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四支(23):隱之賣犬 井伯烹雌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1月30日】

【原文】

yǐn zhī mài quǎn ,jǐng bó pēng cí 。
隱之賣犬,井伯烹雌。

ㄧㄣˇㄓ ㄇㄞˋㄑㄩㄢˇ,ㄐㄧㄥˇㄅㄛˊㄆㄥ ㄘ。
隱之賣犬,井伯烹雌。

【注釋】

(1)隱之:吳隱之,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今屬山東)人,為著名廉吏。曾任奉朝請、晉陵太守、龍驤將軍、廣州刺史、中領軍等職,死後追贈左光祿大夫。一生清正廉潔,子孫牢記其教誨,以清廉謹慎為家法。
(2)犬:狗。
(3)井伯:百裡奚,字井伯,春秋時代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為著名政治家。初為虞國大夫,虞國滅亡後逃至楚國,被秦穆公贖回時已七十多歲,任秦國宰相。因為是五張羊皮贖回的虞國大夫,世稱“五羖(gǔ,ㄍㄨˇ,黑色公羊)大夫”。其人平易樸素,為官清正且施德於民,使秦穆公稱霸西戎。
(4)烹雌:指“烹伏雌”,烹煮孵蛋的母雞。伏,趴著,此指孵蛋。雌,母鳥。

【語譯】

吳隱之賣狗為女兒辦嫁妝,百裡奚之妻烹殺母雞為他送行。

【人物故事】

吳隱之有清高的節操,雖然家中沒有一點存糧,也不貪取非分之物。任晉陵太守時,在職清廉儉樸,妻子也自己背柴煮飯。後升遷御史中丞、左將軍,雖位居高官顯職,俸祿賞賜都分給同宗族的人,而自己辛勤勞苦如同貧民。當時廣州依山面海,出產奇珍異寶,一箱珍寶就可供人生活好幾輩子。但其地多瘴氣,易使人生病,人們也害怕。只有貧困無法自立維生的人,才去那裡謀求官職,所以前後任刺史大多貪財。朝廷想革除嶺南(廣東一帶)的弊病,晉安帝隆安年間,派吳隱之任龍驤將軍、廣州刺史。未到廣州二十裡處有個地名叫石門,有水流名為貪泉,傳說喝過的人會生起貪得無厭的慾望。吳隱之到了這裡,對親人說:“不見可引起貪念的東西,能使心境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了清白,我知道原因了。”他舀了泉水喝下,並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ㄕㄚˋ,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古人說這水,一喝貪千金。若叫伯夷、叔齊喝,始終不變心。)到了廣州,他更加清廉,常吃的不過是素菜和乾魚而已。他與家人革除奢侈,力求儉約,嶺南風氣大為改觀,皇帝下詔進封前將軍,賜錢五十萬。起初,吳隱之擔任奉朝請,謝石將軍請他任主簿。吳隱之將要嫁女兒,謝石知道他生活清貧,嫁女必定儉約,就派人幫他辦婚事。奉命辦事的人一到,正好看見吳家婢女牽狗去賣錢,此外什麼都沒辦。後來從番禺(廣州市東南)回來,他妻子拿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看見了,就把它丟進湖水中。吳隱之清廉的節操始終不變,屢次被朝廷褒獎,直到退休、去世,常受到優厚的賞賜,廉潔之士都以此為榮。(據唐代房玄齡等所著《晉書•良吏•吳隱之傳》)

吳隱之以古聖人伯夷、叔齊為榜樣,見到可貪之物,能抗拒誘惑,“終當不易心”。雖見財物而不動其心,視而不見,正是他不起貪念的原因吧!環境會變,但聖人之心難變。關鍵不在環境,而是人心。通過複雜環境的考驗,才能顯出真金。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說:“百裡奚為秦國宰相,家中堂上奏樂時,所雇用的洗衣婦自稱精通樂律,於是彈琴而歌。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他以前的妻子,終於夫妻團圓,這首歌又稱扊扅(yǎn yí,ㄧㄢˇ ㄧˊ,門閂)。”如下:
百裡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裡奚,初娶我時五羊皮,臨當別時烹乳雞,今適富貴忘我為。
百裡奚,百裡奚,母已死,葬南溪,墳以瓦,覆以柴。舂黃黎,搤伏雞,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貴捐我為。(據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琴歌三首》)

翻譯:百裡奚,五羖大夫。回憶離別時,烹宰下蛋的母雞為你送別,用門閂當柴燒煮,今日富貴卻忘了我嗎?
百裡奚,想想當初娶我的情景吧,五羖大夫,臨別時為你燉煮嫩雞,如今才剛富貴就忘了我嗎?
百裡奚啊,百裡奚,你母親已死,就葬在南溪邊,墳墓用瓦片堆放,用枯柴覆蓋。當初為你舂打黃米,捕捉母雞,你西入秦國,五羖大夫,今日富貴就拋棄了我嗎?

《史記》記載,百裡奚擔任秦國宰相時,再勞累也不坐車,酷暑時也不撐傘,巡行國內,沒有隨從車馬,不帶防身武器,他的功跡收藏在國家府庫的史冊中,他的德行廣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哭泣,小孩不唱歌了,舂米的人也唱不出杵歌。這正是五羖大夫百裡奚的盛德所感啊!這樣的百裡奚,當找到當年離散難尋的老妻,想必不會遺棄那糟糠之妻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