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03月23日】
現在的物理學與數學始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早期,許多人同時涉足物理學與數學。如牛頓、萊布尼茨、彭加勒等,這是因為認識方式、手段導致的,而這些人的研究都深深根植於自己對世界的觀念之上。
牛頓的機械論觀念,持續200多年。他根據人直覺對空間的認識:均勻、連續、剛性,從物理學、運動學的觀點出發,用「維」的概念創立了微積分、重力、地球引力的概念。還設想出了「理想狀態」下的運動三定律。這時以至到20世紀的愛因斯坦年代,科學界對空間的認識完全還是公元前300年歐幾裡德的水平。
在牛頓之前,法國彭加勒就已經對這種研究出發點有了疑問,他想,如果我們存在的空間是「密度」呈1/(1-x)變化的,那它必將有個界限,而人永遠意識不到且不能逾越。因為人跳不出去。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始終是跟隨著數學的腳步。數學是世界觀的反映,且只是描述世界的一種工具。指導現在這個數學的世界觀,一直在這個空間之內。所以,數學一直只是描述這個空間的理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實質,因為實質的理並不在這個空間。在這種工具的指引下,物理學能突破我們的空間嗎?不能,因為即使是涉及到了另外的空間,也會被數學工具所否定。數學工具沒有能力超越這個空間。現在的科學妄談什麼另外的時空,就跟蛤蟆論述如何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不是數學講什麼多少「維」的空間嗎?這個「維」的概念完全是「眼見為實」的結論。愛因斯坦運用黎曼幾何創立的相對論,已經否定了這種剛性的時間空間觀念,並發現牛頓的那些定理只不過是一些特例。
世界有連續或者集合論認為的那種一個空間中的無限可分嗎?沒有,這個世界是不同的粒子組成的世界,時間究竟是不是連續的現在的科學看不到、證明不了、也沒有重複檢驗過。到現在科學也沒有認識到電子的確切運動方式,只好說是「電子云」,在原子核周圍的出現是「機率性」的。
牛頓的運動三定理出發點是,相互作用的條件(參數)可以彼此孤立開來,條件是「真空、理想狀態」。沒有人能找到「真空」,沒有人能實現「理想狀態」。
愛因斯坦的狹義、廣義相對論也是基於若干的假設:慣性系、光速不變、光速不可超越、能量守恆、有自然法則等。雖然這些仍然是假設,仍然有問題,卻終於真正地突破了人眼的直覺的認識,所以他就走到了別人到達不了的巔峰:重力、引力不存在,是時空彎曲造成的假象; 沒有牛頓認為的時空存在。
可是牛頓的世界觀目前仍然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常人的觀念就是:經驗、金錢、物質可以「越積累越多」(連續)、「循序漸進」(均勻)、「規圓矩方」(剛性); 「我們的落後是歷史造成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
師父講過,人所認為的這種大小遠近是不存在的,宇宙中沒有這種東西。而物理學所立足的觀念、所藉助的數學卻完全是這種觀念帶來的。物理學、數學是現在這個科學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基礎科學。那我們認識的一切:經典力學、熱力學、光學、電學、核物理學、天體物理學,以至化學、生物學,不都是這樣的嗎?看一看我們身邊的一切,不都是這些帶來的嗎?!看一看我們的思想意識,不都充斥著這一切的觀念嗎?!師父在《論語》中講,「現在人類科學的指導思想對於它的發展研究,只能局限在物質世界之內,當一種事物被認識了才去研究它,走這樣一條路。」
如果這種觀念、科學是對的,那麼根據它所製造的這一切就應該是和自然中的萬事萬物(如樹木、花草、飛禽走獸)一樣精妙、和諧。其實沒有。我們製造了可用的塑料,卻再也不能讓其回歸自然;我們發明了化肥,卻帶來了可怕的污染;我們建造了眾多的大壩,卻沒有一個不帶來災難;我們發明了火藥、能利用核能,卻在戰爭中殺死了那麼多人命;現代機械出現,能源枯竭;複印機帶來辦公的革命,卻直接導致紙張的空前浪費,原始森林遭到毀滅性的砍伐;達爾文的進化論承認人和人之間競爭的「合理化」,你爭我奪、爾諛我詐,鬥爭哲學甚囂塵上;克隆技術直接導致人倫的混亂。
人當然可以忽略桃子上粘滿的毒藥,如果他一定要忽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