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16):汝鄢塗欽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27日】

汝(ㄖㄨˇ)。(Rǔ)

【歷史來源】

1、以地名為姓。中原有一條河叫汝川(今河南省南部),至今仍叫汝河,汝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兩岸。在周朝,周平王將國都遷到洛陽,開始東周的王朝。周平王將功臣和王族分封為各地的首領,其中,有他最小的兒子,被封於汝川,並同時被封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

2、出自於商代汝鳩、汝方之後。根據《元和姓纂》資料上記載,《尚書》有汝九鳥,汝方。在商朝,汝鳩、汝方倆都做高官,子孫也都姓汝。

【郡望】

1、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啁(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砣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裡江兩岸。西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歷史人物】

○汝郁:後漢和帝時為魯相。字幼異,陳國人。年才五歲,母親染病不能飲食,汝郁常常抱持著母親啼泣不止,也不肯飲食。母親又心疼又憐惜,就勉強吃些飯,騙他說病好了。可汝郁觀察母親臉色不好,就又不吃了。宗族親朋共同驚異他這種不尋常的舉止,因而取字幼異。

和帝時由侍中賈逵推薦,官至魯相。為相時,以「德惠化人」,許多流浪無歸的農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這樣的人大致算來有八九千戶。而為時人所稱道。

鄢(一ㄢ)。(Yān)

【歷史來源】

出自於Su姓,以國名、居住地為姓。帝顓頊玄孫名陸終,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夏代時,求言的後人在西周時被封在鄢(今河南省鄢陵縣北),稱為鄢侯,建立鄢國。春秋時期,鄢國被鄭國滅掉,鄢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後來鄢附屬於楚國,楚國有大夫擔任鄢縣尹,他的子孫也稱為鄢氏。

【郡望】

1、范陽郡:唐幽州范陽郡,本涿郡,天寶元年(742年)改置。治薊縣(今北京市城西南)。又為方鎮名,本為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亦改為范陽。寶應元年(762年)改幽州節度使,併兼盧龍節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陽縣(原涿縣,唐改)。大曆四年(769年),與固安等縣撲克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2、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歷史人物】

○鄢高:明朝人。正德年間,做了縣官。他為人正直,對地方上的有權人和有勢人,都不買帳,他們要盤剝百姓,鄢高寧可得罪他們,也不讓百姓吃虧。由於他得罪了許多人,就被貶職去做小官了,可老百姓都讚揚他,說他的好處,說了幾代人。

○鄢鼎臣:明江西豐城人,字玉鉉。天啟中舉人。崇禎中署宜黃縣學教諭(教席),每日率領諸生攻讀課業,從不懈怠。碰上荒年,極力敦請知縣發倉賑災。有兵禍亂事,自己就捐資犒賞全城義勇,以加強守備。

塗(ㄊㄨ?)。(tú)

【歷史來源】

由於塗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塗水之旁,所以有以水為姓之說。塗氏的後代子孫,大多以水為姓,將這一涂姓傳延下來,同時,也是中國的姓源,開創了以水為姓的先例。

源自於塗水流域的塗氏,依靠塗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為當地的盛族,而且,不幾代就出現在江西的南昌一帶,躍居於當地其它諸姓之上,在南昌紮下穩固的基業。

兩千多年來,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樣,從發源地的淮河中、下游一帶,遷徙發展到全國各地。據了解,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寧夏、新疆、西藏、台灣等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為集中。江西鄰近幾省的涂姓大多是在宋、明、清三朝分遷過去的。江西(豫章郡)涂姓人口集中,成為郡望,源於東晉初年新吳侯塗欽。塗欽被涂姓後裔公認為「江南一世祖」。

【郡望】

豫章郡:(新吳西漢為海昏縣地,屬豫章郡,東漢置新吳縣,五代南唐改奉新縣,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奉新縣)。  

【堂號】

豫章號:古時南昌,舊稱豫章。塗氏在此聚族繁衍,使「豫章」也成為塗氏的源地之一。現在,每每提到塗氏,史家都認為它是「以水為氏,望出豫章」。時至今日,中國的塗氏族人,仍世代沿襲著「豫章」的堂名,正是出於此故。

 
【歷史人物】

○塗 瑞:(1447-1493),明臣。字邦祥,廣東番禺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費宏榜進士第三人(探花)。自幼穎悟不凡,儀表豐偉,少年時,即在地方學校很有名聲,性格豪爽,尤善書法。

成化十三年(1477),得中鄉試第一名(解元),十年後,又多得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編修。弘治三年 (1490),以修《明憲宗實錄》,升修撰,充任京筵之長官,稱翰林三妙,即才學、書法、儀表。

○塗 禎:明臣。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初任江陰知縣。正德初,當巡鹽長蘆官。劉瑾縱使私人私自販鹽,嚴重違法,又命其黨羽畢真,托取海物、海產,侵奪與私吞高利,他依法制裁。回到朝廷面聖時,遇到劉瑾只是長揖不拜,瑾怒極,假傳聖旨逮他下獄。

江陰人在都城者聽到消息,密謀聚錢賄賂劉瑾釋放他,他不同意。喟然曰:「死耳,豈以污父老哉。」死就死了,怎麼能連帶污辱了家鄉父老呢?於是被責杖三十大板,傷重,死獄中。

○塗一榛,明臣、史學家。字廷薦,福建漳州人。萬曆進士,授金壇縣令。升任南京吏部郎。

考察官吏,凡發現貪官污吏則一筆勾罷。累官至通政司通政使,以清正廉明聞於時。著《尚友齋論古》,專取古代歷史人物,自春秋范蠡至宋末文天祥,共六十八人,各錄本傳,下附評語。

欽(ㄑㄧㄣ)。(qī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北方少數民族姓氏,以欽差御使尊稱為姓。在《魏書》上提及一位叫欽志賞,時稱其為漁陽烏桓大人,漁陽是地名,烏桓是部落名。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欽志賞是古時生活在那裡的烏桓部落的奠長。這支部落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在秦末東胡族的一支,他們被匈奴族擊敗,遷至烏桓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北,即大興安嶺南端),即改名為烏桓族。欽姓源自有御使者來到這裡,而御使又稱之為欽命,這些御使的後代就出現了欽氏。

2、以地名為姓。隋朝時,曾將安州改為欽州,主要管理欽江而建,這裡的居民便以地名為姓。

【郡望】

1、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隋唐時為瀛州河間郡。北宋後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為河間路。明清為河間府。

2、吳郡:東漢(西元129年)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蘇州市),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杭州亦在吳郡之內。隋滅陳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始有蘇州之稱。

【歷史人物】

○欽德載:吳縣(今江蘇省)人,宋末元初名人,為都督計議官,宋亡後,不降元,隱居碧岩山中,自號壽岩老人。

○欽善:清代江蘇省華亭人,字吉堂,號正念居士,諸生,博學,工詩及古文,著有《吉堂詩文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