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勿使「後人復哀後人」3.古代西域屯田的得與失

沈 孝 輝


【正見網2001年01月15日】

屯田是自漢武帝經營西域起就確認的國策,直到今天,屯墾戍邊仍是我國西部與北部邊疆省、區的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支柱之一。

漢武帝曾制定"斷匈奴右臂"的戰略,先是在河西走廊設四郡,開發屯田,興修水利,以站穩腳跟,至公元前101年,屯田擴展到塔裡木河中游。

古代的屯田,使生產得到發展,軍資有了保障,人民負擔減輕,有利於邊防,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積極意義不可低估。

然而,歷史上的那些著名的屯田中心,如新疆的輪台、米蘭、庫車、沙雅、新和和孔雀河等古代屯墾得土地,為什麼全部變成了沙丘和鹽鹼灘?當年"其地肥美"的西域名城伊循(今米蘭)何在?曾經"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國外"的注賓河(今孔雀河)墾區何在?號稱"西域糧倉"的輪台墾區又何在?

惟見滿目荒沙,一川碎石,死寂淒涼,令人心碎!

人們不禁要問:從沃野良田到不毛之地是怎麼發生的?

公元前77年,漢昭帝重臣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為使,設計刺殺了趨向匈奴得樓蘭王安歸,並立安歸之弟尉屠耆為王,改國名鄯善。尉屠耆向漢昭帝請求說:"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遣一將軍屯田積穀,令臣得依其威重。"漢昭帝應允,派出駟馬、吏士屯田伊循,後置都尉府。從魏晉到隋唐,伊循一直是屯田的重要墾區和軍事重鎮。當樓蘭古城於376年廢棄時,伊循屯田戍堡仍空前強盛。發達的水利體系,使伊循古灌區面積達4.5萬畝,人口達1.5萬人。公元5世紀末,鄯善國為丁零(高車)所破,民眾盡散,城池廢棄。

若干年前,義大利米蘭市市長給新疆的米蘭市市長寫信,要和全世界所有的以米蘭命名的城市建立聯繫,進行文化經濟交流。對於這友誼的呼喚,新疆的米蘭卻只有可怕的沉默。儘管古代米蘭(伊循城)與義大利倒是有過文化交流的歷史,如磨朗大寺中帶翼天使的壁畫即為希臘羅馬風格。據考證,畫師即是一位羅馬人。然而今天的米蘭早已失卻了昔日的繁華,只有廢墟,而無市長。那古渠、古堡與寺院,都沉寂在廣袤無垠的荒沙戈壁之中,再也無法與西方重續交流的歷史。
塔裡木河中游的輪台縣曾是西漢王朝的屯田中心,現存漢代古堡及遺址多處,再庫車、沙雅和新和縣境,也均發現類似的屯田遺址。在英業古城東北部有寬6米、長100公裡的古渠,沿渠古城廢墟歷歷在目。自漢迄唐,這裡的屯田規模宏大,然而由於塔裡木盆地排水不暢,使河水裡溶解的鹽分不斷地積累於農田,終於導致土地鹽鹼化,淪為極度的鹽漠。

東漢年間,敦煌索勵動用敦煌、酒泉,並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共4000兵士"橫斷注賓河"(今孔雀河),飲水灌溉兩岸從胡楊林中大量開墾的農田。前3年實踐積穀百萬,使西域各國一一歸服。然而攔河築壩導致下游水源斷絕,樓蘭古城就此廢棄。破壞荒漠植被導致就地起沙,孔雀河墾區並未能免除樓蘭覆滅的命運,墾區農田漸漸被新月型沙丘、沙丘鏈河風蝕雅丹地貌並存的景觀所取代。

漢唐時代在西域地屯田,在獲得一時的戰術上的成功之後,便無一例外地迅速化作了沙漠,成為戰略上的敗筆。正是不懂得生態保護,人類拓展家園的美好的初衷,招致了自毀生計的悲慘結局。

圖片是中國西北地貌之一

(摘自:西部開發:勿使「後人復哀後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