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10):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21日】

鮮于(ㄒㄧㄢ ㄩ?)。(Xiān y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以國名、邑名合併為姓。商朝末君紂王有叔箕子封於箕(今山西省太谷縣),官為太師,多次就紂王的荒淫殘暴進諫,紂王仍依舊如故,不思悔改,後來竟將箕子關入大牢。周武王滅商後,箕子直言勸諫武王當行仁政,卻不肯應武王的請求再次為臣。他出走遼東,並建立朝鮮國(相傳此國是現在朝鮮的前身)。相傳他的子孫當中有支子仲封的在於邑,就合國名與邑名,自稱鮮于氏。

2、出自於少數民族,有鮮于姓。南北朝時,定州(今河北省)丁零族有鮮于氏。

【郡望】

1、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漁陽郡: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堂號】

漁陽堂、敦厚堂:鮮于氏,從朝鮮重歸故國,自漢以後,便一直以河北的漁陽郡為繁衍中心,故以漁陽堂為堂號。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著漁陽這個堂號。則有些地方是以敦厚為堂號。

【歷史人物】

鮮于樞

鮮于樞(西元1246→1302年),字伯機,號困學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官至太常寺典簿,與趙孟釔朊??竊????氖櫸?液褪?恕<p>鮮于樞的父親從事辦理運糧的差事。常年往返於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揚州、杭州之間。鮮于樞少年時不斷隨父遷居。

鮮于樞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氣,身材魁梧,鬍鬚濃重,朋友們稱其為「髯公」。同時期的詩人柳貫說他「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橫生。其飲酒諸詩,尤曠達可喜;遇其得意往往為人誦之」。

鮮于樞先後輾轉於汴梁、揚州、杭州、金華等地,擔任一些毫不起眼的官職,卻為百姓所愛戴,稱「我鮮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貶。37歲後定居杭州,於西湖虎林築困學齋。

由於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賦閒家中,鮮于樞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他除具書法專長外,更是一位文學家,寫下了許多詩詞。他還能作曲,彈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鑑定。正因為有廣泛的藝術修養,且將之融合到書法中,鮮于樞方成為書法大家。

鮮于樞與趙孟釔朊???揮????樘場熬揠?保?⒊啤岸?睢薄?岸?堋薄U悅項對鮮于樞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雖為謙辭,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鮮于樞的書法成就。

他的楷、行、草作品,有《海棠詩》、《漁父詞》、《透光古鏡歌》、《唐詩卷》、《千字文》等等。鮮于樞早年曾向張天錫學習書法,常為不能超越前人而愧憾。有一次,偶而漫步郊野,見兩人車子陷於爛泥中,坎坷難行,才了解到寫字要有奇態橫生的趣味。當時許多人都曾向他請教過書法。

有個叫陳繹曾的人是一名進士,他雖患有口吃,但卻異常精敏,諸經註疏,多能過目成誦。又工書法,用枕腕法寫得一筆清麗婀娜的小楷書。後來,陳繹曾轉而學習大楷。試著懸腕法,懸在空中書寫。每天不到數百字,就累得手臂顫抖,手腕酸疼,疲憊不堪。有人告訴他,本朝書法家鮮于樞善用懸腕寫字,你何不去拜訪拜訪他。陳繹曾於是慕名前去,鮮于樞知道陳的來意後,先要他當場寫幾個字看看。陳繹曾顫顫抖抖地寫了「永字八法」四字,鮮于樞見後,就閉上眼睛伸出右臂大聲說:「膽、膽」。陳繹曾照著鮮于樞的指示大膽去寫,果然比先前穩健多了,幾個月後,他的執筆就好像千鈞之石,終於也練得一手懸腕好書。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鮮于樞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於錢塘,年僅57歲。


閭丘(ㄌㄩ?ㄑㄧㄡ)。(Lǘ qiū)

【歷史來源】

1、以邑名為姓。春秋時期,在邾國(今山東省鄒城市境內)有一個地方叫閭丘邑,居住在那裡的人便以邑名為姓。

2、出自於姜姓,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大夫閭丘嬰,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名字命姓,稱閭丘氏。

【郡望】

1、頓丘郡: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2、邾國:即鄒,古國名。楚滅邾,遷其君於今湖北省黃岡,遂稱其地為邾。秦在此設邾縣,東晉末廢。

【堂號】

閭丘姓的主要堂號有邾郡堂。

【歷史人物】

閭丘胤

唐朝有位閭丘胤刺史,將起程到台州赴任時,忽然頭痛如絞,醫藥無效,在疼痛不堪之際,豐干禪師突然出現,自稱來自天台山國清寺,過此特來相訪。閭刺史頭痛甚劇,便詢問禪師有無良方,以治頭疾。豐干禪師不慌不忙,命人取來清水一杯,持咒數聲後,吸了一大口,對準閭刺史頭上,一口噴去,不多久,刺史的頭痛就霍然痊癒了。閭刺史驚奇之餘,感激得五體投地。又進一步請教豐干禪師台州之地有無高人賢士?豐干禪師言道:「見之不識,誠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得見。」

閭刺史請禪師說得更消楚些,禪師說:「有一位名叫寒山子的,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另一位拾得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他們以貧苦瘋狂之相,唏跡在國清寺的庫房裡煮飯洗碗呢?」禪師說完,便告辭而去。

閭刺史到了台州(浙江臨海縣境)後,先微服暗訪,再以刺史身分拜訪國清寺,到豐干禪師住所拜見,然而只見院內虎跡斑斑,禪師已不知去向。找到廚房,只聽得一陣陣狂笑,寺僧言正是寒山和拾得兩人在狂笑。閭刺史聽後,即刻跑上前頂禮膜拜,寒山與拾得見狀,都叫喊著說:「豐干饒舌!豐干饒舌!」

接著又說:「你自己遇到彌陀而不識,向我們頂禮做什麼?」從他們兩人口中,閭刺史才知道原來豐干禪師,也是有來歷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啊!這個時候,已驚動了國清寺的寺僧們,因為朝廷命官,向兩位瘋和尚頂禮,在大家一片混亂之時,寒山與拾得向刺史握了握手後,便手拉著手狂奔衝出國清寺,朝寒岩跑去。

閭刺史派人追趕不及,便回到台州衙門,不數日,特別縫製了兩套僧服、僧帽,以及供佛、供僧的物品,命人送往寒岩供養二位師父。

不料寒山子坐在岩洞洞口,遠遠望見一班人馬浩浩蕩蕩而來,便返身入洞,並大聲喊:「賊啊!賊來啦!」等到眾人趕到,洞中再傳出話來:「報你諸人,各自努力!」大家只見寒岩洞口的岩塊自然合上,不復可入。

寒山、拾得就這樣消失在人間,之後閭刺史便命國清寺的寺僧們,將寒岩附近在石壁上、竹林中,凡有寒山所寫下的詩句,及國清寺內拾得留下的偈語,全部鈔錄下來,這便是後世流傳的《寒山詩集》的由來。


司徒(ㄙ ㄊㄨ?)。(sī t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媯姓。堯帝為部落首領時,舜為堯的司徒官,執掌和管理土地事務,所以又稱名為土司。舜的後代子孫有些則以職官命姓,稱司徒氏。

2。商代始祖殷,?音ㄑㄧ?)之後有姓司徒。

3。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舜時已經設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夏、商、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時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有些以官職命姓,就成為司徒氏。

【郡望】

司徒氏望出趙郡。漢高帝時將原來秦朝的邯鄲改為趙國,東漢建安年間改為趙郡。

【堂號】

藏名堂:唐朝時,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間,他棄官回家,隱跡藏名,當道屢次推薦他,他堅辭不再作官。司徒氏因號「藏名堂」。

【歷史人物】

司徒詡

司徒詡,五代時南漢人。厲永年間任項城縣令,有政績,漢初升為禮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後,留意雅樂,議欲考其正音,而詡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司徒詡,喜愛讀書,曾經做過永年和項城兩個縣的縣官,得到精明能幹的好名聲,後漢初期擔任了禮部侍郎的官職。司徒詡更是個虔誠信佛的人。
司徒詡曾經出差到江蘇、浙江一帶去,航行到渤海當中的一個區域,海水的顏色變得像墨一樣黑,船夫說:「這裡的水底下就是龍王的宮殿。」司徒詡就燒了香,誠心地祈禱:「等我船回來時,將拿一套用金粉寫成篆體的佛經書作禮,敬獻給龍王您。」

隔了些時候,司徒詡乘船從江、浙回來了。途經原來的地方,就按照他發過的願,把一封套的經書放到海裡去,一會兒,船底下發出了清幽而響亮的讚頌佛陀的絲竹音樂。船夫說:「呀!這是海龍王來迎接經書了。」船上一百多人都聽到了這個音樂,個個表示驚異和讚嘆。


司空(ㄙ ㄎㄨㄥ)。(Sī kō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以官職名為姓。堯為部落首領時,禹官至司空,於是後代子孫有的以職官司空命姓。

2、出自於陶唐氏,以官職名為姓。春秋時期,只有晉國設置有司空的官位,其他各諸侯國均未設此官。堯的後代隰叔及其孫仕恫,都曾在晉國任過司空,於是後代子孫便以祖上職官命姓。司空,這個官職是從堯帝以來就設有,但歷代職務有所不同。如堯、舜、禹時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時代的司空,主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業奴隸,為六卿之一;到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後去大字,稱司空,主管囚徒。在西周以前還未發現有人用司空這個官名作為姓。直到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叫士墒,他擔任司空官職以後,子孫便開始以官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司空。

【郡望】

頓丘郡:晉武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濬縣一帶地區。

【堂號】

耐辱堂:唐朝時候,司空圖任禮部郎中,為避亂隱居中條山王官峪,建了一座「休休亭」,自號「耐辱居士」。當時凡是賊兵所過的地方,人民倍受殘暴,但寇兵獨不入王官峪,附近人都跑到那裡避難。司空氏因號「耐辱堂」。


【歷史人物】

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山西省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論家。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

史稱司空圖少有文才,但不見稱於鄉裡,後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於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讚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於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

唐僖宗干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律寺主薄,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於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游。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壁上題了一首詩稱讚他說:「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後來,盧攜回朝復相,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旬遷郎中。

唐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僕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往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後來他聽說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隱居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後來他定居在中條山王官谷的先人別墅,在這「泉石林亭,頗稱幽棲之趣」的「世外桃源」裡,每日與高僧、名士吟詠為樂。唐昭宗即位,曾先後數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他都以老病,堅辭不受。

為此,他在王官谷莊園特地修了一個亭子,取名叫「休休亭」,並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謂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聵,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墜,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濟時之用,則又宜休 也。」還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覆詠嘆:「休休休,莫莫莫」。

唐昭宗天復四年( 904年),朱全忠扶持朝政,遷都洛陽,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後,哀帝被弒,他絕食,嘔血而卒,終年七十二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