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毀滅的城市(5)北蒙―殷商故都



【正見網2001年01月15日】

黃河流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炎、黃祖先在這一帶創業、奠基,開始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早期的城市多已湮滅,主要靠考古學家去發掘、考證。已發現的最出名的一處遺址是北蒙,即殷墟,大約公元前1339年到前1066年曾是商朝的首都。  

北蒙在黃河以北、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2公裡處。廢墟面積約24平方公裡,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北面的渲河兩岸地區,東西長6公裡,南北寬4公裡。夏朝所處年代,約為公元前2033年到前1562年。商湯滅夏架,定都毫(今山東曹縣),稱商朝。到公元前1339年,傳10代18王,遷都五次。中興賢主的盤庚為抑制奢侈,遷都北蒙,號稱殷,本名仍是商,史稱殷商。盤庚傳紂凡8代12王,北蒙為都二百七十二年。紂王腐化至極,在奴隸的造反下,公元前1066年被周武王攻滅。接下去便是周朝。  

新興國家周朝攻滅商朝。周武王攻入北蒙,毀殷都,僅寶玉佩玉就收集了十幾萬塊。那些稱「頑民」的大小奴隸主當了俘虜,押遷到洛陽建立新城「成周」,派兵2萬監視起來。北蒙從此湮沒。

考古學家發掘、考證。

武官村的婦好墓是保存最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共出土青銅器、玉石器、牙雕等1,400多件,許多青銅器都留下「婦好」的銘文。文獻記載,婦好是在位五十九年的殷王武丁的三個法定王后之一,又是武丁的女將,曾統領過一支1.3萬人的軍隊,屢立戰功,因此陪葬品特豐。  

殷墟的墓葬分仰身葬、俯身葬兩種。俯身葬的墓很小,底下只鋪草蓆,死者顯然是奴隸或低層自由民。仰身葬多有棺槨、陪葬品和殉葬人,葬的是王公貴族和奴隸主。殉葬活人少者一兩人,多至千百人。平時也以活人犧牲供祭祖先和鬼神,次數極為頻繁。奴隸不算人,什麼時候都可以宰殺。  

殷墟的鑄銅、制骨、刻石、雕玉等手工作坊遺址,出土大量矢鏈、刀矛、斧鑄、爵、范、卜骨、寶玩等等。甲骨文還載有皮革、釀酒、舟車、土建、蠶桑、織帛、縫紉等文字。由此說明當時手工業的興盛,它已完全擺脫了石器時代的痕跡。王城的奴隸中以工匠最多,它們由號稱「百工」的奴隸主所占有,分別稱為索氏(繩工)、長勺氏(酒器工)、陶氏(陶工)、終葵氏(椎工)、椅氏(挫刀工)、施氏(旗工)、繁氏(馬纓工)、樊氏(籬笆工)等等,後來都成了姓氏的始祖。  

司母戊大方鼎是最重要的出生青銅器,是名聞世界的國寶,它是朝廷祭祀用器,長方形,四腳,帶耳高1.33米,長1.1米,寬0.77米,重875公斤。鼎腹內鑄「司母戊」三字,鼎身以雷紋為地,上有龍紋盤繞,四角為饕餮紋,若無精湛的技術,加上眾多工匠的分工合作,不可能鑄出這麼大的鼎器。另一個罕見的樂器――大石磐,出生於武官村大墓,長84厘米,高42厘米,正面刻伏虎紋,雕琢精細,線條純熟,擊之磐然有聲。至於陶器,已有全身上釉的,鋥亮細膩,為後代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殷墟的城址不明顯,王官遺址也沒有重大的發現,這可能同建築材料有關係。如果城牆、宮殿用石塊或磚頭砌造,必定留下痕跡,如是土牆,可能被磨蝕得難以辨認。為了證明殷墟是土城,我們可以引證最近發掘出來的另一遺址。它是商朝早期的首都,位於河南省愜師縣城西面的屍鄉溝,城址脈絡比殷墟清晰,略呈長方形,南牆早被洛河沖毀,其他三面城基大體看得出來。城址東西寬1,200米,南北現存1,700米。牆厚18米,以夯上築成,殘存部分1~2米高。找到7座城門和幾條縱橫交錯大道的痕跡。城內有3處大型建築基址,南部正中一處最大,長寬各200餘米,四周環以3米厚圍牆,殿前有筆直大道通南城門。作為商朝後期都城的北蒙,城廓規模肯定比偃師遺址大得多。

(摘自李原 李洋 《被毀滅的城市》)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