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安期島 (蒲松齡)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6月21日】

【白話試譯】

遼寧省長山縣的劉中堂鴻訓,夥同武弁某,出使朝鮮。聽說當地的安期島是神仙所居,就想趁此機會乘船往游,可朝鮮國中的臣僚、屬官全說千萬不可私自前往,得等待「小張」的到來!理由是安期島素不與世人往來,只靠一位弟子叫小張的,每年經常到此地一兩回,想到島上遊覽者,須先向他表白目的何在,如果得到認可,那就一帆風順的抵達仙鄉,否則的話,可就颶風覆舟,人船俱失啦!

過了一兩天,朝鮮國王召見劉、武二人入朝,見到一人腰配長劍,頭戴棕色鬥笠坐於殿上,年紀約三十許,儀容?潔,一問之下,果然就是小張哪。劉乘機自述嚮往神仙居暢遊、欲一窺仙人真容的渴望,小張應允了,可言明副使不能隨行。然後又到殿外看遍了所有隨侍的從人,只挑中了兩個可以陪伴遊覽,於是小張讓人開船引導劉等三人一起前往。

一路水程不知遠近,但覺得坐在船上微風習習,如駕雲霧,不多時已抵達其境。當時正值隆冬嚴寒的時序,可一上岸,立刻感到氣候溫煦怡人,滿岩滿谷奇花異葩遍開。他們被導入洞府,見到三叟趺坐莊嚴,東西兩者看到客人,視若無睹、淡漠不理。唯有中坐者起身迎客,兩相為禮。

等大伙兒相繼落坐之後,主人就呼叫上茶,有個僮子端著茶盤,走到洞外石壁上,那兒插著一支鐵錐,尖端深深沒入石中,僮子拔出鐵錐,即刻就有一道細緻清泉溢射而出,然後拿起盤中的玉杯一一盛接,全部裝滿之後,又將鐵錐插回原處。

接著僮子把茶盤托至客人面前,一人奉上一杯。那茶色淡碧清雅,試喝一口,冰冷凜冽、齒牙震顫,劉畏寒不敢飲。那老叟目視僮子點頭示意,於是僮子拿起劉那杯剩茶,一飲而盡,然後仍走回原地拔起錐子,再次盛滿一杯回來奉上,這次茶杯裡可是熱氣蒸騰、芳香滾燙,像剛從鼎鑊裡烹煮出來一樣,劉邊品嘗邊私心驚詫不已。

劉趁此時機叩問自己一生的休咎,那主人笑答:「遁跡世外之人,連歲月都不知,哪能解得人事?」劉又緊跟著請教他長生不老之術,回曰:「這不是身居功名富貴中的俗人所能做得到的!」劉一看問不出名堂,到此方才興盡告辭,仍由小張陪同,護送他們三人返回。

回到朝鮮之後,劉把此行所見所聞,詳細描述,把個奇情異事解說得活靈活現。國王聽罷嘆息道:「可惜你沒喝完那杯冷飲,那是產自先天的瓊漿玉液,一杯下肚可延壽百年哪!」

劉等將回中土前,國王送他一件禮物,用多重紙帛層層包裹,囑咐他只要是近海地區,絕對不可開視。船抵國門,才離開海岸線,劉中堂就迫不及待的把禮物拆開想一探究竟。撕盡數百重的包裝方才看見原來裡頭是一面鏡子,仔細審視、觀看,鏡中湧現龐大的蛟宮、龍族、蝦兵蟹將、魚類鯨豚……等等的海底世界,歷歷在目。

劉正觀賞得目眩神馳、興味盎然之際,忽然發現身後的海面波濤大起,浪頭高過樓閣,洶湧奔騰,浪潮一波接著一波,速度驚人,呼嘯逼近,劉嚇得使盡吃奶力氣回頭就跑,可浪潮像長了眼睛似的亦步亦趨,疾若風雨,他在驚恐之餘,出於本能,把手中的鏡子用力向海中投擲出去,頓時潮止浪息、風平海靜,一切歸寧!

【原文】

長山(遼寧縣名)劉中堂(宰相的稱呼)鴻訓,同武弁(武官的舊稱)某,使(出使)朝鮮。聞安期島神仙所居,欲命舟往游。國中臣僚僉謂不可,令待小張。蓋安期不與世通,惟有弟子小張,歲輒(經常)一兩至。欲至島者,須先自白(表白目的),如以為可,則一帆可至;否則颶風(大風)覆舟。

逾一二日,國王召見入朝,見一人佩劍,冠棕笠,坐殿上;年三十許,儀容修潔。問之,即小張也。劉因自述嚮往之意,小張許之。但言副使(即武弁)不可行。又出,遍視從人,惟二人可以從游,遂命舟導劉俱往。

水程不知遠近,但覺微風習習,如駕雲霧,移時已抵其境。時方嚴寒,既至,則氣候溫煦,山花遍岩谷。導入洞府,見三叟趺坐(打坐),東西者見客入,漠若罔知(視若無睹、不聞不問);惟中坐者起迎客,相為禮。

既坐,呼茶,有僮將盤去。洞外石壁上有鐵錐,銳沒石中;僮拔錐,水即溢射,以盞(用玉做的爵杯)承之,滿,復塞之。

既而托至,其色淡碧。試之,其涼震齒,劉畏寒不飲。叟顧僮頤(面頰)示之(以頤示意),僮取盞去,呷(飲)其殘(剩餘)者,仍於故處拔錐,溢取而返(把溢出的水取回),則芳烈蒸騰,如初出於鼎。竊異之。

問以休咎,笑曰:「世外人歲月不知,何解人事?」問以卻老術(長生術),曰:「此非富貴人所能為者。」劉興辭,小張仍送之歸。

既至朝鮮,備述其異。國王嘆曰:「惜未飲其冷者。此先天之玉液,一盞可延百齡。」

劉將歸,王贈一物,紙帛重裹,囑(叮嚀)近海(靠近海岸)勿開視。既離海,急取拆視,去盡數百重,始見一鏡;審之(仔細觀看),則蛟宮龍族,歷歷在目。方凝注間,忽見潮頭高於樓閣,洶洶已近。大駭(恐懼),極馳(死命跑);潮從之,疾若風雨。大懼,以鏡投之,潮乃頓落。

【心得體會】

本文選自《聊齋志異》卷十二。「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相互閒聊、交換消息;據說蒲松齡在他居住地的路邊,搭建一茅亭式的茶棚,凡是過路人進來,是不收銀子的,由他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閒談,過路人只須講講故事、聊聊傳聞,便可享用免費茶水,過後他再將聽到的那些奇聞異事,加工潤色、整理成文記錄下來,於是「聊齋志異」便由此誕生。

神仙洞府、九重宮闕,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心嚮往之的地方;雖然迷在紅塵裡,可內心深處,午夜夢回,總會湧起強烈的尋覓家園意願,引發嚮往回歸的天賦本能!這也是筆者選此文的用意。

首先,看看那「須先自白」的規定:心態不純、想法不善、觀念不正的,想一窺堂奧?沒門!同時還得經過那唯一的神仙弟子小張,以神通「遍視」通過才行哪!到達之後,不只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而且嚴冬裡,還四季如春,花開四野呢!那待客飲茶的神奇方式;那冷熱懸殊的玄妙作用;以及塵俗中人,無緣探究仙道的根本原因,都一一隨著情節的鋪開而交代清楚。

結尾更是出人意表:那劉鴻訓畏寒,錯失了延年益壽的良機;那朝鮮國王贈送的奇異魔鏡,因性急拆視引發海嘯窮追而不得不捨棄。在在反映了人智之不足與人心之不良。庸俗之人想充當神仙,那只不過是一個美夢罷了!表面看來,修佛向道之後,似乎神通大顯,玄妙無比,可那背後,修心的艱苦、斷欲的辛酸和執著的拋擲,絕非個中人所能體會的!

【作者】

蒲松齡(西元1640-1715),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生於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號柳泉。十九歲初應童子試,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此後屢試不第,七十二歲,始成貢生,四年後逝世。孤潔剛直,不諧於俗。一生窮愁潦倒,深知人情世態。所著《聊齋志異》,極膾炙人口,詩文曰《聊齋集》。另著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