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9):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20日】

鍾離(ㄓㄨㄥ ㄌㄧ?)。(zhōng lí)

【歷史來源】

源出於子姓。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由於先祖食采於一個叫做鍾離的地方定居,所以子孫以邑為姓,以鍾離或鍾為姓。

【郡望】

會稽郡:秦朝初置,治所在吳(今江蘇省蘇洲市),東漢時移治所在山陰(浙江省紹興市)。

【歷史人物】

鍾 離 權

八仙之一漢鍾離,原本姓鍾離名權,燕台人。其父為列侯。相傳他是天界的仙人,因有過錯而被貶到凡間。《宣和書譜》卷十九中說:「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後遂稱其為「漢鍾離」。鍾離權束雙髮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

相傳鍾離出生時,內室異光數丈,如烈火之光,令家人驚奇不已。一出生就已經像三歲大的孩子,長得頂圓額廣,耳厚眉長,目深鼻赤,口方頰大,唇臉如丹,不哭不鬧、也不吃東西。成年後,他成了一名輔助漢室的大將軍。

話說有一年,邊陲告急,吐蕃率眾三十餘萬,號稱五十萬,侵犯邊疆,搶劫掠奪,其勢如山崩潮湧,邊疆守臣望風而逃。邊疆告急的消息上報朝廷,引起震動。於是天子召群臣商議此事,決定由大將鍾離權統兵五十餘萬,號稱八十萬,即日起行出兵。

與吐蕃之戰,鍾離權首戰告捷,後鐵拐李為使他徹悟,設計讓他兵敗,落荒而逃。逃至一深谷時,不幸迷路,正當他仰天長嘆時,忽然山中轉出一個胡僧,碧眼豐顏,有欣欣自得之深趣,懷落落不羈之氣象。鍾離見其相貌不凡,拱手問他,能否帶他走出迷途。胡僧點點頭卻不言語,只走在前面為他帶路。行到數裡之外便看見一村莊,胡僧對鍾離說:「這兒是東華先生成道的地方,將軍可以在這兒歇息。」說罷,告別而去。

鍾離權見此處清幽寂靜,異草奇花,桂馥蘭芬,流泉松柏,宛如仙境。就在他猶豫之時,忽聞莊內有吟詩聲。吟畢那人又自言自語說:「這必定是那碧眼胡人多嘴。」只見莊內出來一位老者,身披白色鹿裘,手扶著青藜杖,問鍾離權道:「來者可是漢大將軍鍾離權?為何不來宿于山僧之所?」鍾離聞言大驚,知遇異人。

老者請他入莊後,為他斟上麻姑仙酒,端上胡麻飯,說:「功名富貴,總是浮雲,戰鬥攻圍用的都是兇器。你見過萬古以來,江山永固,富貴百世的嗎?貧道看破世 情,閒居自在,遠脫樊籠,雖不能入道超凡,但也不為塵世所羈啊。將軍何必苦戀功名,處心積慮?」他感其言意味深長,頓時失去虎豹之雄心,於是向老人拜師。 老人將長生秘訣、金丹火訣、青龍劍法,悉數授於他。第二天告辭時,老人為其指明歸途,鍾離權走了一會再回頭時,莊房已不見蹤影。他感嘆不已,遂往家而去。

鍾離權一心想修道,剛好其兄鍾離簡也一向仰慕修道。於是二人辭別家人,去華山三峰尋道。二人來到華山三峰,結草為廬,勤於修煉,幾年之內,卻沒什麼長進。 一天二人出遊,見一老人在填路,問其緣故。回答說:「今年收成不好,老弱的都來填溝補壑,年壯的都逃到外地去了。」鍾離權嘆息良久。回到山中,鍾離權對其兄說:「饑饉遍地,民不聊生,實在是可憐。」鍾離簡答道:「濟人利物,仁者之心。你會金丹之道,不用來救度這些災民,這些道術又有何用呢?」鍾離權說: 「我可以試一試。」於是取來銅錫之類的金屬,放了一些靈藥,再用火來焚燒,銅錫皆成金子。於是鍾離權把這些金子廣布貧民百姓,有千百萬家因此而保全性命。

後來,鍾離權遇上仙人王玄甫。又遇華陽真人,傳以太極刀法,火符內丹。一天,鍾離權一人獨游雲山,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歇息。忽然石壁猛響一聲,門戶大開。 鍾離權入其中,見一玉匣內有神仙秘訣。遂將秘訣放入懷中。當他一走出山洞,其石複合如初。數日後,他又回到華山三峰,按照神仙秘訣勤於修行。一天,忽見五色祥雲布滿屋子,仙樂陣陣,有仙鶴呼叫他說:「玉帝有命,命你回天宮,復你舊職。」於是鍾離權把神仙秘訣授給鍾離簡,說:「兄長暫時留在這兒,不久我們必相會的。」,乘祥雲仙去。

不久,鍾離權騎著仙鶴來到三峰,告訴鍾離簡:「兄長你塵緣已滿,不用再留在此山了。」二人同日升天,一起去度呂洞賓去了。


宇文(ㄩˇ ㄨㄣ?)。(Yǔ wén)

【歷史來源】

起源於遼東,為南單于之後。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從祖先葛烏菟起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12部落首領)。後來有普回襲任大人,他在打獵時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於是號稱宇文氏(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意即天子)。東晉時,宇文氏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

【郡望】

1、趙郡:漢趙國在今河北邯鄲一帶。魏趙郡在今趙縣一帶,不包括邯鄲等地。以後北魏趙郡、隋欒州趙郡、唐趙州趙郡均同。

2、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註:宇文複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趙郡(今河北省趙縣)。

【歷史人物】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 唐朝(?~642年) 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隋右衛大將軍宇文述第三子,宇文化及之弟。

開皇末,以父勛封新城縣公。大業中,歷任尚輦奉卿、鴻臚少卿。唐高祖李淵為殿內少監時,為奉卿,與高祖李淵有深交。

李淵稱帝,後歸唐。從秦王李世民平宋金剛,以功復封新城縣公。後遷秦王府驃騎將軍。從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以功進爵郢國公,遷中書侍郎、太子詹事。

太宗即位,任右衛大將軍,殿中監,加金紫光祿大夫。貞觀十六年卒,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諡曰縱。 陪葬昭陵。


長孫(ㄓㄤˇ ㄙㄨㄣ)。(Zhǎng sū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北魏皇室沙莫雄,為拓跋氏所改。長孫複姓本為拓跋氏,為後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後。北魏道武帝拓跋?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英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就是拓跋?的祖父,拓跋?建立北魏稱帝後,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長孫嵩後來位至太尉,封為北平王;他的侄子長孫道生屢建戰功,位至宰相,封為上黨王。拓跋嵩因有功於魏,世襲為王族大人。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為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所以改姓為長孫氏。

2、出自於北魏之前有長孫氏。根據《漢書.藝文志》和《孝經》上記載,有長孫順之長孫氏說二篇,西漢時期已有長孫氏。

【郡望】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省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後廢。濟陽縣在唐初併入冤句縣。
 
【堂號】

霹靂堂:隋朝時候,長孫晟18歲即為司衛上士。突厥南侵。向皇帝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瞭若指掌,拜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故長孫氏的堂號有「霹靂堂」之稱。

【歷史人物】

長孫皇后

有人用「上馬能戰 下馬能謀」、「嫁給了絕世帝王」、「一代賢后」來形容長孫皇后短暫的一生。也有人評價說,唐太宗大治天下,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母親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揚州刺史;長孫皇后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媳婦。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成為唐太宗。長孫王妃成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 應驗了「坤載萬物」的預言。做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閒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朝政。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對她十分器重,常與她談起一些國家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很有見地,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的謀臣賢士。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 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關於任賢納諫,唐太宗深受其益,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藉助於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一個敢於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徵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面指出,並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一次,唐太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到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堅持出遊,魏徵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氣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麼,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干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嘀咕,說什麼「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勳,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託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鑑。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勳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係。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長公主加倍。永嘉長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長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回宮後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此後,長孫皇后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 「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為國。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呢!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后。」


慕容(ㄇㄨ? ㄖㄨㄥ?)。(mù róng)

【歷史來源】

1、源自於漢朝慕容氏,以寺廟名稱為姓。

2、源自於高辛氏,慕容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稱為姓。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直到西晉時,慕容?占領了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單于,他的兒子慕容?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到十六國時期,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歷時七十多年。

【郡望】

1、敦煌郡: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即甘肅省敦煌市。

2、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 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堂號】

遼東堂:慕容?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于,歸屬於晉朝。晉朝太興初年封他為「遼東公」,慕容氏因以「遼東」為堂號。

【歷史人物】

慕容恪

慕容恪,字玄恭,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名將、大臣。昌黎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人。鮮卑族。前燕主慕容?之子。智勇兼備,善於用兵。從15歲起隨父征戰,臨機多奇謀,常獲勝。

前燕慕容?五年(338年)五月,後趙主石虎率兵數十萬攻前燕,慕容?堅守燕都棘城,與趙軍相持旬余。後乘趙兵引退之機,命慕容恪率2千騎於晨出擊。石虎見諸門若有師出,大驚,遂棄甲潰逃。恪乘勝追擊,大敗之,斬獲3萬餘人。十二月,鮮卑首領段遼密與前燕謀覆後趙軍,慕容恪奉命率精騎 7千於密雲山(今河北省承德北)設伏,大敗後趙將麻秋所部3萬人,殲其大部。

八年,拜渡遼將軍,鎮平郭(今遼寧省蓋州西南),屢破敵兵,使其畏懼,不敢來攻。前燕慕容俊四年(352年)四月,奉命率軍攻冉魏,追至廉台(今河北省無極東北),10戰皆敗。但仍激勵將士奮戰,令部將佯敗誘魏軍至平地,自率主力為中軍,選善騎射者5千人,以鐵鎖聯馬結成方陣抵擋魏軍衝擊,兩側騎兵伺機夾攻,大敗魏軍,擒魏主冉閔(見廉台之戰)。

元璽三年(354 年)四月,拜大司馬、 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事,封太原王。四年十一月,率部往廣固(今山東省青州西北)攻內附於東晉的鎮北將軍段龕。五年正月,引兵渡河(黃河),大破龕軍,進圍廣固。為減少傷亡,採取圍而不攻,待其疲竭再殲之策,在廣固周圍築高牆,挖深塹,並堵塞五龍口,引澠水灌城。十月,城中柴、糧皆盡,段龕不得已率眾出戰。慕容恪揮軍衝殺,大敗段龕。龕無法突圍,率殘部復入城,旋出降。

慕容恪治軍不尚威嚴,專用恩信,愛護部屬,軍營外松內緊,敵至莫能近。建熙元年 (360年),燕主慕容俊卒,太子慕容.ゼ痰畚唬?∥??祝?Ωㄓ字鰨?萇慍??J倍??嗍??賈髡懦嘶?デ把啵??魑鞔蠼??肝氯銜??餃葶∩性冢?豢賞??c「ㄕ?詡洌?把嗾?治榷ǎ??律弦燦蟹⒄梗?季萘碩??坪右閱稀⒒此?員鋇墓憒蟮厙?9??66年,恪病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