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窮節乃見:或為遼東帽 清操厲冰雪

幸紫 整理


【正見網2009年12月25日】

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即可看出人的個性,文天祥「正氣歌」裡被譽為「清操厲冰雪」──節操比冰雪還要白的管寧,在流傳的幾則與他相關的故事中,充分表露無遺,也是「見微知著」的最佳明證。

管寧(西元158-241年),字幼安,東漢北海朱虛人,春秋時代齊國名相管仲後人。史上記載,管寧身高八尺,美鬚眉。十六歲時喪父,親戚們可憐他孤身一人家境貧寒,於是合力送喪葬物品給他,幫助他下殮,但管寧推辭不接受,堅持要用自己的力量處理父親的喪事。管寧的妻子早死,有人勸他再娶,但管寧卻說:「每省曾子、王駿之言,意常嘉之,豈自遭之而違本心哉?」認為自己對往聖先賢所講過的話,衷心佩服、時常嘉許,咋能在本身遭遇到同樣情況時,卻持相反的做法呢?管寧的親戚鄰居們,因為窮困而家中缺米,管寧則必定會分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

管寧年少時與華歆、邴原一起四處遊學,並且與當時名士陳紀相敬交好。當時人稱華歆、管寧和邴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管寧與華歆共同在園中鋤菜,見地上有塊金子,管寧照樣揮鋤視金與瓦石一樣,華歆卻拿起來瞅了瞅才擲到一旁去。又兩人曾同席讀書,外頭有坐著軒車、穿著華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不作理會,繼續苦讀,但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觀看,管寧便把蓆子割開兩邊,分開來坐,說:「子非吾友也!」。此即為「割席斷交」的典故。

管寧生性淡泊名利,所以看見金子,不會撿起來,有豪華的馬車經過,仍然繼續專心讀書,也不會動心。相較之下,華歆則較喜歡榮華富貴,看見金子,會撿起來,雖然最後將它扔了,但還是心動了;看見豪華的馬車經過,會放下書本,好奇的跑去觀看,心生羨慕。所以,日後兩人的發展也大不相同,管寧喜好做學問,雖然有當官的機會,但他都回絕,所以終其一生,都過著隱居的生活。而華歆,則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最後當了太尉。

東漢末年經歷黃巾之禍和州牧割據,天下大亂,管寧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亂,以示不離北方故土之意;於是與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遼東。他們抵達時受到遼東太守公孫度的歡迎,專門騰出驛館來請他們居住,但管寧見過公孫度後卻在山谷結草廬居住。

一般庶民隨他去的也不少,於是他所住的地方就成了市鎮。三十多年裡,他在當地只談經典、祭禮、整治威信、闡明揖讓等教化工作,讓人明禮義知廉恥。他光講授詩書、安貧樂道而從不過問世事,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管寧一生,戴皂帽、穿布衣,這種處亂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士節操,頗受人們愛戴。即使公孫康意圖任命他為官助自己脫離東漢獨立,都因為對管寧的敬重而不敢提出。管寧的教化,不久就風行了整個遼東,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寧崇高道德的影響而移風易俗。管寧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有關道德方面的事,絕口不談其它。後來曹操迎漢獻帝後自任司空,曾辟命管寧,但遭遼東太守公孫康攔下不作通知。

後來中原漸次抵定,到遼東避亂的人們紛紛回鄉,惟獨管寧仍沒打算離開。黃初四年(223年),經司徒華歆推薦,魏文帝曹丕下詔召還他,管寧見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恭懦弱,而其侄子公孫淵有雋才,預料將來公孫淵會奪權,於是才與家屬返回故鄉。公孫恭當時親自送他,又贈送了許多禮物;但到岸後,卻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和公孫恭的贈物,全部送還。

曹丕又下詔以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固辭不受。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即位,太尉華歆以患病為由請求退位,並讓位給管寧。明帝不接納,但接受推薦,下詔要任命管寧為光祿勛,更下令青州刺史派屬官親自到管寧家迎接,並準備車輛、待從、廚子等接他上任。但管寧卻上書委婉陳情,說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擔負「棟樑之任」,又加年老體弱,懇求還鄉。後來直至青龍年間,明帝仍多次徵召,管寧都沒有應命。

據說管寧從遼東回來時曾遇到暴風,這時候海上的風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管寧此時正襟危坐,向天說道:「我管寧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一次早晨沒戴帽,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茅房也忘了覆帽,我一生所犯的過失,必定就只是這些了!」與管寧同行的其它船隻都沉沒了,只有他的坐船安然無恙。當時正值夜晚,四周漆黑無光,船中人不知將船泊在哪裡暫時避風,此時忽然望見遠處有火光閃現,於是眾人朝火光駛去,平安抵達一個小島,可遍尋島上並無人煙,更沒燃火的痕跡。於是,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天佑好人,天護高士!

自從管寧回到故土後,都在一木榻上坐,五十餘年都沒有箕踞而坐(箕踞這種坐姿是被視為失禮),而坐時膝頭位置的木榻都已因多年受壓磨損而穿洞。由此可見他對自己道德要求十分高。

正始二年(241年),太僕陶一、永寧衛尉孟觀、待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齊王曹芳推薦管寧,齊王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請他。同年管寧病故,時年八十四歲。著有《氏性論》。

(事據《三國志・魏書・管寧傳》、《傅子・補遺下》、《世說新語・德行》、《太上感應篇》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