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 酌古鉴今:孔子怎样看出“谁最贤德?”(数文)

  • 唐太宗金言(四) 曾敬贤 整理

  • 古风悠悠: 辜负婢女 谢尚断后

  • 中国历史正述:五帝之一:德化天下

  • 新学员更要精進

  • 高境界的行为表现总能打动人心

  • 丹麦医生日 DAFOH再曝光中共活摘器官罪行




  • TOP



    TOP



    TOP

    酌古鉴今:孔子怎样看出“谁最贤德?”(数文)

    一、孔子怎样看出“谁最贤德?”

    鲁哀公问孔子:“时下的国君,谁最贤德?”

    孔子回答说:“卫灵公。’’

    鲁哀公觉得很疑惑:“可是,我听说他后宫的生活好像满复杂、满淫乱的。不是吗?”

    孔子说:“我说的是他的朝廷,并不是他的后宫。灵公的弟弟渠牟,他(卫灵公的弟弟)的智慧,足以治理兵车千乘的大国,灵公非常喜爱他;又有一个贤臣名叫王林,只要国中有人才,就推荐给灵公任用,任用了也无不显达,就算偶有不显达的,王林也私下以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灵公对王林非常尊敬;又有一个贤臣名叫庆足,国家一有大事就交给他处理,他也都能处理得很完善,灵公非常的亲近他;还有卫国的贤人史鳅,因故离开卫国时,灵公难过得三个月之内不听音乐、不举办宴会,直到史鳅回来,才高高兴兴的一切恢复正常。我是从灵公和这些贤人的关系,判断他是个贤德的君王。”

    二、人死后有没有知觉?

    子贡问孔子:“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知觉?”

    孔子说:“我要是说:还有知觉,恐怕一些孝顺的子孙,会因为死去了先人,而妨害了自己生业、生活;我要是说人死了没有知觉,又恐怕一些不孝的子孙,干脆把尸体一扔,连埋葬都省了。赐(指子贡)啊!你要真那么想弄清楚,等你自己死了以后,再知道也不迟。”

    三、子贡愈来愈退步?

    孔子说:“我死了以后,子夏会一直进步,子贡却会退步。因为子夏喜欢和比他强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则只爱处在一群不如他的人之间,喜欢跟这些人大发议论。

    四、“君子所为,本非易解”

    淳子髠(读昆)对孟子说:“把名声和功业放在前面的,是为别人做事的人;把名声和功业放在后面的,是为实践自己心志的人。但无论如何,名声和功业总是存在的。如今你在齐国位列三卿,名声和功业都不见踪影,就挂冠求去。仁者的行为,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孟子说:“宁可自己地位卑下,也不愿事奉不肖的人,这是伯夷;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这是伊尹;不排斥昏君,不在乎官位卑下,这是柳下惠。这三个人虽然做法不同,但本质却完全一致,都是个‘仁’字。只要仁的本质一致,外表的做法,又何必非一样不可呢?”

    淳子髡又说:‘‘鲁穆公时,公仪子执政,子思、子庚为臣,鲁国却更加衰弱,难道说贤人对国家反而没有什么助益?”

    孟子说:“这完全是能不能真正任用贤人的问题,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不懂得真正任用贤人,亡国都有可能,只是衰弱,已经算是运气好的了。”

    淳于髡又说:“以前,王豹住在淇水,因为他的影响,河西的人都很会唱歌,所谓有内在的本质,自然会表现在行事作为上。哪里有做了事,却完全看不到一点功业或绩效的呢?”

    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而不被信用,有一回祭典的祭肉没分给他,于是孔子去官离国。不了解他的人,以为孔子争的是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孔子深刻的用心:原来是借小过失离去,而不愿因他的离去,凸显出鲁君的大过。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以上均据西汉刘向《说苑》)



    TOP

    唐太宗金言(四) 曾敬贤 整理

    19、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
    【原文】
    夫谗佞之徒,国之蝥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竟势力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良之在己上,怀其奸邪之志,怨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周相习,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是以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毁德败心,莫逾于谗佞。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能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拒善自患,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故明主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
    ——《唐太宗集•去谗篇》

    【注解】
    蝥贼:吃禾苗的两种害虫,这里比喻对国家有危害的人。
    市朝:市,交易买卖的场所;朝,官府治事的处所。因以市朝指争名夺利的场所。
    比周:结党营私。
    令色巧言:用谄媚的态度和动听的言词取悦于人。
    朝有千臣二句:据《左传》,宋昭公被逐出宋国时,曾说:“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吾不闻过,是故至于此也。”
    弓无二句:《尹文子》:“(周)宣王好射,其实所用不过三石。左右皆曰:‘不下九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去谗篇》中的这段话,指出谗佞之徒对国家的危害,从而告诫后代帝王,应该远离谗佞,不要听信谗言。反映了唐太宗决心要做明君的态度。

    【今译】
    专说别人坏话,奸诈谄谀、花言巧语的人,是危害国家的蝥贼,他们从早晨到晚上,都在争夺荣誉与名声,从市井到朝廷,都在争夺权势与利益,用他们那诌媚逢迎的姿态,厌恶忠诚贤良的臣子,处在他们的上位,怀抱着奸诈邪恶的感情,埋怨自己没有首先取得富贵。结成朋党互相依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结党营私,习以为常,爬上朝廷的各个高位。用诌媚的姿态,动听的言辞,求得与主上亲近;察颜观色,迎合主上的旨意,来讨取君主的喜欢。因此,朝廷有上千的臣子,宋昭公被逐出宋国时,才省悟到是这些谗佞的人,误了他的大事。周宣王的弓并没有九石的力量,他一直到死,却不知道。……锻练品行,没有比忠言更好的东西了。毁伤道德,没有比花言巧语、诽谤中伤更厉害的了。人们的容貌,都近在自己的眼底下面,尚且不能自己看到,何况是与非这种无形的东西,怎么能自己看清楚呢!为什么呢?修饰容貌,都知道用镜子照看,修炼道德,却不知道向哲人请教。拒绝善良,自己使自己变得愚蠢,这是多么的迷惑啊?这实在是由于逆耳的话,难以接受;顺心的话,容易听从。难以接受,是由于良药苦口;容易听从,是由于毒药吃到口里很甜。所以英明的君主接纳忠谏,就好象病人吃了苦药,疾病马上消除;昏暗的君主听从谄谀的话,小命由于吃了甜的毒药,而丧失。

    20、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
    【原文】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民不劳,静则下不扰。民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伎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商之业废焉。人主好高台深地,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絺绤(读夫、福、池、细),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财匮;民财匮,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民短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愤怨,上下乖离,佚乐未终,而倾危已至。此骄奢之忌也。
    ——《唐太宗集•诫盈篇》

    【注解】
    乖:不和谐。
    奇伎:新奇的技艺及制成品。
    鸷鸟:凶猛的鸟,鹰鹯之类。
    黼黻絺绤(读夫、福、池、细):黼黻,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
    缇(读提):丹黄色约帛。绣:刺绣。
    短褐:劳动者穿的粗布衣服。
    刍豢:用谷物喂养家畜。

    《诫盈篇》中的这段话,论述了反对奢侈的重要性,指出帝王如果奢侈,将会导致国家倾覆、危亡的祸患。

    【今译】
    君主用节俭的品德涵养本性,用清静的品德修正自身。君主节俭,老百姓就不劳苦;注重清静,国家就安定,不会骚扰民众。老百姓劳苦就会产生怨恨。民众受到骚扰,社会就不会和谐。君主喜好新奇的技艺、浮靡的音乐、凶猛的飞禽走兽,游玩没有节制,打猎不遵守季节,如此就会徭役繁多。徭役繁多,就会竭尽人力。人力竭尽,就会荒废农业与商业。君主喜好高台深地,雕琢刻镂玉器,珠玉珍奇玩好,讲究礼服上的花纹和粗细葛布,如此就会赋税繁重。赋税繁重,老百姓就会家财穷尽。老百姓家财穷尽,就会产生挨饥受冻的灾祸。乱世的君主,极其骄纵奢侈,放纵自己的欲望,宫中的土木都铺挂上绫罗锦绣,而老百姓连粗布短衣都不齐全。宫中的犬马,对粮食都吃厌了,而老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因此人与神,都感到愤怒怨恨,君上与臣下不相一致,享乐还没有完毕,而国家的倾覆危亡已经到来。这就是骄纵奢侈必须禁忌的原由啊。

    21、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原文】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斲,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太宗集•崇俭篇》

    【注解】
    富贵广大:指帝王富有天下,贵为天子。
    矜物:恃才傲物。
    茅茨:茅草屋顶。
    采椽:用柞栎做的椽子。
    大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
    比屋可封:尽人皆贤,家家都具有可以封爵位的德行。

    《崇俭篇》中的这段话,论述了节俭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说明了君主的节俭,对树立社会淳朴风俗,提高人民品德的重要作用。

    【今译】
    圣明时代的君主,具有节俭的生活作风。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却用简约的思想守护它。圣哲英明,却用愚拙的态度守护它。不凭借自己尊贵的地位,而骄傲的对待人;也不凭借自己道德的丰厚,而骄傲的对待人。茅草盖屋,不加修剪;柞栎木做椽子,不加雕刻;船只车辆不加装饰,衣服没有花纹,土筑的阶梯,不筑高;肉汁也不加调料。不是他们憎恶荣华,厌恶美味,而是生活淡薄,行为俭朴。因此,社会风俗淳朴,家家具有可以封爵位的道德高尚之人。这就是君主的节俭品德所教化的结果。

    22、威立则恶者惧,化行则善者劝
    【原文】
    夫天之育物,犹君之御众。天以寒署为德,君以仁爱为心。寒暑既调,则时无疾疫;风雨不节,则岁有饥荒。仁爱下施,则人不凋弊;教令失度,则政有乖违。防其害源,开其利本,显罚以威之,明赏以化之。威立则恶者惧,化行则善者劝。适己而妨于道,不加禄焉;逆己而便于国,不施刑焉。故赏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罚者不怨上,罪之所当也。故《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赏罚之权也。
    ——《唐太宗集•赏罚篇)

    【注解】
    育物:化育万物。
    御众:治理民众。
    乖违:分离,不和谐。
    防其害源:使民众不犯法。
    开其利本:开导老百姓各务其本业。
    显罚:当众给予处分。
    无偏句:言赏罚不因个人喜怒而定,很得当,故无偏党之私。
    权:秤锤,引申为轻重不失其平。

    《赏罚篇》中的这段话,论述了赏罚得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今译】
    上天化育万物,犹如君主治理民众。上天以严寒暑热作为它的德行,君主以仁爱作为他的本心。严寒与暑热完全均调,四时就没有疾疫;风雨没有节制,年岁就会发生饥荒。对下民普遍施予仁爱,民生就不会凋弊;政令失去节度,政事就不会和谐。防止民众犯法,开导他们努力从事本身的事业,当众实行惩罚,以威服他们;公开进行奖赏,使他们顺从教化。威势树立起来,为恶的人就会恐惧。教化流行,为善的人就会受到鼓励。只图个人舒适,而妨碍道德教化,俸禄就不加到这种人身上;违背自己的私利而方便于国家,刑|罚就不落到这种人身上。所以,得到奖赏的人不感激君主,是他的功劳使他得到的;受到惩罚的人不怨恨君主,是他的罪过应该判决的。所以《书经》上说:“不要有偏党的私心,王道是广大无边的。”这就是赏罚的公平正直。

    23、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原文】
    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乏则忘廉耻。故躬耕东郊,敬授民时。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家无一年之服,不足御寒温。然而莫不带犊佩牛,弃坚就伪,求伎巧之利,废农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为害也甚于秋暝。莫若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
    ——《唐太宗集•务农篇》

    【注解】
    食为人天:老百姓依赖饮食生存。
    躬耕:古代帝王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在规定的时间内,亲自进行耕田的活动。
    敬授民时: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
    带犊佩牛:比喻人民弃农耕而带刀剑。汉宣帝时,渤海郡一带发生饥荒,龚遂被任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螟:蝗虫之类,食苗心之虫。
    浮华:指上文说的求利废农。

    《务农篇》中的这段话,论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说明发展农业对建设国家及形成淳朴社会风俗的重要意义。

    【今译】
    老百姓依赖饭食生存,农业是政事的根本。国家粮食充足,人民就知道礼节;衣食缺乏,老百姓就会忘记廉耻。所以天子亲自在东郊耕种田地,国家把天时节令及时告诉人民。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存,就不足防止水旱灾害;家里没有准备一年的衣服,就不够为冬天、夏天做好准备。然而人们都抛弃农业生产去舞刀弄剑,抛弃实在的而奔向空虚的,追求通过伎艺、工巧牟取利益,废弃了农桑这个国家的根本事业,用一个人耕种,百个人吃饭,它造成的危害比秋天的螟蝗之灾更严重。不如禁止求利废农的浮华风气,鼓励耕田织布,使老百姓回到农业生产上来,风俗回到淳朴的道路上来。于是,大家就会心怀仁义,永远不走贪婪残暴的道路,这就是努力从事农业的重大意义啊!



    TOP

    古风悠悠: 辜负婢女 谢尚断后

    人做了辜负别人的事情,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管自己的地位有多高,对方的地位有多卑微。有一个叫谢尚的,因为辜负了婢女,竟落得断后的下场。

    据《搜神记》记载,夏侯弘自己说看见了鬼,和鬼谈了话。镇西将军谢尚骑的马忽然死去,他忧伤烦恼到了极点。谢尚对夏侯弘说:“您如果能够使这匹马复活,那么您真的是看见过鬼了。”夏侯弘走了,过了很久他才回来,说:“庙里的神仙喜欢您的马,所以才把它牵走了。现在这马可以活过来了。”谢尚面对死马坐着。一会儿,马忽然从门外跑回来,跑到马的尸体上就消失了,那死马立即能动弹了,爬起来走了。

    谢尚说:“我没有儿子,这是对我终生的惩罚。”夏侯弘过了一段时间也没说出个究竟。他说:“刚才我所看见的,都是些小鬼,肯定不能知道这件事的原因。”后来他忽然遇见一个鬼,乘着新的车子,跟随着十几个人,穿着青色丝绸做的衣袍。夏侯弘走上前去提起拉车的牛的鼻子,牛车便停住了。车里的人对夏侯弘说:“为什么要阻拦我?”夏侯弘说:“我想问件事。镇西将军谢尚没有儿子。这人英俊杰出,名声显扬,不能让他断了香火。”车里的人被触动了心事,脸色也变了,他说:“您所说的人,正是我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和家里的婢女私通,发誓不再和别人结婚,但后来却违背了誓约。现在这婢女死了,在天上告他的状,所以他没有儿子。”夏侯弘把这些话都告诉了谢尚。谢尚说:“我年轻时的确有这件事。”

    古人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做亏心事,原来是真实的。谁做了亏心事都会遭到报应的,只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罢了。

    原文:夏侯弘自云见鬼,与其言语。镇西谢尚所乘马忽死,忧恼甚至。谢曰:“卿若能令此马生者,卿真为见鬼也。”弘去良久,还曰:“庙神乐君马,故取之。今当活。”尚对死马坐,须臾,马忽自门外走还,至马尸间,便灭,应时能动,起行。谢曰:“我无嗣,是我一身之罚。”弘经时无所告。曰:“顷所见,小鬼耳,必不能辨此源由。”后忽逢一鬼,乘新车,从十许人,着青丝布袍。弘前提牛鼻,车中人谓弘曰:“何以见阻?”弘曰:“欲有所问。镇西将军谢尚无儿。此君风流令望,不可使之绝祀。”军中人动容曰:“君所道正是仆儿。年少时,与家中婢通誓约不再婚,而违约;今此婢死,在天诉之,是故无儿。”弘具以告。谢曰:“吾少时诚有此事。”
     



    TOP

    中国历史正述:五帝之一:德化天下

    一、亦神亦人的五帝

    关于五帝的历史记载

    五帝时期是中国近五千年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它介于漫长的三皇时期与中国第一个以“家天下”治世的朝代——夏朝之间,前后近千年的时间,也就是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到五千年之间。

    经过了漫长的三皇时期,华夏的先祖们不仅获得了人类应当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与文明,更重要的是,在那看似原始的生活状态中却早已蕴含了博大深邃、贯通天地人神的半神文化基础。五帝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筑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夏文明大厦。

    “帝”在上古文献中,最早多指“天帝”之义,就是众天神之君的意思。这一点,商、周的相关文献记述得很清楚,请参阅后续各代书叙。“五帝”时期的帝君,也多是“神于天,圣于地”的半神治世。一直到平定水患、开启夏商周礼乐天下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大禹王,都是神通广大,有很多神迹传世的。与三皇时期不同的地方,是这一时期这些在天为帝、在地为王的伟大帝君,开始用他们在人间的大德行,系统奠定本轮五千年文明德性与人伦教化的根基。所以一千五百年后,一代人文宗师孔子对五帝的教化,五体投地,景仰备至。

    五帝时期已有了系统的文字和专职记录历史的史官,帝王的言行和人间大事得以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后来在漫长的岁月流传中,自然灾难或社会变更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原始文献到今天大量遗失。但庆幸的是,华夏文明在历史记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五帝时代就开始不间断的历史传说与记录,事凡重大历史人物、事件都有所流传和记载;二是后世著作中,不论是史书,还是其他各种文献,都会不断引述先人的历史传说与记载。这种滚动积累、交叉参证的方式,使得中华历史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以全息的方式展现出整部华夏历史,使得中国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上唯一被不间断记录的历史。

    由于史籍众多,许多史实由不同文献交互参证,其根本史实可信度很高。相比其他民族历史而言,中华历史对考古实物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而近现代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也在不断印证著中华上古史。

    五天帝与感生帝

    中国自古又流传着五天帝之说,认为掌管人类三界这个低层宇宙层次中所能知道的最高的自然之神是昊天上帝,又称天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老天爷等。昊天上帝之下是五天帝,分别主管东、南、西、北、中这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又称五方上帝或五行帝等,古时对昊天上帝与五天帝的祭祀非常隆重,称为大祀。

    中华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认为三才相互对应、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人间将发生什么大事,天象必定会有所彰显,自然界也必会有相应的征兆出现,以预示人类,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所以古人常常夜观天象,以预知人间将发生的大事。

    古人将天上人眼所能观测到的星星,大体上划分为“三垣四象”,以中垣“紫微垣”为中心,代表天帝所居住的地方,对应人间的皇室。上垣“太微垣”次之,代表天庭,对应人间的朝廷。太微垣以“五帝座”为中心,五帝座共五颗星,是太微垣中最亮的五颗星,代表五天帝之位。

    《春秋纬‧文耀钩》说,太微垣中有五帝座星,为五天帝之精气所化,代表五天帝:青帝名为灵威仰,赤帝名为赤熛怒,黄帝名为含枢纽,白帝名为白招矩,黑帝名为汁光纪。

    孔子说:五天帝代表五行,是五行之神,他们按照不同的时间秩序化育万物。

    古人认为五天帝分别代表五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不同的时间,按照五行之德轮流执政,神于天而圣于地,在天为天帝,对应到地上为人间君王。

    在上古时,五天帝之精气降于人世,感生为人间君王,使他们代表不同的五行之德在人间执政,化育万物,所以也称为“感生帝”。目前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五位“感生帝”分别为:东方青帝太昊(五行为木),南方赤帝神农(五行为火),西方白帝少昊(五行为金),北方玄帝颛顼(五行为水),中央黄帝轩辕(五行为土),他们是记载最早的五位感生帝。

    《春秋纬‧保干图》记载,人间的帝王,与天地相通,血气中都含有五天帝之精。

    《礼记正义》中也说:“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所以人间君王又被称为五天帝之子,受命于天,如:夏朝称为白帝之子,商朝称为黑帝之子,周朝称为苍帝之子……

    中华文化源自神传,博大精深。中华历史上不同的帝王与朝代,都具有不同的五行之德,对应五行,依据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顺应天道运行的法则,轮流更替执政,依天命而行,演绎著中华五千年文明。每个朝代、帝王能够坐拥多少年江山,都是有它背后的天数与安排的,以此纵观整部中华史,也都有它的安排和目的所在,唯有读懂它,顺应天命,才不至于在历史中被淘汰,才可拥有美好的未来。

    五帝是谁?

    “神于天,圣于地”的五帝究竟是哪五位,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除《尚书》、《国语》、《左传》之外,先秦诸子的著作也有大量记载和引述。由于视角不同,关于五帝有不同说法,以下列举几例:

    《易传》、《大戴礼记》等记述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
    《战国策》载五帝为:黄帝、伏羲、神农、尧、舜;
    《吕氏春秋》、《淮南子》记载为:黄帝、颛顼、伏羲、少昊、炎帝;
    《尚书‧序》、《白虎通义》记载为:少昊、颛顼、喾、尧、舜;
    《史记》、《世本》等采述为:黄帝、颛顼、喾、尧、舜;
    《资治通鉴外纪》则采用为:黄帝、颛顼、喾、尧、少昊。

    就相关史料综而言之,这一时期虽然并不仅仅只有五位帝王治世,但确是以五位用大德行教化天下的帝王为代表的历史时期。我们以史料较多的黄帝、颛顼、喾、尧、舜来书叙,勉力书述此间帝君德化天下的情状于一二吧。

    参考书目:
    1. 《隋书‧礼仪》
    2. 《中庸》
    3. 战国楚简《子羔》
    4. 《春秋纬‧文耀钩》
    5. 《孔子家语》
    6. 《春秋纬‧保干图》
    7. 《元命苞》



    TOP

    新学员更要精進

    尊敬的师父好!
    同修好!

    我是一个新学员,二零一六年四月五日正式走進大法修炼。说起来也很遗憾,我妻子早年得法修炼,受益匪浅,我也很支持她,因为我知道大法好,可是就是没走進来,大法被迫害后,我妻子也遭到迫害,但我也未因此对大法有想法,而且有时还听听师父讲法,就是没想走進大法修炼,虽然没走進修炼,却常常和妻子晚上出去送资料,贴真相粘贴,挂条幅等等,我还敢和常人讲大法真相,特别是大法弟子晚上到远处去送真相,很多时候人手不够,我都主动跟他们去,我还没有怕心,当然在这里我不是显示自己,那时我看有的大法弟子怕这怕那的,我还真有点瞧不起呢。嗨,有啥怕的,咱也没犯法。

    那时我为什么就没走進来呢,因我家里经济不宽裕,就想干活多挣点钱,我在单位是更夫,正好白天能找点活干,所以这些年也没少挣钱,可是挣的那些钱随来随走,也没攒下,年龄也大了,整天累的我筋疲力尽,可还是咬牙挺着干。

    今年三月份,突然感觉脑袋疼,半个身子不好使,出现了脑血栓的症状,妻子让我念法轮大法好,我就在心里念,就这样我挺了一星期,在家里还干着活,亲属看见说,你都这样了还不上医院,严重了就不好治了,还得多花钱,于是孩子把我送到市里医院检查,一路上妻子让我念法轮大法好,我就一路默念,在家走时我的胳膊还抬不起来,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叫我抬胳膊,我竟然能抬起来,医生开始说我是脑血栓,经CT拍片说是脑出血,需要手术,下午就做了手术,从脑中抽出来120毫升血,手术后照样能说话,几个小时后就能照样吃东西,红光满面,第三天就扶着床走动,第四天就能自己正常行走,能吃能喝,把同屋的患者及家属羡慕的了不得,开玩笑说,你别气我们了。我十天就出院了。

    此次得病我更感到大法的神奇,妻子也说是大法救了我,要不然还不知出现啥问题呢,于是我正式决定走進大法修炼,正法都快结束了我才正式走進来,后悔当初执着挣钱,耽误了修炼大法的宝贵时间,于是我开始学法炼功发正念,身体恢复的很快,我还参与去做救人的事,当然做这些事对我来讲,那是轻车熟路,我深知学法的重要,可我只念三年书,连《转法轮》都读不下来,在点上学法跟不上,还耽误同修学,于是我就在家自己学,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下大功夫多学法,炼功发正念都和妻子一起做。

    在没走進大法前,虽然我做了不少大法的事,但不学法没正式修炼,肯定很多时候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而我现在能用大法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事事对照自己,去自己的执着心,特别是先修去对钱的执着,我已退休,虽然退休金不多,能维持生活就行了,现在时间是师父延续来的,让我们多救人,我不能用来去多挣钱了,所以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五套功法一步到位,正点发正念,多学法多做救人的事,我作为新学员,更要抓紧时间弥补,努力做好三件事,完成自己的使命,争取跟师父回家。



    TOP

    高境界的行为表现总能打动人心

    宋朝名相范仲淹,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听后没有留下自己用,立即捐了出来,改作学堂,他想让全苏州城的百姓子孙都能出人头地,这比他独自享福更好。看了这个故事,我一下子感觉自己境界上的差距,修炼20多年来了,真的不如范公的境界高,私和我的意识有时还很强,比如:偶尔会想:再置办点什么家业呢?怎样让儿女生活的更好些?我的车子、我的东西不能轻易借给别人;在利益面前总有一念:“虽然不争,但能得到那是最好。”这些念头,别说和新宇宙的生命标准比,就是和常人范仲淹比都差得太远,假如我有一块风水宝地,能让给别人吗?

    多年前,我去杭州灵隐寺时,导游说:“为什么弥勒佛光着身子,坐在地上大笑呢?”接着,她讲了一个故事:弥勒佛有一次化缘,正走在路上,几个调皮的大孩子将他围住,说:“和尚,你能把手里化缘的碗给我吗(这碗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和尚想都没想,立即把碗递了过去。另一个孩子又说:“和尚,你能把衣服脱下来给我吗?”和尚立即脱下衣服递了过去。又一个孩子调皮的说:“和尚,你能把裤子脱下来给我吗?”和尚眼都没眨,立即脱裤子,可是,刚脱了一半时,忽然看见有几个女人向这边走来,他哈哈大笑的坐在地上。就在那一瞬间,他圆寂得道了。也许,这是对他舍尽的最后一关的大考验。

    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修的不好,换上我,别说裤子,衣服和碗一样也不能给,给了我拿什么要饭?拿什么遮风御寒?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读师父的法时,心里很清楚大法弟子的标准:要做到为别人着想,要无私无我,这是新宇宙生命必须要达到的。可是,每当遇到事情时,不自觉地又跑到人这来了,又“我”了。尽管,有时爬涉的很苦,甚至反复,可总不能像范仲淹那样心地纯善干净,把为别人着想当成快乐。也做不到像弥勒佛那样,舍的脱洒大气,快乐自然。这境界常让我感慨。

    我做的不好,周围的同修有时的行为也表现出自私:一次跟同修去买菜,同修挑来挑去,过秤时,再看看秤高秤低;装菜时,又多要个塑料袋,回家好装垃圾。还有的买衣服,回家后发现一点瑕污,立即杀回去计较个没完,直到心里平衡了才罢休。私心重,器量小的人,断写不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盖世名句来;当别人有困难需要你施舍一点时,断不能像弥勒佛那样坦然轻松而舍。

    不管学法多少,最后看的都是行为的境界,因为做到才是修;不管三件事做的多少,心性都是永远的根本。当然,心性的提高需要一点点在磨练中才能达到,这需要时间。可是,正法到最后了,还有多少时间等我们呢?写出一点感想,意在与同修共勉。
     



    TOP

    丹麦医生日 DAFOH再曝光中共活摘器官罪行

    http://news.zhengjian.org/2016/11/18/347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