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3月16日】
通過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和歷史故事,我愈來愈深的體驗到,教育學生首先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身為師者,在課堂內外都要以同情心去尊重和關懷學生,努力做到謹言慎行,不僅要“怡吾色,柔吾聲”,還要對其嚴格要求。這樣就能不失教師的威儀,更能令學生心悅誠服。
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就是一面鏡子,亦能照出自己的真實心境。前些日子,在去某年級上課時,走進教室迎接我的是一片小朋友的歡呼聲,而最近,不見了他們的歡呼雀躍,有時迎接我的則是一片喧譁或騷動,令人不得不反思,自己到底在孩子面前表現如何呢?
每天走上講台,首先和小朋友們講,要努力做到真誠、善良和忍耐,符合真、善、忍,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可是反觀自身,修煉這麼多年,在孩子面前,自己隨時都做到了嗎?對學生們講《弟子規》時,告訴他們要謹言和慎行,“話說多 不如少”,再問一問自己,做到“謹言”了嗎?平日裡又有多少不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話,可能無意中傷害、刺痛了孩子那顆敏感的心?
每節課的“經典誦讀”時間裡,帶學生再次讀到“言語忍,忿自泯”時,在心底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學會忍耐。聖者云:“難忍能忍”。其實那些課堂上因自己的急躁或對差生的不夠寬容,而產生的忿忿不平的心緒,在“言語忍”之後,都是可以隨之化解的。懂得收斂情緒,心平氣和的講每一句話,教育、引導學生才會理智,收到良好的效果。“話說多,不如少”。往往當講話較多時,就容易犯“言多語失”的毛病,甚至會口不擇言,向學生肆意發泄種種負面情感,所以真的是“不如少”。忍著性子,“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舒緩、寬和的話語總比飛快、急疾的語速更入耳、入心,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思考的時間,使教育學生的語言更具理性和智慧。
調整了心態,克制偶爾的不良情緒,帶著燦爛的笑容,笑意盈盈的站在學生面前,我不再允許自己課堂上說任何消極的話,只要開口就是對小朋友的肯定、鼓勵和讚揚。上課時,儘量有分寸的讚美每一個孩子,當有調皮的男生管不住自己,說話或做小動作時,則以一個眼神或手勢恰到好處的暗示、提醒。我發現,這樣的課堂氛圍不僅安靜有序,而且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他們沒有受到老師負面的言語刺激,因此,不僅聽課時注意力集中,也更能與自己的教學思維同頻共振。
這時候,孩子們也願意在課前、課後跑過來和老師親近、聊天了。一個小精靈般的女生笑呵呵的說:“我喜歡上音樂課!”我問:“為甚麼?”她不假思索的答:“因為喜歡唱歌,喜歡老師!” 一會兒又對我說:“我最喜歡你了!老師,你真漂亮!”還會時常有小朋友陸陸續續送來自己的手工摺紙等小禮物。記得那天剛上課,就有一位小男孩手裡捧著兩瓣小橘子遞過來,一定要送給老師吃。真是好感動喔!下課了,孩子們跑到自己身旁,爭先恐後的拉著我的手,依依不捨的揮手道別,而我常常是在許多孩子的包圍中,步履輕快、心情甜蜜的走出教室。
由此可知,為了孩子的身心皆能健康發展,教師應培養自己擁有良好的語言習慣,這同時也是一種優秀職業習慣的養成。一個美好的聲音形像,不僅塑造了為師者自身的形像,更會影響每位學子的個性與人格成長。古人講:“言為心聲”。善言善語暖人心,讓善的、優美的語言如春雨般滋潤孩子的心田,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傳遞的將是人類最優秀的品質――真誠、善良與寬容。
註:
“怡吾色 柔吾聲 ”引自《弟子規》之〈入則孝〉
“言語忍 忿自泯” 引自《弟子規》之〈出則弟〉
“話說多 不如少 ”引自《弟子規》之〈信〉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引自《弟子規》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