家、滿、蒙古、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上谷郡:西曆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郡上谷。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堂號】

1、恩威堂:漢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這個地方發生叛亂,谷郎於是率軍征討,恩威並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這場叛亂。於是谷郎被拜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內一帶)。
2、谷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經庫堂」、「上谷堂」、「築益堂」等。

【歷史人物】

○谷利,三國吳人。原為孫權左右給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孫權寵信。公元二一四年,孫權被張遼圍困,拚死突圍而出,而必經之橋已被毀壞,谷利使權持鞍緩控,並從後力鞭其坐騎,馬受驚而一躍過橋。因救主有功,被拜為都亭侯。

○谷朗(西元218→272年)字先義,東漢桂陽郡耒陽馬水人,家中世代為官。谷朗成年後,正值三國鼎立時期。朗出任吳國為官。先後任郎中、尚書令史、郡中正、長沙瀏陽令、都尉、尚書郎。後調入朝中,拜五官夕郎中,遷大中正大夫,專司察舉人才。

吳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呂興背叛吳國。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經番禺、??,進軍交趾,討伐呂興。平亂後谷朗遷九真太守。吳鳳凰元年(272), 谷朗病逝任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