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4月03日】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今中外的正人君子都是重誠守信之人。在中國古代,誠信曾是無數人修身立世的信條,有許多正人君子為了一個「信」字可將生死置之度外。「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及「一言九鼎」等成語,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信用、信譽的重視。在古代中國人眼裡,誠信無價,凡正人君子必信守承諾,言而無信必是小人所為。關羽雖是一介武夫,千百年來卻倍受世人敬重,不是因為他的武藝高強,而是因為他是一個重諾守信的正人君子。
東方的聖賢們在誠信方面的思想所見略同。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李白曾在詩中寫道:「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古往今來,堅守誠信都是為人處世、從政經商的通理。西方的《聖經》中也說過:「誠信比財富更有價值。」
唐代大詩仙李白曾在《長干行》一詩中寫有這樣的詩句:「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這兩句詩其中包含了兩個悽美的故事:詩中所說的「抱柱信」,是說一個叫尾生的男子和一個淑女,一天在橋下約會。到了約會的時間,女子還沒有來,河裡就開始漲水了。尾生為了不失信義,堅持等待,抱住橋柱,直至被淹死。「望夫台」講的則是一位婦人丈夫在外,約定日期回來,但是歸期到了,丈夫還沒有回來,妻子總是站在高高台上,眺望遠方,等待丈夫歸來,最後化作一尊石頭,長久地屹立等待。
在春秋戰國時代,地處中原的魏國並非諸侯當中的大國,卻使四方賢士雲集而來,立足於世數百年而不衰,這都得益於魏文侯的守信重義。據史書記載,有一次,魏文侯與群臣飲酒時,極得宴飲之樂,這時候,天上突然下起雨來。他卻罷酒命駕,要到郊野去。左右勸他:「飲酒正盡興,天又下雨了, 您去郊野干什麼呢?」魏文侯說:「我因與山林之人有打獵的約會,不能失約於人。」魏文侯對這樣的生活小事都能有信必守,無怪乎四方賢士都樂意為之效命。
清朝時,蘇州吳縣有個叫蔡林的商人,以重承諾、講信義著稱。有位朋友把千金寄存在他家,沒有留下任何憑證。不久,這位朋友病故了,蔡林就把朋友的兒子叫來,交還這筆重金。朋友的兒子不願平白無故地接受這千金之資,便說:「沒有這回事,這麼多的金子能沒有個字據嗎?再說,家父生前從未對我提及這件事。」蔡林聽了,笑了笑說:「字據在我心裡,不在紙上,這是因為你父親了解我的緣故,所以他沒告訴你。」其堅守誠信的形像,可為世人楷模。
觀古思今,中國大陸經過了中共邪黨六十年的謊言與暴力統治之後,已使堅守誠信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消失殆盡。其實不管關於誠信的說教再多,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或一個家庭的家長經常自食其言,那就會在這個國家或家庭中形成一個互相欺騙的環境,最終結果必是害人害己。身教勝過言傳,作為一個正人君子,理應言出必行,信守承諾。取信於天下人,那就是樹立了自己的信譽與威德,必能受到世人的敬重。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