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戊戌變法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11月15日】

【原文】

二十四年(1)戊戌……,……諭(2)曰:「國家振興庶政(3),兼采西法,誠以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補我所未及。今士大夫(4)昧於域外之觀,輒謂彼中全無條教(5)。不知西政萬端(6),大率主於為民開智慧,裕身家。其精者及能淑性(7)延壽。生人利益,推擴無遺。朕夙夜(8)孜孜(9),改圖百度(10),豈為崇尚新奇。乃眷懷(11)赤子(12),皆上天所畀(13),祖宗所遺,非悉使之康樂和親,未為盡職。加以各國環相陵(14)逼,非取人之所長,不能全我之所有。朕用心至苦,而黎庶(15)猶有未知。職由不肖官吏與守舊士夫不能廣宣朕意。乃至胥(16)動浮言(17),小民搖感驚恐,山谷扶杖之民,有不獲聞新政者,朕實為嘆恨!今將變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18)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強中國,朕不勝厚望焉!」。

(出自《清史稿・德宗本紀二》)

【注釋】

(1)二十四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o??硨諾倫凇K淙輝諼?4年,但親政只有10年,其餘時間都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而即便在親政期間,也未能擁有很多權力,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皇帝。
(2)諭:諭旨,皇帝曉諭臣民的詔書。
(3)庶政:國家的一切政務。
(4)士大夫:舊稱在職居官的人。
(5)條教:即教條,教令、法規。
(6)萬端:極多。
(7)淑性:天賦的善良本性。
(8)夙夜:從早到晚。
(9)孜孜(音資):勤勉不懈。
(10)百度:比喻各種法制。
(11)眷懷:關心懷念。
(12)赤子:比喻人民。
(13)畀(音必):賜與,給予。
(14)陵:欺侮、侵犯。通「凌」。
(15)黎庶:百姓、民眾。
(16)胥(音需):互相、都。
(17)浮言:沒有根據的話。
(18)喻:明白、知道。

【語譯參考】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頒布諭旨說:「國家振興各項政務,兼顧採用西方的方法,真正想為人民建立政治體制,中國和西方各國相同,而西方國家的方法可以補充我國的不足。當今做官的被外國是中國疆域之外的觀點所蒙蔽,常說西方的方法完全沒有中國傳統的教令和法規。不明了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紛雜多樣,大多主張在於為人民開通智慧,富裕人民和家庭。而精通這個方法的人甚至能使人性情善良而達到延年益壽。還會推廣擴大每個人的生活利益,沒有遺漏。我早晚勤勉不懈怠,規劃改革各種制度,豈是為了崇拜新奇。乃是關心人民,皆上天所賜與,祖宗所遺留下來,如未能讓他們全部都能健康快樂和睦相親,就是未能盡到職責。復之以各國環圍交替欺侮逼迫,不吸取別人的長處,就不能保全我們國家所有的一切。我的用心良苦,但是百姓還有不知道的。由於不好的官吏和守舊的士大夫不能推廣宣達我的心意。甚至都流傳沒有根據的話,讓人民搖擺驚慌恐懼,住在高山深谷手扶拐杖的百姓,還有沒聽到新政的人,我實在感到嘆息遺憾!現在將變法的意旨,公布宣告全國,讓百姓都明白我的想法,都知道他們的君主是可以倚賴的。全國上下共同一心,以便完成新政,用來強大中國,對此我有很深切的期盼啊!」。

【研析】

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895年5月,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北京發起「公車上書」,並以「變法圖強」為號召,透過辦報刊、設學會方式,發起維新變法運動。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島,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迫在眉睫,康有為入京,上書光緒帝,痛陳變法的緊迫性。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接受康有為的建議,頒布「明定國是」的詔書,宣布變法的決心。這年是戊戌年,故史稱「戊戌變法」。

從6月到9月,光緒帝陸續頒布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的維新法令,推行新政,但遭到守舊派的激烈反對。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於南海瀛台,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康有為、梁啓超逃亡國外。28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政變後,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外,其餘新政全部廢止。戊戌變法,前後歷時103天,所以又稱為「百日維新」。

【延伸思考】

1.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康有為政治綱領的目標是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如果付諸實施的話,等於是一場「來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國早就不是貧弱的樣子了。請分享你對百日維新的看法,包括主要的革新主張、推動失敗的原因。

2.推動變革措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覺得要成功推動的因素有哪些?而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請分享你的經驗。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今譯下》門巋主編 建宏出版社 2001年9月
2.《圖說中國歷史》 京中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月
3.《圖說清朝》 知書房出版社 2009年3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