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8月18日】
嚶(ㄒ一?)。(qiè)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翟人。事後晉獻公把嚶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他,建立嚶國,為子爵,稱嚶子。他的後代便以封地為姓。
春秋時期,嚶宛的後代,嚶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後來被晉厲公滅族,有些子孫便逃到楚國,楚昭王時嚶宛任左尹,所以後代子孫便沿襲祖姓為嚶姓。
【郡望】
濟陰郡:東漢改西漢梁國為濟陰國,又改定陶國,後改濟陰郡,晉朝改名濟陽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
【堂號】
中軍堂:晉國嚶谷通禮樂,敦詩書,懂兵法,晉文公封他為中軍。
【歷史人物】
嚶正
嚶正(?-278年),字令先,河南偃師人,本名纂,三國時代在蜀國為官,蜀亡後在西晉任職。
嚶正年少時父親嚶揖死去,母親改嫁,雖然孤苦無依,但安貧好學,博覽群書,後來當秘書吏,又轉職秘書令史,遷任秘書郎,最後官至秘書令。性格淡薄榮利,醉心於文章閱讀及寫作之中,益州當時有的書籍,他幾乎都已看過。
由於常居內職,與宦官黃皓作比鄰三十年,黃皓身分由卑微至顯貴,在朝中玩弄權勢;嚶正不為黃皓所喜愛,亦不為其所憎惡,官俸不過六百石,也免於官場的困擾。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鄧艾兵臨成都,蜀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投降的建議,由嚶正撰寫降書,遣使向鄧艾投降。翌年正月,鍾會叛亂,當時成都一片混亂,劉禪東遷洛陽,眾多宮員只有嚶正(史載他舍妻子隨劉禪)和殿中張通隨行。劉禪有賴於嚶正的指導,到洛陽後行事舉止皆無誤,劉禪於是感慨嘆息,後悔太遲認識嚶正。後賜爵關內侯。
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出任安陽令,又遷任巴西太守,泰始八年(273年)下詔:「(嚶)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其(嚶)正為巴西太守。」咸寧四年(278年)逝世。留下數百篇文學作品。
璩(ㄑㄩ?)。(qú)
【歷史來源】
1、以寶飾為姓。古代璩字和杼字相通,指一種金、銀製成的耳環,此物創始人的後代子孫便以璩為姓。古人很看重玉,將玉的堅緻、光彩、純粹、發聲等來比喻人的品德,並且寄以吉祥的象徵,所以佩帶玉是很光彩的事。並認為佩玉不能隨意解去。也因為如此,玉的製品多種多樣,而與玉有關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環,指的是高貴之物,於是便產生璩姓。
2、出自於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康叔(姓姬名封)被封於衛,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直到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君封於蘧,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後代便以蘧為姓。由於蘧與璩讀音相同,所以蘧姓在發展過程中,古代的玉環稱作璩,璩很高貴,部分蘧姓人便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蘧姓因而改成璩姓。但是有少數蘧姓人單把草字頭去掉,改為遽姓。
【郡望】
1、豫章郡:漢朝將秦朝時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治所在南昌。相當於現在江西省境內地區。
2、黎陽郡:西漢置黎陽縣,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濬縣一帶。
3、汲郡:晉泰始二年置郡。故址在今河南省汲縣一帶。
【堂號】
1、君子堂、及聖堂:源自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唐代開元三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伯」,西曆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並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5公裡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2、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3、西川堂:唐代良吏璩瑗,官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
4、其它堂號:豫章、黎陽、汲郡。
5、自立堂號 世德、遺經等。
【歷史人物】
璩之璞
璩之璞,字元?,號君瑕,明朝江西人,僑居上海(《平湖縣誌》作原籍華亭,則今上海市松江)與平湖陸光寅友善。人品高潔,楷書筆法妍秀雅致,善畫山水。
董其昌(1555至1636年)見之嘆曰:「君瑕乃能爾耶?五百年後必有識者。」就感嘆佩服得五體投地,說道:璩之璞(號君瑕)真行哪!五百年後必定有識貨的。
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曾畫「雪滿空山圖」。他也能畫翎毛及水墨花卉,筆致矜貴脫俗。精於描摹拓印,技巧與吳門文氏比較,應當相差無幾,在伯仲之間。兒子幼安,亦工刻印。(事據《明史•藝文志、松江志、海上墨林、明畫錄、平湖縣誌、廣印人傳、支那名畫寶鑑》等。)
桑(ㄙㄤ )。(sāng)
【歷史來源】
1、由窮桑氏而來的。關於桑氏的源流,《姓譜》及《萬姓統譜》都有記載,「出自少昊的窮桑氏,子孫以桑為氏。」古代的窮桑(金山東省曲阜市的北方),而少昊君臨天下之後,都城便設於曲阜。少昊又稱為金天氏。後來因為居住在窮桑,並且在他居住在窮桑的時候就登上帝位,所以又號窮桑氏。於是他有些子孫便以他的號作為姓,稱為窮桑氏,後來簡化為桑氏。由此可知,桑姓中國人的老家,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境地曲阜市北方。
2、春秋戰國時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另一支龐大的陣容,那就是當時秦國公族後裔,以桑氏為姓。當時,秦國公有人改桑為姓的情形,《姓苑》記載,「秦穆公,公孫枝字子桑,其孫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期秦國公族有叫公孫枝,他在秦穆公時期擔任秦國的大夫,他的後世子孫便以他的字作為姓氏,稱為桑氏。
3、神農氏娶桑氏作為自己的妻子,他們的後代便有以桑為姓。
【郡望】
1、黎陽郡:黎陽縣設置於西漢初期,北魏的時候改黎陽縣為黎陽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2、河南郡:漢高帝的時候設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堂號】
1、樞密堂、淮翼堂:明朝的時候,桑世傑被封為秦淮翼元帥,連克鎮江以東諸州縣,判行為樞密院事。
【歷史人物】
○桑弘羊(前152-前80),漢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十三歲入侍宮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終武帝之世,歷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與擔任大農丞的大鹽鐵商東郭咸陽、孔瑾二人深得武帝寵信。
元狩年間以後,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策略。此外,還組織了六十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暫時緩解了經濟困境,史稱當時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桑弘羊以此賜爵左庶長。
武帝後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遷任御史大夫,與霍光、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遺詔輔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士至長安,會議鹽鐵等國家大事。他們反對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等與民爭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張,桑弘羊與之展開辯論。
由於桑弘羊的堅持和國庫財政方面的需要,當時除廢止酒類專賣改為徵稅外,鹽鐵官營等各項重要政策仍沿襲不變。次年,桑弘羊因與霍光政見發生分歧,被捲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被處死。
○桑維翰(898-947),字國僑。五代後晉洛陽人。隨石敬瑭歷數帝。後唐末帝李從珂疑敬瑭,敬瑭遂反,命維翰作書致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請結為父子,割地稱臣。維翰又赴契丹見德光,德光乃決意出兵助敬瑭。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立敬瑭為大晉皇帝,敬瑭即以維翰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
天福四年(939),維翰出為相州節度使,移鎮兗州(今屬山東)。鎮州節度使安重榮建議聯合吐谷渾抗契丹,維翰力言不可。七年,石敬瑭死,侄重貴立,是為少帝(又稱出帝),召維翰為侍中。維翰使人對少帝說:欲制契丹、安天下,非用維翰不可。少帝乃以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
此時維翰權勢顯盛,常接受賄賂。少帝怒,罷維翰為開封尹。開運三年(946),契丹軍南下,德光入恆州,命降將張彥澤先入開封,致李太后書,促速降,並召維翰至軍前。維翰原主張結好契丹。因此少帝不願讓他見契丹主,張彥澤又貪其家財,遂承少帝之意殺維翰,以維翰自縊告於德光。
桂(ㄍㄨㄟ?)。(guì)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根據《桂氏家乘序》的記載,東周滅亡後,原本王族周王的後裔-姬季楨曾經擔任過秦國的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姬季楨被殺害。於是姬季楨的弟弟姬季眭為了逃避誅連的命運,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讀音眭,將姬季楨的四個兒子更改姓名避禍。長子名奕,改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墳墓;老二叫.Q突,遷居濟南朱虛;老三叫炅獎,居住於齊國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陽城。於是有了桂、.Q、炅、炔四個同音的姓。桂姓就是姬季楨長子桂奕的後代,世代相傳桂姓。
註:上面的四個姓,字雖然不同,但是音卻是相同,是同宗同源。五代的時候,四姓為了躲避戰亂,南渡到廣信、上饒等地區。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初置郡。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的地區。
2、幽州:漢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東漢的時候治所在薊,及今天的北京市大興縣;晉代州治在渚,及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唐天寶年間為范陽郡。
3、燕郡:在史書上沒有這個郡名。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周代為燕國,又稱做北燕。
【堂號】
民祀堂:宋朝時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銀光祿大夫上柱國,晉司空、清邊總轄使。入宋以後,加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兩個朝代的官,清廉愛民,人民建廟奉祀他。
【歷史人物】
桂父
桂父,古代仙人。據《列仙傳》記載,桂父為象林(漢日南郡屬縣,故址在今越南茶蕎地方)人。
相傳他顏色時黑而時白,時黃而時赤,南海人見了都誠心尊敬事奉之。常服食桂丸及葵實,並以龜腦和之。
其制桂丸份量,是千丸用桂十斤,這藥方不知流傳了多少世,誰都見過,傳遍東南一隅。據記載,漢代荊州之南盛行其制桂丸法。
又據《水經注》記載:林邑城外,香桂成林,氣味清澄,林邑人桂父棲居此林,服桂得道。今荊州之南,尚有桂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