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9月02日】
歐(ㄡ)。(ōu)
【歷史來源】
1、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位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且以冶煉鍛造兵器而出名,所以便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替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因此名噪一時。後來又替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所以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有些便去掉欠字為區姓。所以歐與區音同。
2、出自於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越國,直到春秋時被吳國滅掉。19年後,句踐又再度復興國家。到句踐第6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3、出自於獨孤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4、孔氏,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郡望】
平陽郡: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歷史人物】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是龍泉寶劍鑄造者。
他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又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此劍名聞遐邇。
關於「龍淵」劍,即龍泉劍的誕生過程,《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
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鬥,明淨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又在茨山下採得鐵英,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裡的水淬火,鑄成劍胚,可是無好亮石磨劍。
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裡,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裡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 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兒水慢慢磨製寶劍。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倘若鬆開,劍身立即彈開 ,堅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之能如此,皆因取此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縣,就以第一把寶劍為縣名,叫「龍淵縣」,因避唐高祖名諱「淵」字,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為了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蹟。
殳(ㄕㄨ)。(shū)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因功而獲賜的姓。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伯陵,同民人吳權的妻子阿女緣婦一見鍾情,兩人便私下在一起。後來緣婦替伯陵生了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名叫殳,是箭靶的發明者,因此,帝堯封他為殳侯,賜他殳為姓。
2、以兵器名作為姓。在古代,每逢一年開始的第一天,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有殳仗隊和兵甲遊行接受檢閱。每隊各設有將軍一人指揮隊伍。所謂殳仗隊,即後來的儀仗隊。殳,是一種竹製的兵器,長一丈二尺,頭上不用金屬為刃,八棱而尖。殳仗隊將軍的後代,便以兵器名殳作為姓。
3、出自於有虞氏,以祖名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舜當部落首領時,有虞氏族人殳"鄭ㄒ羥梗┦撬吹拇蟪肌S謔慶?值暮蟠?鈾銼鬩宰嫦鵲拿?朱??鍘?p>【郡望】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後別置武功縣。
【歷史人物】
殳默,清朝嘉善女子,字齋季,小字默姑,浙江嘉興人。九歲能詩,剪裁刺繡,無不入妙,善書法,工小楷。江南女子心靈手巧,而殳默自小學習詩書,書法尤佳,刺繡極美,名盛一時。
十五歲時隨父母入九峰山,曾寫《步虛詞》,有句「多緣誤折瓊枝樹,謫下瓊台十五年。」
沃(ㄨㄛ?)。(wò)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子姓,以祖名為氏。殷商的第6世帝王名沃丁,是太甲的兒子。太甲曾因不理朝政而被大臣伊尹放逐曲沃,三年後,他悔悟改過,又被接回復位,勵精圖治,國日強盛。太甲死後,沃丁即位,在位19年,商朝更加強大。沃丁死後,其後世子孫有的就用他的名字沃作為自己的姓。殷人之後建立宋國,宋與商則為一音之轉。
2、以地名為氏。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沃氏先祖以沃州(今地不詳)地名為姓。沃姓望族居今山西省太原市曲沃一帶。
【郡望】
1、吳興郡:三國吳置。相當於今浙 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
2、太原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註:根據《尚友錄》記載,明代吳興有此姓。《姓氏考略》中記載:沃氏望出太原。
【堂號】
1、勤政堂:明朝時,沃釙以監察御史左遷內鄉知事。興利除弊,禁奸保良。公署學校都是他建的。積穀10萬石備賑。升荊州知府。
2、其它堂號:吳興、太原。
【歷史人物】
○沃田(西元?-1557年):明代將領,山東蓬萊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武進士,曾任指揮同知、漕運把總,提升都司、江蘇儀征守備。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倭寇侵擾揚州,深入安徽天長,沃田率兵抗禦。他驍勇非常,身先士卒,闖入敵營,亂敵陣腳,激戰數日,獲全勝。但因戰馬失蹄,陷於沼澤,慘遭殺害。敕贈鎮遠將軍都指揮僉事,世襲指揮使。
○沃墅:明代溫縣知縣,蕭山人。洪武初,民艱於食,沃墅開闢荒蕪,樹藝桑棗。任滿離去,民遮道留之。
○沃雋:漢代隱士,在蓬萊島修道,相傳後來得道成仙而去。
利(ㄌㄧ?)。(lì)
【歷史來源】
1、春秋時期,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祖字為氏。商代時期,有位王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曾路經一棵李樹下,於是以李子充飢,後來改姓為李。李利貞的第11世孫李聃,被後人尊為道家創始人,也就是老子。老子後代中,有些為了紀念遠祖中的王族李利貞,取利字為姓。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遠祖都屬同一人。利姓產生較晚,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
2、出自於羋姓,以邑名為姓。春秋時代楚國有公子受封於利邑(今四川省廣元縣境),於是後世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
3、出自於姬姓,以邑名為姓。春秋時代晉國有大夫食采於利邑,所以後代便以利孫為姓,但後來又改單姓利。
4、出自於北方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後改為利氏。
【郡望】
根據《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歷史人物】
西漢長沙王丞相。早年隨漢高祖劉邦打拚天下,後分封為?侯。現長沙馬王堆漢墓的二號墓主人便是利蒼,那具千年不朽的女屍就是他的妻子辛追,而其中出土的素紗禪衣更是寶物。
?(音代)侯利蒼為長沙國丞相。所任職的長沙國,即為漢初的吳氏長沙國。
根據史書推測,約在漢高祖九至十年,湖北人利蒼,攜妻子辛追,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利冂來到長沙國任職。不久,正遇上鄰國淮南王英布叛變。利蒼勸說第二代長沙王吳臣誘殺了吳臣的姐夫英布。長沙王之子吳淺、長沙丞相利蒼即因此均被封侯。利蒼即成為第一代掎侯。利蒼於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去世。此時妻子辛追年未滿30歲。
利蒼的兒子利冂成為第二代?侯,死於漢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死時年僅30歲左右。
三年後,即漢文帝15年(公元前165年),50多歲的辛追去世。其時辛追在長沙約住了3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