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24):伯 賞 南宮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04日】

伯(ㄅㄛ?)。(Bó)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嬴姓,以祖名為姓。根據《風俗通》記載,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後。」伯益本是黃帝後裔。舜時任東夷部族首領,曾輔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後,曾想讓位給伯益。伯益推辭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陽。後來,禹的兒子啟得天下,建立夏朝,殺死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屬下作官,以調馴鳥獸出名,受賜姓嬴。所以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後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長官之意。益為東夷首領,故稱伯益。伯益的後人有些以祖名-伯字為姓。

2、出自於姜姓,亦以祖上行次為氏。西周初年,武王伐紂時,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曾經扣馬拒諫,請求停止武力伐紂。武王不聽,一舉攻滅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於首陽山,採食野菜樹果,終究餓死。伯夷是孤竹國君的長子,於是後代子孫便以行次為姓得伯姓。

3、出自於荀姓,以祖字為姓。荀林父字伯,世稱荀伯。其孫荀閣,以其祖父功高,所以用祖父之字伯為姓,稱伯閣,世代子孫乃成伯姓。

4、出自於伯字開頭的雙字複姓所簡改。在我國早期的歷史上,有許多以伯開頭的雙字複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現,只是這些複姓後來很少見到,可能由於他們的後人將姓簡化成單姓的伯氏。

【郡望】

河東郡:(1)指今山西省。(2)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阪(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3)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4)宋有河東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堂號】

伯益堂:古有個賢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舜時任東夷部族首領,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後,曾想讓位給伯益。伯益推辭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陽。故伯氏後人以「伯益」作為伯姓的堂號。

【歷史人物】

伯宗

伯 宗,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公元前?-公元前576)。賢而好直言。晉景公六年以「鞭之長,不及馬腹」諫止晉攻楚。其含義為「雖然晉國強大,也無力戰勝楚 國」。如今的成語典故「鞭長莫及」就是由此而來。每回上朝時,妻子常規勸他:「您好直言,那些行為不端的人都厭惡您,一定有禍到您身上!」他不聽,後來在欒弗忌之難中,果然被進讒言而遭殺害。

賞(ㄕㄤˇ)。(Shǎ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春秋時晉國大夫之後,因祖先受到獎賞而得姓。春秋時,晉國有位大夫參賽得勝而獲得賞賜,於是後代為紀念祖先的榮耀便以賞字為姓。

2、出自於拓拔氏,為西夏國姓有賞氏。根據《萬姓統譜》資料上記載,賞姓起源於西夏,祖先為賞羽羌,望出吳郡。宋時,党項羌族曾建立政權,國號大夏,史為西夏。賞氏就是西夏國國姓,後來因西夏人與漢族人通婚,其姓也逐漸被漢族人接受,成為漢姓的一種姓氏。雖然西夏不到兩百年就滅亡了,但西夏國的後人仍保留了西夏國姓賞氏。又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姓苑雲,賞,吳中八族之一,晉有賞慶。」賞氏。賞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是當時的大姓,它曾是吳中八姓之一。

【郡望】

吳郡:西元129年,東漢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亦在吳郡之內。 


【歷史人物】

賞慶

賞慶,南朝時吳中 (今江蘇蘇州) 人,曾任車騎將軍、郗鑒主簿和江東幕僚。


南宮(ㄋㄢ?ㄍㄨㄥ)。(nán gōng)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以先祖名字為姓。周文王手下有著名的八士之一就為南宮括。所謂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的師古注,指的就是南宮括。根據考證資料,南宮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賢士,他是周文王父子興周滅紂時的一位賢臣。後代便以南宮為姓。

2、源自於姬姓,以居邑名稱為姓。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僖子的兒子叫作仲孫閔,他居住在南宮(南百的宮室),他的後代便以其居住地命姓。

3、源自於姬姓,以居邑名稱為姓。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叫闕的人,因居住在南宮,於是便以南宮命姓,稱南宮闕,因此他的子孫便以南宮為姓。

【郡望】

1、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西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2、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歷史人物】

南宮括

南宮括是西周時期周文王手下著名的「八士」之一,即所謂「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顏師古的注釋,南宮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賢士。他除了大力輔佐周文王之外,又幫助周武王打天下,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所以他是周文王、武王父子興周滅紂時的一位賢臣與武將。其後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

武王建立周朝後,叫南宮括去把商紂王搜刮百姓財物而建造的鹿台拆了,並把鹿台上的財物分給貧苦老百姓。又叫他去把商紂王的糧倉都打開,將糧食分給受飢的庶民們。

南宮括將各項事情都辦妥後,周武王高興的對群臣說:「我有戡亂的八大臣,南宮括就是其中之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