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高風(四)

史鑑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9月01日】

眭夸長車出關

眭夸,又叫眭旭,趙郡高邑人。祖父眭邁,石勒的徐州刺史;父親眭邃,慕容寶的中書令。眭夸少年有大度,不拘小節,嗜好典籍,未曾留心時務,喜歡喝酒,氣宇浩然,有遁世的志向。三十歲時父親去世,眭夸從此鬚髮皆白,每一悲哭出聲,聽到的人都為之流淚。眭夸志趣高尚,不願出仕,寄情山水之間。同郡人李順願意與他結交,眭夸拒絕不接受,郡裡人沒有不敬畏他的。

眭夸少年時候與崔浩是莫逆之交。崔浩當上宰相,奏請魏帝徵召眭夸為中郎,眭夸推辭有病不去。州郡官吏逼迫他啟程,眭夸不得已,進京與崔浩相見。眭夸在崔浩家逗留了幾天,只是與崔浩喝酒談論平生,不談及世俗名利。崔浩屢屢想用言辭將他說服,竟因為敬畏他的高潔而開不了口。崔浩最後就把皇帝封官的詔書扔到眭夸懷裡,還是開不了口。眭誇說:“桃簡(崔浩的小名),你已經當上宰相,治國綽綽有餘,何必勞我出仕呢?我就要告辭了。”眭夸騎一頭騾子而來,沒有別的坐騎,崔浩怕眭夸就走,就把眭夸的騾子關在馬廄,想拴住眭夸,並叫守衛留心攔截。眭夸就托一個到京城來交租的老鄉,假裝是給老鄉趕車的,混出了城門,出關而去。崔浩知道了,嘆息道:“眭夸特立獨行,我本來就不應該拿小職位來羞辱他,如今我又讓他一路趕車回去,我該拿什麼話跟他道歉呢?”當時朝廷法律非常嚴酷,眭夸被徵召卻私自回家,將被追究私自回家的罪責。崔浩為眭誇說情,眭誇得以免罪。一年後,崔浩估計眭夸該消氣了,就送還眭夸的騾子,更送上自己騎的寶馬,附上道歉信。眭夸不接受寶馬,也不接受騾子,也不回信。

崔浩後來因為記載魏國歷史詳細而不隱諱,觸怒了胡人貴族,而被誅殺。清河崔氏家族無論遠近,還有崔浩的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滅族。數百名崔浩下級被牽連處死。崔浩被關在檻車內送到城南處死的時候,胡人叫幾十個衛士站在上面撒尿,崔浩痛苦的嗷嗷聲喊了一路,身為宰相卻被如此屠戮羞辱,沒有比崔浩更慘的了。當時人認為是因為崔浩平時非議毀謗佛法,把佛經燒掉,把紙灰扔進廁所的報應。

眭夸為崔浩戴孝,代替崔浩已被滅族的親屬接受鄉裡人弔唁。嘆息道:“崔公一死,還有誰能再包容眭夸呢?”眭夸岳父是巨鹿人魏攀,當時名流,未嘗要求眭夸行女婿之禮,而是情同好朋友。有人對眭誇說:“我聽說有大才的人地位一定如日中天,為何唯獨你日薄西山呢?”眭夸於是作《知命論》釋疑。眭夸去世時,下葬那天去為他送葬的人就像趕集一樣多。眭夸雖然結婚,但沒有子女。

徐則屍解歸去

徐則,東海郯縣人。自幼沉靜寡慾,師從周弘正,精通《周易》、《老子》、《莊子》,擅長議論玄理,名動東海。徐則成名後卻嘆息道:“名者實之賓,我學道,得到的卻只是虛名!”徐則於是懷抱棲隱的情操,走進縉雲山歸隱。他的幾百個學生苦苦請求他教授玄學,徐則抱歉的把他們打發走。徐則不娶妻,經常穿粗麻衣服。南陳太建年中,徐則應召來至真觀休憩。一個月後,徐則又告辭,遁入天台山。他為苦修,斷絕糧食,只吃松子喝泉水,即使隆冬嚴寒,也不穿棉絮衣服。太傅徐陵在山上刻文字稱頌他。

徐則剛入縉雲山的時候,有真人降臨,對他說:“你年過八十,當為王者師,然後得道。”晉王陳廣鎮守揚州,聽說徐則的高名,親筆寫信召他來。徐則對門人說:“我今年八十一歲,晉王來召我,真人所言不虛。”於是徐則去揚州拜訪晉王。晉王請徐則傳授道法,徐則推辭說時候還沒到。住了不到十天,在一天夜裡,徐則叫服侍的人取香火來,如同平時朝禮一樣舉行儀式,到五更徐則去世。停屍數十天,肢體柔弱如生,顏色不變。晉王派人將徐則靈柩送還天台安葬。

當時,從江都到天台,許多路人看見徐則徒步行路,自稱被晉王放還。徐則到了舊居,取出經書道法分給弟子,還讓弟子把一間屋子打掃乾淨,說:“如果有客人來,應請他住這裡。”然後徐則跨上石樑飄然而去,不知所蹤。不久徐則的靈柩到了,人們才知道徐則已經死了,時年八十二歲。

張文詡被傷無怨

張文詡,河東人。父張琚,隋朝開皇年中洹水縣令,以清正聞名。張文詡博覽群書,尤其精通《三禮》。隋文帝當時延攬天下名儒碩學之士,張文詡遊歷太學,博士房暉遠等沒有不佩服推崇他的。書侍御史皇甫誕,是一時朝廷精英,總是對張文詡行弟子之禮,用自己的坐騎請張文詡屈尊講學。張文詡總是牽馬步行前去,意在表示是自己來的,不是別人請來的。右僕射蘇威聽說張文詡,召見他,談的很高興,就勸張文詡做官,張文詡堅決推辭。仁壽末年,太學廢止,張文詡回鄉澆灌菜園謀生。州郡屢次舉薦他,張文詡都不應召。

張文詡以孝敬母親聞名,常常用道德感化他人,令鄉裡人風俗改觀很大。曾經有人晚上偷割張家的麥子,張文詡看見了,反而轉身避開。小偷因此感悟,扔下麥子道歉,張文詡寬慰勸導他,發誓不說出去,堅持讓小偷把麥子拿回家餬口。幾年後,偷麥子的跟鄉裡人說起,這件事才遠近人人皆知。鄰居築牆,心裡有不平衡的地方,張文詡就把舊牆拆毀,任鄰居劃界。張文詡經常腰痛,一個醫生自稱善於手術止痛,張文詡叫他做止痛手術,結果腰神經被刀傷了,張文詡下身從此癱瘓。醫生磕頭請罪,張文詡叫他趕緊走,將此事隱瞞下來,對妻子說:“我昨天中風頭暈,掉進坑裡摔斷了腰。”張文詡總是這樣掩人之短。州縣官府看他一向貧困,要加以撫恤救濟,張文詡總是推辭不受。

張文詡曾經閒居無事,從容嘆息道:“老而將至,只怕清名不立。”喜歡用如意擊案幾自娛自樂,都符合節拍,當時人把他比作閔子騫、原憲。張文詡在家中去世,鄉裡人為他立碑讚頌,都叫他“張先生”。

李士謙樂善好施

李士謙,李謐之子,字子約,又名容郎。孩提喪父,侍奉母親有孝名。母親曾嘔吐,李士謙懷疑是食物中毒,跪下來嘗。伯父李枿深感嘆器重,經常說:“這孩子是我們家的顏回。”十二歲,魏廣平王就提拔他做開府參軍。後來因母親去世辭職,服喪期間李士謙形銷骨立。李士謙有個嫁給宋家的姐姐,因母親去世悲傷過度,也死了。服喪期滿後,李士謙將舊宅施捨出去作寺院,自己出遊求學,孜孜不倦,於是博覽群書,精通天文術數。齊吏部尚書辛術召他做員外郎,趙郡王睿舉薦他德行過人,李士謙都稱病不應召。和士開也器重他的大名,將遊說朝廷提拔他做國子祭酒,因為李士謙推辭,沒有做。刺史高元海幾次以禮相邀,稱他為“菩薩”。隋朝一統天下後,李士謙矢志不仕。

李士謙因為少年就痛失父親、母親、姐姐,不飲酒、不吃肉,不說殺害生命的話。親友來做客,李士謙就擺好酒食,對著客人端正而坐,一整天也不厭倦。李氏宗族豪盛,每當春秋社日時候,一定舉行盛大聚餐,沒有人不沉醉喧譁的。族人曾經在李士謙家聚餐,李士謙擺下豐盛酒席,卻先上黍米飯,說:“孔子說黍是五穀之長,荀子也說吃飯先吃黍稷,古人的風尚,怎麼可以違背!”族人無論年老年輕,都肅然起敬,沒有敢放肆喧譁的。回去後族人相互說:“如今見到了君子,才覺得我們這些人沒有品德修養。”李士謙聽說了,自責道:“我怎麼讓人敬而遠之到這種地步!”

李士謙家財萬貫,卻信佛敬佛,自己節儉度日,常常把賑濟施捨當作急務。州裡有人家辦喪事,遺產卻分配不均,兄弟相互打官司。李士謙聽說了,就出錢補給遺產分的少的,讓兄弟遺產一樣多。兄弟倆都很慚愧,不再爭了,還相互推來讓去,最終變成了善士。有牛踐踏自己田地,李士謙如同管寧一樣把牛牽到陰涼處,比牛主人還精心餵養。李士謙望見有偷割自己莊稼的,悄悄避開。他的家僮曾抓住偷粟米的人,李士謙說:“這是窮困所逼,沒什麼好責怪的。”叫家僮馬上放了。他的一個奴僕曾與鄉裡人董震一起喝醉了摔跤,董震掐住奴僕的喉嚨,結果奴僕斷了氣。董震這才害怕了,向李士謙請罪。李士謙說:“你本來沒有殺心,何必認罪。然而你可以馬上逃離,不要被官吏拘捕。”俗話說殺人償命,李士謙這樣做似乎沒考慮奴僕家人同不同意,但是從中可見李士謙的寬厚待人。後來李士謙借一萬石粟米給鄉裡人,當年糧食歉收,借糧食的鄉裡人無力償還,都來致歉。李士謙說:“這是我家餘糧,本來就是為賑濟用的,豈是為了求利!”於是李士謙將債務人全部召來,設酒食款待,當眾燒毀債契,說:“債務了結了,希望你們不要再擔心。”叫債務人都回去。第二年糧食大豐收,債務人爭著來償還,李士謙拒絕了,誰的糧食也不接受。有一年鬧饑荒,許多人餓死,李士謙傾家蕩產施粥賑濟饑民,數以萬計饑民賴以全活;李士謙又將見到的骸骨全部收埋;到春天,又把田地、糧食、種子分給急需的窮人。趙郡農人感激李士謙的恩德,摸著子孫的頭說:“這是李參軍留下來的恩惠啊!”百姓說李士謙仁心不但感動了世人,還感動了狗,趙郡狗產子後紛紛互相為小狗餵奶。李士謙就是這樣饑荒散糧、瘟疫施藥,三十年樂善好施。有人對李士謙說:“你給兒子積下好多陰德。”李士謙謙虛的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現在我做的一點好事,你們都知道,我還有什麼陰德呢?”

李士謙善於談論玄理,教人相信佛家因果報應。平生不時創作詠懷詩,但寫好了馬上把稿子毀掉,不願示人。反對刑罰上一味判處死刑的做法。隋朝開皇八年,在家中逝世。趙州男男女女聽說了,都流淚說:“我們這些人不死,老天偏偏要讓李參軍死!”一萬多人給李士謙送葬。李景伯等認為李士謙德行卓著,寫下他的一條條善舉到尚書省請求諡號,卻沒能如願,於是一起為李士謙在墓上樹碑。李士謙妻子范陽盧氏,也有婦德。丈夫死後,所有饋贈,一概不收。對州裡父老說:“參軍平生好施,今天雖然不在了,我又怎麼可以改變他的志向!”就將家裡的五百石粟米散給窮人,將家裡的六十名奴婢恢復自由身。

(均據《北史》)

傳統文化真相與黨文化編造的“剝削階級”、“劉文彩”有天壤之別。許多被黨文化毒害的現代中國人,一方面對傳統中國抱有強烈的偏見和仇恨,視為“水深火熱的舊社會”;另一方面自己一旦當官了發財了,完全沒有回報社會的概念,真以為當官就該撈、為富就該不仁、政權就是統治者的施暴工具,從古到今就是如此,自己這樣做沒什麼不妥。而所謂“共產主義道德”,人們都通過實踐知道是人為拔高的、是騙小孩的、是騙人作犧牲品的,誰也不信,高官更不信,因此整個社會失去了道德觀念。可是人們已經忘了黨文化雖然是假的,傳統文化卻是真誠的,千古以來傳統人類一直過著有道德的生活。實際上古人信仰神佛、文化很正統、道德很高。當然,人間不是天堂,古代也有壞人壞事,但古人沒有因此改變評價善惡好壞的正統標準,傳統文化中社會人心沒有走向變異。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