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6月01日】
傳說世界上的文字,在上古時代是由三個人創造的;第一個名叫梵,他造的字是右行的,就是由左而右書寫:第二個名叫盧,他造的字是左行的,就是由右而左書寫;第三個名叫倉頡,他造的宇是自上而下書寫的,現在外國文字大都是右行的,左行的字幾近絕跡了:中國的文字倉頡所造由上而下的下行字,是一種象形文字。
書法一語指用手寫的人類思想行為,是中華數千年來璀璨文化的一項珍品,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也具有獨特的地位。中國的書法是從漢字書寫的基楚上漸次發展形成的,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書法與中華文化中的文字學、金石學、國畫及篆刻,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就時間與空間而言,歷經數千年,涵蓋半個亞洲,日與生活為伍,地無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記事傳情非此莫屬。
現今社會繁忙而緊張,想要尋找片刻安寧清靜的時光,不妨提筆練習書法,書法極易集中意志,產生定力,倘在意亂情迷之下,拿起毛筆揮灑十數字,浮燥不安之心,立即歸於平靜。
書法乍看不過毛筆一枝與濃墨一團,但是要想寫好書法,有兩個要件是不可少得,其一是工具,工具毛筆種類繁多,優劣亦有天壤之別:如筆分大小,毛分軟硬,雖有善書者不擇筆之說,但是象小楷、八行、寸楷、條幅等,各以字體大小不同,筆之不同亦隨之而異,若以條幅之筆而書八行之字,卯椽穿針,難以勝任,此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道理,切莫勉強為之。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書法是軟筆頭,硬功夫的藝術,無法速成,要寧心靜氣,勤習練,始克行成,再要識多見廣,修心養性,方可練成個人獨到之風格,古人藉書法陶冶性情,確於有益身心。中國古代以六藝教導人民,六藝者為;禮、樂、御、射、書、數,其中書就是書法。周禮上說:八歲入小學,便開始教以六藝,周以前是如此,周以後亦復如此,前漢時代,學童十七歲以上,要能默寫籀文九干寧(籀文就是大篆),才可為公家服務,成為正式「公務人員」。至後漢仍是沿襲這個辦法。到了魏晉,就開始改為楷書。唐朝設有專門書法大學系統,分年教授篆、隸、楷書之書寫法。其考試用人之制度,又以身、言、書、判四項為標準:身即是身材,著眼體貌豐偉;言即是言語,著眼言辭辨正;判即是裁判,著眼文采優良;當然書即指的是書法,著眼楷法強新,可見當時書法不佳,國家是不會錄用的。細細想來,這種以字擇才也是不無道理,我們常說字如其人,不同的人寫出的字帶有每個人不同的信息和韻味,自然就可從其所書看出其人品。
唐朝時期寫字的風氣很盛,所以書法家很多,諸如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宋朝沿唐朝風氣,取士注重書法,有名的人物如蘇東坡、黃山谷、米襄陽等。元朝雖為少數民族國家,仍然沿用唐末舊制,極重視書法,不獨漢人能書善書,即便是蒙古人也長於書法。明清一代改以科舉取士,準備考試之人必先習好書法,因為字寫的不好,考卷往往被主考宮棄置一邊,文章再好也是枉然。所以說從前讀書的人,無人不能書無人不善書。推及社會各界,均多善於書法,包括醫、卜、星、相、儈、道、尼、商等,善書者為數甚眾,書法也被視為謀生必備之條件。民國初年,傳統文化還很強勢,一般仁人志士也多擅長書法,如孫中山先生、黃克強、譚延闔、胡展童、吳稚暉、戴季陶、于右任諸先生,其於真、草、隸、篆各有所長,為國人所景仰。
書法有正、草、隸、篆四體之分,又有顏、歐、柳、趙各家之別,字分大小,形分方,長,扁。閒暇之時在明窗幾淨之處,香茗一杯,法帖一卷,觀隸,則有聲東擊西,藏頭露尾之玄;觀篆,則有巧雲出岫,化不離宗之狀;觀正,則有正襟危坐,道貌岸然之慨;觀顏,則有閒適俊逸,飄然若仙之趣;觀柳,則有老僧坐禪,安靜自如之姿;觀歐,則有金蟬脫殼,形峭骨立之勢;觀趙,則有羽觴醉月,盛晏會友之情。
雖一字而百書百形,雖一畫而氣勢穩健不一,妙則妙在有體會不完的韻味,奇則奇在有變化不盡的神態,在欣賞之不覺間,茶已涼而意猶未盡,韶華苦短,其逝也速,相信喜好書法者富有同感。慨然之餘立即提筆展紙一揮,藉心領神會之思,自然流露順暢之味,意動於疾徐緩急之間,力用於遊刃有餘或全力以赴之處,然後陶然之樂暗流於方寸之地,何其泰然,何其悠哉,此唯獨熟習書法者,也可說唯獨喜愛書法之中國人始能體認個中三味。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有的符號,就已有中國文字的雛形,之後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出現變革,才形成各種風格的書體宇,由古迄今書法的書體大致可分為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下面介紹前三種:
「篆書」是一種呈現曲直相映樂趣的文字。系先有大篆演進成小篆,廣義的篆書,包括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商周時代的金文,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鼓上的籀文,統稱大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廢除了六國的異體宇,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成統一的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宇形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隸書」,相傳秦朝末年為程邈在獄中所整理,簡省小篆筆劃,去繁就簡將字形變為扁形,筆法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化走向筆劃化。這種書法在下層單位,小宮們辦公文時相當流行,致而稱為;隸書,直到漢代,隸書已成為王要之應用書體。
「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是從隸書逐漸演變而成,字形由扁改方,在筆劃中咸省漢隸的波勢,形成橫干豎直,規櫃整齊,視為「楷模」而流行的書體,一直沿用迄今。楷書盛行於六朝,到唐朝而臻於高峰。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睿?銑蒲樟?氛裕?緩筧順浦?剿拇罌?榧搖<p>過去儒生寫字要打坐,靜心,調息,習練書法能使人修養性情,增益智慧,心胸開闊了,自然可以健體益壽,是一帖無待他求的心理治療劑,而且惠而不費,受益良多,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