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神授」的背後

紫緣


【正見網2009年09月24日】

流行於十七世紀歐洲英、法等國,專門針對「教權至上」說的一種反抗理論,尤其以英王詹姆士一世及查理一世堅持此說,導致與國會衝突,引起了革命,這學說就是「君權神授」!

「君權神授」:神州遠古的概念

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遠溯中土上古時期:

《董子》曰:古之人造文字者,三畫而連其中者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連其中,通其道也,取其天地與人之才而三通之。非王者其孰能若是乎?

《春秋元命苞》曰:王者,往也。神之所輸向,人所歸樂。

干寶《搜神記》曰:舜知天命在己,體道不倦。

《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鬥極。《鉤命決》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於天,而王治五千裡內也。

董仲舒直接指出,古代造字,王字的三橫,分別代表了天、地、人,中間的一豎,代表著將三者貫通,作為王的人,必須具備對天地人三者規律的把握;帝王受命於天,是秉承天意、神所授予統治天下的,因此成為「天子」,是子民所樂于歸順的;是天上與地下間的樞紐,帝王上事天,下養民,有天命存在,得時刻體悟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均衡與運行規律,不得懈怠。這些在在證實著「君權神授」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遍認知,並非舶來品!

『帝王』:不一般的生命

咱們再來看看唐.徐堅的《初學記》裡,「總敘帝王」篇是這麼寫的:

皇者,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
《易緯》曰:帝者,天號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政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人,至尊之號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呂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尚書緯》曰: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
《韓詩外傳》曰:君者,群也;敢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也。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稱為「皇」、稱為「帝」、「王」、稱為「君」、「天子」的生命,可不一般,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父天母地以養人」──表明了這人世間的一切,他們都得承擔:他們得承繼天命,治理天下萬物為其除害;將各自為政的地區以及民心,統一在自己「德配天地」的修為中,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份、各得其宜而天下大治。

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成了天下人效仿的榜樣、嚮往的目標、最適當的遵從模式。正因為他們身居如此高位,而不視為私有;肩負著如此的重責大任,而不敢有絲毫懈怠,上天就給予他榮耀:有了神聖至尊的天號;有了人中煌煌大美的爵稱。

『德配天地』:帝王的承負與責任

因此,以現代的眼光看來,那「君權神授」,意味著你必須扮演「半神」;「天賦君權」代表著你必須拋棄大半的「人心」,那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一點疏忽不得,否則十目所視、千夫所指,進諫、諍言、上表、謁奏……全都來了。還得日理萬機,每日行程排滿,扮演多重角色。如此一來,你就理會到為何皇帝下詔,開頭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了,這句開場白,昭告的是多大的重擔與壓力呀!

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白這好皇帝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所謂「文治武功、勳業彪炳」,要「文武雙全」、「術德兼備」的!所以歷史上所謂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康干盛世等等,也不過就曇花一現,因為創業唯艱,守成更難???p>德者,得也,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裡,認為人從宇宙循環規律中所獲得用以指導自己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能夠順應規律的那部分內容,稱為「德」。德只有人才能夠獲得,只有人才能夠體悟,也只有人才能自己選擇、自我約束。而「德配天地」──道德境界高超的帝王,可以治理與帶領他的人民走向「人所歸樂」的生活。

人的道德境界越是崇高,就越是能夠深刻地認識事物,洞徹和把握事物間的規律,做起事來就能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更能勝任天地人三方面,四通八達而遊刃有餘,否則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處處掣肘,寸步難行。所以帝王治理社稷,是以「德配天地」的聖人姿態,以及對道的體悟來規範自己的言行,並以身作則為子民的表率。

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微妙且變化多端的,作為聯繫人的帝王,稍一不慎或德無法配天地,導致國家施政有缺失,天就出現災害來譴責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象來警告他;如果還不知悔改,天才改變成命,使其喪邦失國。因為賦有天命在,是「神之所輸向」,所以災異就是天地與人的「對話」!所以歷史上許多的明君和賢王,天下任何一小撮地點出現災異,立刻齋戒沐浴、祭拜天地、下詔「罪己」,得為天下臣民負責與擔當啊!

『祥瑞、異象』:上天的鼓舞、神授的惕勵

其實古代少數的英名君主、流芳百世的真命天子,深刻知道自己以爵事天,是受天命為王,擁有天下,替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權限。同時更明白,能成帝王,是被上天視為自己的孩子──「天子」來護佑的。所以他們的降生,很大一部分都以神奇、祥瑞、特殊的方式昭告天下:

《詩含神霧》曰: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犧。《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帝王世紀》曰:黃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野,感附寶而生黃帝於壽丘。……

由這些記載,我們得知伏犧氏的母親因好奇,踩著巨人的足跡而懷孕生了他;而喬氏之女名叫女登的,更離奇,在華陽遊玩時,感受到神龍頭部的碰觸就有神農炎帝的出生;那黃帝的媽媽叫附寶,見到巨大的一股電流圍繞著北鬥樞星打轉,光耀四野,閃爍不定因而有了感應,於是二十個月之後,神州華夏人文初祖──黃帝就此誕生。……

《尚書》記載,周之文武將興,兵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有火覆蓋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動,變成了紅羽烏鴉。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祥瑞不是憑空產生的,他是對美德的報答,是王者世世代代「積善累德」的效驗。王者將王天下,天必出現一種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徵兆,此即「受命之符」。就是「天下之民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的鼓舞與惕勵。

而這些特殊生命的長相與一般人也大相逕庭:

《帝王世紀》曰:伏犧鱗身,女媧蛇軀,伏犧氏與女媧都是蛇身人首,有聖德;《史記》曰:黃帝姓公孫氏,生而神靈,龍顏,弱而能言;《春秋元命苞》曰:文王四乳,能乳天下布施恩德之謂也;《尚書大傳》曰:堯八眉,八眉者如八字;《春秋元命苞》曰:舜重瞳子,又曰:武王重齒,是謂剛強。宋均注曰:重齒以為表;《洛書》曰:禹胸有黑子如北鬥,長頸鳥喙,貌亦惡矣。天下從而賢之者,好學也;《春秋合誠圖》曰:蒼帝之為人,望之廣,視之專,而長九尺一寸。又曰:赤帝之為人,視為豐,長八尺七寸。……

其實你不必覺得驚訝,遠古時期人神同在,五官體態各異,不足為奇。「重瞳」指眼中有兩個眸子,古傳舜跟項羽都是重瞳,見《史記 五帝紀》及《項羽紀贊》,後世用來比喻帝王──這是辭海對「重瞳」的註解。至於顏面似龍、長脖尖嘴、千裡眼、順風耳、身高九尺一寸……等等,就見怪不怪啦!

當然,他們所接觸與使用的一切,都和「龍」扯上關係,運用的圖騰、圖案非龍莫屬!穿的衣服叫「龍袍」,上頭全是張牙舞爪的龍刺繡,腳上穿的當然是有亮麗色彩的龍頭錦履。而中國歷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裝叫「冕服」,為專用於祭典的禮服。「冕服」為玄衣楞裳,即青黑色的上衣和黃色的裙子,象徵天地的顏色,穿「冕服」時得佩戴「冕冠」。而「朝服」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就宋代皇帝來說,還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等。

至於食的方面,我們可以由清朝《四執事庫檔冊》中得知,有御膳房太監每日紀錄的「節次進膳底檔」、「照常進膳底檔」等,知悉乾隆帝日常生活情形:

每日寅(時辰名,即清晨三時到五時)正三刻起床(檔冊記做「請駕」),御膳房即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有時不用早點,即於卯時(時辰名,約當早晨五點到七點)用早膳。而由此乾隆膳檔的紀錄,更發現許多特殊事例:每逢祭天地、宗廟,皇帝雖齋戒,飲食仍照常用葷,唯不飲酒,不食蔥蒜。至於祖先冥誕、忌辰則素食。

膳檔紀錄有云:『八月二十三日,世宗憲皇帝(雍正帝,乾隆帝生父)忌辰,此一日遵例伺候上(指皇上)進素,內廷(女眷)主位進素。卯時一刻,外請祭福陵(先皇墓)畢。卯二刻早膳:山藥豆腐羹熱鍋一品、竹節卷小饅頭一品、蘋果軟燴筋一品、口饃蘿蔔白菜一品、羅漢麵筋一品、油炸糕、奶子糕。後送菜花頭炒豆腐一品。福隆安(太監名)進雜燴熱鍋一品、鹽水豆腐一品、素包子一品。隨送攢絲下面,進一品,粳米干膳進些。』

住的方面,誰都能理解,那宮闕樓台、飛檐殿宇、池閣亭榭、九曲迴廊……,我想有的明君賢王,可能忙得一生都沒機會走透透哪!再說行的方面,那肯定舟、車、輦、馬應有盡有,那是九五之尊該享有的榮耀啊,這兒就不細說了。

結語:帝王──境界高深的特殊生命

古代帝王時期,由於人們都站在道德的基點上為人處世,所以,人們對宇宙規律、神機奧秘的洞察力和運用能力,是今天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其實,世代所留下的神話、傳說就是當時人們的真實寫照!作為當時群民的首領──帝王、天子、明君,不是像今天一樣,是由財富、地位和權力所決定的,而是由掌握天道規律的深淺所決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為天子、帝、王哪!只是當時被架上了「家天下」的所謂「封建」框框,塗上了高貴特殊的七彩光環而已。

這些天子、國君、帝、王,他們上承天意,神授君權,天賦異稟,所以能夠與宇宙的能量融匯、貫通、感受而真實地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狀態與境界,靠著齋戒沐浴、祭拜天地、下詔罪己、誠懇自省,得到上天的點化與寬宥,來改變施政方針、調節治理方式,化解危機。所以,他們才被稱為天君、天帝、天王!其實他們是真實存在過的,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的越來越不被道德水準日漸低下的後人所理解,遙立在史前洪蒙之初,直至變成了神話傳說。


(資料來源:唐 徐堅《初學記》卷九)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