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2日 星期二

  •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人死亡

  • 万古绝唱

  • 待法传

  • 电影剧本:那一个有沙尘暴的春天(二)

  • 正见文摘 第029期 中国传统文化专辑(二)

  • 《老子》与“道”(二)

  • 《易经》与唐代长安城


  •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人死亡

    新文

    戴维.菲利普(David Phillips) 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an Diego)的社会心理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死亡率与心理作用的研究。他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2001年12月的《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表明社会心理作用可能真的对死亡率有显著作用,换言之,“吓死”可能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我曾考虑这个问题,就是人是否真的会被‘吓死’”,菲利普说,“可是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呢?”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会导致心血管的变化,但是由于伦理原因,心理原因致死的研究不可能在实验室里进行。

    唯一的作法是到现实生活中找一个“天然”的例子,而这并不容易。因为这样的天然实验必须符合一系列苛刻条件:(一)这一事件只能对某一特定人群产生心理压力,而不影响其他的群体。(二)这一事件只产生心理效应,而没有实际的伤害行为。(三)这一事件与受试人群所享受的医疗水平无关。

    符合这样标准的实验可真不好找,可是菲利普和他的同事们竟然找到了。在汉语和日语中“四”和“死”发音几乎相同,因此在相当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四”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比如说有些旅馆没有四号房间,大陆空军飞机也不设四号等,都是这种认为“四”和“死”有关的忌讳所造成的。

    菲利普和他的同事发现美籍日本人和中国人及其后裔的心脏病死亡率在每月四号创高峰,而在白人中却没有这种规律。尤其在华人聚居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加利福尼亚华人每月四号心脏病死亡率比平时高出27%。即使在其他地区,这个数字也达13%。为了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一现象,菲利普的小组还分析了其它的可能因素,如华人在这一天是否会增加饮酒、或者改变饮食习惯等。但他们发现在这些方面每月四号与平时没什么两样。

    据称这是迄今为止最可靠的心理因素可能导致死亡的实际例子。菲利普的研究还涉及其他的方面,包括心理因素导致死亡的延缓或加速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人的精神在生命现象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在将来也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effect: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the timing of death" (with G. Liu, J. Jarvinen, K. Kwok, W. Zhang, I. Abramson; DPP as main author); forthcoming i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December, 2001.
    TOP


    万古绝唱

    缘续千千年 志接万万里 大法洪传师普度 一亿归航 不畏沧桑 巨难炼金刚 生死皆悲壮 一臂擎天推起千重浪

    法中尘烟尽 天高层层朗 壮歌数曲天上来 万古绝唱 众生敬仰 慈悲开新宇 正念定乾坤 从此天上人间新万象

    净植
    壬午年五月廿一日



    TOP


    待法传

    越峰

    闲居空山平湖边
    秋月高悬闻鸟言
    忆起往昔汉宫事
    谁知万世为何来
    举首纵观玄中月
    皆知世事有因缘
    仙茶香在九霄外
    静心守道待法传

    壬午年五月廿一日

    TOP

    电影剧本:那一个有沙尘暴的春天(二)

    (3)、玉洁家

    玉洁心事沉重地推开门进家。
    刘庆正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电视,《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响着。
    豆豆听到开门声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脸上带着不悦和委屈。
    玉洁和豆豆的目光对视着——
    玉洁:“怎么了?豆豆,发生什么事了吗?”
    豆豆不说话,从眼睛里留下两行眼泪。
    玉洁焦急地:“到底怎么了?”她走上前替女儿整理着略显凌乱的头发。
    刘庆关上电视机,把手里遥控器顺手丢到沙发上,站起身来,愤懑不平地:“这叫什么事啊!想整人家法轮功,连小孩子都得逼着跟着叫好。凭什么非得表态不可?!我就不信这个邪,豆豆,明天我找你们校长去!他们敢开除你!”
    玉洁惊诧不已:“开除?不表态就要开除?!这是哪家的王法?!”
    “老师是这么说的。” 豆豆委屈不堪地边说边流泪。
    刘庆:“得,别哭了豆豆,明天我就找你们老师去。天太晚了,快去洗洗睡觉吧,明天还得上学呢。”
    豆豆看着妈妈——
    玉洁叹了口气,问道:“作业都做完了?”
    豆豆点了点头。
    玉洁捧起豆豆的脸,“看你,哭得眼睛都肿了。好了,现在什么都不想了,去洗洗脸,把牙刷了,睡觉去吧,啊。”
    豆豆乖乖地走向洗漱间,客厅里片刻宁静。
    刘庆侧过脸看了看墙上的挂钟。
    玉洁也抬起头看了看。
    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玉洁有些报歉地说:“对不起,今天回来太晚了。”
    刘庆:“我说啊,你这个班主任就别干了,咱家也不缺你那点班主任费,弄得早出晚归的。”刘庆说着,看着玉洁的脸色,“你今天怎么啦?看你进门就显得不顺心,谁又惹你生气了?”
    玉洁不想解释太多,只是简单地说:“一个学生的事,也牵涉到法轮功。我已经处理过了。”
    刘庆发起感慨:“唉——我就纳了闷儿了,现在整法轮功都整到学校里啦,我怎么觉得跟活在68、69年似的!”
    玉洁没说话,脱下外衣,连同挎包一起挂到衣架上,表情沉重。
    刘庆看到玉洁有心事,改换了口气:“赶紧洗洗吃饭吧,看咱家这个班主任的谱儿有多大,当经理的亲自给你下厨掌勺。”说着走进厨房,端上饭菜。
    豆豆走出洗漱间:“爸爸妈妈,我睡了啊。”
    玉洁:“哎,快去睡吧。”
    豆豆进了自己的卧房,轻轻关上了房门。

    玉洁在洗漱间洗了一把脸,用毛巾擦拭干净,走出来,到餐桌前坐下来。
    对着桌上挺丰盛的饭菜,看看刘庆,略表歉意地笑笑,端起碗慢慢吃着,心事沉重。
    刘庆坐在一旁看着玉洁:“又是什么烦心的事,说出来,帮你破解破解。一看你这表情,估计你这回是真的遇到难题了,不会比哥德巴赫猜想还难吧?”
    玉洁叹口气:“我现在是真的越来越搞不明白了。你说如今这当官儿的是怎么的了?现在中国的破烂事还少吗?国企破产、工人下岗、农民没饭吃、社会治安恶劣、社会道德沦丧,天灾人祸不断,放着这些关系到国家兴亡、百姓生计的大事不管,却动用全部力量去对付一个法轮功,你说江泽民的脑子是不是有毛病呀?”
    刘庆:“你算问着了,人家不是说过么,江泽民的脑子就是有毛病呀,”刘庆降低声调,凑近玉洁,“他其实是个蛤蟆精!”
    玉洁:“你别在这儿瞎打哈哈!”
    刘庆一付认真样:“没打哈哈,人家真是这么说的!”
    玉洁:“那些炼法轮功的人也让人搞不懂,要炼功就在家里好好炼嘛,到北京上什么访呢,说要讲真相。哎,共产党搞了七、八十年,什么时候让人说过真话,什么时候让老百姓知道过真相呀!”
    刘庆:“其实这事不是明摆着嘛!共产党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权嘛!共产党从建党那一天起,内斗外斗,斗了几十年,死了多少人,不就是围绕着一个权字嘛。要么怎么人家说,共产党是趟着人血走过来的。法轮功炼来炼去,人越炼越多,都炼到中南海外边去了,那个江泽民小肚鸡肠,都快吓死了!你想,他能跟法轮功和平共处吗?”
    玉洁:“法轮功跟政治根本就没关系!炼法轮功的咱身边有多少啊,豆豆她奶奶不是也炼吗?十六号的秦老师一家都在炼法轮功,你看他们都象要夺共产党的权吗?”
    玉洁挟起一筷子菜放到嘴里,“这些人炼功不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嘛,这对国家不是个好事吗?说炼法轮功的人搞政治,我看全是让他们给逼的,小鸡你要是追急了,它还会飞上墙呢,何况成千上万的人哪!”
    刘庆打开冰箱倒了杯饮料,喝了一口,又坐到桌旁:“嘿,让你说着了。这共产党要是好,它在国际社会上能那么孤立吗!当年‘六.四’的时候,咱对共产党不也是一腔热情吗?以为是帮助咱们的这个党揪腐败、促进廉政建设,可到头怎么样,十几万精锐部队,坦克、大炮沿着长安街长驱直入啊,热血青年被打死、碾死了多少!说中国历史上对学生最狠的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也不过才开枪打死了二十七个大学生。你说这共产党有多坏,有多邪性吧!”
    玉洁皱紧眉头,叹了口气,放下碗筷:“我有个学生,叫张小欧。学习挺不错的,过去一直是我那个班的班长、语文课代表。他的爸爸妈妈都炼法轮功,结果一个被抓起来关进了劳教所,一个被通缉,出走在外。唉,现在孩子只能放到奶奶家,也没人照顾。”
    玉洁眼里透出一丝哀惋。
    沉顿了片刻,玉洁把眼光挪到了刘庆身上,“今天,学校又来一帮教育电视台的记者,硬要拍个什么纪录片,把孩子失学的责任硬加到炼法轮功身上,你说,这不是明摆着骗人吗!”
    刘庆:“现在政府说什么,谁还当真啊!我要是对这个政府还有一点信心和热情,也不会好端端的一个政府官职不要了,下海去瞎扑腾呀。你就睁只眼闭只眼,不往心里去不就得了!”
    玉洁又叹口气,窝心地嘟囔道:“好了,不说了,一说这些破烂事就让人生气。”她迅速地端起饭碗,把剩下的一点饭菜拨到嘴里,“都这么晚了,快收拾收拾睡觉吧。”

    (4)、夜,玉洁的卧室

    玉洁睡不着,她翻了一个身。
    身旁的刘庆已经发出轻微的鼾声。
    玉洁睁着眼睛,想着心事。
    她轻轻叹口气,又翻了一个身。
    她就这样眼睛一眨不眨地想着心事,好久。
    她轻轻探起身来看看睡在身边的刘庆,刘庆睡得很沉。
    玉洁小心翼翼地坐起来,下了地,摸黑走出房间。

    玉洁来到洗漱间。
    轻轻地拧开了水龙头,她把两手浸湿了,在脸上沾了沾,用毛巾轻轻地拭着。
    她对着镜子,静静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然后关了洗漱间的灯,轻轻来到书房。

    书房的书柜上有一幅玉洁和母亲的合影——
    那时的玉洁,高中毕业,清丽活泼,她揽着妈妈开心地笑着。
    妈妈的脸上充满了慈祥。
    玉洁轻轻地拂拭着像框,看着相片中的妈妈。

    (玉洁回忆)
    到处是红旗的海洋,人头攒动。
    宣传车在人群中穿行。

    一些脖子上挂了大牌子的人被红卫兵揪斗着游行。

    一些红卫兵正从一间房子里往外搬各种各样的书籍往火堆里扔。
    熊熊的火焰腾空而起,黑烟缭绕。
    周围满是看热闹的人群。
    透过闪动的火光,人群的脸被不断地扭曲着……

    少年玉洁——
    惊恐的眼睛。
    她正趴在窗户上往外望。
    黑压压的红卫兵正从外面冲向她家的楼房。
    一个接一个沿着楼梯跑动的人脚,木楼梯“咚、咚、咚”被震动的声音……
    小玉洁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在颤抖。
    妈妈在床上撑起身子。
    冲进门的红卫兵们象凶神恶煞一样围住了玉洁的妈妈。
    他们把她从床上拖了下来,从木楼梯上一路拖下去。
    小玉洁大声地呼喊着,从后面追过去——
    站立不稳,小玉洁从木楼梯上滚了下来。
    她慢慢爬起来时——妈妈已经被拖走了。
    小玉洁额角流着血,伏在地上痛哭不止……

    妈妈头发凌乱地被围在一群人中间,她带着祈求的目光对人们说:“你们相信我,我没做过坏事……我不是反革命……我不是反革命……”
    只听一个人冷冷地说:“得得得,你也甭解释,党说你是啥,你就是啥。”
    另一个冷冷的声音:“就是,是你英明,还是党英明,啊?”
    围着的人群哄笑着散去。
    妈妈呆呆地愣在那里,无助、失神的双眼望着昏暗的天空……

    小学校的门打开了——
    放学的孩子们熙熙攘攘、说说闹闹涌出校门。
    小玉洁背着小书包,沿着围墙往家走。
    几个顽皮的小男孩,追上她,尾随着她,又围上她,一阵笑骂:“狗崽子!你妈是反革命。”“她是小反革命!”
    “那天我看见她妈还在街上跟人说她不是反革命呢,她妈现在是精神病。”
    “对,是反革命加精神病。”
    小玉洁把头埋在怀里,眼里流着无辜的泪。
    一个教师模样的老先生走过来,“你们干什么欺负人?你们老师是谁?我找你们老师去!”
    几个男孩子一哄而散,跑得不见了人影。
    老先生用手抚摸着小玉洁的头。
    小玉洁抬起满含眼泪的小脸,抽泣着望着老先生。
    老先生柔缓地说:“孩子,快回家吧。”
    小玉洁点了点头,往家的方向跑走了。
    老先生带着怜惜的目光看着小玉洁跑走的方向,叹着气摇了摇头……

    阴沉沉的天,一阵阴风吹过,下起了雨。
    小玉洁拎着装有十几个鸡蛋的破旧小篓小心地往家走——
    忽然一个人疾步走过来,朝着路上的人们大叫着:“哎呀,吓死我了!那边有人跳楼了!说是个反革命。哎呀,吓死我了……”
    街上的人们朝着那人指的方向奔跑过去。
    浑身淋湿的小玉洁惊恐万状。
    她下意识地丢下手里的鸡蛋篓,呆呆地愣在那里。
    地上小篓里的鸡蛋破碎了。
    小玉洁似乎突然清醒了,她拼命地往家里奔跑,雨水顺着头发滚到脸上,地上的泥水溅到身上——
    “砰——”,房门被猛地推开,浑身泥水的小玉洁惊恐地站在门口。
    妈妈无力地从床上探起头来,怜爱地望着她:“玉洁,买回来啦?哎呦,你淋成这个样子,快换上干净衣服。”她努力从床上挣扎起来。
    小玉洁大哭着扑到妈妈怀里:“妈妈——我以为那个跳楼的是您呢,妈妈——您可别死啊——您别死啊——”
    妈妈先是一愣,而后紧紧搂着女儿,悲声恸肺:“玉洁,妈妈不死,妈妈跟你好好活着——我们好好活着——”
    母女俩抱头痛哭……
    (回忆结束)

    像框里母亲在慈祥地微笑。

    (玉洁画外音)“文革过去了,妈妈的冤案终于平反了。可是文革带给妈妈的身心交瘁和满身病痛,却使妈妈在平反的第二年永远离开了我。”

    玉洁手里捧着像框,从回忆中清醒过来。
    她用手抹去脸上的泪水,将像框放回原来的位置,小心地摆正。
    她转过身来到窗前——
    轻轻揭开窗帘向外面看。
    外面月光皎洁。
    玉洁静思了一会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转过身来——
    她关掉了灯……

    (转载自明慧网 http://www.minghui.ca/)

    TOP


    正见文摘 第029期 中国传统文化专辑(二)

  • 唐代服饰:男装

  • 唐代服饰:女装

  • 唐代服饰: 女装 -- 平时的着装(一)

  • 《老子》与“道”(一)

  • 儒道本是同根生(二) 谈孔子修炼的一生

  • 中国古代文化漫谈 (三): 高山流水话瑶琴

  • 倒骑驴的张果老

  • 唐代服饰:男装

    有时夏天
    劳动时穿
    礼服 平时的着装
    上衣留在外面
    颜色多彩,但无花无格


    点击下载高精度图片

    唐代服饰:女装

    上衣的外面套
    此无袖、胸腑
    中间分开的背心
    夏日有时着半袖
    礼服 平时的着装
    上衣下边放
    在裙子里边
    颜色艳丽,无花无格


    点击下载高精度图片

    唐代服饰: 女装 -- 平时的着装(一)

    艾兰


    设计参考图: 正见网, 唐代服饰:女装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6/26/16592.html)

    《老子》与“道”(一)

    --为何一本修道的书却以文化形式流传下来

    王一丰

    一.缘由
      
    记得是大学毕业的一个夏日,我独坐在嘉陵江畔,手里捧着一本《老子》(亦称《道德经》)。正午的天空散发着炽热的光芒,远处群山苍翠,读着书,渐渐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时间凝固了,我感到智慧出尘如脚边卷起的浪,敲击着沉睡而久远的记忆,悠然间,仿佛智者正穿越时间的长河款款而至,在青山白云之间,若即若离,深不可测。遥不可及。那真是一次优美而难忘的体验,我惊觉我们拥有如此深邃超脱的古老智慧,来不及伫留与把握,暮色将尽了,我匆匆赶回校园,以后我的人生中又多了一个梦,一个寻道的梦想。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这十几年中我几乎无暇再次翻开那本书,但我没忘记我的梦,我是如此的幸运,因为那梦已是坚固的现实,再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惊叹自己实在太幸运了,因为这个梦,它载着这个人类、这次文明,已有几千年的苍桑、几千年的期待了。
      
    二.为什么修道的书却以文化形式流传下来
      
    关于《老子》,虽然仅五千言,但后世对其注释的著作,不下上千种,注者从文人、名士到皇帝,历朝历代都在注释着,或注释着注释者的注释。其注释文字的总和超过其本身数千万倍,中国所有的典籍中再没象这本书这样难解了。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它的解释似乎是无休无止、没完没了。

    其实《老子》并不神秘,它并非像人们普遍所理解的那样这本书是在阐述所谓政治论、人生论、宇宙观、哲学、养身或治国术等等等等。它是一本修炼的书,一部关于修道的著作。因为修炼的理远远超越于常人社会这一层次,故后世的人们无论怎样研究它、解释它,永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种肓人摸象而已。老子是开智开悟的觉者,与常人的境界相差甚远,他之后出现的诸子百家尽管人们还推祟备至,其实都是乱法的,引人误入岐途。但人们为什么能接受呢?因为这一层次的所谓哲理或思想,最接近人的层次,所以被接受了。

    而现代的“老学”学者,以无神论的思想去看待,连史书记载老子活了160岁都斥为荒唐,怎么可以去解释“道”?其实《老子》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用了那个时代人们能接受的语言和关注的话题(治国、养身),把修道的原理(故今天有了“道理”这一名词)告诉了他那个时代的人。后世的人离道渐远,当然也就无法了解其内涵,而只限于从字面上抠字眼了。

    老子说,“……道之为物(有地方为“道之为实”),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过去的解释都在讲这段话在谈道是什么,为何物,特别不能解释清楚为何这种具体明白的描述为何又是惚兮恍兮呢。于是就说“道”这种东西说无又有,说实又虚,越说越玄。这是因为人们都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去推测,完全不具备作者的境界和感受,其实修炼的人达到某个层次,天目就可能开了,当天目开后自然会看见一些另外空间的景象,而另外空间比人的空间层次高,所以显现出的景象就更实在、清晰,这就说了“道之为物”。“其中有象”,象,图象也,“其中有精”,精,精灵或另外空间的生命体。这些均是作者在一种状态下之真切所见。谈的是修道时的一种状态,非常明确,那怎么理解惚兮恍兮呢?过去修道人都是修人的副意识(副元神),当要进入状态时就必须先让主意识(主元神)处于麻醉状态,故当主意识恍兮惚兮时,副意识就见到了另外空间景象了。过去道家修道时讲睡觉或喝醉酒来使主意识失去知觉。所以如果不修炼或不到老子的境界是解释不清楚书里谈的是什么。

    然而,因为修炼中的境界远远超越于常人的层次,故这种东西拿到常人社会中来时,它就显现出内涵极大的威力。政治家从中看到的就是治国之术,哲学家看到了永远无法逾越的哲理之本,追求人生境界的人读到了“人生观”或“宇宙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应用着《老子》中的不朽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大器晚成;出生入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一代又一代流传着。那玄之又玄的“道”,那可望不可及的美妙意境,那充满永恒的哲理之光,那富于真知灼见、言简意赅的理性与智慧,溶入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思想,传播至四方八面,甚至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也曾引用过“治大国犹如烹小鲜”(天知道他是怎么理解的)。

    多么离奇的现象!作为道家修道,必须是师父口传心授方得真机,且道家历来是师父找徒弟一脉单传,不讲普度众生,老子作为开了悟的觉者肯定是清楚这一点的,且更清楚这本书一旦传出,肯定会被乱法,他为何要留下这五千言?本次人类文明同期出现的另外两位下世度人的觉者释迦牟尼和耶酥均未亲自留下文字,要知道那两位都是讲普度众生啊。偏偏道家的开山祖老子留下洋洋五千言--让后人自己去猜吧,成就了一种经典却又流芳百世的文化或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亦远播重洋。历史难道开了一个玩笑?当然不可能。历史不会出现任何偶然,历史只按照历史的需要安排历史,冥冥之中,一切都已注定。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寻道梦,寻找那道中生命的大自在,人生的归皈,寻求那深刻而又不可逾越的智慧之源,这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道”,象一条时隐时现的脉,把整部历史里中国人的命运串连起来,延续下来,延续至此,人类终于迎来了1992年--法轮大法洪传开始的时代,这是人类历史的大事件,在《转法轮》中李洪志老师开宗名义,在书的首页便把这千古之谜的“道”解释贻尽:“……他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论述,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佛家所说的‘法’”。之后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向道者,以亲身的实践证实了“法轮大法”是寻道者的真正归宿,发出生命的感叹:真道已得,何其幸哉!

    至此,老子所做的一切真相大白了,中国--东土有宇宙大法洪传,他是为了这宇宙大法的洪传作铺垫,他的“道”,他的“理”,他的思想精华,他有意留下的那种让后世人争论不休、可望不可及的奥秘都是在为大法洪传这一天铺路,让所有生命与生俱来的追寻在这时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和答案。至此,《老子》划下了漂亮的句号,历史落下了它的这部份的帷幕。我深信任何一个大法修炼者读《老子》不再是惚兮恍兮不知所云,而是“一览众山小”,清清楚楚知道他在说什么,他为什么要那样说。

    (待续)


    ( WORD文件格式 | PDF文件格式 )

    儒道本是同根生(二) 谈孔子修炼的一生

    鹄章(台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天象变化,历史的安排,二千五百年前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出现道德沦丧、败坏的现象,西方希腊文明进入衰亡的后期;在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政治上长期分裂纷乱,思想上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东土却降生老子与孔子。这一觉一圣维系了这地区的人们思想与物质不致不成比例地败坏,为往后众生中土结缘奠下稳定基础。“孔子给人留下了一个做人的办法,中庸思想。老子讲的是修炼的方法。而实际上,中国人把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合在一起。” (《转法轮(卷二)》“不修道已在道中”) 所以儒道思想已经为中土的众生起着宗教本质上的作用,“其实宗教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真正使那些不错的能修炼上去的人得道;再一个就是能够使人类社会的道德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转法轮(卷二)》“在大屿山讲法”) 同时,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佛法,于三个世纪后陆续流传入中国,这时的汉王朝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往后道家以儒家思想在人世间的型式,完整的佛、道二家生根于中土,为当今洪传宇宙大法铺妥了主舞台。这岂是偶然!

    孔子的一生述而不作,只是删诗书(诗经、尚书)、定礼乐(礼、乐经)、系易辞(易经)、著春秋,编纂六经。他过世后弟子们才将他平时言论摘要记录下来,名为《论语》。《论语》“为政篇”中这段孔子一生自述,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为学,三十而能“立”,立就是不动,为学做人处事的道理确立了,显然仍难免有时疑惑,也就是说偶尔会出现摇摆情况。四十岁才达到不惑状态,对人事万物因果了然于胸,这已经是修炼人的初步状态。再过十年的历炼,孔子才恍然大悟生命的意义,所谓“知天命”就是知道人为何生而为人,体悟返本归真的天赋使命,这不就是十足的修炼人!所以孔子才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是称不上有德行的。“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难怪要苦相斗造业一生而不自知。六十岁的孔子俨然修道有成,能“听而不闻━━难乱其心”(《洪吟》“道中”),任何宠辱褒贬皆能耳顺心不动。孔子七十二岁辞世,生命最后二年,他的“念”能随心转,不超出修炼人的规范,是修炼境界的体现。孔子在易经系辞记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这就是修炼人达纯净状态功能的体现,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是遥视、宿命通功能的体现,不是形容博学。象系辞中“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暗露了修炼者元神突破空间、遁入另外时空的景象,所以古人能日行千里,甚至象飞碟穿越时空,移念就抵达。孔子很懊悔自己太晚懂修炼(学易),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五十多岁以后才真正懂修炼,如果早几年,五十岁就懂修炼,可以少走错路,早点得道圆满。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老彭。”

    常人学者以为孔子注释易经是搞迷信,但是修炼人知道这个信,不是迷信,而是“真”信,孔子内心真正却是想向老子、彭祖看齐。老子与八百岁的彭祖都是修道人,这说明了“……儒教修炼到了极高层次上,它是归为道家的;……”(《转法轮》第五讲)。从修炼的角度看,孔子虽非下世传法度人的觉者,但是他在人世以卓越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再成为修炼者,走完修炼的一生。就象今天大法弟子能从各行各业、各种领域得法、证实法成为修炼人,这才是人类生命完美的典范,这才是足以赞颂,这是留给未来的。未来的人类社会,人们也会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觉宇宙的真实、发现生命的实相,踏上返本归真的路!

    个人体悟,敬请不吝指正。

    ( WORD文件格式 | PDF文件格式 )

    中国古代文化漫谈 (三): 高山流水话瑶琴

    章天亮

    “高山流水”的故事,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春秋年间,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国修聘,中秋之夜泊船于一座山崖下,适逢雨收云散,皓月当空。伯牙抚琴一曲,刚好樵夫钟子期在山崖下躲雨听琴。伯牙问子期:“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子期答应一试,于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遂与子期结为兄弟,留下千古传奇。

    现代人提起“高山流水”的典故,仅仅把它当作是“知音”的代名词,其实仔细推敲起来,里面还有超越常人的道理。试想一下,子期如果能通过琴声听出伯牙的心事,这其中必然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伯牙的心思可以通过琴声传递;第二、子期可以接收到琴声中的信息,并分辨出伯牙具体在想什么。要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就有些玄妙了。要想说明其中的道理,还得先从伯牙所抚之琴的结构说起。

    史载,琴本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最开始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第七讲中谈到“……在另外空间里任何物质都会体现出生命来。”伏羲制琴之时既然完全是依照宇宙之数,琴在另外空间体现出来的生命也就自然可以沟通高于常人的层次。古人认为琴所奏出的音乐乃天上瑶池之乐,所以把琴称作“瑶琴”。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六忌是指: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弹是指: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从瑶琴的“六忌七不弹”来看,无论是焚香、净身还是整衣冠,无非是使人通过做这些事保持一个谦恭的心态和纯净的思想,不为世俗外物所干扰,而人进入这样的思虑空明状态,才可以和瑶琴背后更高境界的生命融而为一。这种微妙的融合不仅表现在弹奏的手法娴熟而自如,更可将人的思想融贯于琴声之中。

    古人对于音乐的看法与现代人有很大的差别,现代人听音乐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娱乐。其实古人一直把音乐作为节制人欲的方式。《史记》上说人的天性是好静的,感知外物以后就会影响人的情感,并按照自己的心智产生好恶之情,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人就会被无穷无尽的外部诱惑和内心好恶同化而做出许多坏事,所以先王制做礼乐来节制人(见注释1)。

    瑶琴是很正大的乐器,抚琴的人又保持着纯净的心态,这样的音乐对于听者也能起到节制和净化的作用。子期在听伯牙抚琴之时,身处正音之场,心无旁骛,也能自然与琴声相合。这种心心相印的融合无间,表面上是融合于这个空间的琴声,实质上却是更高层空间神的一面的沟通。

    这样的事情在古时候屡见不鲜。有一次孔子鼓琴于室中,颜回从外面进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这正所谓“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

    古人可以从琴声中得到丰富的信息,比如《史记》的《乐书》中说可以从琴的“宫、商、角、徵、羽”这五音中听出一个国家的“君、臣、民、事、物”的状况;《东周列国志》记载,师旷可以通过琴声占卜战争吉凶;《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水镜先生门外偷偷听琴,水镜先生忽然停止弹奏说“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调。必有英雄窃听。”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无不与琴的特殊构造,弹琴与听琴的人息息相关。

    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第七讲中论述到“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我们现代从西方学的科学不一样,它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能带来另外一种状态。所以不能用我们现在这种认识方法去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针对着人体、生命、宇宙,直接奔这个东西去研究了,所以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那个时候上学的人,都要讲究打坐,坐着要讲姿式的,拿起笔要讲运气呼吸的,各行各业都讲净心、调息,整个社会都处在这么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能够使人思想清净,其实当时的人也就在不知不觉地符合着修炼的要求。以此为根据,中国古代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在现代科学看来非常玄妙的事情。对于这些人类文明之瑰宝,赞叹者有之,排斥为迷信者有之。其实从修炼角度来看,一切都有其高于人类层次的深刻内涵和原因,而且用大法来衡量,也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注释1:原文见《史记》第24卷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


    ( WORD文件格式 | PDF文件格式 )

    倒骑驴的张果老

    编者的话: 且说张果老看到人类道德日下,尘世中人迷于功名利禄,还以为过的越来越好,于是倒骑着毛驴游戏人间,留下了很多传说千古流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果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且说张果老看到人类道德日下,尘世中人迷于功名利禄,还以为过的越来越好,于是倒骑着毛驴游戏人间,留下了很多故事千古流传。

    从来没有人搞清楚过他到底来自哪里。史书记载,张果老确有其人。唐代的时候居住在恒州中条山,自称已经有好几百岁了。那时的人都说他有长生不老之法。神仙本不同于凡人,将相王臣不过都是凡夫俗子,想见神仙谈何容易。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召见他,他都谢绝不肯相见。武则天也招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妒女庙前装死。当时正是酷夏,他的身体转眼之间就开始腐烂生虫。武则天听说了,以为他真的死了,只好作罢了。可是后来又有人在恒州的山中见到了他。

    据说张果老总是倒骑着一头白驴,日行几万里。休息的时候将驴子折叠收起,就像纸一样薄,放入巾箱中;需要乘坐的时候用水一喷,又变成了驴子。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派遣通事舍人到恒州请张果老,张果老在他面前气绝而死。他吓得赶紧焚香祷告,说明天子求道的心意,张果老才又活转过来。通事舍人不敢相逼,赶回京城告知唐玄宗。唐玄宗又派遣中书舍人带着玺书相请,张果老于是随着他到了东都。唐玄宗将他安置在集贤院,乘车入宫,倍加礼敬。

    唐玄宗见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他说:“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什么还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活到了衰朽的一大把年纪,又没有什么道术可以依侍,所以才变成了这个样子,实在令人惭愧。如果把它们全都去掉,不是更好一些吗?”然后他当着唐玄宗的面拔掉头发,击落牙齿,血流满口。唐玄宗吓了一大跳,赶紧说:“先生稍稍休息一会儿吧,一会儿我们再谈。”一会儿的功夫,张果老再见唐玄宗时,容颜一新,洁白的牙齿,乌黑的头发,变成了一个壮年人。

    一天,两位大臣来拜访张果老。张果老突然对他们说:“如果娶了公主做老婆,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啊。”二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不一会儿,唐玄宗派的人来了,对张果老说:“玉真公主从小喜欢修道,皇上想将公主下嫁给先生。”张果老大笑,硬是不肯。这时二人才明白张果老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公卿大臣都争相拜谒张果老,询问神仙的事情,张果老都不肯回答。他自称是尧时丙子年生人,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他的具体年龄。

    张果老说自己曾经是尧时的侍中,可以数日不食,吃的时候也只是喝些美酒,吃三个黄丸。唐玄宗留他在内殿饮酒,张果老推辞说自己酒量很小,只能喝二升。不过自己有一个弟子很能喝酒,可以喝一斗。唐玄宗很高兴,请张果老招他的弟子来。

    转眼之间,一个小道士从殿檐飞下,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模样俊秀,气质优雅,拜见玄宗时言辞清楚,礼数周全。唐玄宗让小道士坐,张果老说:“作弟子的应该站在一旁伺候,不该让他坐。”唐玄宗越看越喜欢,于是赐酒给他,他一口气喝了一斗。张果老推辞说:“不能再喝了,喝多了肯定会出问题,让皇上笑话。”唐玄宗逼他喝,酒忽然从他的头顶涌出,道冠落在了地上,化为一个金˜}。唐玄宗和妃嫔们都惊讶地笑了,再看,小道士已经不见了。那金˜}正好可以装一斗,原来是集贤院中的金˜}。

    这样的仙术不可胜数。当时有一个人能够看见鬼。唐玄宗招他来看看张果老。这个人跑到皇上面前说:“张果老在哪里?让我来看一看。”其实张果老早就站在他面前了,他却看不见。还有一个人精于命算,每次看到人后当面布筹,很快就能算出姓名、穷富、善恶、寿命,前后算过上千次了,从来都很准确。唐玄宗知道他的本事,就招他来算张果老。这个人算来算去,好几个时辰,累得精疲力尽,还是算不出来。神仙之事,本非人间小道可以窥视的。

    唐玄宗越加好奇。一次,唐玄宗决定用毒酒测试他。张果老连喝了三大杯,看上去仿佛醉了似的,对身边的人说:“这不是什么好酒。”然后倒头就睡,睡了有一顿饭的功夫,忽然起身拿起镜子看自己的牙齿,都已经成了焦黑色。他叫侍童取来铁如意将牙齿全部击落,都收在自己的衣带中。缓缓地从衣袋中取出一帖光滑的微微发红的药,敷在齿穴中。然后又躺下睡着了,过了很久忽然醒来,再拿镜子一照,牙齿已经又长成了,洁白坚固,比原来的还好。

    唐玄宗曾经在咸阳狩猎,捕获了一头鹿,看上去稍微有点异样。厨子刚刚要杀鹿,张果老看见了说:“这是一头仙鹿,已经活了一千岁了。过去汉武帝元狩五年,我曾经跟从皇帝在上林狩猎,生获此鹿,后来放生了。”唐玄宗说:“世界上的鹿那么多,而且时间这么久了,怎么就知道这是那头鹿呢?”张果老说:“汉武帝放生时,在鹿的左角处用铜牌作了标记。”一看鹿,果然有一块大约二寸的铜牌,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无法辨别了。唐玄宗又问:“元狩是什么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到现在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让史官察看史书,果然一点不差。

    唐玄宗封张果老为银青光禄大夫。张果老后来还是坚持回到了恒州山中。天宝初期的时候,唐玄宗又招张果老,张果老听说之后忽然死掉了。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后来开棺一看,原来只是一口空棺材。就这样张果老不知所终。

    (资料来源:《旧唐书》《明皇杂录》)
    TOP


    《老子》与“道”(二)

    -- 为何一本修道的书却以文化形式流传下来 

    王一丰

    三、老子之“道”

    《老子》上篇共三十七章是论“道”的,故称之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论“德”,称之为《德经》,合二为一,该书又称之为《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全书便围绕“道”与“德”展开了。而后世的人将这两个字合一起“道德”,成为一个衡量人的品质或社会的专有名词。

    正如在前面已指出,老子以后的人,均站在常人这个层次从字面上推测解释《老子》,离道甚远,甚至有的完全不能理解原意。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历代大都把这句话大抵理解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形成了,由此产生分争,结果反而不美、不善了。这完全是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发挥自己的东西,这句话非常明确,原意就是天下都以为的美,这是丑,天下都以为的善,这个是不善。人们绝不愿意承认自己认为的美是不美,自己认为的善是不善,故把这句大白话发挥出相反的内涵。为什么老子要这么说呢?在大觉者那一层次那一境界看常人社会的理,其实都是反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在上面都是反的。这是从常人走向修炼,从一修道开始就应懂得的常识,故这句话出现在了《老子》的第二章开头。因为修道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脱离常人的层次,升华到高境界中去,故常人社会的一切标准、认识都是要摒弃的,不能执著的,故老子一下指出了高层次的理与常人之理不同,道家修道重点在修真上下功夫,故一开始便把这个本质上的东西讲了出来。

    《老子》第九章还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是進一步阐述人们所追求的名与利,大家都认为是好,但不长久且会自取其祸,唯有修道方符合天理。“功成身退”历朝历代均解释为“激流勇退”之意,这完全又曲解了原意了。怎么是激流勇退呢?是不是在人生中先要搏一番名利后才能称得上急激流勇退呢?这完全不是老子提倡的,老子是叫修道的人根本就不要去追求世间的名与利或所谓成功。所以“功成身退”就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了。这个“功”是修炼的专有名词,它指的是修炼人的层次、果位,同时也是一种在另外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修炼人修出的东西就是这个,追求的也是这个。无论是修佛修道者随着修炼的深入,心性的提高,在一个空间中就会从头顶长出功来,这功源于同化宇宙根本特性“真、善、忍”,同时在师父的帮助下把修炼人的“德”这种物质(德后面将進一步阐述)演化而成。功是一种高能量物质,存在于另外空间,当一个人达到了其应该达到的修炼标准,即功长成了,就称为“功成圆满”,这是佛家的说法,道家老子讲了“功成身退”,因为道家修炼是性命双修(即不仅长层次高低的功,修炼心性,同时又修命),讲究本体的转化,把常人的肉身彻底转化成高能量物质构成的身体即算修成了,“身退”即这个常人肉身退去取而代之修成的道体,即是“功成(功长成了)身退(肉身转化)”便达到了“道”的境界了,所以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在论“道”中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绝,历代也是争议颇多,不仅如此老子还進一步讲到“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老子告诉修道者,人间所认为的“圣、智、仁、义、巧、利、学”都是私与欲或观念,是要放弃的,因为第二章已讲过了,人的认识与上面的理是反的,只有摒弃一切人之理方可返本归真。老子接着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修道不仅要摒弃人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应质朴纯真,无私无欲。

    在三十七篇论道中,老子谈及的完全是与常人社会相反的理,谈及了高层次理的真实情况,要修道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后世人不理解了就说,这是老子以反理以启发人的思维,甚至还说他的理是“消极、避世”,甚至曲解“功成身退”为一种处世圆滑的老滑头。这实在令人悲哀。修炼人要修上去就得提高心性升华上去,如果世人所求所想对修道人也是对的那又如何提高呢?所以老子讲了无私、无欲、无为。这个无为,就是无人世间的执著,人所追求的我不追求,人所向往,我恰恰要放弃,老子形容这种状态是: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在明白老子为什么说自己愚人之心﹐昏昏闷闷,独顽且鄙,独异于人,却贵在守道了。

    三、“道”不是宇宙终极之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历代的解释都回避“道”不是终极之理,把“道法自然”特别解释为: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为道所效法;所谓自然,便正指的是这种自然而然等等。这完全又是层次所限,睁着眼都要曲意解释了。老子明确指出他亦不知“道”为谁之子,在天帝之前就已存在。这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态度,明确告诉世人,他所谈的“道”是他所能及的最高境界,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最终的本源。而高于道的东西是什么他亦不知道了。这也是千古之谜,什么是“道”的更高层次?“道”可以创造万物,那么什么创造了“道”呢?只有“法轮大法”把这一切告诉了人:宇宙的最根本特性“真、善、忍”他是道的本源,物质、人体、生命、宇宙等一切,不仅有物质的存在形式,同时都包含了“真、善、忍”特性,铺开讲,非常复杂,道家、佛家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这都是一定层次上对宇宙大法“真、善、忍”的具体体现之论述,到了极高层次,用“真、善、忍”三个字就概括了,“道”就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一定层次的表现形式之一种,说白了,老子的理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范围内的理,超出这个范围老子的理就不一定正确了。

    老子还讲:“反者道之动”(“反动”一词也源于此),道应是恒定的、不动的,但事物如果走向其反面,“道”就要动了,为什么?因为“真、善、忍”不仅创造了一切,也制约着一切,这是宇宙中存在的规律,当事物走向其反面时会加速其毁灭,道要动嘛,故老子又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不是说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万事万物都循着天理运行,是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那么存在的,违背了他,当然是自取其祸,自取其亡了。(待续)


    ( WORD文件格式 | PDF文件格式 )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pi/index.php?news=1054
    TOP


    《易经》与唐代长安城

    《易经》是史前文化,中国古代的建筑运用了《易经》八卦这门科学。这里以长安城为例谈起。

    长安城北临渭水,南面终南山和子午谷,东为浐水及灞水,西为平原。东北部较高,为龙首塬。长安自西周以来,八百年间历为诸朝政治中心。

    隋朝时长安更名为大兴城。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8651米,周围三十六公里,城内8300公顷。唐代在大兴城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据史载,唐在规划建设大兴城时,完全依照《易经》八卦進行。龙首塬南侧有六个坡阜,视为乾卦的六爻。按“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的爻序布局。如:九二爻谓“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为真龙现于大地,为君德居中之位,故将宫殿置于其上,为帝王之居。九三爻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含反省自厉之意,故布置政府机构百司。九五之多为“飞龙在天”,极尊之位,故布置寺观佛道神位。全城规划排列南北十三坊,象征一年有闰月。皇城南面设东西四坊,象征一年有四季。对向皇城的四个坊,一律不开北门,以不冲皇城之气,不与皇城争吉气。全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东西对称布局。全城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号称“六街”。东西南北二十五条大街划分出两市(东市、西市)一百零八坊。各坊周围环筑高墙,四面设门,晨钟暮鼓,朝开夕闭。但皇城以南的三十六个坊都只开东西门,不设南北门,以避免泄掉皇城的风水吉气。

    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北端是皇城。皇城最北端为宫城。宫城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由居中的太极宫和分部于其左右的东宫和掖庭宫组成。太极宫是宫城的主体部位,在长安城中轴线的最北端;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南面称王”。太极宫内的主要大殿有太极殿(皇帝上朝之所)和两仪殿(内朝小会之所)。“太极”、“两仪”,即象征《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之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