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馮道虧大節

史鑑


【正見網2011年04月29日】

後晉太尉、侍中馮道歷事五個朝代、八位君主。雖當首相,但辦事模稜兩可,什麼事都不拿主意。他少年時以孝順謹慎聞名,後唐莊宗時代開始尊貴顯赫,從此歷朝官不離將軍、宰相、三公、三師的職位,為人清靜儉樸寬容大度,不多事,別人無法猜測他的喜怒哀樂,能言善辯,足智多謀,與世沉浮,左右逢源,曾經作《長樂老敘》,自述歷朝榮譽禮遇的情況,當時的人每每用有德行度量來推重他。

馮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過對百姓有利的事。如《資治通鑑》記載:後唐帝曾和馮道從容地聊起近年來五穀豐登,四方無事。馮道說:「我經常記起過去在先帝的幕府任掌書記時,奉命出使中山,經過井陘險要的地方,我常擔憂馬被摔倒,非常小心謹慎地抓住韁繩,幸好沒有失誤。等到了平路時,放開韁繩讓馬自己去奔路。不一會兒就跌倒了。凡是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和這差不多。」後唐帝深深感到他講得很對。後唐帝又問馮道說:「今年雖然豐收了,百姓們的贍養是否充足?」馮道說:「種莊稼的人遇上災年就餓殍滿道,遇上豐年又為糧食價格便宜而發愁,無論是豐年還是災年,都有困苦,只有莊稼人是這樣呵!我曾記得進士聶夷中的詩中寫道:『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語言雖然粗俗,但全都說出了莊稼人的甘苦。農民是士、農、工、商四種人中最勤苦的,陛下不可不了解這些情況啊!」後唐帝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命令他身邊的人把這首詩抄錄下來,經常朗讀背誦它。

對於馮道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馮道能夠在亂世中保全自身遠離禍害,這也算得上賢能了。有人認為馮道喪失臣節應被遺棄。

歐陽修論曰:禮、義、廉、恥,是國家賴以生存的四條綱維;這條綱維不能張立,國家就滅亡。」禮、義,是統治人民的根本大法;廉、恥,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節操。況且身為大臣而毫無廉恥,天下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的啊!我讀馮道《長樂老敘》,看他的自述不講禮義廉恥反以為榮耀,真可謂是毫無廉恥的人了,那天下國家的命運也就可以從而知曉了。

司馬光曰:天地設置方位,聖人作為準則,用來制定禮儀、建立法律,家中有夫婦,家外有君臣。婦人隨從丈夫,終身不能改變;臣子事奉君主,至死不二;這是為人之道的最大倫常。如果有人廢棄它,禍亂莫過於此!范質稱讚馮道德行深厚精研古道,才器雄偉度量宏大,雖然朝代變遷,人們也沒有閒言,像大山屹立,不可轉動!臣下我認為正派的女人不會跟從兩個丈夫,忠誠的臣子不會事奉兩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美貌,紡織巧手,也稱不上賢惠;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智再多,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什麼緣故呢?因為大節已虧。馮道任宰相,歷事五個朝代、八位君主,如同旅店看待過客,清晨是仇敵,傍晚成君臣,更換面孔、變化腔調,竟無一點羞愧,大節如此,即使有小善,哪裡值得稱道!

有人認為自從大唐皇室滅亡,群雄武力相爭,一位帝王的興盛衰亡,長的十幾年,短的三四年,雖然有忠臣智士,又能怎麼樣呢!在這種時候,喪失為臣節操的不止馮道一個人,豈能單獨怪罪馮道呢!臣下我認為忠臣擔憂國運如同家運,見到危險敢於獻出生命,君主有過失就堅決勸諫、據理力爭,國家衰敗滅亡就至死恪守節操。智士見國家清明有道就出來,國家昏庸無道就隱居,或者遁入山林不留蹤跡,或者身居小吏悠閒自在。如今馮道論尊貴恩寵則勝過太師、太傅、太保三師,論權力責任則居各宰相之首,國家存在便拱著手閉著嘴不置可否,竊據權位無功受祿;國家滅亡便圖謀保全苟且免死,迎接拜謁新主或上表勸進帝位。國君興盛滅亡一個接著一個,馮道榮華富貴依然故我,這是奸臣。

由此可見,不正派的女人,一般男子羞以為妻;不忠誠的小人,一般君主羞以為臣。馮道為前朝宰相,說他忠誠卻背叛前君事奉仇敵,說他智慧卻聽任國家變成廢墟;後來的君主,對他既不誅殺又不拋棄,卻再任用為宰相。君子只有敢於犧牲自己成全仁義,決不能為追求活命而損害仁義,哪能將專門保全自身遠離禍害當作賢能呢!(摘自《資治通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