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 古诗精选今译:杜甫《望岳》

  • 《幼学琼林》笔谈(二十):张良蹑足附耳

  • 纪实小小说:倒数第一 到研究生

  • 李珏小事积德名列仙籍,丞相礼尊学习

  • "择善固执"的现实启示

  • 浅谈讲真相时的“开场白”



  • 古诗精选今译:杜甫《望岳》


    慧诚

    【原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读自)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指东岳泰山。望岳:近岳而望。    岱宗二句:岱:泰山的别称。岱宗,即泰山,因泰山为五岳之首,故尊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二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延绵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青山的尽头。    

    造化二句:造化:天地自然。钟:聚集的意思。 阴阳句:形容泰山的高峻,山阴面背日昏暗,山阳面迎日晓明。割:分割。

    荡胸二句;荡胸:冲击涤荡心胸。层云:一层层的云雾。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    

    会当二句:会当:应当。凌:攀登。    

    【今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竟是何等气象?
        从齐到鲁那是一望无尽的青苍。
        天地给了它无限的神奇和秀壮,
        高耸的山峰割开了昏晓与阴阳。
        山腰生出层层云气荡激着胸膛,
        睁大了眼睛跟踪那归鸟的去向。
        我应当努力去攀登高险的顶峰,
        站在山巅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

    【说明】

    这首五言古诗,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杜甫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从吴越一带归来,赴洛阳应进士考试,不第。后数年间游齐赵。这首诗是游泰山时写的。
        
    诗中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赞美了泰山高大而又神奇的景象,借以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豪爽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怀抱。诗以设问句提起,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身经历其境。又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色,绵延不绝,由近而远地描状泰山,横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形势。“钟神秀”: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皆聚于泰山,这是就雄峻所作的概括。“割昏晓”,承“青未了”,突出其雄伟形势,紧扣“望”字,写近望之势。五六句,从感受写,气象万千,云气层生,摇荡心胸,放开眼界,于苍茫云海之中,见众鸟归山,“荡胸”、“决眦”、“生”、“入”,在写主观感受上,反衬出泰山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巨力。结联以“会当”从“望”字推开,透过一层,作假设联想,因泰山之雄壮,而引出一览无余后的极望之情,显示出俯视一代的精神风貌。最后以虚拟的笔法,用想像中的极目远望作结,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热烈情怀。
        
    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开阔,通篇写望而不露一个望字,含蓄而开朗。
        
    仇兆鳌说:“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层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杜少陵集详注》)

    【诸家汇品】

    明代唐仲言:此记泰山之胜也。言山形峻绝,其青翠之色,亘齐鲁而不穷,盖造化之神秀于此聚,阴阳之分晓于此分;登之则层云旋绕,足以洗心;望之则宿鸟归飞,咸能刮目。然此特“望”中之景耳。若登绝顶而览观,则宇内无高山矣!(《唐诗解》)
     
    清代浦二田: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下显出。“荡胸”、“决眦”明逗“望”字,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读杜心解》)
        
    明代王嗣奭:“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齐鲁青未了”,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阴阳割昏晓”造语亦奇,此实语矣。“荡胸生层云”,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入归鸟”,状眼界之宽阔也。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不可以句字解也。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集中《望岳》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杜臆》)
       
    爱新觉罗•弘历: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次句写得高远意出,三四句奇峭,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唐宋诗醇》)
       
    清代仇光鳌: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杜诗详注》)

    清代何义门:首尾实,中四句虚。“岱宗夫如何?”岳字倒起,“夫如何”三字,尽望之神理。“夫如何”三字,几不成语,然非三字无以成下句,有数百里之气象。 (《义门读书记》)
     
    清代金圣叹:(首句)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盖此题非此三字,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题亦用不着也。“夫如何”,犹云“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一题当面,心手茫然,更落笔不得,恰成绝妙落笔。此起二语,皆神助之句。

    (二句)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三、四句)二句写“岳”,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五、六句)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只十字写“望”亦遂尽。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亦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末联)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杜诗解》)
       
    清代施补华:《望岳》一题,若入他人之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后来唯(韩愈字退之)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岘佣说诗》)

    (笔者附言:1999年720之后,我们一些同修,在某公园老地方“散步”,忽见一位青年,大约是中文系学生,骑自行车跑来,说:“叔叔阿姨们,你们上了泰山,一定要坚持走到顶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完,向大家鞠了几个躬,含着泪,骑上车,离去了…笔者永远记得这个情景。)    

     



    TOP

    《幼学琼林》笔谈(二十):张良蹑足附耳


    刘如

    【原文】

    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

    【字词义解释】

    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附一)
    (1)张良:汉初建国功臣,字子房。祖先五世为韩相,秦灭韩后,曾于博浪沙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失败后逃亡至下邳,遇圯(音宜)上老人授《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2)蹑足:踩脚。蹑,踩、踏。
    (3)附耳:以口贴近耳朵低声说话。附,很靠近。
    (4)东方朔:西汉平原厌次人,字曼倩。擅长说笑话,个性诙谐滑稽,经常讽谏武帝。善辞赋。
    (5)洗髓:清洗骨髓,洗去旧的骨髓。
    (6)伐毛:削去旧的毛发。伐,削去、换除。

    附一:此句洗髓伐毛的是黄眉翁,而非东方朔,所以有些版本作“黄眉翁洗髓伐毛”。

    【译文参考】

    汉代的张良曾暗中踩刘邦的脚,附耳低语,劝告刘邦;东方朔听黄眉翁说,他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换除毛发一次。

    【读书笔谈】

    这一课最值得孩子学习的就是大忍之心,正因为有大忍之心,张良才获得天书兵法,成其机智谋划、文韬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汉高祖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传。

    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绎和留下了著名的关于忍的文化。这里主要讲张良之忍。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粗布短袍老翁,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随即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也能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也不谢,仰面长笑而去。张良被如此欺辱却不见怒色,那老翁忽又返回桥上,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早已等在桥头,见到张良,怒斥:“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隐忍的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飘然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高人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天造之才”。

    苏轼曾说:“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算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他认为,黄石公刁难张良,是为了点悟他,小不忍则乱大谋。心浮气躁,成不了大器。所以后来,他能做到处变不惊,沉稳应对,不被愤怒带动而迷失心智。

    后来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被千古传颂,成为关键的处世智慧之一。忍,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要素。

    【说故事时间】

    张良的大忍

    韩被秦灭亡后,张良因不能忍逞小勇,散尽家财求得一大力士,在博浪沙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未能成功,因而被通缉。张良逃匿到下邳时,遇见圯上老人黄石公。老人多次考验张良,觉得他已能明白过去刺杀秦王的教训,忍下小忿,孺子可教,于是传授他太公兵法。张良便靠这部奇书,辅佐刘邦完成统一大业。

    楚汉相争时,刘邦被楚军围困,情况危急,此时,韩信攻破齐国,派人送信来,要求封他为齐的假王(代理王),刘邦见信十分生气,破口大骂,张良暗中踩了汉王一脚,附耳劝说:“封韩为王,安其心,以免叛变。”刘邦及时醒悟,便改口骂说:“大丈夫平定诸侯,便是真王,还做什么‘假王’!”随即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部队攻打项羽。

    苏轼认为,刘邦之所以胜利在于能忍,而这“忍小忿以就大谋”的忍耐功夫正是张良教他的。

    黄眉翁洗髓伐毛

    东方朔常巡游天下,一日,在海边遇见一位老妇采桑,有一个黄眉翁对他说:“这位老妇从前是我的妻子,我不吃饭只吞气已经活了九千年了,每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剥皮换毛一次,我已经洗髓三次,换除毛发五次了。”

    这就是成语“伐毛洗髓”的典故由来。 形容彻底清除污垢,或者比喻人脱胎换骨,呈现全新面貌。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TOP

    纪实小小说:倒数第一 到研究生


    珍惜

    风华年少,
    万千憧憬,
    做梦时节。
    群生校馆缘聚,
    畅谈理想,
    豪情抒发。
    闯荡人海,
    竟落得疑正疑邪。
    夜漫漫、
    秋雨敲窗,
    爱恨情仇好难过。
    甜言蜜语多离别,
    细思量、
    名利当属劫。
    人生客栈如幻,
    寻彼岸、
    水中捞月。
    浪拍余年,
    身在红尘常不由己。
    莫忘神、
    心灵寂语,
    敬拜师前说。

    词牌〔 雨淋铃•寻师得法 〕

    菁菁是个可爱的女孩,是个幸运的女孩,是个漂亮的女孩。

    小的时候跟着姥姥、姥爷生活,由于他们都修炼法轮大法,所以菁菁从小就得了法,知道大法教人按真、善、忍做好人。

    一九九九年之前,法轮大法在中国可以自由传播,姥姥经常带她到室外的炼功点炼功,那时菁菁才三、四岁。

    一九九九年七月共产邪教教主大贪污犯卖国贼江泽民开始非法迫害大法后,菁菁就没再炼功了,只是依稀记的那时电视里天天诬蔑大法,菁菁每次听到都很生气,就像触碰了自己的生命底线一样。

    中国的学校其实就是马列邪教的教堂,所教的无神论唯物论进化论邪说,严重的破坏学生的道德,传统讲读书育人,可中共告诉你人不是人,是高级动物,是兽类。

    动物乱交乱配互相撕杀能讲道德吗?人不信善恶有报什么坏事不敢干哪!这就是今天中国为什么道德沦丧到如此地步的原因。

    所以共产邪教所谓的道德,就是培养党性,打着爱国的幌子让我们学生爱共产邪教。但是中共干尽坏事,要想培养愚忠的党性必须先灭绝人性,所以中共所有课本都是破坏道德,变异广大学生正常思维,坏人被吹捧成好人,好人被骂作坏人。

    上了初中以后,菁菁在学校住宿,泡在党文化邪教氛围中,渐渐的忘记了大法,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世俗中的常人。

    直到二零一六年大三那年,妈妈的一番话和师父的经文点醒了她,使她又从新回到了大法中来。

    从决定修炼大法的那一天起,菁菁的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改变是真实不虚的,其中最不可思议、也最值得讲述的是:菁菁这个在班里曾经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竟一跃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一、学习下滑 无奈上了普通本三

    菁菁,觉的自己天生不是个头脑聪明的孩子,应该叫笨笨。

    小学时成绩还算不错,上了初中以后学习开始变的吃力,所谓“叛逆期”其实就是共产邪教破坏道德的恶果,传统社会没这个名词,传统这个年龄是考秀才道德成型期,是最天真礼貌时期。

    菁菁同许多同学一样,慢慢的就厌倦了学习,随潮流开始追星、放任自己,学习成绩滑落到了中游。到了高中就更差劲了,有时竟在班里排倒数。

    高三那年,菁菁能感觉到班级老师已经放弃了自己,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上课除了睡觉作梦,就是跟同桌和前后桌说话、肆闹。

    菁菁也常对自己道:“你为什么那么笨?”

    有时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做不上,感觉好像知道怎么解,又好像有个玻璃一样在挡着,老是解不开,一种很烦躁的感觉,久之就更学不進去了。

    临高考的一天,老师叫了几个平时与菁菁在一起玩的女生,对她们道:“你们几个是有希望考上二本学校的,希望你们再努努力。”

    菁菁听到后心一下子凉到了极点,老师对她根本没信心,老师这句话使菁菁对学习仅剩的一点兴趣,给彻底击垮了。

    在老师眼里,菁菁不是个好学生;在父母那儿,对女儿的状况也很着急。菁菁时常因为学习的事跟爸爸吵架,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有时甚至想破罐子破摔算了。

    高考成绩出来后,菁菁的高考成绩比平时分数高,而且比老师认为的那几个能考上二本的同学分数都高,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于是菁菁有了范进中举般的窃喜。

    然而这个分数却不能让爸爸满意,因为虽然够了本三的分数线,但根本進不了好大学,于是爸爸又安排她到另一个好的高中复读。

    那是其省最精的一所高中,学生都是尖子生,菁菁和人家的学习差距简直是悟空的跟头——十万八千里,她连平时老师上课的進度都跟不上,再使劲学每次也都考倒数第一。

    老师自然不喜欢她,加上那里的规章制度严格,很少能有机会见到爸爸妈妈,菁菁的心理压力前所未有的大,整个身心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二次高考,菁菁的成绩只比第一次高了二十多分,依旧只能上个普通本三。

    无奈之下,她上了一个普通的本科,在学校成绩平平,对学习基本不上心,老师也认为她这个人不着调,爱玩爱闹,肯定前途无亮。

    二、走回大法修炼 最终考上研究生

    大三暑假的一天,妈妈突然对菁菁道:“师父借一位同修阿姨的嘴点醒我,你们这个年龄的人是跟着师父来的,是有使命而来到世间的,多少人迷失在滚滚红尘名利情中。”

    菁菁听了一愣。妈妈又拿来师父最新的讲法让她看,菁菁好像电插头通电了一样,猛然间醒悟了过来:人的生命是有来源的,而人来在世上的目地便是修炼、回归。

    菁菁自己也感叹:
    之前无论表面上玩的再好,
    其实内心都很空虚,
    因为自己被埋在了这个俗世中,
    不知自己源自何处、
    真我是谁,
    面对未知的世界,
    就象现在很多年轻人那样,
    追求享受眼前的欢乐,
    却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何方。

    菁菁想: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还得修炼大法,返本归真,找回真正的自己!

    就在她下定决心走入修炼的一瞬间,内心升起一种钻石般坚不可摧的力量,那是生命求真,善良的本性显露了出来。

    之后,在那个暑假里,菁菁坚持每天和妈妈去同修家参加小组学法,大家一起读书,祥和慈悲的场熔炼着菁菁;念完书之后跟阿姨们交流,彼此无不怀着一颗坦诚之心,真是人间少有的一块净土。

    集体学法和同修切磋给了菁菁很大的鼓舞,也使她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以后做的更好;
    菁菁知晓了生命的意义和归宿,那就是同化真、善、忍宇宙特性,这是自己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绝非是可望不可及的说教空谈。

    在法轮大法中,菁菁感到没有解不开的问题,她相信师父时时都在看护着自己,未来乐观无忧,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开朗了许多。

    也就是在那时,菁菁临时决定大四考研。

    一来相信学大法可以使自己开智开慧,二来想通过考研证实大法的超常,让身边的同学看到,法轮功可以使一个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初期选学校和专业非常顺利,很快就定下来了,别人纳闷,道:“我们都很紧张,你怎么轻轻松松就选上了?”

    菁菁道:“因为专一、思想简单,而且我有师父,什么时候心里都踏实。”

    菁菁是跨专业考生,所选的专业有一门课与数学有关,需要自学。

    菁菁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一直不好,考试常常不及格,从内心对数学感到讨厌,上了大学后更是从没碰过数学。

    这门课的书对她简直就是火星文,拿来一看,天哪,连最基本的数学符号都是陌生的,真是看一眼就想退缩,怎样才能学好呢?

    在修炼学法中她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大家想一想,那么作为一个学员,作为一个学生你的天职就是把学习搞好,因为你是学生。那么有的人想了,我的目地就是考大学。当然学习的目地就是不断的向更高层次上发展,小学、中学、大学的,你也不能老在小学里呆呀,肯定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想上大学这也不错,可是哪,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脑子里头想着上大学上大学,老是上大学,我说那就是执著。那么大家想一想,咱们反过来讲,你是一个学生你的天职就是应该把学习搞好,对的起家长,对的起学校,对的起老师。老师要为你付出,他给你讲课;家长供你上学,抚养你上学。那么你对的起家长,对的起这个学校老师,你自己努力把学习搞好,你不就自然上了大学嘛。你老想上大学、上大学,你学习不好你能上的了大学吗?你不用老想上大学、大学,你上不去不白搭吗?你不去想大学的事,你就努力学习好就行了。你把学习搞好了不就有了大学吗?有了研究生吗?就是这样个道理。”(《转法轮法解》- 广州讲法答疑)

    师父讲的这段话印在了菁菁的脑子里。

    其实李师父一直在这样教导弟子,做事时不用想那么多,只管用心去做,整件事情就会做好。

    当菁菁明白了这一点,复习这门功课的时候,再没有之前学习时那种烦躁,认真的一点一点的学,慢慢的就学進去了,而且感觉脑子越用越活,发觉自己真的越来越聪明了。

    在考研复习中,菁菁没有想过最终的结果,从头到尾心里是平静的,就是按师父讲的“不去想大学的事,你就努力学习好就行了”。一心努力的把过程做好,每天晚上几十分钟的打坐炼功,也使自己的身体保持了轻松舒适。

    菁菁没报一个培训班,也没有其他同学备考时种种情绪上的波动,在高强度的学习下,身体没有出现任何不适,跟她一起考研的一个同学觉的不可思议。问她:“为什么你每天晚睡早起,吃饭经常不规律,身体还一直这么好?”菁菁道:“因为我修炼了法轮大法。”

    在考研时间很紧的情况下,菁菁也没有落下讲大法美好真相的事,平时跟同学在一起,就主动给他们讲,使很多人都明白了法轮功是好的、是被中共故意抹黑的。

    考研结果出来后,全家人都很惊讶,菁菁没有答完的一个专业考试成绩竟然离满分只相差十几分!与数学有关的那一科离满分也只差二十多分(这两科菁菁都是跨专业考的)。

    随后英语国家线也公布了,当菁菁知道的那一刻,一下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英语国家线正好是她的英语分数!

    范進果然中举了!菁菁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她也是班里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同学们对法轮功的神奇惊叹不已,因为他们都知道,照菁菁的实力要考上研究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菁菁不入团、不入党,没有拉任何关系,靠着对信仰的坚定,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备考,成绩平平、曾经班里倒数第一的她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谁能说不是法轮大法的超常呢?

    菁菁知道是修炼法轮大法才得来的这个学历,万分珍惜,也十分庆幸自己得到了法轮大法;她更加感激师父,因为师父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心复杂的社会中,给指出了一条明路。

    注: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TOP

    李珏小事积德名列仙籍,丞相礼尊学习


    秦自省 整理

    李珏,广陵郡江阳人,世代居住在城市,以贩卖粮食为业。李珏性格端正谨慎,异于常人。他十五岁时,父亲外出,让李珏掌管贩卖。有人来买粮食,或来卖粮食,李珏都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他也不管当时粮食贵贱,每年只求两文钱的利润,以资养父母。

    岁月既久,衣食很是丰足。父亲奇怪地问他,他以实情相答。父亲说:“我们这一行,同业者没有不分别用两种升、斗,买进卖出的,都是大斗进,小斗出,以图厚利。虽然官府每到春秋两季,要来校准升斗,始终也不能禁断此弊。我只以为买进、卖出都用一套升斗,就算是公平了。你却把升斗交给人家自己量,我是不如你了!可是我们却衣食丰足,莫非有神明相助么?”

    后来父母去世,李珏活到八十多岁,也不改其成规,坚持让对方自量升斗!
        
    正好朝廷中的李珏丞相,出朝为淮南节度使。李珏因为新节度使和自己同姓同名,感到很吃惊,就改名为李宽。

    李珏丞相到任后数月,在修道斋的时候,夜梦进入一座洞府,见景色正是春天,鲜花烂漫,鸾翔鹤舞,云霞满天,楼阁连延。丞相李珏独步于楼阁之下,见石壁光滑莹洁,上刻填金大字,所列都是人的姓名,其中有“李珏”二字,每字长二尺有余。李珏看了,非常欢喜,觉得自己生于昭明之世,久任显要之官,又升任宰辅,岂能没有功德及于天下?如今洞府有我的名字,我必是仙人无疑了!他高兴不已。

    正在他喜孜孜的时候,有两名仙童,从石壁左右走出。李珏问:“这是什么地方?”仙童回答说:“是华阳洞天。但这个姓名,不是相公您的。”李珏大惊,又问:“这个李珏是什么人?”仙童说:“他是相公管辖下的江阳的百姓。”

    丞相李珏,早晨醒来,梦中的事,还历历如新,就越发惊叹。他到道士中去打听“李珏”,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又试着召来江阳县官吏们诘问,也都不知道。他便让在府城内,求访和自己同姓名的人。

    过了几天,军营、街巷互相推问,才知道李宽原名李珏。于是报告给李珏,李珏用车辇把他迎来。安置于静室之中,然后自己斋戒沐浴,礼拜谒见,尊称他为道兄;全家都来恭敬侍奉,朝夕参礼。
        
    李宽神情恬淡,容颜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他在六十岁时,曾有道士教他胎息之术,所以他可以长久不进食,李珏就对他越加礼敬了。

    过了一个多月,李珏才问道:“道兄平生,得到过什么道术?服炼什么仙药?我曾梦中入一洞府,见到石壁上,有您的姓名,并有仙童指示,所以我迎请道兄,以师礼相待。望您能把道术,传授给我。”李宽推辞说:“我不知道什么道术和服炼之事。”李珏便又虔诚礼拜,再问李宽修炼的是什么道术?李宽解释说:“愚民不知修炼。”便把历年贩卖粮食的事,说了一遍。

    李珏再三细问后,咨嗟叹息道:“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您所积的阴功,他人不可及也!”他又说:“我才知道,人世间一动一静,一食一息,无不有报应。只要积累功德,虽然身处贫贱,也会有神明护佑,名列仙籍,以警诫尘俗。”

    李珏又问起他胎息不食的缘由,李宽如实以对。李珏学了他的胎息之术,也可以不食了。

    李宽活到百余岁,还是轻健异常。有一天,他忽然对子孙说:“我寄予世上多年,虽然自己养气,也对你们没有什么益处。”说完,当晚他就去世了。三日之后,棺中发出剥裂声,打开棺材一看,衣带没有解开,人却如同蝉蜕一般,尸体已经不见了。人皆大奇,互相传说鼓励:“李宽卖米仁厚,让对方自量斗升。持之以恒,便可成神!”

    社会风气,淳厚诚信,从此大变。

      (出自《续仙传》)

     



    TOP

    "择善固执"的现实启示


    慧欣

    解释:对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不懈的执行。

    出处:《礼记•中庸》载:“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择善固执的要求:

    "择善"要以"仁义"为其核心,"固执"需要真知睿智的勇气,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若要择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为源头,以习知为开展,然后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择善。择善必须考虑的三项因素:良知、仁义;对方期望;社会规范。既然“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那么自然要注意行动者自己,行动相关的对方以及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若良知、仁义,对方期望,社会规范三者发生冲突时,则以忠于自己内心的良知和仁义的选择,亦即“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

    择善固执的故事:

    人一经卷入“人之熙熙,皆为利驱,人之攘攘,皆为利往”的公众社会,在追逐名利权位的外物沉浮中,就把真实的自我忘得一干二净。个人无力对各类事务做出判断但又必须要判断,怎么办?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遵循“大多数”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公众的意见主宰一切,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于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泯灭。用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就是,人只有将自我“沉沦”到公众中才能获得安宁。

    在经济史学家诺斯看来,从人类历史看,不是物质,而是“意识形态、宗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道德准则,决定了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个东西决定政治游戏规则,决定法律制度和经济表现……”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提醒世人,如果迷信物质决定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浅薄,成为永远长不大的社会。

    还好,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傻瓜,因为他们的择善固执的坚持不懈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自己也改变了他人,这里要分享的是奇迹苹果的创造者------木村秋则的故事。

    木村秋则先生,一个日本的普通农民,一九四九年他出生于青森县中津轻郡岩木町。一九七一年回到故乡,投入以栽培苹果为主的农业,由于农药危害了妻子的健康,从一九七八年左右开始摸索无农药、无肥料栽培,此后经历了十几年没有任何收获希望的岁月,只能靠每年去北海道打工的钱维持全家的生活。在最初的两、三年附近的果农还对他深表同情,但看到他的果园内苹果树的叶子每年都掉光,没有任何收成,很担心病虫害会影响自家的果园,对木村先生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当时青森县针对黑星病、斑点落叶病和腐烂病等苹果树的病虫害制定了相关条例,必须使用肥料和农药彻底预防和驱除。一旦果园被检举,不仅苹果树会遭到强制砍伐,还必须罚款三十万元。因为青森县的苹果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也是青森县的主要产业,所以规定相当严格。在这种困境和压力下,木村先生一直没有选择放弃,甚至有时也考虑是否放弃的时候,大女儿反而质问:“那我们之前辛苦是为了什么?爸爸,你做的事很了不起,你在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从零开始挑战。”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安慰。虽然木村先生一直深信“自然栽培苹果绝对可行,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然而,看到果园的情况始终无法改善,严峻的现实终于把他击垮了。背负着对不起家人的自责,木村先生决定以死谢罪,可是本打算挂上自己的那棵橡树让他灵感突现,找到了解决土壤才是良好栽培的关键。此后通过改善土壤,木村先生的奇迹苹果终于开花结果了。如今木村先生在栽培苹果的同时,也在全国和海外各地进行农业指导,推广他的无农药、无肥料栽培。1991年台风一九号导致津轻的苹果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木村先生的果园成功的抵御了这场台风。1992年《日本经济新闻》文化栏刊登了《大自然的梦幻苹果》。1994年木村先生以无农药栽培苹果上了《日本经济新闻》晚报的“日本的四十岁”专栏。2007年木村先生登上NHK“专家的作风”节目。2008年幻冬舍出版了介绍木村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成为畅销书,感动了无数读者。
     
    木村先生的苹果和其它苹果相比,更漂亮、保存时间更长。

    木村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择善固执、坚忍不拔的精神,苹果树教他倾听大自然的讯息,也教他谦卑的面对这个世界:“我经常问全国的农民,你们的身体可以结出一个苹果、一粒米吗?人类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稻穗才能生出米粒,苹果树才能长出苹果。主角不是人类,而是苹果树和稻子,人类只是辅助它们的配角。所以,请大家务必牢记这一点。之前,我对自己种苹果这件事感到很得意。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终于体会到一件事──我只是协助提供一个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而已。”“我认为,人类必须更加谦卑。人类不是大自然的支配者,而是必须认为,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在《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的书中,木村先生带给人们的精神礼物就是 :当所有人都做错,你是否有勇气做对?所有新事物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相反地,古老时代的经验往往才是真谛,是经过实践所证实的。木村先生用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和体悟对于现代科技和与之有关的现代人类的成见提出了质疑。

    木村先生认为,农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观察大自然,而且必须长期观察。

    北海道旭川齐藤牧场的齐藤晶先生,借助牛只开垦一片原本只有石头和山白竹的山地,把它变成了漂亮的牧场。当年,当他的开拓业遇到瓶颈,他爬到山顶的树木眺望四周,觉得“鸟和虫子总是毫无怨言、悠哉地生活,人类也应该和鸟、虫为伍,融入大自然”,于是,就想到可以运用山上的自然环境饲养牛只。这称为“蹄耕法”,是充分运用牛只、树木和牧草生态的自然酪农业。

    “大自然不会说话,因此,人类必须磨练感性,感受大自然。”当我们聊天时,不禁为彼此的共同点感到惊讶。齐藤先生说:“木村先生,和你聊天时,我们完全了解对方想要说什么。因为我们观察的都是整体,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不使用多余的技术,而是静下心来观察非常重要。高学历的人往往无法不多做点什么。如今正缺乏能够忍耐、静下心来观察的人。”

    中国古人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学日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早《道德经》中也提到:“因其不争,故无人与之争”都蕴藏着东方文化的智慧,中国古人的科技传承是一种守道为先的传承,例如:习武之人必重武德,才能得到师父的倾囊传授,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诸多负面效应,而只有顺应自然、顺应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才是万物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存经验。

    木村先生在观察害虫时,发现它们长得十分可爱,圆圆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他,而益虫的长相却很可怕,叶色草蛉简直就象电影里的怪兽,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好恶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其实吃叶子的毛虫是食草动物,表情祥和,吃害虫的益虫是食肉动物,面目狰狞。

    木村先生的故事让生活在时下物质化环境中的现代人类反思一个问题:在“正确”科技的催生下,生命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

    一位经营葡萄庄园的朋友曾经提到,中国几乎所有肥壮的食用葡萄或提子,都是拜生长激素的功劳,我们只是化工厂的下水道。化学肥料是科技产物,没有几个果农能抵挡住先进的增产、抗菌、抗旱、抗寒、耐涝、抗干的膨胀诱惑,科学让植物无需太用力,就可以硕果累累,而且从此你就很难离开它。

    这也就有了一个奇怪现象,似乎人类了解世界越深,控制世界的欲望就越旺盛,貌似终有一天人类可以控治世界的节奏。结果是,人类离开科技就变得脆弱。人类萎缩双腿,把它交给了汽车;人类让大脑失忆,把它交给了电脑;人类习惯了用手机搞关系,而不是付出真情和心意。人们迷恋上了快,却不知道这么急急匆匆走向何方。

    在电子激素的催长中,人类没有时间扎根,表面的枝繁叶茂下是一颗空洞的心,原本以为通过快速的科技可以提高效率(比如微信),却发现人们所有的“时间节约”都又变本加厉的奉献给了科技。为了拼命生长(成功),人类变得无限虚假,因为真实而自然被看作毫无效率,人类离它们远去。结果是什么?有谁说得清,玩得起?在一个激素的环境,你想傻傻的活得自然、活得单纯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周边鲜艳苹果的衬托下,你会显得特不带劲,好吧,就算你耐得住寂寞,等着,可还没等你长出自然的果实,就很有可能被铲除掉了……

    如果要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在果园里,轻轻扒开浮土,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果树的根须。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20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木村先生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长,但在秋天会割草,以让土壤温度降低,“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保持充足的肥力。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今天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在坚持10年之后等到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一如他的苹果坚定、执着,历经风霜而甘甜弥香。日本的脑科学家、也是NHK主持人茂木健一郎形容这种傻瓜的意志: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的做一件秉承良知和仁义的事情。种苹果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石川拓治著,王蕴洁译,《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南海出版社,2012年4月  



    TOP

    浅谈讲真相时的“开场白”


    大陆大法弟子

    讲真相既是救人的过程,也是磨练自己、修心去执着的过程,我们由开始不会讲,到一步步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师尊的加持和保护,今天就讲真相时的“开场白”, 与同修交流一点自己的点滴认识。

    一、“开场白”可起到自然承转和过渡的作用

    对讲真相时的“开场白”,我的理解是,遇到有缘人时,随时根据当时的场景,以恰当的语言和适当的铺垫,及时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以便于正题的契入和引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能不少同修都有这样的感受,遇人讲真相,心中十分渴望把真相讲给他,就是不知从何说起,才能较好的表达出来,就象师父说的:“你拽过一个人就跟他去讲真相,还有点不好意思呢”[1],为此错过了不少的机缘。这时,我们不妨先随机与对方搭个话,打个招呼,和顺的沟通一下,再讲真相,往往就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说个最近的例子吧,一次,遇到一对年轻的夫妇,推着儿童车在路边休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善意的逗逗孩子啊,客气的随便聊几句话,再转入正题讲真相,这样做,气氛比较融洽,对方也容易接受真相。

    在我路过他们身旁时,没等开口,一眼看到他们后面不远处有一只小手镯,银色的,亮闪闪的,我想可能是他们丢的,就问他们说:这个手镯是不是你们丢的呀?他们赶忙俯身看孩子的小手腕,一看,真缺了一只,他们说,是,是,谢谢!那男的忙转身过去捡了回来,重新给孩子戴在手上。

    随后又聊了几句,我开始给他们讲大法的真相,三退的真相等等,一问他们,男的是党员,女的没入党,只入过团,讲过真相后,两人都同意用化名做了三退。

    象这种情况,我的感觉是适度的逗逗孩子,家长还是很欢心,很知心识礼的,但也尽量避免过分的亲逗孩子,因为大陆在邪党假恶斗的谎言灌输和统治下,道德和诚信普遍下滑的很厉害,坑蒙拐骗甚至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人们的戒备和防范心理普遍很重,许多人对孩子看的很紧,不愿让陌生人过分的亲近和接触孩子,其他同修对此也感受到这种状况,因此,同修在言语和行动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以真诚的善意,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对方的心理和情绪稳定,他们才有心思和意愿听我们讲真相。

    此外,讲真相时会遇到各种人,为了不引起人们的负面情绪,不触动人们的负面因素,在一些具体做法上,我们也要多斟酌一下怎样做才能更合适。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让他们听進和接受真相,可根据所处场景随机运用,让“开场白”起到自然承转和过渡的作用,使人听上去不至于太突兀,太懵懂,有利于我们把真相讲明白。

    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做的不好的时候,也遇到过几次尴尬的情况,有时冷不丁的上来就跟人谈灭邪党、劝三退的话题,看那人的表情都是不自然的,内心在不住的排斥,在这种背景下,再讲多少真相,他也很难认同和接受。因为开始没有進行必要的沟通,导致了对方情绪化的障碍,并直接影响了讲真相的效果,记得师尊说过:“我们大法弟子讲真相啊是要注意方式,因为什么思想境界的人都有。”““天灭中共”是修炼人看到的最后结果,你不要把它当作讲真相开板就来的话。”[2]

    二、“开场白”可帮我们大致了解对方当前的基本状态

    讲真相时,如何尽快了解对方当前的基本状态,是我们進一步讲真相的前提,也会大致判断对方可能的症结所在,这样,再讲真相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救人的效率和实效。

    一次,在学校门口遇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的,来接放学的孩子,看他不住的揉搓腰部,我走过去说,接孩子呢,他说,是的,我关切的说,你怎么了?看你老是揉腰,他说自己患有腰椎盘脱出,多年了,最近劳累点,又加重了,吃药也不大起作用。

    于是我把法轮功祛病健身的效果说给他听,告诉他诚念九字吉言可获福报,他很认同,说自己记性不好,怕记不住,说着,他掏出一个随身带的小记事本,把这九字吉言写在本子上了。接着,再讲三退真相,他很情愿的把党退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经常遇到,如果我们真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好,他会感受的到,也容易听進真相和三退。试想,如果上来就硬生生的直接跟他劝三退,有的可能一时还回不神来呢,效果也就不那么确定了。

    还碰到过几次醉酒或酗酒的,讲真相前,一打招呼,一聊天,简单的交流几句都不难判断,此时往往他思维和言语是模糊不清的,是不能有效主宰自己主意识的,也容易被外来因素控制,曾有同修刚讲完真相他又问说过什么,为避免其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或无理的纠缠,这种情况只好暂且放过,一走一过,把慈悲留给对方,把真念打到他生命的微观,希望他清醒过后,尽快找真相三退。

    就是说,我们在给人讲真相时,只要条件允许,事先通过自然交谈,哪怕三言两语,也能对对方当前的基本状态有个大致了解,这样,也便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所处的环境和讲真相的方式,以便進一步做好救人的事。

    三、适度的“开场白”是关节的“润滑剂”

    师父在法中讲过:“你得符合他的观念他才愿意听,你得顺着他的心讲他才愿意听。”[3] “大法弟子在讲真相中要使人发生变化、要能救了这个人,你就不能触动人的负面因素。一定要善,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把那个人救了。”[4]

    一次在某小区门外的路上遇到一对父子,孩子的爸爸正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孩子有八九岁,大人在后面扶着车子,孩子慢慢的向前骑着,不一会孩子的爸爸就气喘吁吁了,但稍一松手,车子还是快速偏向一侧,孩子的爸爸有点急了,停住手,呵斥和抱怨孩子学得慢,语气显得很急躁,孩子也很沮丧和无奈。

    他们停下来休息,在这空档,我过去安慰说:别抱怨孩子啦,你看车子这么高,这里的路又窄,孩子刚学着骑,是很难把稳车把的。他说,是这样,在这里练车子是有些局限和困难。

    这番话说完,我看到两人心情都轻松了许多。我告诉他说,这么大的孩子学骑车,不妨先用那种小点的儿童车,在宽阔的地方练比较好,学起来上手快,也安全,两腿可撑住车子,也不容易磕倒,等练熟了换上稍大点的车子,原理是一样的,也就好掌握了,他很赞同,说,亲戚家就有,抽空用那个车子先学会了。

    话题又转到三退,孩子的爸爸只入过团,孩子入过队,给他们讲过真相后,两人都很顺利的退出了团队组织。

    结语

    谈到讲真相如何由开场白引入正题,许多同修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也是受同修的启发渐渐来做的,也算抛砖引玉吧,当然,因为每次讲真相时所遇到的情况、环境、时间等各种因素千差万别,时有变换,所以是没有什么固定程式的,本文只在交流一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讲真相救人,慈悲和正念是必不可少的,一切都是师父在做,是师父洪大的慈悲延续着众生得救的万古机缘,我们只是在修炼路上,尽心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兑现着我们助师正法的誓约。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各地讲法三》〈大纽约地区法会讲法〉
    [2] 李洪志师父著作:《各地讲法十一》〈二零一零年纽约法会讲法〉
    [3] 李洪志师父经文:《二零零四年纽约国际法会讲法》
    [4] 李洪志师父著作:《各地讲法九》〈二零零九年华盛顿DC 国际法会讲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