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遣懷

季黛


【正見網2010年04月01日】

遣懷 白居易

寓心身體中,寓性方寸內。此身是外物,何足苦憂愛。況有假飾者,華簪及高蓋。 此又疏於身,復在外物外。操之多惴慄,失之又悲悔。乃知名與利,得喪俱為害。
頹然環堵客,蘿蕙為巾帶。自得此道來,身窮心甚泰。

【作者簡介】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字句淺釋】

題解: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鍊。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詩壇曾流傳老嫗《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後代詩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遣懷:詩文隨興而作,以發泄愁思,一般都作為詩題。方寸:比喻“心”。華簪:比喻顯貴。高蓋:比喻地位顯赫。惴慄:因憂慮而戰慄。頹然:柔順的樣子。環:環視。堵客:心中懊惱者。

【全詩串講】

把心寄寓在形骸身體之中,把天生本性寄寓在方寸之內心。這身軀其實是身外之物,何必勞心勞力的苦苦為之憂愁為之過份愛惜。
何況有些乾麵子活兒的人,華服麗屋、駿馬黃蓋顯赫已極。此種作為又落入疏忽身心的一致性,光注重外表光鮮,使身外之物更加複雜化。

這些虛有其表的事,操作起來,多數膽戰心驚,因為來路不正;可一旦失風、失勢,又悲傷痛悔不已。如此方知曉,名與利,不管得到或喪失,都是雙面刃,為害人一生。

我將柔順的眼光,環視這些為爭名利而心中充滿懊惱者,其實他們看不透:莪蒿、香草都能織成巾帶,貧賤富貴都該等閒視之。自從領悟此道以來,我身雖窮,可心中卻甚為舒適安泰。

【言外之意】

作為一個有志的修道人,首先該勘破的就是“名利”。這首遣懷詩,敘述了自己體悟到身軀是身外物,只有擺脫名利的追求、提升心的容量,才是身窮心甚泰的真諦。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