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送秦中諸人引 (元好問)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5月07日】

【白話試譯】

關中的風土民情淳厚,人們質樸正直而崇尚俠義;在風聲傳承、習氣延續之下,連歌謠都激昂慷慨,而且還保有秦漢時的遺風舊貌;至於名山大川的眾多,可供遊覽觀賞的名勝風景之壯麗,天下各地都沒法和那裡相比。所以四方有志之士,大多樂意在那裡居住。

我二十來歲的時候,陪著先父在略陽做官,等待參加秋天的考試,曾在長安逗留了八九個月。當時我那富家子弟的壞習氣還未去除,天天沉迷在酒杯裡,明知這裡有可旅遊觀賞的美麗景點,可卻忙得無暇光顧。長大以後,和秦地的朋友交遊越多,對秦中事物也越發熟悉,每逢聽他們談及周、漢兩朝建都的地方,和藍田、?縣、杜陵之間的風景人物,就感津津有味而欣喜溢於言表。這幾位朋友大多是秦地人,和我在一道遊覽,心意不謀而合,大家相處很是融洽。我們曾相約在終南山附近,找了一塊貧瘠的荒田,蓋好一所面積不大的宅院,像舉子們夏課結業時一般,聚在一起埋首讀書。常常弄些酒食,和賓客們去遊覽,暢快的高談闊論一番,把世俗上的事物完全拋在腦後,欣賞山川勝景,考據前世遺蹟,這樣一來,或許就不至於辜負古人為後世留下如此美景的用意了。不過我家在嵩山附近,得冒著溽暑克服千裡旅途,不比這幾位朋友回去方便。

清秋時分策馬揚鞭,你們都先我啟程了;我抬頭西望,只能仰天浩嘆。如今的世俗,認為人最稱心滿意的事,像美食、官大、有錢、華宅,這些都是大眾爭相尋求,而上天又非常吝惜給予的東西,還有人可能完全得不到的哪。至於享受悠閒獨居的樂趣,因澹泊無欲而外在顯得無味的樣兒,對得失漠不關心而一無所得的表現等等,這都是那些隱逸之士、方外僧道所熱衷貪戀的,別人哪會來爭這些,上天又咋會吝惜不與呢?走吧,各位摯友!明年春風拂起時,請等我於輞川那個地方就是啦。

【原文】

關中(即秦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秦漢建都皆在關中之故);至於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陝西省略陽縣),以秋試(科舉時代在秋季舉行的鄉試。亦稱為「秋闈」),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氣(有富貴家子弟的習氣)未除,沉湎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杜(即杜陵,漢宣帝之墓)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形容談話很有味的樣子)動於顏間。二三君多秦人,與予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即終南山,又叫秦嶺),尋一牛田(指貧瘠的荒田),營五畝之宅(指所營住宅面積不大),如舉子(科舉時代投考的士人)結夏課(注1)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游,伸眉高談,脫屣(忘卻)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蹟,庶幾乎不負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即河南嵩山)前,暑途千裡,不若二三君之便於歸也。

清秋揚鞭(啟程),先我就道(先我一步登上旅途),矯首西望,長吁青雲。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財貨)、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吝惜),有不可得者。若夫閒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自放於方之外者(僧道之謂)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於輞川(河川名。在陝西省藍田縣南,自輞谷出,唐代詩人王維有別墅,隱居於此)之上矣。

【心得體會】

本篇選自《遺山集》卷第三十七 序引二。乃作者歸隱後的作品。秦中,指古時秦地,即現在的陝西省。「引」是一種贈序類的文體。

雖然只是為幾位友人返鄉送行的一篇短文,既沒議論也沒說教,有的只是秦中風土名勝的概述,與觀游中朋友間的情誼軼事,信筆寫來,恬淡中充滿溫馨,平凡裡洋溢熱情!尤其結尾提出了塵俗的欲求,恰是造物者所吝惜給予的,儘管天地、自然無私的饋贈,給了人類方方面面、許許多多,可是老天所鍾愛與重視的,卻是那些無欲無求,念在方外的僧道、隱逸者,與一般凡夫俗子的想法和作為,恰恰相反,這實在值得深思啊!

生活可以有許多層面,就古老的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最引人嚮往的應該是一種恬澹的鄉居生活,在鄉居的生活當中,躬耕便足以自足,它可以抵擋、捨棄外在現實的種種牽葛糾纏,護持人內在心靈不必受到扭曲、無須遭逢變形,生命得以保有最純真、最自足的形貌,日子也同樣過得清靜、單純與曠達。

即使人間有多少顛沛困頓,人仍然可以在大自然裡,憑著一己之力與認知,尋得依傍而有所止息。外在世界縱使險惡飄蕩,上天總會留出個人容身之處,讓人能夠永遠保有一份寧靜自足的心境。

所以,偶爾忙裡偷閒的抬頭仰望群星,天地一下子會變得清新可愛,這時,你會不由自主的羨慕起以前的人們,他們所享有的那份悠閒風采;羨慕起知足自在的田家,他們掌握了最真淳的人生。但願有朝一日,我們都能重回自然,重尋古風,在漁樵耕讀的生活中,尋得心靈的淡泊和精神的超越……。

【作者】元好問(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縣西北)人。他是金元之間的大文學家。金宣宗朝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隱居不仕。著有《遺山集》。

【注1】古時舉子考中進士入選,叫做「春闈」;沒有考中的退而溫習功課,叫做「過夏」。結業時便叫「結夏課」。又一解:佛教規定夏季三個月內,僧眾須在寺內靜住修學,禁止外出,稱為「結夏安居」。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安居期的開始階段稱為「結夏」,結束稱為「安居竟」或「解夏」。其時間在印度約為五月至八月的雨季,在中國則為陰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