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漫筆:「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

陸文


【正見網2009年10月16日】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傑出人物,似乎都有一個不幸的悲慘童年,有的人就連小名也不大好聽。周朝的史祖名“棄”,之所以有這個名兒,原本是他生下來時,父母便把他扔掉了。只不過因為大自然和芸芸眾生的拯救和撫養,才生存下來。

春秋時代鄭國的太子,後來的莊公,小名叫“寤生”,寤讀悟,寤生就是逆生。那是因為他出生時,是倒著身子生出來,發生難產。使母親痛苦和驚恐萬分,所以就取了這個小名兒。

晉宋時代,有個叱吒風雲的將軍名叫王鎮惡.這“鎮惡”原來出生在五月初五。家裡人因為傳統禁忌中有這一日“生男害父、生女害母”的說法,認為是惡,便取名叫“惡”,想把他過繼給遠方族人。大將軍王猛見到這孩子後,覺得他與一般孩子很不一樣,說道:“這是個並非尋常的孩子,過去孟嘗君也生於惡日,而後來成為齊國的相,這個孩兒將來會光宗耀祖,振興我們的門庭,故改名為鎮惡。”

現在再講范曄。范曄出生時,也不順利,首先,出生的地方不好;在廁所裡;其次,出生的遭遇不好,剛一來到這個世界,就被磚頭碰傷,所以也就以“磚”為小名。這似乎也預示著,范曄的一生不會平坦,遇到的災禍和苦難一定很多。

這些小故事對今天的我們,依然不無啟發。童年的多舛,並不意味著他就平庸或夭折,相反,父母將孩子奉為寶貝和太陽,也不一定就能讓他成為英才和偉人。歷史上許多傑出人物,正是在悲慘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艱難地掙扎過來,終於練就了鋼鐵一般的意志和過人的本領;而那些生於深閨、長在暖房的年輕一代,恰恰是柔弱、蛻化和邪惡的苗子,甚至連起碼的生活能力與正義感都沒有,更談不上忠誠、正派了。例如當今中共貪腐官員的子女中,有能力、有正義感的就很少,他們只知道假惡丑,只知道嫖賭鐿車,只知道損公肥私。他們除了有錢之外,什麼人味都沒有了。

孟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從這番語重心長的話中,可以看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使筋骨受疲勞,心志受煎熬,忍飢挨餓,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素質和堅強的本領。所以孟子深有感觸地說:人,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啊!

事實確實如此,人類所取得的成就,似乎總是與艱辛和痛苦為伴。尤其是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往往總是在惆悵和苦難之中寫成的.可以說艱難和痛苦是不少千古絕唱的催生物。范曄(就是前面講過的小名叫磚兒的人)正是在鬱鬱不得志之中,寫成了歷史名著《後漢書》。這部著作貫徹了他提出的“正一代得失”的宗旨,在書中有不少篇章,范曄多能從實際出發,議論東漢政治得失.頗具史家識見。該書是在東漢以來十家史書的基礎上著成的,取材廣博。這些史書經范曄刪削,做到了“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劉知幾《史通•補註》),受到了歷代史家的讚許,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成為史學領域裡的一代輝煌巨著。

的確,唯有痛苦和艱難,最能考驗人,有的人在這裡停止前進,甚至悲觀絕望。唯有強者,絕不沉淪寂寞,而是在不斷的奮進中求得自我慰藉,奉獻給世人偉大而不朽的東西。一代史家司馬遷,在慘遭宮刑之後,仍未輟筆,反而更加堅定,終於寫下了不朽之作《史記》。正是由於在這一方面的感觸太深,所以,在《報任少卿書》和《史記•自序》裡,他歷數古來的大著作,指出它們的形成:有的是坐牢而寫,有的是貶官而寫,有的是貧困、疾病而寫,有的是慘遭大刑而寫。他用《周易》打頭,《詩三百篇》收尾,總結說:這些作品“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還補充了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鬱結!”

南朝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裡說:馮衍的作品慷慨悲歌,流傳千古,這恰恰是馮衍本人坎坷身世的折射,就像河中的蚌蛤那樣,在萬般痛苦之中,才生出璀璨的珍珠來。

北朝的劉晝,用了四個比喻來證明:唯有困苦能夠激發才華,這四種比喻就是:“楩樹痛苦煎熬,終於形成了縟錦那樣美麗的結子;蚌蛤死去活來,才生下明月之珠;飛鳥憤激不已,才飛上萬裡藍天;利箭受到激發,才越過巍峨高山。”

唐代的韓愈也在《荊潭唱和詩序》裡寫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歡娛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

宋代的張耒也曾說過:“世之文章多出於窮人。”清代劉鶚在《老殘遊記•自序》中講:“古往今來的文學佳作,都是作者哭出來的”:他說:《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大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於 《西廂》,曹雪芹寄哭泣於《紅樓》。”

對於上述觀點,就連西方人也有同感。福樓拜以為:“珠子是蚌蠣生病所結成,作者的文筆是更深沉更病苦的流露。”這正好與中國南朝的劉勰所用的比喻相合。中國人言“《詩》可以怨”,西方人言:“最美麗的詩歌就是最絕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真正的詩歌是出於深切苦惱所熾燃著的人心。”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沒有人願意飽嘗愁苦的滋味,假如他能夠避免;沒有人不願意作出美好的文章,即使他缺乏才情。可是,唯有愁苦之人,在愁苦之世,寫出的愁苦文章,才堪稱美好的文章。所以,要寫出流傳千古之佳作,得經歷卑屈、亂離、災難等愁事恨事,“家國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失意一陣子”,才能換來“得意詩一聯”。這代價可不算低,不是每個人都樂意或能夠付出的。唯有意志堅強者,才能夠如此。

古人講:“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因為是曲折的經歷,成就了優秀的作家!

我們對古往今來,無數不得志、卻不失志(!)的傑出人士,對於他們用痛苦和血淚凝結而成的千古佳作,也就更多了一分崇敬和喜愛,我們應為他們的成就,深深地鞠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