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王岩叟論取士治國之道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1月18日】

【原文】

它日,又因入對,論取士,岩叟曰:“天下非無材,取之不遠,采之不博耳。所遷所擢(1),止於已用者數人而已,故朝廷有乏材之患,搢紳(2)有沉滯之嘆。且如天下郡守、縣令,最可以見治狀(3),每歲使本道監司舉一二性行端良、治狀優異者,朝廷召而用之,則人思自奮矣。”

又問:“治道何先?”對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無壅蔽(4)之患。上下之情所以通,由舉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達於下,民有疾苦,告而達於上,不以一身自便為心。”帝曰:“安知仁人而舉之?”對曰:“巧言(5)令色(6),鮮矣仁;剛毅木訥(7),近仁。”帝頷(8)之。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八十二卷》)

【注釋】

(1)擢:提拔,提升。
(2)搢(音進)紳:地方上的紳士。
(3)治狀:政績。
(4)壅(音庸)蔽:阻塞而不通。壅,堵塞。
(5)巧言:逢迎不真誠的話。
(6)令色:迎逢獻媚他人時所現的臉色。
(7)木訥(音那):不善表達言詞。
(8)頷(音漢):點頭。

【語譯參考】

過了幾天,又因為入宮奏對,談論取士的事,王岩叟說:“天下不是沒有人才,只是沒有廣泛搜羅,多方錄用罷了。所提拔晉升的,只是限於已經錄用的那幾個人而已,所以朝廷有缺乏人才的憂慮,地方上的紳士有擱置不前的感嘆。像天下郡守、縣令,最容易看出他的政績,每年讓本道的監司推舉一兩個品性端正良好、政績優異的人,朝廷加以擢升重用,那麼每個人自己都會發奮努力。”

宋哲宗又問:“治國之道以何者為先?”王岩叟回答說:“在於上下之情相通,沒有壅塞的憂慮。上下之情所以能相通,在於挑選仁人加以重用。仁人之心,對上不忍欺罔君主,對下不忍欺騙百姓,君上有仁德的心,他們加以貫徹執行,使他們到達百姓的身上,百姓有疾病困苦,他們會向上報告使情況傳達到朝廷,不把一個人的方便作為用心所在。”哲宗皇帝說:“怎麼能知道誰是仁人而推舉他呢?”王岩叟回答說:“巧言令色者,很少有仁人;質樸而倔強者,近於仁。”宋哲宗點頭讚許。

【研析】

每個執政者均知道,取士首在於賢才,癥結是賢才何來?他們肯不肯出仕?困擾著執政者,故哲宗皇帝問王岩叟對此問題的看法。他告知廣泛搜集人才,讓地方紳士有被重用機會;再者是就現有人才,推舉品行好、政績優異的,加以擢升重用,如此人才自能源源而來,而且由低層往高層逐步上升,也是一個儲備歷練人才的過程,讓真正賢才能擔當國家重任。

至於治國的方法,在於挑選仁人,因為他扮演著對上、對下溝通的角色。如果用人得當,上情下達,下情上通,上下之情能相通,則是國家百姓之福,何患天下不能安居樂業。由此突顯出任用官吏是否得當,乃影響國家前途發展的關鍵。而何謂仁人,王岩叟答:“剛毅木訥者。”因為他具有樸素的特質,非以花言巧語取勝,做事又果斷能持之以恆,可配稱仁人矣。

【延伸思考】

1.你認為徵才可以透過哪些方法?而你的徵才標準首重什麼?
2.試論為何“ 巧言令色,鮮矣仁。”?
3.治國之道,多數國君均會向下屬請益,為何每個人的論點,不盡相同?它會受哪些因素影響?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五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