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漫筆:蘇綽的人才觀

辛棄名 整理


【正見網2011年11月06日】

蘇綽(498―546年),字令綽,西魏時期的京兆武功(今屬陝西)人。官至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為宇文泰所信任,是一位頗有遠見的大臣。他所寫定、奏行的《六條詔書》,為當時強國富民的政治綱領。其中的《擢賢良條》,對於人才問題,曾有卓越、簡潔、真切的論述:

其一,他開宗明義的指出:「得賢則安,失賢則亂」,是百王不能改變的自然之理,是安邦治國的最主要原則。這樣,他就把人才問題的重要性,提到了哲理的高度,看成是一條普遍而又永恆的鐵律。

其二,他譴責當時選人偏重門第和論資排輩的陋習,提出「今之選舉者,當不限資蔭,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廝養而為卿相。」他舉例說道:奴隸出身的伊尹,輔佐商湯王攻滅了夏桀;泥瓦匠出身的傅說,協助商王武丁,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反之,即使是身為帝王之胤的丹朱、商均,由於才能平庸,堯帝和舜帝,也不把帝位傳給他們。

其三,人才的標準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備。他說:「刀筆者,乃身外之末材。……若刀筆之中而得志行,是則金相玉質,內外俱美,實為人寶也;若刀筆之中而得澆偽,是則飾畫朽木,悅目一時,不可以充棟椽之用也。」顯然,他認為:如若有德無才,就像土牛木馬,不可以涉道致遠;如若有才無德,亦只能當個刀筆之吏,而不能充作國家的棟樑。

其四,人才要在實踐中去培養鍛鍊。他說:「夫良玉未剖,與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只有「剖而瑩之,馳而試之,」然後才知是寶玉和千裡馬。他舉例說道:姜太公是釣魚的,百裡奚是餵牛的,如果沒有機遇,不任之以事業,不責之以成務,那麼,即使再過一千年,也不會出現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和百裡奚。為此,他提醒領導者說:「得賢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則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

其五,駁斥無賢可舉的謬論。蘇綽先是引用孔子的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然後,他轉筆斥責道:「豈有萬家之都,而雲無士?但求之不勤,擇之不審,或蔓之不得其所,任之不盡其材,故云無耳。」又說:「但能勤而審之,去虛取實,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則人無多少,皆足化矣。孰雲無賢?」

其六,主張裁減官吏,以改變人浮於事的流弊。他提醒執政者說:「官省,則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則事無不理;官煩,則必雜不善之人,雜不善之人,則政必有得失。」意謂:只有精簡機構並裁汰不合格的官員,使有才華的人充分發揮其積極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否則,互相扯皮,你推我卸,什麼事也干不好。

蘇綽的人才觀,確實是比較系統、簡潔、而又有真知灼見的。他認為:要想國泰民安,人君必須重視人才,舉凡公侯將相,州官郡守,乃至鄉長和裡正等地方小官,都應該擇賢而用之。他的「得賢則安,失賢則亂」的名言,是古今一切從政者,都必須牢牢記取的一條真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