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7月27日】
郜(ㄍㄠ?)。(gào)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根據《世本》和《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文王的第11個兒子受封於郜(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稱郜侯,建立郜國。春秋時期郜國被宋國所滅,所以郜君的後世子孫以原來的國名為姓,稱郜氏。郜姓又寫作告。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堂號】
集古堂:源自於清朝郜坦治《春秋》學,以《左氏春秋傳》為主,廣采杜預和宋、元各家之說,著《春秋集古注》一書。
【歷史人物】
郜璉(生卒年未詳,清朝人),字方壺,自號綠天主人,江蘇如皋人。善畫,嗜遊山玩水,五嶽走遍其三。嗜鼓琴,悅耳動聽。
曾入仕為官至台州參軍。師從董源、黃公望、倪瓚,學山水畫,兼善花草。
曾畫了一幅《芭蕉》傳至日本,海外愛畫者極為珍視。他做官三十年,都是在山水優美的地方,所以他的畫作筆意清勁。
晚年專心事佛,庭院中種植芭蕉百棵,趺坐其下,因此號曰綠天主人。所以淮揚流傳有郜蕉之諺語。雖年近八旬,未曾一日輟筆不畫。著有《圖繪寶鑑續纂》卷集。
黎(ㄌㄧ?)。(lí)
【歷史來源】
1、出自於九黎的後裔。根據《風俗通義》資料所載,九黎,是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有一說為火正)官,掌管民事,所以後裔有的以黎字為姓。
2、出自於黎國後裔。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來以國為姓。而再根據《風俗通義》記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於帝堯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商末被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來被晉國(今山西西南部)所滅,所以世代子孫以國為姓。而根據《路史》記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有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成為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單姓黎。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郡望】
1、京兆郡:漢太初元年(西曆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2、九真郡:西曆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西曆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3、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堂號】
1、載酒堂:宋朝時,黎子云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2、黎姓的主要堂號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載酒堂」、「新安堂」、「敦本堂」、「禮序堂」等。
【歷史人物】
黎庶昌(西元1837―1896年),字蓴齋,晚清貴州尊義人。
黎庶昌六歲喪父,家貧多疾,但卻刻苦攻讀,寒暑不懈。十四、五歲時賦詩作文,坦然成誦,在府、 縣考試屢獲第一。二十一歲即成為府學廩貢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離遵義赴北京參加順天府鄉試,兩試不中。
一八六二年,因應詔上萬言書論說時事,受到朝廷重視,被賞為知縣,派往安慶聽候曾國藩調遣。於是,黎庶昌便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同為「曾門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代理江蘇吳江、青浦知縣。
一八七六 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參贊身份先後隨郭嵩燾、陳蘭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國,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兩次以道員身份出任中國駐日本國大臣。離任時,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餞行至數百裡外。西方各國使臣嘖嘖稱讚,說這是使臣返國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黎庶昌在世時,編印了《古逸叢書》。這部書共二十六種計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務之餘,將我國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貴古籍,以高級紙張影印編輯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館詞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記補闕》五卷半等。這對我國古漢語、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極有助益。
另著有《曾文正公年譜》、《曾太傅毅勇侯傳略》以及《黎氏家譜》、《全黔國故考》、《??故事》、《使東文牘》、《拙尊園畫存錄》、《孔詩》、《蓴齋筆記》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東道任上返遵義。十二月二十日卒。
薊(ㄐㄧ?)。(jì)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根據《路史》記載,周武王姬昌擊敗紂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後,敬仰先賢的功德,封黃帝之後於薊(今北京市西南角廣安門一帶)作諸侯,稱為薊侯,建立薊國,後來卻被燕國所滅。所以原本是薊國君主族人,便以國名為姓。
2、以地名為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范陽在古代指的是薊,自唐代以來,在范陽地區(今北京城西南),就有了薊州這一地名出現,當地人以地為姓。
註:薊,本來是一種草本植物的名稱,形狀跟芙蓉十分相似,這種植物在河北省的昌平、房山、安次等地,遍地都有,薊州因此而得名,今天在河北省仍有薊縣。河北省薊縣,就是全國薊姓人家的發祥地。薊姓的得姓,經考證有3100年歷史。望族居於內黃郡(今河南省內黃縣西北部)。
【郡望】
內黃郡:漢置內黃郡,治所在現今河南省內黃縣。
【歷史人物】
薊子訓是齊人,年青時曾在州、郡做過官,被舉薦為孝廉。後來他又從軍,被任命為駙馬都尉。誰也不知道薊子訓修道。他在家鄉時,待人接物講究信義和禮讓。
薊子訓活到三百多歲時仍然顯得年輕,人們十分奇怪,就有些好事的人追隨在他周圍,但是並沒發現他服用什麼長壽之藥。他愛好清淡,經常研讀《易經》,或寫些短小的文章,文章雖短但含義很深。
京城的一些達官貴人聽說子訓有道術,都虛心地來謁見,但無緣見到他。有個太學裡的學生與子訓是鄰居。一些貴人們就把他找來說:「你勤苦讀書,不就為了能求得富貴功名嗎?只要你能把薊子訓為我們請來,我們可以讓你毫不費力地得到富貴功名。」書生答應了。
書生從太學回到家鄉,專門侍奉薊子訓,為他洒掃供侍,這樣幹了一百天。子訓知道書生的用意,就對書生說:「你並不想學道,為甚麼這樣賣力氣地侍奉我們呢?」書生吞吞吐吐地不說實話。子訓就直截了當地說:「你別掩飾了,我知道你的意思,是那些貴人想見我一面才讓你來這兒的。我怎麼能因為一行之勞而誤了你的功名前程呢?你回京城去吧。我某天一定也去京城。」書生很高興,告別了子訓回到京城,告訴那些達官貴人,薊子訓某天會來京城見他們。
到了約定的那天,子訓並沒動身去京城,書生的父母很著急,跑來問子訓,子訓說:「你們是怕我忘了去京城的事,使你兒子在貴人面前由於失信而得不到官位吧?我吃了飯就出發。」子訓吃了飯就上路,二千裡的路僅用了半天工夫,子訓就進了京城。書生聽說後急忙去迎接,子訓問書生:「都是什麼人要見我?」書生說:「想和先生見面的人太多了,他們怕白跑你家一趟,見不到你。他們知道 你來到京城,定會不請自來的,你就坐等他們拜見吧。」子訓說:「我行千裡都不疲倦,何況幾步之遙。你可以告訴那些想見我的人,讓他們謝絕賓客來訪,我明天會去各家登門拜訪的。」
書生把子訓的話告訴了所有的達官貴人們,他們都把家打掃乾淨,謝絕了賓客,專候薊子訓來訪。第二天,薊子訓果然登門,二十三家,每家都來了一位薊子訓。每位達官貴人都說薊子訓先到自己家,第二天上朝後,他們互相問薊子訓什麼時候登的門,這才知道二十三家同時來了個薊子訓,服飾相貌一點也不差,只是說的話隨著主人的問答而不相同。
這一下京城裡開了鍋,都驚嘆薊子訓的分身實在了不起。後來達官貴人們又想一同來拜訪薊子訓,子訓對那太學生說:「他們都說我眼裡有重瞳八種顏色,所以想見見我。他們不是見到我了嗎?我既不是重瞳,也不會和他們論道,我該走了。」
子訓剛走,達官貴人們就乘車騎馬來見子訓,把大道都堵塞了。書生告訴他們薊子訓剛走,東邊小路上騎騾子的那人就是。於是他們立刻騎馬追趕子訓,可是怎麼追也追不上,總是距子訓的騾子一裡來地,他們只好作罷。
東漢時,他來到洛陽,在十幾個地方會見朝廷的大員,每次都拿一鬥酒一塊干肉招待他們。他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沒有什麼好東西,只是略表一下心意。」在座的有上百人,但吃喝了一整天,酒和肉還是用之不盡。薊子訓走後,大家都看見白雲升起,從清晨到晚上都不消散。當時有個百歲的老翁說:「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見過薊子訓在會稽的集市上賣藥,面色就是如此。」
薄(ㄅㄛ?)。(bá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根據《潛夫論》記載,薄姓是姜姓的後代,上古時有薄國(今山東省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後裔的封國,薄國的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2、出自於子姓。根據《左傳.杜預注》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帶),於是他的後代子孫以邑名為姓。
3、出自於其它姓氏所改。
(1)根據《萬姓統譜》記載,薄姓是商朝諸侯薄姑的後代,後來簡稱為薄姓。
(2)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魯卑族代北地區有複姓薄奚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字單姓薄氏。
4、歷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郡望】
1、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雁門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2、譙郡:東漢建安年間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相當於現在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堂號】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窮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時薄珏著有《格物測地論》。
【歷史人物】
薄珏,字子珏,長洲(今吳縣)人。幼家貧,好鑽研,因屢試不第,又目睹官場腐敗,決心改學天文、數學和機械製造等。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仿製西方望遠鏡成功的人。
崇禎年間(大約西元1631年),流寇欲劫擄安慶,巡撫張國維調薄珏入城製造銅炮,防禦流寇。他所制銅炮精密度高,構造先進,炮上裝有千裡鏡,提高了命中率。後又製作水車,水鏡、地雷、地弩、火銃等兵器。當流寇進犯安慶府時,城內兵民固守,發揮了各種武器的作用,大敗流寇。
張國維就把薄珏推薦給朝廷,但薄珏不願做官,要求回歸故裡,後來病死於家。
他著有《渾天儀圖說》、《格物測地論》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