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8月23日】
溫(ㄨㄣ)。(wē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兒子叔虞於唐,號唐叔虞。唐叔虞的後代被封於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因此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命姓。
2、出自於嚶姓。根據《廣韻》、《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周初,蘇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溫。西曆前650年,溫國被北狄人攻滅,國君溫子逃往衛國,稱為溫氏。後來晉國攻滅狄人,溫就成為晉國大夫嚶至的封邑。當時嚶至在鄢陵之戰中指揮晉軍打敗楚軍,成為晉國執政大臣,嚶氏一家三族權傾朝野,引起其他晉卿的嫉妒。晉厲公對嚶氏專權不滿,早就想找藉口除掉國中的這些強宗大族。又恰逢一次晉厲公帶著群臣打獵,晉厲公寵幸的寺人(廚師)孟張仗勢搶奪溫季之鹿被溫季射殺,厲公以此為口實,決定除掉嚶氏,派人去抓嚶至。這個消息被嚶氏知道了,嚶梔便主張先攻殺厲公另立新君,嚶至卻不為所動,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結果歷公糾合了一批與嚶氏有怨仇的臣子滅掉了嚶氏。導至嚶至的子孫之中有些逃到國外,便以封邑命姓,稱溫姓。
3、出自於高陽氏。根據《唐溫侯碑》記載,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封於溫邑,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封邑名為姓。
4、回族中有溫姓。源自於明代融於回民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永樂15年(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卻因病逝世于山東省德州的北營村,留下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及王妃守墓並定居中國。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其溫塔刺取名子首音為姓(安都魯亦同),便產生溫姓。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和河北地區。
註:關於溫(安)姓的資料,在溫氏16世孫溫壽文,於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頗具研究參考價值。此外,據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記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並『自言其先世為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其先世弟兄二人,採用漢姓,是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溫都督」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山東德州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刺(塔拉)」。這顯然不是巧合。再有,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採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別,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斷言,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是同祖同宗。
5、出自他族改姓。
(1)根據《唐書》記載,唐代康居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境至俄羅斯一部),國王姓溫,後入中國,自成溫姓。
(2)根據《通志》記載,北魏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單姓溫。
(3)金時女真人溫蒂罕氏漢姓為溫。根據《唐書》資料所載,唐時彭城長史劉易從之子劉升流放嶺表,免歸,改姓溫。
(4)清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
(5)今台灣土著、布依、土家、黎、壯、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河內郡:溫氏發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
2、汲郡:有北魏名家溫子升等。
3、太原郡:有唐代溫氏三彥。
4、河南郡:有晉代溫羨六龍和宋代溫仲舒,還有河北清河郡、山東平原郡等,都是溫氏名人較多之地。
【堂號】
溫氏的堂號較多,多以慎終追遠、弘揚祖德、敦親睦族為標誌,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貫用於堂號之上,以彰顯其族和激勵後代。主要有:古溫堂、太原堂(以地名)、三彥堂、叔虞堂(以祖名)、犀照堂、雅?堂(以嘉事)等。
【歷史人物】
溫庭筠(西元812―866年),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溫庭筠雖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動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
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就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在詞這種文體上,他的貢獻不可磨滅。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創作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干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及《金荃集》。
別(ㄅㄧㄝ?)。(bié)
【歷史來源】
按照《辭海》的解釋如下:別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公侯議》,「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別子皆為諸侯,諸侯之嫡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別子各為其國卿大夫。」根據《姓氏尋源》上指出,別姓是指別成子之後。在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當中,次子以下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稱之為別子,與嫡長子一系的宗子相區別。古時後的別子不得以祖上姓氏為姓,而另為一族,故稱「別子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諡號為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為姓,遂有別姓。
【郡望】
1、京兆郡:即國都直轄區。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京兆,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陰縣一帶。
2、天水郡:西漢置。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3、長安郡:唐代置郡。治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註:根據《姓苑》資料記載,「別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
【堂號】
別姓的主要堂號有:「京兆堂」等。
【歷史人物】
傳上古之時,有一隱士姓別名成子,喜為人排解憂難,甚受百姓擁戴;不少諸侯貴族亦聞其名,欲請為官,均遭拒絕。一貴族嫉殺之,隕其首,棄於終南山中一深潭。
百姓聞之,如喪考妣,於其家中設靈堂,將無頭屍置於棺槨,選精通水性後生下深潭覓其首,不料打撈上來之首卻系該殺人貴族之首,眾人驚詫不已。著人往貴族家打探,果聞在別成子遇難翌日貴族亦被人梟首。眾人甚感蹊蹺,疾返別成子靈堂,卻見棺槨空空如也。
自此,無人復見別成子,傳已得道成仙矣。據傳漢初名臣張良之師赤松子,乃別成子之徒。別成子之後人,以其名號為姓,乃為別氏。
莊(ㄓㄨㄤ)。(zhuā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羋姓,以諡號為姓。根據《急就篇》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楚國君王羋旅去世後,諡號為莊,也就是歷史上的楚莊王。楚莊王的支庶子孫,便以祖上諡號為姓。
2、出自於子姓,以祖字為姓。根據《姓氏考略》和《資治通鑑音注》記載,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名武莊,於是後代便以其字為姓。莊姓形成以後,曾在漢代出現過一次易姓。漢明帝名劉莊,諱莊字。莊姓在漢明帝以後改為嚴姓。魏晉南北朝時,有的嚴姓復祖姓仍為莊姓,因而歷史上有「莊嚴一家」之說。
3、出自於他族改姓。今回、滿、台灣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初始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2、會稽郡:秦初置郡。在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帶。治所在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3、東海郡:漢初的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的東海郡 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註:據《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云:莊氏望出天水郡。又《姓氏考略》中記載:莊氏望出天水、會稽、東海。
【堂號】
1、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2、武強堂:漢代莊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
3、錦繡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裡蓬萊山。第九世莊夏,居官有德政,南宋寧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御筆賜名為「錦繡山」。這是莊姓堂號「錦繡」的由來。
4、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天水堂」、「會稽堂」、「東海堂」等。
【歷史人物】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莊辛。他看見楚襄王沉迷於享樂,不理國家政事,十分憂心。有一天他對襄王說:「大王,您經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些貪圖享樂、放縱奢侈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國政,恐怕楚國就要有危險了。」
襄王聽了,沒有接納莊辛的諫言,反而生氣說:「現在天下太平,怎麼可能有亡國之禍呢?」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如果大王繼續與他們四位為伍,楚國必定會滅亡。大王既然不相信,就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避一避,看看事情會如何發展。」
莊辛去了趙國五個月之後,秦國果然發兵攻打楚國,占領了楚國都城和其它地方。襄王逃亡到城陽後,想起了莊辛曾經勸諫他的話,感到十分後悔,就派人把莊辛找回來。
莊辛不記前嫌,立刻回到襄王身邊。襄王一見到莊辛,便說道:「我當初沒有聽先生的勸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現在該如何是好呢?」莊辛回答:「俗話說:『見到了兔子才回頭去指揮獵犬追捕,還不算太晚;羊跑掉了之後趕快修補羊圈,也不算遲呀!』」 這次襄王完全接納了莊辛的建議,並封他為陽陵君。
在莊辛的輔佐下,襄王重振國力,終於收復失土,度過了這次危機。後來「亡羊補牢」就被後人用來比喻犯錯後只要有心振作,及時更正,一切都還來得及。
晏(ㄧㄢ?)。(yàn)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因此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而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
2、源自於陸終氏,陸終子晏安的後代。古帝顓頊的第5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後代便是以晏作為姓氏。且在春秋時期與高、國、鮑一起成為齊國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齊國做官。
3、源自於上古堯時期的大臣晏龍。據說晏龍是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為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龍被認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郡望】
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改為齊郡,治所在東平陵。相當於今天的山東臨淄市一帶。
【堂號】
廉儉堂、久敬堂: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晏嬰,他雖然身居高位,卻嚴格要求自己,力行節儉,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30年。孔子對他的品行很讚賞。
【歷史人物】
晏嬰字平仲,晏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出生於春秋末年,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身高不滿六尺,但他並不自卑,而能運用他的智慧宣揚齊國的聲威,他曾任官於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在他擔任宰相時,勤於政事,清廉自守,對於良好的建議皆能從善如流,更能大力選拔優秀人才替齊國委靡的朝綱注入了一股清流。
由於齊莊公荒淫無度,大臣崔杼密謀反叛弒君,晏子見群臣束手無策,國勢混亂,便決定獨自去見崔杼。他抱著必死的決心,趕往了奸賊家中,二話不說的就奔到齊莊公的屍體旁號啕大哭,崔杼滿臉困惑,但也不敢就這樣殺了晏子。
晏子認為,儘管齊莊公昏庸無道,但畢竟是一國之君,身為人臣,就應該盡為臣之本份,像奸賊大膽篡逆、謀弒國君,為人必定不忠。不忠之人根本不值得害怕的。沒多久,景公繼任了齊國的君主,崔杼更是得意忘形,朝中群臣莫不對他恭敬順從,惟獨晏子依舊對他嗤之以鼻,非但不理睬他,對那些阿諛奉承的群臣也十分鄙視,他認為自己應該忠誠以待的,只有國君和百姓,而非權臣。
除此之外,晏子還是個機智善辯之士。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靈王早就聽說晏嬰能言善辯,心中極為不服,於是想戲弄他一番,晏嬰姍姍而來那守城門的人卻不肯開城門,而要他鑽門洞進來,於是晏子不但沒生氣,還笑嘻嘻的說:「反正出使到狗國,就應該從狗洞進去嘛!」於是楚靈王讓守城門的開門讓他進來。
楚靈王見晏子大大方方的來到殿前,笑道:「齊國沒人了嗎?怎麼會派一個侏儒出使,看我國人才濟濟,連侍衛個個都是八尺男兒。」晏子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齊國臥虎藏龍,人才多的是,走路時都會互相碰撞,怎可說沒人才?」楚王說:「既然貴國人才濟濟,為何派你這樣的人出使楚國?」於是晏子淡淡一笑說:「我們齊國有個規矩,有道德的人被派去有道德的國家,品德不好的被派去品德不好的國家,因我在齊國是最差勁的,所以只能出使到貴國?? ?p>楚王事先安排好愚弄晏子,卻都被晏子巧妙的化解了,很順利的完成了使命,也贏得了美名!他有過人的機智,同時也是個極為賢良的忠臣,隨時會利用一些譬喻,婉轉的勸諫君主。他一心一意的想使國家富強、百姓安樂,默默的盡一個臣子所應盡的義務,這實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