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骨的故事

周曉輝


【正見網2011年11月24日】

“風骨”一詞大約出現在漢末,最初其用來品評人物,通常指人頑強的品格和剛正的氣質。魏晉時期,“風骨”開始用於文論和畫論。劉勰在其《文心雕龍》、南齊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都提到了“風骨”。在他們看來,所謂“風骨”,就是指一種鮮明、生動、凝練、雄健有力的風格。

雖然“風骨”一詞從品評人物轉為了品評文章和繪畫,但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其始終是評價人物的一個標準之一。有風骨者,不僅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還是“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的大丈夫。如此有“風骨”的大丈夫在走過悠悠歲月的中國歷史中並不罕見。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崔杼挾私憤殺死了自己的國君,他要求太史公將其寫成國君暴病身亡。然而,太史公如實記載了事情的經過,崔杼惱怒之下將其殺死。太史公的兩個弟弟絲毫不畏懼,依舊秉筆直書,也被崔杼殺死。等到太史公的第三個弟弟執筆時,還是不顧崔杼的以死相威脅,繼續照實記載。他告訴崔杼:“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無話可說的崔杼只得放了他。當太史公的弟弟走出來時,正好遇到南史公執簡而來。原來,南史公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照實寫這事的。太史公一家的風骨,如何不能被傳為千古絕唱!

西漢名士朱雲的風骨亦廣為流傳。漢成帝時,朱雲官拜槐裡令。當時的丞相安昌侯張禹晉不僅身為帝師,而且權傾朝野。一天,朱雲在面見成帝時請求誅殺張禹晉,因為他“上不能正主,下無以利民,站著高位不做事,光拿俸祿不謀其政。”成帝非常生氣,命人將朱雲拿下問斬。朱雲卻死死抓住御殿欄檻不放,致使欄檻折斷。他同時高喊:“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該怎麼辦!陛下將蒙受殺直諫大臣的惡名。”在場的將軍辛慶忌為其求情,願以死相保,成帝遂免了朱雲死罪。被折斷的欄檻原樣修復,不讓換新的,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諫的精神。“朱雲折檻”的故事遂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創作題材。

東漢光武帝劉秀時的洛陽縣令董宣也是不畏權勢,頗具風骨之人。當時,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奴僕仗勢殺人,被湖陽公主包庇。董宣遂攔住湖陽公主的車,命令奴僕下車而殺之。公主將之訴於劉秀,劉秀令其向公主叩頭謝罪,但董宣拒不低頭。劉秀於是令人強按他的頭,卻還是不能使其俯首。深為其精神打動的劉秀遂賜他為“強項令”,並賜錢三十萬。京師豪族貴戚莫不畏之。

東晉文人陶淵明同樣以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留名青史。早年,他曾在彭澤當縣令。一日,上級官員派下屬來視察,其人狐假虎威,要陶淵明去拜見他。陶淵明雖然瞧不起這樣的人,但也只得前往。在出門前,他的手下告訴他應穿戴整齊,態度謙恭,否則會被其在上司面前說壞話。陶淵明聞聽,說道:“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鬥米的官餉,向這樣的小人折腰。”遂辭去官職,退隱山林。“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影響了後世許多有風骨的人。

唐代頗具風骨的名臣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懷中。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痛哭,認為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

還有唐朝“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以笏擊朱泚”的段秀實,明代痛罵魏忠賢的周順昌,清代怒燒高官和紳車駕的御史謝香泉、戊戌變法失敗後慷慨赴死的譚嗣同等人的風骨,亦在歷史長河中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無可否認,有風骨者,亦可以說有氣節,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也。老子曾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若想為“大”人也,風骨豈可無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