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0年11月06日】

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同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連,可以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我們華夏民族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有了文字,人類的文化、歷史才得以積累和保存至今。

文字是誰創造的?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倉頡。《荀子·解蔽》云:“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倉頡傳說是黃帝的史官,又說就是古代倉帝史皇,名頡,姓侯岡。《春秋緯元命苞》云:“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栗,鬼為夜哭,龍乃潛藏。”由此可見,倉頡是一個龍顏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的異人,而文字創造更是人類歷史上一件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大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云:“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戰國時期,諸侯力政,分為七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既滅六國,採納李斯的請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其後李斯等人作《倉頡篇》,一直流行到東漢。書中云:“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昭,謹慎敬成。勉力風誦。晝夜勿置。苟輯成史,計會辨治。超等逸群,出元別異。”《倉頡篇》原是學童識字的字書,共計三千三百字。

歷史上留下了倉頡的名字,人們永遠紀念著他。今天在陝西白水縣城東邊還有倉頡廟,廟裡陳列著“倉聖鳥跡書碑”、“孔子弟子題名碑”、“倉頡廟碑”等珍貴的碑刻文物。倉頡廟後面有倉頡墓,圓形土堆,高三米二,周長四十四米,墓頂有枝幹四伸的千年古柏一株,每年輪流榮枯,當地百姓呼為轉枝柏。每逢節假日,四方遊客慕名而前往敬仰者絡繹不絕。

偉哉,倉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