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夏禹王 下車泣罪

吉光羽 整理


【正見網2011年05月19日】

夏禹王繼承王位之後,不但以自己的艱苦行動,使得各方部族來投向華夏部落,加強了對部族的管理。同時,更加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禹王還十分重視教化的作用。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若干規定,各氏族部落如不聽號令者,就要用刑罰來懲辦他們。

為了鞏固當時的夏王朝,禹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還用青銅鑄成了九個鼎,以此來象徵統一天下九州,九鼎也因而成為夏王朝的象徵。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的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並用,加強對民眾的教化。當時,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喜歡征戰,而不願服從夏的管轄。禹就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結果收到了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服從了夏的管轄。

為加強對其他南方的少數民族的管理,禹八次出巡這些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他沿途向當地人民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向他們傳授種植莊稼的方法,教他們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要講禮儀和法度,不要以強凌弱,而應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對於那些不願聽取意見的,要用兵征討,決不縱惡。可見:大禹是一位有尊嚴的君主,也是一位聖明又有能力的君主;同時,大禹又是一位仁德廣施的君主。

帝堯曾經說:「一民飢,我飢之也;一民寒,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我陷之也。」這種內省、內找的精神,在大禹的身上,也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當了天子的大禹,更加勤奮的為百姓謀利益,誠懇的招攬士人,廣泛的聽取民眾的意見。

請看劉向在《說苑•君道》中的一篇記敘:

【原文】夏禹王下車泣罪

大禹巡狩,見罪人,下車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順道,君
王何為痛之?」王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我為君,
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譯述】

本文講述了大禹惠愛天下,勇於自責的事跡。內容是說:
夏禹王外出,去巡視各地的情況,在路上見到一批被押解的犯人,禹王看了心裡很難受,就下車詢問他們之所以犯罪的原因。聽了犯人的訴說之後,禹王竟傷心得哭泣起來。見到禹王這樣的舉動,在身邊隨從的人員,都覺得奇怪而不可理解。於是就對禹王說:「這些人,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境地,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法律的規定,不遵守國家的命令,而應當受到懲罰。您為什麼對他們感到傷心,而憐憫他們呢?」禹王說:「堯舜做君王的時候,能以德來感化人,使天下的百姓能夠將君王的德行與思想,化為自己的德行與思想,都能夠安守本分,遵從禮儀,自然都不會去違法犯罪。現在,我作為君主,卻不能以德來感化人,每個百姓都以自己的心思,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道理不明,法規不守,任意的去違法。是我作為君王沒有教導好他們,使他們犯了罪。我並不是哀憐他們這些犯罪的人啊,而是我痛恨自己的德行,趕不上唐堯和虞舜啊!這就是我之所以傷感痛惜的原因。」

另有一次,禹王看見一個人,因為生活所迫,把自己的孩子賣了。禹王就幫他把孩子贖了回來。他看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解除他們的飢餓。

大禹在位的時候,時時刻刻都會想到百姓的利益,因而受到百姓和其他部落首領的擁戴。大禹還繼承並發揚了華夏內省、內找、自責、自訟的美德。

大禹死後,被埋葬在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這裡是大禹的陵墓所在地,被稱為大禹陵。

(事據《說苑》《史記》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