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 xiongxm 周六, 08/19/2017 - 18:42 【正見網2017年08月19日】
已故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吉岡佐,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生動風趣的師生故事。故事在談笑間就解開了父母教子遇到的煩惱,令人茅塞頓開。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1):媽媽說我是三天和尚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1):媽媽說我是三天和尚 wenyi 周一, 08/14/2017 - 02:05 【正見網2017年08月14日】
已故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吉岡佐,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生動風趣的師生故事。故事在談笑間就解開了父母教子遇到的煩惱,令人茅塞頓開。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孩子為何總是三分鐘熱度
很多父母都碰到過這樣的育兒煩惱,孩子一會兒說班級的誰誰去學鋼琴了,他也要去學,結果沒過幾天就厭倦了,不學了,過些日子,可能又說要參加野球(棒球)班,媽媽也一定會叮囑不能像上次那樣沒幾天就放棄,可是僅僅堅持了一個月或幾個月,又不願去了,到了第三次,孩子說要學游泳,媽媽這回可是嚴肅警告了:這次可不能再動不動就放棄了,做什麼事都沒有常性,將來一事無成,要想去,這次必須堅持下去,跟媽媽保證了,才能答應你。孩子估計是不假思索就會答應。可是結果呢,孩子還是半途而廢了。
估計不少的媽媽都經歷過這樣的煩惱,原本以為有兩次的教訓,孩子該懂得改正了,不會讓父母失望了,可是事與願違,什麼事情都不順心,罵也好,打也罷,孩子就是不隨自己的心,約好的事,保證的事,沒幾天就給你忘了,大家都覺得很無奈。要守信,要堅持等等大道理說多了,孩子還會說你在說教,根本不聽。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看完下邊的師生故事,定會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啟發。
老師,三天和尚是什麼?
其實呢,「三天和尚」是我的形像翻譯,日本原來的俗語是「三日坊主」,常用來形容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沒有常性的人,類似中國人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主要用來教育孩子,因為「坊主」一般是對小男孩的比較隨意又頗有愛意的親暱稱呼,顯得很可愛的樣子。一般提到這個詞,又會想到小和尚,所以我就用「三天和尚」暫時代替「三日坊主」,便於華人理解。
故事說的是,有一天,吉岡先生班級裡的一位小學生A君,突然跑到老師跟前,非常不解地問道:「老師,我被說成是三天和尚。媽媽說,『你這孩子,真的是三天和尚,幹啥都不行。』老師,三天和尚是甚麼意思呢?」沒想到這一問,班級的所有學生都聽見了,大家都圍過來,紛紛發表各自的理解,有一位肯定地說,是干什麼都很快就放棄的意思。
老師卻不急於回答正確答案,而是藉著生活中發生的、碰到的、大家都在實際運用的詞語,要讓正在學習的學生,懂得生活當中處處都是學問的道理,並讓他們自發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尋找答案,而非強行灌輸,同時讓孩子懂得有疑問查詞典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
於是老師明明知道答案,卻只是出主意,讓大家一起查找書架放著的詞典,這下好了,大家全都圍過來,看著老師取下詞典,一邊好奇地看著老師翻查,一邊你一言我一句地發表各自的想法。
有的說,這樣的話語,辭書裡會有嗎?有的說,辭書什麼都記載,我想肯定會寫有的,有的則緊盯著老師,期待結果,大家都很集中於這件事,期待老師最後的結論。老師終於找到了,用興奮的語調說:有有有,真的有,說的是對任何事都很容易厭倦,不能長久堅持的人。
老師話音剛落,大家都樂了,紛紛表示自己就是詞典裡說的三天和尚,不料那位被媽媽說成是三天和尚的A君,馬上肯定地大聲說道:「這麼說,我可不是三天和尚」。於是他一一說明自己的理由:雖然,學毛筆,學繪畫,學算盤,的確都很快放棄,所以媽媽這回,聽說我要學游泳,非常生氣,把我說成三天和尚,沒再允許我的要求,但是,我不是因為覺得膩了,厭倦了而放棄的,是因為去了之後,發現不合適自己,所以就打算不斷地尋找適合自己的興趣。
老師聽了,突然覺得,三天和尚也未必就是壞事。
莫給孩子下定論
我看了這個故事,突然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給孩子下結論,甚至根本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下了定論,孩子的不聽話,也許就像這個故事裡的A君,根本沒聽懂媽媽說的話是甚麼意思,有時候,我們大人覺得非常明白的道理和話語,以快速的不高興的情緒說出來,孩子也許根本沒聽懂,又或者聽而不聞,反正父母要教訓,那就聽吧,聽後也沒太放心上,結果大人總是抱怨,為何孩子總也不聽話,總也聽不懂。也許是真的沒聽懂。
這位老師的耐心和不強行下結論的做法,讓孩子各抒己見,自由討論的效果,真的很好,很容易讓孩子敞開心扉,了解孩子,也很容易讓孩子自己明白和樂於接受道理,非常值得借鑑。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耐心地守候,問題出現後,保持冷靜不要輕易責備,而是靜靜地問清楚孩子放棄的原因是什麼,了解了事情的原因,才能想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正所謂找對病因,方能藥到病除。我們的孩子其實都很聽話,非常可愛。即使真的是三天和尚,也不必太在意,孩子的成長變化,往往出人意料,只管以長遠的目光、欣賞的心態關愛和相信自己的孩子。
下一期,我們就來分享小時候看似沒指望、沒出息,長大後卻成為著名繪本作家的有趣的例子,這個孩子,也是吉岡先生教過的學生。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2):一封荷蘭的來信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2):一封荷蘭的來信 wenyi 周四, 08/17/2017 - 02:05 【正見網2017年08月17日】
已故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吉岡佐,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生動風趣的師生故事。故事在談笑間就解開了父母的煩惱,令人茅塞頓開。
有一天,吉岡老師收到一封從荷蘭寄來的信,那是一位他30多年前教過的學生,沒想到這位曾經十分靦腆害羞、凡事躲在背後、大人眼中不爭氣的學生,成了荷蘭的人氣繪本作家。老師欣慰之餘,憶起了那段難忘的往事。
這是一段讓人深受觸動的往事:假如那時,老師沒有那樣對待他,也許他的天賦,就會被埋沒。
一封荷蘭的來信
有一天,吉岡老師突然收到一封來自荷蘭的信,一看,正是自己教過的那位小學畢業後就前往荷蘭的學生,算起來,他這位學生,呆在荷蘭有30多年了。老師收到來信,自然是萬分的驚喜,更讓他深感欣慰的是,學生告訴他:自己長大後,一直在荷蘭從事兒童繪本的創作和編輯,尤其是給繪本設計封面和插圖,那是他最快樂的工作,如今,他受荷蘭出版社的委託,無論如何,對方希望他能獨自一人給荷蘭的孩子們創作有趣的繪本。
所以,他說,要把自己這件最開心的事告訴老師,要讓荷蘭的孩子們因為看到他創作的繪本而懷抱夢想的翅膀,他一定會創作出讓孩子們感到非常生動有趣的繪本。
這封來信,顯然是想向老師表明,曾經如此沒出息的自己,沒有讓當年相信和支持自己的老師失望,終於能自豪地告訴老師:我真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而且,他也要像老師那樣,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撐起孩子們的美好人生,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像當年的自己一樣,得到鼓勵和支持,懷抱屬於自己的希望和夢想。
他感慨地在信中這樣寫道:「我想起了當年跟老師一起演話劇、繪製舞台布景時的往事。」很顯然,那件往事,令他終身難忘,在自己事業蒸蒸日上的日子,他最感念的,卻是老師給他留下的那件往事。表達著對老師一直埋在心中的感激之情。
他的退縮 曾讓老師如此無奈
しげとし是這位荷蘭學生的名字,吉岡老師讀完來信,想起了學生提到的那件念念不忘的往事。
小學時的しげとし君在班級裡一直是個很老實安靜的學生,幾乎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並且很害羞靦腆,不太敢在眾人面前說話,遇到人前露面的事,總是退縮。尤其是學校每年到了各班級都要演話劇的活動期間,他更是躲在人後,從不站到舞台前參與話劇的表演,每次都只參與舞台幕後的工作。大家都拿他沒辦法。吉岡老師當年也覺得他這樣一直不敢參與舞台的表演,沒有絲毫的改變和鍛鍊,恐怕對他將來的成長不是太好,於是決定想辦法勸他參與,哪怕稍微有一點點改變,也是好的。
當時事情的出發點,就是為了適當改變他過於靦腆的性格,認為不變對他不好。沒想到老師這個認為靦腆不好的認識,跟大家一樣,潛在觀念就是沒出息的認識,反倒被學生改變,事情的結果,令人出乎意外。
老師為了讓他上台演出,故意很為難地說,「しげとし君,你看,這次話劇的演出,可能要輪換工作了,上次演出已經登台參與角色的同學,這次就換成拽幕布、錄音、布置舞台、繪製布景等幕後的工作,你上次是在幕後工作,那麼這次是不是就輪到台上演角色了?」然而,不管如何勸說,しげとし君就是不說話,不點頭,最後鐵了心一樣地說:那我給布景專門繪圖。那語氣,意思是要換也只能換幕後的。簡直沒有迴轉的餘地。老師無奈,不再勸說,只好同意他幕後的工作。
意外的決定和意外的發現
慶幸的是,吉岡老師隨後突然做了一個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決定,也許是因為看不到能改變這位固執學生的希望,反倒放下了以固有觀念要改變他的想法,轉而不但成全了學生的選擇,反倒轉變了消極無奈態度,變成了對學生的全力支持。
吉岡突然決定,既然如此,不如相信しげとし君,把所有舞台布景的繪圖事宜,全權交給他負責,讓他自由發揮。沒想到,更加意外的結果出現了,這一次的布景圖畫,畫得非常生動有趣,顯示出しげとし君驚人的藝術天賦。
しげとし君在幾十年後依然記得,念念不忘的,正是這一次話劇演出使他有機會顯露天分的往事,也許,沒有當時老師對他的信任和全力支持,而是意圖按照大人的觀念所認為的好,來不斷試圖改變他,那麼,孩童時代的他,極有可能因一直無法改變靦腆的性格而在人前被否定,成了人人眼中理所當然沒出息的孩子,天生的才能就會被埋沒。
吉岡師生證實聖人的教導
吉岡老師通過自己一生的教育實踐,一直發現孩子閃光的東西,從孩子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勸導教育工作者包括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持有謙虛包容和信任的心態,不要違背孩子的天性和特長強行灌輸和改變,很多時候,孩童純真的心智,反倒能讓大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自以為是,正所謂教學相長,實乃至理名言。
沒錯,因為即使是世界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也曾教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曾留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為師典範。這個日本師生的故事,依舊證實著聖人的教導。我們真的該秉持一顆謙虛慈愛的心,包容所有不同個性的孩子,讓他們的人生,活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特的精彩。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3):人變擴音器
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3):人變擴音器 wenyi 周五, 08/18/2017 - 02:07 【正見網2017年08月18日】
已故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吉岡佐,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生動風趣的師生故事。故事在談笑間就解開了父母的煩惱,令人茅塞頓開。
上次講的是靦腆男生小時候因為得到老師的理解和支持,長大後變成荷蘭繪本作家的故事,那麼這一次,我們來看另一位靦腆到聲如蟲鳴的女生的故事。她奇蹟般的改變,只因吉岡老師那令人忍俊不已的「擴音器」。
女兒轉校 媽媽憂心不已
也許是為了安慰天下父母那顆只要看到孩子太過「窩囊」、就會不由自主感到鬱悶不安的心,或者是擔心孩子因此被嘲笑、被班級同學欺負、被老師嫌棄批評等等顧慮之心,吉岡老師講述的這個害羞小女孩的故事,就是從女孩媽媽的擔心開始的。
根據故事的描述,這位女生叫做ふゆみ,在小學三年級的第二學期,剛開學沒幾天,她從別的學校轉入了吉岡老師所擔任的班級。
就在那一天,ふゆみ的媽媽就找到吉岡老師,一副欲言又止,十分憂心的表情說道:「老師,是關於我家孩子的一些事,很希望您能事先有所了解,不知您……」老師一聽,就明白了,鼓勵她無需顧慮,關於孩子有什麼擔心的儘管說出來。
媽媽一聽,不安的臉色立即放鬆下來,趕緊說出心裡話,「老師,我家孩子,學習方面不是太擔心,但是說話聲音太小,在家裡還好,能大聲說話,可是一到學校,說話就變得很小聲,尤其是一個人站著,在班級同學面前朗讀課文的時候,簡直就像是蟲子在叫,誰也聽不見。」
吉岡老師趕緊安慰她不必太過擔心,孩子原本就各式各樣,各有不同,有的聲大,有的聲小,非常正常,而且這個班級裡,就有不少讀書聲小的孩子,並非只有ふゆみ一個人這樣。
媽媽聽後,非常感謝老師的理解,對老師說,那樣自己就放心了。顯然,吉岡老師從媽媽的言語中意識到了可能之前發生過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於是關心地問道,ふゆみ因為聲音小,發生過什麼讓她為難的事嗎?
這一下,媽媽終於全盤托出:「一年級時,被老師反覆提醒讀書聲音太小,同學們也覺得她很奇怪,不太理解,她變得非常消沉,不過,二年級時碰到這樣一位老師,每次輪到ふゆみ朗讀時,他都會對孩子說,『ふゆみ,你讀書聲音太小,大家可能會聽不見,這樣吧,我變成ふゆみ的擴音器好了』老師說完,就站到ふゆみ的身邊,一句一句大聲地重複ふゆみ所讀的文句,ふゆみ非常地高興,我知道後,也是非常地高興,真的很高興……」
故事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恍然大悟了,媽媽擔心轉學後,孩子再度陷入消沉,害怕老師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會嫌棄和責備她,更期待新的老師能像那位甘願成為學生擴音器的老師那樣,善待自己的孩子。那麼媽媽一開始的欲言又止,總算是有了清晰的答案。
顯然媽媽很清楚,心疼孩子的父母心,儘管在情理之中。但對老師而言,的確有過分之嫌,要求老師做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很難為情,超出了正常限度,弄不好會被老師反過來勸阻媽媽不能如此溺愛孩子,要想辦法改變孩子的毛病。那麼吉岡老師會是什麼反應呢?
老師變成公用擴音器
在吉岡講述的故事中,他並未描述媽媽的心態,只道明了媽媽的原話,但是任何人看到這些話,都會心知肚明,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不敢過分要求老師但又萬分期待,終於還是忍不住吐露了這份期待。
吉岡佐一生為師,非常注重擁有謙遜的心態和修養,即使面對孩子,也從不會以無所不知、高高在上的態度待人,非常體諒父母和孩子,他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來愛護,擁有一顆善解人意的仁愛之心,所以,他的反應,不僅沒有表現出被人過分要求的厭煩,反而因為聽到孩子之前遇上這樣一位好老師而感到高興,跟著媽媽一同放下心來。也就是說,這位老師的心不在自己身上,而是都在孩子的身上,只要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