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故園──「永嘉郡」

楊紀代


【正見網2011年07月10日】

南朝宋・鄭輯之《永嘉郡記》

三原灣──樂城縣的三原亭,距離郡城百二十裡。那亭下三原灣溪水清澈如鏡,據說昔日,有人在溪邊拾得一條死鲶,脊鰭大約五六圍,一個脊鰭就可製成數十斛(古代度量衡名稱)的魚鮓(經過加工以便於貯藏的魚類食品,如醃魚、糟魚等,叫“鮓”)。由此可見此灣之深邃,真是無所不容,有人大肚能吃的,常常自我譬喻:腹如三原灣,無所不容。

竹青──青田縣有草,葉子長相似竹,草汁可染成碧色,名為竹青。此地生長最豐足的是草,故名青田。

青田鶴──離青田郊外九裡,有條沐溪,溪中有一雙白鶴,年年生子,鶴子長大便自行離去,永遠只剩父母一對在此。這雙鶴老,精緻潔白,可愛極了,多數的人說是神仙所養。浮丘公的《相鶴經》裡有這種記載:“青田之鶴。””

竹中高士──樂城地區的張廌,志願隱居頤養性情。家中有苦竹數十頃,於是在竹林裡築屋,經常居住其中。王右軍(王羲之)聞其賢名而造訪之,張廌不想見他,於是逃避躲藏在萬竿修竹內,而不露面。此事一傳開,郡縣裡的人,就稱呼他為竹中高士。

官梨──青田村裡的人家,多數種梨樹,名曰“官梨”,果實大一圍五寸,恆常用以供獻京師,名為“御梨”。這些梨樹都有差吏、有司守護監視,倘若附近有人不知而想嘗嘗梨味的,一動手採摘,那梨實落至地面,立即破碎,流出鮮甜的果汁。

永嘉郡的歷史與沿革

永嘉郡是東晉時設置的。永嘉郡前身為秦朝的閩中郡,晉明帝太寧元年(西元323),析臨海郡南部四縣置永嘉郡,屬揚州,建郡治於甌江南岸(今溫州市鹿城區)。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後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西元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至永嘉郡,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郡記》,是溫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南朝宋元嘉末,郡屬會州,孝建改元(西元454)屬東揚州;孝建以後至齊,揚州、東揚州,屢有分並。梁末罷東揚州設縉州,廢永嘉郡,陳天嘉時(西元560-566),東揚州、永嘉復為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西元589)平陳後,罷天下郡制,以州統縣。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併,稱永嘉縣,屬處州。西元592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括蒼(今麗水市)。遂廢永嘉郡。

煬帝大業三年(西元607)改州為郡,恢復永嘉郡,轄括蒼、永嘉、松陽、臨海四縣。郡治駐括蒼(麗水市區),仍屬揚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平李子通,五年以故永嘉郡地置東嘉州,析轄永寧、安固、橫陽、樂成4縣。

太宗貞觀元年(西元627)廢東嘉州入括州。高宗上元二年(西元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治設永嘉(今溫州市鹿城區),隸江南道。

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42),改溫州為永嘉郡,肅宗干元元年(西元758)復為溫州,先後隸浙江東、西道。

宋咸淳元年(西元1265),以度宗潛邸升溫州為瑞安府。元朝時屬溫州路,明清置溫州府。直至今天叫溫州市。

溫州歷史悠久,古代稱甌越。簡稱甌,別稱:鹿城。溫州歷史上先後建過東甌王都城、永寧縣舊城、永寧縣新城、永嘉郡城。北宋時成為當時的港口重鎮,被朝廷闢為對外貿易口岸,南宋時海上貿易尤其發達,是四大海港之一。

如今的永嘉──“溫州市”

溫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北面是台州市,西面是麗水市,南面與福建省寧德、福鼎市相連。處浙南山地東部,東面臨海。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溫州歷史上以造紙、造船、鞋革、繡品、漆器著稱,亦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仍為浙南、閩北貨物進出的咽喉。

域內的甌江、飛雲江、鰲江均由西向東流向東海。溫州是有名的僑鄉,五十萬溫州華僑在世界各地也多從事商業和貿易。溫州海港以貨運為主,可出入二萬噸級散貨輪。如今的溫州市轄有:慶城區、龍灣區、甄海區;瑞安市、樂清市;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泰順縣、文成縣、洞頭縣。

結語

看來,“大肚能容”不只是指人胸襟寬廣,能包容與接納許多不平事,也非專門議論那些饕客、食神,原來還有個神奇的出處哪,那就是晉朝《永嘉郡記》裡記載的:

那三原灣以及那條死鲶啦!光是個魚脊鰭就大約五六圍,一個脊鰭就可製成數十斛的“鮓”,那整條鲶魚該制多久、又制多少、又該尋求多少婦女通力合作、尋找多大地方安放呀?那可頭大囉,我看分給整個郡縣的人都吃不完呢!

再仔細想想,那三原灣溪得多深邃、多寬廣才能容得下這麼一條鲶魚哪。幸虧只出現了這麼一條,還是死的,否則再多幾條,然後活蹦亂跳的可就慘啦,是吧?

當然,如今都把古代的這些奇聞異事,當作是神話、傳說,其實不是的,是真實不虛、千真萬確的,同時古人都深信不疑,那是因為他們心地善良、虔誠,所以神有意讓他們經常看到、時時接觸到這些奇蹟的緣故,現在的人,思想太複雜了,也就失去了這種福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