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仙蹤

樂舞仙蹤 xiongxm 周六, 08/12/2017 - 23:40 

【正見網2017年08月12日】

啟悟神傳文化的玄妙之門

正見網欄目

樂舞仙蹤 之一:神龍之舞 不見尾首

樂舞仙蹤 之一:神龍之舞 不見尾首
啟悟神傳文化的玄妙之門
xiongxm 周一, 07/10/2017 - 02:05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0日】

一、神龍之舞 不見尾首

「樂」是中華文化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類別之一。據上古文獻記載,中華文明誕生之初,便伴隨著禮樂教化,它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貫穿著中華文明的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麼「樂」是指什麼呢?在古時候,「樂」並不是指我們今天這種狹義的音樂,而是包含了詩詞、音樂、舞蹈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內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們現在知道,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所流傳下來的都是古體詩,共三百多首。其實在上古時,《詩經》中的詩全部是用來歌唱、演奏的,這與宋詞與元曲等一樣。其實這些不只是用來歌唱的,它們往往還配有舞蹈,可以載歌載舞。比如演奏《周頌·維清》時,一般都要跳「象舞」這種舞蹈。只是曲調與舞蹈都在歷史中失傳了,現在流傳下來的只剩下這些文字詩詞了。

不只是中國,在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文明中,也是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詩歌誕生的同時,其曲調便產生了,游吟詩人們邊彈奏邊吟唱著,同時舞蹈也相伴而生。

《毛詩序》是古人為《詩經》作的序,裡面有一句話這樣說道:情感在心中生成、激盪,情不自禁,便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還不足以表達情感時,便會發出嗟嘆;當嗟嘆也不足以表達情感時,就會拖長腔調歌唱起來;當歌唱還不足以表達出情感時,就會手舞足蹈地翩翩起舞。

這句話說出了詩歌、音樂、舞蹈的相互關係。古時候詩詞、音樂、舞蹈,這三者一體,詩中有樂,樂中有舞,舞中有詩,三者合而為一,統稱為「樂」,或稱為「樂舞」,這是古樂所包含的範圍,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物,必先探尋它的源頭。那麼最早的「樂」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這個問題目前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在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就有了樂。

我們中華民族,是本次人類文明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起源於五帝時期,以黃帝為始祖。但根據上古文獻記載,在黃帝之前,還存在著極漫長的三皇時期,歷經過數量眾多的遠古帝王所統治的時代,這些都歸屬於史前文明時期。

古人曾將所能知道的史前文明,根據時間順序劃分為「十紀」。《春秋緯》記載:從遠古的泰皇氏時期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經歷了十紀,跨越了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可能每一紀都是一次人類文明的輪迴。現在地球上陸續發現一些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年前的文明遺蹟與化石,難倒了考古學家們,還有在一萬多年前毀滅的高度發達的姆大陸、亞特蘭提斯文明之迷,還有瑪雅文化……這些遠古的史前文明都曾經存在於地球上,但最終都在各種大劫難中毀滅了,經過漫長的歲月後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但每次劫難中都有極少數人倖存下來,繁衍出下一次人類,像諾亞大洪水中倖存的諾亞一家人。他們慢慢又發展出新的文明,同時又繼承了極少量的史前文明帶入下一次文明中。像周易八卦、河圖洛書、陰陽五行等等,都是不同時期的史前文明,經過歷次劫難留到現在的,所以遠超出現代科學的認識,現代人類怎麼也研究不明白。樂舞也是如此,也是從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流傳下來的,是史前文明的「活化石」。

1984年-2001年,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先後出土了30多支以仙鶴尺骨製成的骨笛。據考察,這些骨笛是在距今7800年-9000年間入土埋葬的。經過測試發現,這些骨笛擁有兩個八度的音域,而且在音域內半音階齊全,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音或七聲調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其音階構成非常科學、完備。這說明在8000多年前以前,中華民族就已具備了先進與完備的音樂理論知識,這遠超出我們這次人類文明的歷史。這也印證了中華樂舞在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就已經誕生了。

據上古文獻記載,在史前三皇時期,伏羲氏發明了瑟這種樂器,並創作了《立基》、《駕辨》等樂舞;女媧氏發明了笙簧,並統一了天下聲律,創作了《充樂》這首樂舞;神農氏發明了五弦琴,創作了《扶犁》這首樂舞;另外還有朱襄氏的五弦瑟、葛天氏的《八闋》樂舞……這些尚有記載的遠古樂舞,可能跨越了幾度人類文明,雖然早已失傳,但卻是沉澱於人類記憶深處的遠古印記。

(待續)

樂舞仙蹤之二: 憶初臨凡 萬神來格

樂舞仙蹤之二: 憶初臨凡 萬神來格 wenyi 周二, 07/11/2017 - 02:05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1日】

「樂」擁有如此遠古的歷史,那樂是如何誕生的,其內涵與作用又是什麼?下面就從能找到的上古文獻中,由史前時期一步步探討:

《世本•帝系篇》記載:「女媧氏命令手下的娥陵氏與聖氏二人發明了「都良管」與「斑管」這兩種樂器,統一了天下的音律,並效法宇宙間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與之對應相合,創作了《充樂》這種樂舞。樂舞譜成後,化物無聲,天下萬物無不從最細微處同化大道,一切都和諧有序。」[1]

以上是《充樂》創作的背景與過程。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樂舞是效法自然宇宙、對應天道運行規律創作而成的。它所產生的作用是從萬物的深層與微觀化育萬物,使一切和諧於自然,順應於天道,使天下大治。

《呂氏春秋》中記載:在史前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時候,經常颳風,陽氣聚集蘊結,以致陰陽失調,因而萬物凋落,果實不能成熟。於是朱襄氏的大臣士達創造出五根弦的瑟,用來演奏,以引來陰氣,安定天下眾生。[2]

又記載:遠古陰康氏治理天下的時候,陰氣過盛,聚集凝滯,陽氣阻塞,不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以致人民精氣抑鬱而不舒暢,筋骨蜷縮而不健康,於是陰康氏創作舞蹈來加以疏通引導。[3]

根據以上兩則記載可以看出,遠古時期,在陰陽不調,萬物偏離大道,自然法則被破壞的情況下,便創作了樂舞,以平衡陰陽,疏通引導萬物,使自然回歸和諧狀態,使天下重歸於大道。

可見在遠古時期,樂舞具備著強大的超自然能量,到了這次中華文明的五帝時期,樂舞中的這種神奇能量仍然非常明顯。

黃帝時期創作了大型樂舞《雲門大卷》,用來祭天。黃帝的《雲門大卷》與堯帝的《大咸》、舜帝的《大韶》、大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周武的《大武》是上古有名的六首樂舞,《周禮》中稱其為「六代樂舞」。周代的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紀都必須要學習這六首樂舞,是必修課,不然他們無法踏入社會。周朝時還專門設置了「大司樂」這個國家級的大型教育機構來教授這些樂舞。六代樂舞都是用來祭祀的,《雲門大卷》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4]

黃帝還創作了上古神曲《華胥引》與《清角》。據說黃帝夢中神遊了伏羲氏出生的故鄉――華胥神國後,悟得治國養身的大道,經過28年的努力,將天下治理成了半人半神的國度,便創作了《華胥引》以紀念,這是《華胥引》的來歷。

《韓非子》記載:黃帝在西泰山召開了一次神鬼大會,他乘坐著六條龍拉的象車,車子左右各站立著一隻畢方神鳥,風伯作法為他清掃道路,雨師降下甘露來洗塵,虎狼在前面開路,鬼神在後面保駕,騰蛇伏在地上以示恭敬,鳳凰在上空盤旋為他遮擋驕陽。黃帝召集這次鬼神大會後,便創作了《清角》以示紀念,這是《清角》的來歷。據說《清角》能夠溝通天地,號令鬼神,演奏時能引來仙鶴與鳳凰,遮天蔽日,翱翔飛舞。[5]

史書中記載,春秋時,晉平公強令師曠彈奏《清角》,以致招來狂風大作,刮飛了廊上的瓦片,使得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裡。所以《清角》是不能隨便演奏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享用的,其背後蘊含的力量太過於強大,若非大德之士,一般人駕馭不了,會帶來災禍。

以上是黃帝之樂,接著我們再看看五帝時的其它樂舞。

《呂氏春秋》中記載:帝嚳在位時,命令咸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這幾首樂舞。又有一個名叫倕的人,發明了各種樂器。帝嚳便令人以這些樂器演奏,表演這些樂舞,竟引得鳳凰、天雞等神鳥飛來,跟隨著翩躚起舞。帝嚳大喜,便用這些樂舞來祭天,讚頌天帝之德。[6]

《呂氏春秋》中還記載:堯帝時,任命質為樂官,質效仿大自然山林溪谷的聲音,創作了《大章》樂舞。《大章》又名《大咸》,是上面提到的六代樂舞之一,用來祭地。在演奏這首樂舞的時候,百獸都會隨之起舞,自然萬物都會和諧相處。[7]

另外《尚書·皋陶謨》與《帝王世紀》等古籍中都記載著這件事:舜令人創作了《大韶》這首樂舞。《大韶》也是六代樂舞之一,據說《大韶》共有九章,也稱《九韶》、《簫韶》。舜令人演奏《大韶》樂舞,九章演完後,有鳳凰前來朝拜、起舞,百獸也都跟著起舞。[8]

過了近兩千年後,孔子在齊國時有幸欣賞了《大韶》樂舞。欣賞完畢後竟然心曠神痴,口不知味,整整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來,便感嘆道:「沒想到樂竟然能達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啊!」這就是《論語》中記載的「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所以孔子評價說:「《大韶》之樂,盡善盡美啊!」[9]這也是盡善盡美成語的來源。

可見五帝時期,樂舞所蘊含的力量仍然非常強大,能夠直接展現神跡,可以號令鬼神,能夠引起大自然的共鳴,召來仙禽異獸,使百獸聞聲起舞,使天下和諧安寧。

其實樂舞所展現出的神跡,在歷史的發展中一直都存在著,直到現在。只是越到後面,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隨著人類不斷被慾望與執著所束縛,精神能量越來越退化,這種神跡的展現便越來越隱蔽了,不再象遠古時表現得那麼直接與強烈。但只要用心去發掘,還是能感應到那掩埋在樂背後深處的遠古神力……

參考文獻:

[1] 《世本•帝系篇》:「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聖氏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既成,天下幽微,無不得理。」

[2]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3]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陽道壅塞,不行其序,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4] 《周禮·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5] 《韓非子》: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之上,駕象車而廣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掃進,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

[6] 《呂氏春秋》:帝嚳命咸黑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為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箎鞀椎鍾。帝嚳乃令人抃或鼓鼙擊鐘磬,吹苓展管箎。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德。

[7] 《呂氏春秋》: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

[8] 《尚書·皋陶謨》: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

《帝王世紀》: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庶績咸熙,乃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故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太平御覽》引)

[9] 《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待續)

樂舞仙蹤之三:落塵化物 神隱仙伏

樂舞仙蹤之三:落塵化物 神隱仙伏 wenyi 周三, 07/12/2017 - 02:20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2日】

在這一章中,讓我們去發掘掩埋在樂背後深處的遠古神力,一起去尋找神的蹤跡。

● 當植物邂逅音樂的那一刻,他們發現了神的蹤跡

1950年,英國生物學家朱瑞安・赫胥黎到印度坦米爾省拜訪安拿馬來(Annamalai)大學的植物系主任辛格(T.C. Singh)博士,得知辛格博士在用顯微鏡觀察秋水草(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活細胞質流動。赫胥黎因此談到或許可以藉此觀察植物是否會受聲音的影響。

辛格的助手波尼亞(Stella Ponniah) 是一位精通於小提琴的女子,後來辛格指示她在靠近秋水草的地方拉琴。結果發現秋水草的細胞質流速度加快了。辛格又想到在印度的南方有一種名為「拉加」的祈禱歌曲,其曲調會使聽者產生虔誠的情緒,因而他請波尼亞演奏「拉加」的旋律給含羞草聽。兩星期後,發現含羞草的單元面積內氣孔數目增加了66%,表皮壁變厚,柵欄層的細胞甚至擴大了一半。

之後辛格又請安拿馬來音樂學院的講師庫瑪莉(Gouri Kumari)演奏拉加曲給鳳仙花屬植物聽,每天演奏25分鐘,到了第五周,受試的鳳仙開始明顯超越未聽音樂的那一組,統計結果顯示,葉片平均多生72%,高度多出20%。

接著辛格又用各個種類的植物做了多次實驗,實驗結果在比哈省的農業學院雜誌上發表,辛格肯定的表示:和諧的音樂會促進植物的生長、開發、結果、結子。

實驗有了成果,辛格就試著提高農作物產量。1960至1963年間,他在邦蒂治理區(Pondicherry)和坦米爾省七個村子裡實驗,藉由擴音器播放的音樂,使得收成比平時多出25%~60%。

到了50年代末的時候,美國伊利諾州有個叫喬・史密斯的植物學家用玉米與大豆做實驗,在溫度、濕度等條件都相同的溫室裡分別播上相同的種子。給其中一部分播放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而另一部分什麼音樂也不播放。最後發現,「聽」過樂曲的籽苗比其他未「聽」樂曲的籽苗提前兩個星期萌發,而且前者的莖幹要粗壯得多。史密斯很出乎意料,後來他繼續對一片雜交玉米試驗地播放古典樂曲,一直從播種到收穫都未間斷。結果又驚奇的發現,這塊試驗地比同樣大小的未「聽」過音樂的試驗地,多收了 700多公斤玉米。他還驚喜地發現,「聽」音樂長大的玉米長得更快,顆粒大小勻稱,並且成熟得更早。

美國史丹佛大學也曾做過一個實驗:讓植物聆聽不同的音樂,聽古典樂的那一組,植物生長得相當茂盛,而且神奇的是,植物會朝著音樂來源的方向生長,植物以60度角的姿態傾向於音樂來源的方向。

十多年前,位於義大利西北部的塔斯卡尼(Tuscany)有一座名為法拉奇娜天堂(Paradisa di Fracina)的葡萄園。葡萄園主人名叫奇紐齊(Carlo Cignozzi),他原本是律師,剛剛轉行種葡萄,沒有什麼經驗。熱愛音樂的奇紐齊發現他演奏的手風琴曲能夠讓葡萄樹長得更快,於是便長期在園內播放古典音樂,結果發現這些「聽」音樂長大的葡萄樹果實豐碩、顆粒大、蟲害少。

給葡萄聽音樂,剛開始時,一些當地人認為奇紐齊的腦筋有問題。但奇紐齊堅持了三年,天天給葡萄樹聽古典音樂。三年後他種的葡萄樹都結果了,結出的果實又大又好,所釀出的酒,比當地最有經驗的釀酒老手釀出的味道都要好,於是才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古典音樂讓奇紐齊種出大又好的葡萄的消息很快傳開了。聽到這消息,弗羅倫斯大學(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研究人員便從2006年開始在這個二十四英畝的莊園進行調查,以了解音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該大學的曼庫索教授表示,目前尚沒有定論,但聽音樂的葡萄樹或盆栽確實都長得比較高,而不聽音樂的長得慢;並且聽音樂的葡萄樹葉子的覆蓋面確實比不聽音樂的要大。

隨著音樂對植物的這些神奇影響的傳播,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流言終結者》節目,在2004年也做了為期兩個月的實驗,以證明與植物交流或播放音樂利於植物生長是否是謠言。

他們製造了7個條件相同的溫室種植豌豆,有的播放音樂,有的與植物交流,有的什麼聲音也沒有。兩個月後,他們發現所有播放音樂溫室的豌豆確實比其它溫室的豌豆都長得好,最後得出結論:對植物交流或播放音樂有利於植物生長,是有可能的。

隨著這些神奇事例的傳播,近些年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給植物聽古典音樂」的熱潮,很多綠色生態農場紛紛建立,大量種植栽培戶紛紛效仿給植物聽古典音樂,也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如日本兵庫縣的豐崗中央蔬菜市場給香蕉聽莫扎特的音樂,結果開發出一種更香甜的「莫扎特香蕉」,並得到大家的認可。試吃者都表示「莫扎特香蕉」又甜又好吃,而且顏色很漂亮……

● 音樂與動物相逢,解開「對牛彈琴」的千年誤解

在中國有一句耳熟能詳的成語,叫做「對牛彈琴」,源自東漢牟融為說服別人而講的一個故事。牛真的對高雅的音樂沒有任何反應嗎?早在戰國時期的荀子,就在他的《勸學篇》中記載道:「從前瓠巴在水邊彈瑟,潛伏在水中的魚都游出來聆聽;伯牙在野外彈琴,正在吃草的馬群都抬起頭來靜靜聆聽。」[1]這與牟融講的完全不同。

事實證明,不光音樂對植物成長有著神奇的效果,對動物也有同樣的效果。

現在世界各地都紛紛興起在養殖場、農場給雞、牛、豬等家禽家畜聽古典音樂的風潮,這已不是什麼新聞了。經過試驗發現,在養殖場播放輕快和諧的古典音樂,可刺激乳牛多產奶,而且產出的奶更健康、口感更好;還可以刺激母雞多生蛋;可以讓豬與牛等更健康,肉質更鮮嫩……而且還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使目前許多飯店、農場都在紛紛推出聽古典音樂長大的豬肉、牛肉、蛋類、糧食、蔬菜、水果等生態食品,價格相對昂貴,但口感與健康質量等確實比其它同類食品要好得多,這些都得到了消費者的檢驗與認可。

● 偶然的一次實驗,掀起了「莫扎特效應」熱潮

1993年,英國著名的《自然》期刊刊登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弗朗西斯·h·勞舍爾和她的同事們的一項重大研究發現:聽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大師所創作的音樂可以增強大學生三維空間分析能力。從此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莫扎特效應」熱潮,導致莫扎特等古典音樂大師的CD唱片銷售量直線上升,經久不衰。

比如現在世界範圍內正在流行的「音樂養身」與「胎教」。現在很多母親都會在懷孕期間靜心聆聽古典音樂,相信這樣出生的嬰兒更健康、聰明、漂亮,性格更陽光。

● 直面高雅的音樂,再強悍的法律都顯得蒼白無力

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視禮樂教化,禮樂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共匪亂華之前,幾千年來,不管朝代如何輪換,風雲如何突變,禮樂治世的地位從沒人撼動過。可見禮樂對人心的教化力量,以及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聆聽高雅的音樂,可以使人內心平和,安撫人的心靈;可以提升人的氣質,使人變得優雅;可以歸正人的道德,端正人的品行。

據多家報紙報導,紐西蘭的第三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的城市購物中心(City Mall)和附近區域原本是犯罪事件高發區,頗讓當地商家、居民和警方頭痛。自從2009年6月,購物中心開始全天播放莫扎特等18世紀音樂家的作品以來,發現對減少暴力等犯罪事件有著驚人的效果。

據統計,2008年10月該區犯罪事件多達一週77起,到2010年10月劇減為一週2起。2008年的吸毒、酗酒相關鬧事案有16件,2010年一件都沒有發生。

基督城市中心商業協會經理朗斯戴爾表示,「民眾現在會停坐在這一區域,因為他們更有安全感了」。警方也同意古典樂改變了購物中心和附近區域的環境。由於效果顯著,除了這家購物中心,現在附近許多商家都播放古典音樂。而且除了基督城,紐西蘭的奧克蘭也在採用這一措施了。[2]

● 曲終病不見,來去五音中

中醫的診斷手段有望、聞、問、切四種。其中聞排在第二位,是指不用見人,只聽人的說話聲音,辨別其發出的五音變化,來對應推斷其身體經絡、五臟六腑等的運行狀態,從而斷定病因,達到診病如神的效果。與此相比,什麼懸絲診脈等都是小兒科了。

幾千年前,在中國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論述了音樂治病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中記載:「人體五臟對應五音,六腑對應六律。六律又分為六陰律與六陽律,合稱為十二律呂,分別對應十二月、十二時辰、十二節(二十四節氣)、大地的十二條水經與人體十二經脈。」[3]

《黃帝內經》中還將五音分別對應於五臟、五行以及人的五種情緒。[4]可根據五音診斷病情,並且可以將五音調配成和諧的音樂,來對應調整人體五臟六腑的平衡,暢通人體的經絡循環,從而使身體回歸到和諧自然的狀態,達到治病與養生的目地。

因此元代名醫朱震亨也說道:「樂者,亦為藥也。」

不光中醫,近代興起於西方的「音樂療法」也已經流行於世界。

近代西方最先較系統介紹音樂治療疾病的著作是英國R·布朗的《音樂醫學》。另外奧地利醫生P·利希滕塔爾所著的《音樂醫學》更詳細地介紹了19世紀初在這方面的探索成果。19世紀中葉,音樂療法曾在歐洲一度風行,大規模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初用於治療傷病員的精神疾病,由於發現其效果明顯而被迅速推廣。

1944年和1946年,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大學先後建立了專門的音樂治療課程來訓練專業音樂治療師。1950年,美國率先成立了音樂療法協會(NAMT)標誌著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由此誕生了。至今為止,音樂療法已風靡全球,大量醫院、康復中心都在採用此療法,收到了顯著效果。

這些神奇的事例,雖然目前科學還解釋不通,但使人類重新在樂中發現了來自遠古的神的蹤跡。說明了「樂」中確實蘊含著不為人知的神奇力量,也印證前面所記載的那些遠古時期「樂」的神跡是值得相信的。

(待續)

[1] 《荀子‧勸學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2] 台灣《聯合報》2010年11月9日曾報導,還有其它報紙報導,不列舉。

[3] 《靈樞·經別》:「內有五藏,以應五音……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

[4] 《黃帝內經》: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征,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

樂舞仙蹤之四:人神之際 中西和弦

樂舞仙蹤之四:人神之際 中西和弦 wenyi 周四, 07/13/2017 - 02:05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3日】

關於樂,西方也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在《荷馬史詩》中,海妖塞壬(Sirens)有著迷人的歌喉,凡是聽到她歌聲的,無不神魂顛倒、心智迷亂,最後都被這魔力的聲音所引誘觸礁而亡。雖然如此,卻仍是一批批人相繼赴死,欲罷不能。

參加完特洛伊戰爭勝利返航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在海上途經塞壬出沒之處,因得到女神喀耳斯的忠告,便提前命令手下用蠟堵住雙耳,卻把自己緊緊綁在桅杆之上,只為親耳一賞塞壬的魔幻之聲。不久便駛入了塞壬的海域,奧德修斯聽到了迷人的歌聲,不能自己,便絕望地掙扎著要掙開繩索,並向隨從叫喊著命令他們將船駛向妖島,但沒人理他。海員們駕駛船隻一直向前,直到最後再也聽不到歌聲,才解開奧德修斯的繩索,而平安脫險。

能夠平安通過塞壬地盤的還有阿波羅與繆斯女神的兒子俄耳浦斯(Orpheus),他是唯一用琴聲打敗塞壬歌聲的人。他生來便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在他還很小的時候,阿波羅便教會他彈琴並把自己的寶琴送給他。傳說俄耳浦斯的琴聲能使猛獸俯首,頑石點頭。他在尋找金毛羊的征途中,也經過了塞壬海妖的地盤,那充滿魔力的嗓音再次穿越而來。船上的英雄們瞬間都迷失了心智,忘記了划槳,也忘切了一切,只願永遠留在女妖的身邊。於是俄耳浦斯正襟危坐,手撫仙琴,一曲天籟穿透雲霄,壓住了女妖們的淫靡之聲。船員們的心智紛紛被喚醒,於是英雄們重新振作了起來,一起奮力划槳,離開了妖島,海妖們羞憤不已,投海自盡。

後來為救美麗的妻子優麗迪斯(Eurydice),他又隻身進入冥界,一路行走,一路彈唱,動人的琴聲感化了一路的亡靈與冥神,紛紛為他開路放行。最終連冷酷無情的冥王哈得斯(Hades)和冥後珀爾塞福涅(Persephone)都被感動,破了戒律,允諾優麗迪斯復活再生,但告誡俄耳浦斯在離開冥界前絕不能回頭。就在俄耳浦斯踏出冥界的最後一步,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愛妻,使得前功盡棄,抱憾至死。死後他的寶琴成為夜空中的天琴座。

還有宙斯的兒子安菲翁(Amphion),他的琴聲同樣能讓樹木岩石為之感動。他彈奏起七弦琴,琴聲讓頑石感靈,而紛紛環繞他的周圍建起了一座城池,這就是後來的忒拜城……這些都是來自古希臘的關於樂的傳說。

到了公元前6 世紀,一位傳奇的人物降生於古希臘的薩摩斯島。他就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以及音樂理論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他是首位揭示音樂與數學之間神秘關係的人,被稱為「音樂之父」、「數學之父」、「幾何學之父」,也是古代天文學的奠基者,他開創了影響整個西方乃至世界的「畢達哥拉斯學派」。

在歷史的傳說中,畢達哥拉斯是介於人與神之間的神奇人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既有人,又有神,也還有象畢達哥拉斯這樣的生物。」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裡德(Heraclides of Pontus)講:畢達哥拉斯常常講,他原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赫耳墨斯(Hermes)的兒子埃塔利德斯(Aethalides)。赫爾墨斯允許他可以選擇除不朽之外的任何能力,於是他選擇無論是生前或者死後都保留自己所經歷的記憶,不隨著輪迴而抹去。於是他先後轉生了五次,第二世轉生為歐福爾布斯(Euphorbus),參與了特洛伊戰爭,死後還遊歷了冥界,進入了眾多的植物與動物中;第三世轉生為赫爾墨提姆斯(Hermotimus);第四世轉生為裴魯斯(Pyrrhus);第五世才轉生為畢達哥拉斯。他每次轉生都記得生生世世所經歷的點點滴滴,甚至保留著人類之外的記憶,這些都成就了畢達哥拉斯這一世所具備的超凡智慧。

一天,畢達哥拉斯路過一家鐵匠鋪,聽見鐵錘敲打鐵砧的聲音,覺得非常悅耳好聽,從而辨別出四度、五度、八度這三種最和諧音。他猜想聲音的不同可能是由於鐵錘的重量不同造成的,就稱了各個鐵錘的重量,並回家將琴弦的長短按照這個比例關係排列,重複了這一試驗,發現不同音階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數量比例關係,得出八度音、五度音和四度音的比例分別為2:1,3:2,4:3,因此確立了音程的數學原理學說。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本質都是數,美(和諧)是理想的數的關係,因而音樂之美是由數的和諧所決定的。

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認為地球是球體,並將宇宙稱為Cosmos(秩序)的人,認為整個宇宙是數及其關係的和諧體系。宇宙的秩序在於天體的和諧運動,星球的大小、軌跡的長短、運轉的快慢、距離的遠近等,譜成了一曲永恆而和諧的「天體音樂」。音樂的奧秘在於對天體所呈現的和諧之數的模仿,反映出宇宙的和諧法則。畢達哥拉斯將音樂、數與天文學三者合而為一,創立出「天體音樂」(Musica universalis) 的哲學思想,認為天體音樂是一種永恆和諧的音樂,而人間音樂只是模仿天體音樂。

畢達哥拉斯自稱只有他自己才能聽到並理解天體音樂,並用一種神秘的方法,使自己沉浸在宇宙的和諧音樂之中。

在此,讓我們跨越時空,跳回東方遙遠的史前時期:

女媧氏效法宇宙間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與之對應相合,創作出《充樂》之樂。樂舞譜成後,化物無聲,使天下萬物同歸於大道、變得和諧有序。

此時再看,是不是有了不同的體會?二者交相輝映,東西方文明在神性與天道的高度,完美和弦,共成天籟。

最初的樂,基本都是對自然宇宙的效法。如女媧效法宇宙作《充樂》,堯帝效仿大自然,創作《大章》……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是人類智慧獲取的過程與源泉所在。

在這裡,自然宇宙的法則作為一種最完美的理想模型而被一切效法,成為美的標準,成為人類智慧與能力的源泉。

自古以來人類都相信,我們是神造的,自然宇宙也都是神造的,一切都來源於神。神在他們所創造的一切之中,無所不在,他們化育萬物,同自然宇宙一體,在冥冥中主宰著整個宇宙世界的運行。

道家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道所造就的,道是建立宇宙萬物的法則與永恆不變的規律,而道又來源於神的智慧。

樂效法自然宇宙的法則,即是效法創造萬物的道,效法神的智慧,所以便帶有神的力量與痕跡,能夠在萬物之底歸正萬物,使一切同化大道、和諧而有序。

在東方傳說中,人類文明之始,神曾下世轉生為聖人,將智慧帶給人類,傳授給人類文化,呵護著人類走過蠻荒進入文明。樂就這樣產生了,高深莫測的中華文明也是這樣產生的,所以被稱為神傳文化。

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等,都是神下世的聖人,他們曾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存在,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神跡,給中華民族留下高深莫測的智慧。

而在西方亦是如此,在古希臘神話中,人類的文明都由神所創造與掌管。比如文藝由阿波羅神主管,阿波羅下轄九位繆斯(Muse)女神分管音樂、歷史、詩歌、戲劇、舞蹈等。因而英語中的音樂(music)源自於古希臘語的音樂(mousike),意為「繆斯女神的藝術」。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大地上神與人同在,留下了許多神跡,留下了太多的難解之迷,並將這些都隱藏在他們給人類留下的文化之中,讓人類在某個時刻迷失了以後,能夠發現他們留下的蹤跡,從而喚醒人類初始的記憶,重新回歸神的懷抱。

(待續)

樂舞仙蹤之五:歌舞未竟 三軍解甲

樂舞仙蹤之五:歌舞未竟 三軍解甲 wenyi 周五, 07/14/2017 - 12:08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4日】

最初的樂根本不是用來給人娛樂的,而是用來調節自然,歸正天地萬物秩序的,其效法超自然的神的智慧,以完美的天道法則為標準,能安撫萬物,使一切回歸大道,和諧而有序。因此,早期的樂是當時社會最重要的教化人心的工具。

樂對人心的教化作用從它誕生的那一天就具備了,在歷史的發展中也一直延續著這個作用,只是越到後面表現得越隱蔽、微弱,而樂的娛樂作用等反而起了主導。尤其到了近代後,這種教化作用幾乎完全被破壞,慢慢成了敗壞人心道德、放縱情慾的工具。

早期的樂除了教化人心,歸正萬物秩序等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信息傳播與政令推行的工具。

古話說「四門貼告示,總有不識字的」,以文字傳播信息、發布政令這是文字在民間普及以後的事。雖然文字在黃帝時就已經有了,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觸到文字,更不可能識字。在春秋時期開始建立民間私學之前,那時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識字,士以下的普通百姓是不能讀書識字的。在商朝更是如此,商代連一般的貴族都不會識字,只有極少數與文字打交道的史官、巫覡或高級的貴族才能識字,普通百姓根本接觸不到文字。再往前推,能識字的就更少更少了。

所以那時候信息傳播、政令發布的主要途徑根本不靠文字。比如舜在位時,曾將五種刑法以圖畫的形式畫在日用器物上用來傳播法律,這是其中傳播的一種方式,但也不是最主要方式。那時傳播信息、推行教化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樂,這是樂早期發展出來的一個重要作用。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君王經常會派人到民間去採集民樂,後來稱之為「採風」。象《詩經》中的《國風》部分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採風」一詞也是這麼來的,還有漢朝樂府等也是如此。君王派人深入民間「採風」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主要是用來了解民風民俗的變遷、傾聽百姓的心聲、了解百姓的生活與民間疾苦,以對照發現自己施政的得失。[1]

樂在那時,是君王向天下發布推行教化,以及了解社會風氣、傾聽民聲的重要渠道。君王將對天下的教化譜成樂舞,然後推行傳播於天下,天下百姓在載歌載舞間同化君王的教化,潤物無聲。

在兵法中,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孫子在這裡指的是用謀略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如果連謀略都不屑使用,只是歌舞之間便令兵將解甲、遠夷臣服,這又是何等的境界?

在五帝時期,三苗部族時常作亂,破壞社會秩序,不服從統治,這一直是令當時社會頭痛的問題。三苗源於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被黃帝打敗斬殺後,其殘部發展出後來的三苗族,其民風彪悍、野蠻善戰、喜歡作亂、難以馴服。

《尚書》中記載:舜帝時,三苗又不服從統治而再次作亂,舜便派禹帶兵征伐。討伐了一個月後,三苗仍然不服,禹也無法征服三苗。於是禹便聽從伯益的建議,停用武力,班師還朝。退兵回來後,舜帝便大力施行教化,令人手執羽毛、盾牌,在皇宮的東西兩階之間大演樂舞,以示天下。教化很快通過樂舞傳播開了,也傳到了三苗那裡。七十天後,三苗被感化,前來歸順,表示臣服。[2]

不光歌舞可以屈人之兵,古人在殘酷的戰爭之中,在衝鋒陷陣之時,亦能歌舞而戰,這在今天看來,是何等的浪漫主義情懷。

據史書記載:武王伐紂決戰朝歌之野時,僅率領兵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衝鋒三千人,而紂王的軍隊是七十萬人,眾寡懸殊。

就在兩軍交鋒之時,鼓聲震天,武王軍隊踩著鼓點的節奏,歌舞大作,前頭唱歌后面跳舞,迎向紂王大軍,「歌舞以凌殷人」。面臨如此陣容,商朝大軍不知作何感想,史書記載他們臨陣倒戈,帶領武王軍隊進攻朝歌,使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擊敗了強大的商朝,成為天下共主。[3]這件事在《華陽國志》與《白虎通》中都有記載。

(待續)

[1] 《春秋公羊傳》:「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求詩。」「故王者不出戶牖,盡知天下所苦。」

《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 《尚書·大禹謨》:三旬,苗民逆命……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3] 《華陽國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白虎通·禮樂》記載:「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後,民人大喜」

樂舞仙蹤之六:有樂幾變 感天降神

樂舞仙蹤之六:有樂幾變 感天降神 wenyi 周六, 07/15/2017 - 02:20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5日】

早期的樂因為效法天地神靈的智慧,能夠通神,所以主要也用作祭祀與溝通天地神靈的工具。

比如六代樂舞都是用來祭祀的,不同的時間與場合使用不同的樂舞,祭祀不同的對像。

《周禮》記載說:在祭祀時演奏六代樂舞,演奏一遍,就感召來了鳥類和川澤之神;演奏兩遍,就感召來了短毛的獸類和山林之神;演奏三遍,就感召來了魚類和丘陵之神;演奏四遍,就感召來了長有細毛的動物和水邊之神;演奏五遍,就感召來了有甲殼的動物和土神;演奏六遍,就感召來了麟鳳龜龍和天神。[1]

又記載:以夾鐘律為宮音,使用雷鼓雷鞀,使用獨生的竹子製成的管樂器,使用雲和山上的良木製成的琴瑟,跳起《雲門》之舞,冬至那一天,在都城南郊的圜丘一齊演奏起來,在演奏到六遍時,天神就會紛紛降臨,這時就可以向天神行使祭禮了。[2]

同樣,在演奏《咸池》祭地時,演奏到第八遍時,會召來地神現身。[3]

據此記載,在周朝早期祭祀時,演奏樂舞確實能夠感召神靈降世,親身接受祭祀,這也是早期樂舞能夠通神的力量所致。樂舞因為可以通神、降神,在當時便大量用於祭祀,於是便發展出了巫舞。

上古時期的「巫」,可不是現代人心中的那些巫婆神漢的概念。現代人所認為的「巫」,是處於社會底層的那些裝神弄鬼的,從事邪門歪道職業的人。上古時期的「巫」可不是這樣,他們社會地位非常高,受人敬仰,很多同時又是部落的首領。上古的巫大多都具有神通,具有超凡的能力與智慧,能夠通神,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在部族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國語》中記載:遠古時只有精神專注、聰明智慧、光明聖潔、純潔高尚的人,神明才會降在他身上,使他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這樣的人男的稱為覡,女的叫做巫。[4]

上古人類與天地神靈溝通的儀式,基本是通過巫進行的;而巫往往是通過樂舞這個載體來達到與天地神靈溝通與降神目地的。

從商朝留下的甲骨文中,關於巫舞的記載很頻繁,尤其在祭祀和求雨時,巫舞幾乎是不可少的。如:「庚寅卜,辛卯隸舞,雨。壬辰隸舞,雨。庚演卜,癸巳隸舞,雨。庚寅卜,甲午隸舞,雨。」[5]

這裡所記載的「隸(dài)舞」又稱為「盤隸」,是上古求雨時跳的一種巫舞。古時候凡大旱必定會舉行「雩祭」來求雨,「雩」是古時候求雨的一種祭祀。隸舞是雩祭時所跳的巫舞,一般舞蹈者是由巫擔當的,有時帝王會親自擔當舞者的角色。如:「王乍盤隸」[6]、「戊子貞,王其羽舞,吉」[7]等,是商王親自跳「隸舞」和「羽舞」的記錄。

關於商王求雨,最早源於商朝開國帝王商湯,在歷史上有著名的「湯禱桑林」的典故。

綜合《淮南子》、《呂氏春秋》、《尸子》等眾多古籍都記載:商湯推翻了夏桀,即位之初,天下連續五年大旱,顆粒無收。湯命史官在郊外燃燒柴薪,以牛羊豬作為犧牲,祭祀上帝,乞求降雨。湯在祈禱時引咎自責,列舉了六條自己可能犯的錯誤,哀求上帝賜福降雨,但毫無效果。大旱延續到第七年時,民不聊生,湯又在桑林這個地方設壇,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後說,要用活人作犧牲祭祀,上帝才肯降雨。湯說:祈雨本來就是為民,豈可因此而害民?便決定用自己充當犧牲。他剪去頭髮指甲,沐浴潔身,再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如果萬民有罪,都降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為我一人的無能而傷害了百姓的性命。」禱告完畢便坐到柴堆上,正當巫祝要點燃柴薪時,大雨驟然而降,連綿幾千裡地,百姓一片歡騰,作歌作舞頌揚湯的大德,這便是《桑林》之樂的由來。[8]

《桑林》之樂到了周朝時,仍然十分流行。莊子在描述庖丁解牛時,曾說皰丁的刀法、動作、節奏等,完全合乎《桑林》樂舞,將《桑林》之樂用在了解牛上,真是將樂舞用活用神了。不光是皰丁如此,那個時代好像人人都這樣。

《禮記·玉藻》中說:「古時候君子必須要佩戴玉佩。右邊玉佩碰撞發出的聲音應該是徵音與角音,左邊發出的是宮音與羽音,這樣左右兩邊的玉佩在行走時就能發出音樂之聲了。快走時要符合《采薺》之樂,慢行時要符合《肆夏》之樂。返身時所走的路線要符合規,呈圓形;轉彎時所走的路線要符合矩,呈直角形。前進時,要將身體略俯,像作揖一樣;退後時要微微仰起身子,這樣,玉佩就會隨著人體姿態的變化而發出和諧的樂聲了。君子乘車的時候,能聽到車上的鑾鈴、和鈴的聲音,步行的時候,應聽到身上玉佩奏鳴的聲音,因此一切邪念就不會進入君子的心中了。」[9]

《周禮·大司樂》記載:天子慢走時要合乎《肆夏》的節奏,快走時要合乎《采薺》的節奏,乘車出行時也是這樣。向後轉、左右拐彎、下拜行禮等,都要合乎鐘鼓的節拍。[10]

看到這些記載,會讓現代人費解:這是一個對樂如何痴迷的社會啊!但這就是我們高貴而又典雅的先祖們的真實生活寫照啊。

周朝的貴族子弟從13歲開始就要學習「六小舞」,15歲要學「象舞」,20歲要學習「六代舞」,這些舞不學會都無法踏入社會。

那個時期,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時時都沉浸在樂中,處處都離不了樂,整個社會和國家都形成了一個由樂所構成的奇妙氛圍,一個樂的世界。

(待續)

 

[1] 《周禮·大司樂》: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祇。再變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祇,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祇,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祇,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祇,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2] 《周禮·大司樂》:圜鍾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鞀,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3] 《周禮·大司樂》:函鍾為宮,大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鞀,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

[4] 《國語》: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5] 見《殷墟文字甲編》3069

[6] 見《殷墟書契前編》4.16.6

[7] 見《殷墟書契前編》60.20.4

[8] 《淮南子・主術訓》:商史紀,成湯時歲久大旱。太史占之,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以請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身嬰白茅,以為犧牲,禱於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歟?民失職歟?宮室崇歟?女謁盛歟?包苴行歟?讒夫昌歟?」言未已,大雨方數千裡。

《管子·輕重篇》:「湯七年旱,民有無糧賣子者。」

《漢書·食貨志》:「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

《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發櫪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傳也。

《尸子》記載:「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於桑林。」

[9]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近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聞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10] 《周禮·大司樂》: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車亦如之。環拜以鐘鼓為節。

樂舞仙蹤之七:巫風時興 神跡漸沒

樂舞仙蹤之七:巫風時興 神跡漸沒 wenyi 周日, 07/16/2017 - 02:20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6日】

早期樂舞之所以具備如此大的能量,能直接通神,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時人類思想純淨,心誠意善,沒有什麼慾望和執著,單純而簡單,所以能將樂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慢慢地,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慾望變得越來越大,心靈不再簡單純潔,社會人心也開始變得複雜而污濁。於是人們開始追求肉慾享受,在物質利益中追逐,精神的能量越來越弱,離神越來越遠,背離自然與大道,神便逐漸隱沒了蹤跡。

《尚書·伊訓》中記載:伊尹訓導太甲,說先王商湯曾警戒官員「敢有一天到晚在宮中跳舞、在室內縱情歌唱的,叫作巫風……國君沾染了巫風,國家必亡。」。[1]

這個記載說明,早期的樂已由教化百姓、感天通神等功用,慢慢演變出供人娛樂享受等功用,當樂完全淪為人類縱情娛樂的工具時,就會形成一種邪淫的風氣,這個風氣被稱為「巫風」,它敗壞了國家風氣,墮落了社會道德。

《管子·輕重甲》載:「從前夏桀時,宮中養有女樂三萬人,每天清晨高歌於端門,舞樂之聲,大路上都聽得見,她們無不穿著奢華的衣服。」[2]

可見,在夏朝末期「巫風」就已經興起了。當樂舞墮落成給人類縱情享樂的工具時,它那通神的能力就在歷史中慢慢消失,其背後神奇的能量也越來越微弱。

《樂記》是我國現存最早、影響最大的音樂論著,收錄於《禮記》之中,成為儒家經典。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收錄,但有微小差異,名為《樂書》。

《樂記》中說:「樂的作用是用來歸正人心的[3],無論多麼隆重的樂,都不是為給人極盡聲情享受的;無論多麼盛大的食饗之禮,都不是給人窮盡味欲的。舉例來說,演奏《清廟》之樂所用的瑟,上面是紅色絲弦,下邊是稀疏的孔,一個人唱,三個人和,其目的顯然不在於追求動聽,但是內涵深遠。又如大饗之禮,以水代替酒,盤子裡放的是生肉生魚,肉汁也不加任何調料,其目的顯然也不在於追求好吃,但意義重大。由此看來,古聖先王制禮作樂,其目的並不是要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為了教化人民清心寡欲,回歸自然大道。[4]」

「人的天性是恬靜安寧的,後天受到外物的誘惑而躁動不安份,這是人的本性受到引誘而產生了慾望。人在感知外物的過程中,會產生喜好或厭惡兩種情緒。如果人的好惡不從內心得到節制,而外物又不斷的誘惑人,此時不加反省,人的天性就會慢慢喪失。外界事物的誘惑是無窮盡的,而人心又不加以節制,那物質就會把人心征服。人心被物質征服,就會滅絕天性,放縱人慾。人到了這一步時,就會產生忤逆作亂、欺詐虛偽之心,就會幹出淫亂放蕩之事。以致於強者欺凌弱者,人多的暴虐人少的,聰明人欺騙老實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使有病的人得不到照顧,孤兒寡老無人撫養,這是大亂之道啊![5]」

「樂是讓人快樂的。但是君子獲得的快樂是因為用樂同化了大道,小人獲得的快樂是用樂來滿足了人慾。用天道來節制私慾,則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而不迷亂;放縱私慾而遠離天道,就會迷失心智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6]」

「聽奸邪的聲音,人身上的邪亂之氣就會被喚起,邪氣成了氣候,淫樂就會成為時尚。聽純正的聲音,人身上的正氣就會與之呼應,正氣成了氣候,和樂就會盛行……」[7]

以上是《樂記》中的論述,根據這個標準,現代人類所流行的音樂、舞蹈基本大都屬於「淫樂」的範圍,起敗壞社會道德的作用,所以神跡全無。另外,《樂書》中還記載著這麼一個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一次衛靈公到晉國去拜訪晉平公,晚上時,他們住在濮水邊的上等客舍中。半夜時分,衛靈公突然聽到彈琴的聲音,就問身邊的人有沒有聽到,身邊人都說什麼也聽不到。衛靈公便召來師涓說:「我聽到琴聲,但問身邊的人都說沒有聽到,這看來好像是鬼神的聲音,我將聽到的聲音向你講述一遍,你記下來。」於是衛靈公一邊敘述,師涓一邊拿著琴按照衛靈公的描述記錄,到了天亮後才記錄完畢。記錄完畢後,師涓又練習了一天,練習好了他們才一起去見晉平公。

到了晉國後,晉平公設酒宴款待他們。酒喝得正歡暢的時候,衛靈公便請求把路上聽來的曲子彈給晉平公聽,以助興。晉平公很高興,就令師涓坐在師曠的身邊彈奏。師涓是衛靈公的樂師,而師曠是晉平公的樂師。師涓的曲子還沒彈完,師曠便趕緊制止他說:「這是亡國的聲音啊,不能再彈了!」

晉平公就問師曠為什麼這麼說。師曠說:「這首琴曲是師延以前為商紂王創作的,武王伐紂後,師延逃到東邊,最後跳進了濮水之中,這首曲子肯定是從濮水上聽來的,誰先聽到這琴曲國家就會衰敗。」但晉平公不在乎,還是讓師涓將它彈完了。

聽完後,晉平公意猶未盡,便問師曠:「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比這曲子更悲傷的音樂了吧?」師曠說:「有」。晉平公問師曠能不能彈奏出來聽聽。師曠說:「您的德行不夠,不可以聽這曲子。」晉平公還是堅持讓師曠彈奏,師曠沒辦法就彈了起來。剛彈奏完一段後,就有16隻仙鶴從天邊飛來,聚集在廊門前;再彈第二段時,這些仙鶴就伸長脖子鳴叫起來,還拍著翅膀隨著琴聲起舞。

平公大喜,起身為師曠祝酒,然後又問師曠:「應該沒有比剛才這曲子更悲傷的音樂了吧?」師曠說:「有,過去黃帝召集鬼神時彈奏的曲子《清角》,比這更悲傷,但您的德行太薄,不配聽到此曲,否則將會引來敗亡的災禍。」晉平公說:「我這一大把年紀了,還在乎敗亡嗎?我就喜好音樂,但願能夠聽到它。」師曠沒有辦法,就再次彈奏起來。彈完第一段,就有白雲從西北方的天空中湧起;再彈第二段時,狂風暴雨便撲天蓋地而來,將廊上的瓦片都刮飛了,左右的人都嚇得四散奔逃,平公也害怕得趴在廊屋中。接著,晉國便大旱了三年,寸草不生。

《王子年拾遺記》中還記載了師延的故事:師延是商朝的樂師,但這個人神秘莫測,沒有人了解他。他當過黃帝時的樂官,也在夏朝做過樂官,能從各國的樂聲中預測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夏朝末年時,他預測到夏朝要滅亡,商朝要興盛,就抱著樂器投奔商湯。然而到紂王時,由於紂王沉淫聲色,便將師延囚禁在陰宮中,準備動用炮烙之刑。師延在陰宮中彈奏起高雅的音樂,看守的獄卒便厭煩地說:「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老調子,不是我們這樣的人喜歡聽的。」於是師延又彈奏起淫迷的音樂,表現長夜的歡娛,看守們都聽得心神蕩漾,迷失了心智,師延便乘機逃了出來。在逃亡的途中,師延聽說周武王要出兵伐紂,於是他在渡濮水的時候沉到水中去了。[8]

(待續)

[1] 《尚書·伊訓》:「制《官刑》,儆於有位。曰: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

[2] 《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晨噪於端門,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

[3] 《樂記》:致樂以治心

[4] 《樂記》: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5] 《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6] 《樂記》: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7] 《樂記》: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8] 《王子年拾遺記》(《太平廣記》引)

樂舞仙蹤之九:神舞九穹 韻留人間

樂舞仙蹤之九:神舞九穹 韻留人間
啟悟神傳文化的玄妙之門
wenyi 周二, 07/18/2017 - 02:05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8日】

中華樂舞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其舞蹈部分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歷史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經過了五千多年的發展與錘鍊,已發展成為一套極為完美的舞蹈體系,是其它人類舞蹈所不可超越的。它融合了中華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的宮廷舞蹈、民間舞蹈等元素,歷經各朝文化的淬鍊與沉澱,而不斷豐富完善,才成就今天的樣子。

除前面介紹過的上古樂舞以外,中國古典舞在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發展過程中,都留下過許多絕世經典。如《盤鼓舞》、《白紵舞》、《劍器舞》、《柘枝舞》、《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春鶯囀》、《綠腰》、《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觀音舞》等等,令人嘆為觀止。

但如此神奇完美的中國古典舞,在現代中國卻被破壞得面目皆非,不倫不類。如今在中國大陸根本看不到正宗的中國古典舞,他們破壞了中國古典舞歷經幾千年所形成的這套完美體系,混雜了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等等外來元素的污染,變得混雜而變異,完全失去了中國古典舞高雅、純正而平和的格調,無法讓人獲得純正中華文化之美的享受。

當今世界,個人認為唯有神韻藝術團繼承了最純正的中國古典舞,她是中國古典舞在當今唯一的正統繼承者與集大成者。所以若想欣賞最純正而無污染的中國古典舞表演,個人建議就去看看神韻藝術團的巡迴演出。

神韻藝術團於2006年在紐約成立,以復興真正的傳統文化與純正的中國古典舞為宗旨。在十年間,神韻藝術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藝術有了嶄新的認知。本人曾有幸欣賞了神韻的表演,其給人所帶來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無論是舞蹈、漢服、樂團、天幕,還是編舞、作曲以及表達的文化內涵都是無與倫比的,臻於完美。使人欣賞之時不免產生錯覺,身在人間而神在仙境。從神韻純正的演出中,我又找到了遺失數千年的神的蹤跡:

那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的純正漢服;那已經失傳的古美聲唱法,以身體特殊的共振所發出的天籟高音;那純正傳神的中國古典舞身法、身韻,時時彰顯神之韻味;那中西合璧的樂團演奏,在神性的高度完美和弦;那讓人身臨其境、全球獨創的三維動態天幕與舞蹈完美的結合,將舞者、觀眾、三維仙境合而為一,令人分不清孰真孰假,忘卻身在何處;那將人間這個大舞台濃縮到劇院小舞台上的跨時空演繹,演繹中華五千年的純正神傳文化,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神韻藝術團自成立之日起,便慢慢引起世界的矚目,成為「世界第一秀」。她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足跡幾乎踏遍世界各大國家的最高檔劇院,除中國大陸以外。因為中共的妒忌與恐懼,使得神韻藝術團至今仍無法踏足中國古典舞的發源地,這確實令人不解與遺憾。

上古那充滿神跡的樂舞,我無福享用,常恨生不逢時。但今生能有幸欣賞神韻的演出,又令我倍感慶幸。筆者實屬被神韻那充滿奇蹟的演出所深深震撼而折服,讓我見證了真正中華神傳文化的玄妙與神奇,故在文章結束之際特書一筆。話不多說,只有自己親自去看過、體驗過,才能真正明白其中滋味。

(全文完)

參考文獻:

《毛詩序》

《世本》

《呂氏春秋》

《周禮》

《史記》

《韓非子》

《春秋緯》

《尚書》

《帝王世紀》

《論語》

《荀子》

《黃帝內經》

《荷馬史詩》

《希臘神話》

《春秋公羊傳》

《漢書》

《華陽國志》

《白虎通》

《禮記》

《國語》

《殷墟文字甲編》

《殷墟書契前編》

《淮南子》

《管子》

《尸子》

《太平廣記》

《隋書》

《神仙拾遺》

《通典》

《唐語林》

樂舞仙蹤之八:審樂知政 禍福前知

樂舞仙蹤之八:審樂知政 禍福前知 wenyi 周一, 07/17/2017 - 02:05
真愚


【正見網2017年07月17日】

《樂記》中記載:「審察一個國家的音樂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政治狀態,也能從中知道該如何去治理。」[1]

「太平盛世之樂,安詳又歡樂,其國家必定政通人和;亂世之樂,充滿了哀怨與憤怒,這個國家必定倒行逆施;亡國之樂,充滿悲哀與憂思,百姓就會陷於絕望的困境。聲音之道,與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宮音代表為君王,商音代表臣下,角音為民,徵音為事,羽音為物。君、臣、民、事、物這五者不亂,就不會有不和諧的聲音。若宮音亂了,則樂聲荒亂,這個國家的君王必定驕縱無度;商音亂了,則樂聲傾軋,表示這個國家官員敗壞;角聲亂了,則樂聲憂傷,百姓必多怨憤;徵音亂了,則樂聲悲哀,國家必多事不寧;羽聲亂了,則曲調傾危,表示國家財用匱乏。若五聲全部亂了,相互侵陵,則稱為慢。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2]

由此可看出,樂還可以用來預測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旦夕禍福,這也是從樂治國的功用中分離出來的。

《神仙拾遺》與《隋書·萬寶常傳》中記載:萬寶常天生聰穎,具有音樂的天分。有一次巧遇神仙點化,傳授給他即將失傳的八音演奏法,還把歷朝歷代的音樂都教給他,並糾正了各種樂曲中的錯誤。萬寶常得到仙人的傳授,從此便精通了人間的所有音樂。

隋文帝開皇初年,命令沛國公鄭譯等人審定樂律。後來文帝召見了萬寶常,問他鄭譯修訂的音樂是否可行。寶常說那是亡國之音,旋律哀怨淫放,不是高雅正派之聲,並極力反對使用這種音樂,請求以水尺為律尺,來調正樂器聲調。萬寶常也創作新樂曲,但新樂曲典雅平淡,不被當時的人所愛好,擅長音樂的太常大都排斥詆毀它。

萬寶常曾經聽大常寺演奏的樂曲,聽完之後,流淚哭泣。人們問他為什麼哭,萬寶常說:「這樂聲淫厲而悲哀,預示著天下不久將自相殘殺,並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殺光。」當時隋朝正處於全盛時期,所有人都對萬寶常的話不以為然。不久後,到了隋煬帝大業十四年時,天下禍亂四起,終於驗證了萬寶常的預言。

《通典》記載:隋煬帝巡遊江都前,樂工王令言的兒子從宮中回到家,在戶外用琵琶彈《安公子》這首曲調。王令言聽後臉色驟變,內心驚恐,趕緊告誡兒子說:「你不要隨駕去江都了,這支曲子沒有宮聲,宮代表君主,皇上肯定回不來了。」後來隋煬帝果真在江都被殺。

《唐語林》記載:唐朝開元末年,西涼府都督進獻了新曲,唐玄宗便招待諸王欣賞。曲子結束後,大家都紛紛稱賀,唯獨唐玄宗的大哥寧王默然不語。玄宗就詢問緣故,寧王回答說:「這首曲調雖然優美,但是臣聽說,一支樂曲從宮音開始,商音結束,中間由角、徵、羽諸音組成,頭、尾都要呼應宮、商。這首樂曲開頭就離開宮調,中間也很少用徵音,而商調用得雜亂且有增強之勢。臣又聽說,五音中宮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宮調不強盛則君王勢力微弱,商調過強則臣下有作亂犯上的徵兆。事情現形在音律之中,散播在歌聲裡,而見之於人事。臣惶恐有一天會有亂臣作亂逼上之禍,陛下恐有流離之難,都預言在這首曲子中了啊!」

精通音律的玄宗皇帝聽了後沉默不語。等到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倉皇逃離長安,舉國一片混亂,才證實了寧王這知音預測的能力。

(待續)

[1] 《樂記》: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2] 《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