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 xiongxm 周日, 09/17/2017 - 20:40 

【正見網2017年09月17日】

中華大地,自古被稱為神州,是神靈所眷顧與演繹神傳文化的地方。在華夏先祖們代代相承至今的遠古歷史傳說中,神靈曾降臨於大地,化身為華夏民族的古聖先王,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帶領華夏先祖們跨越一度度人類文明,歷經一次次劫難,從遙遠的史前時期,走入了這次五千年文明,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一步步建立起了中華神傳文化體系。那時大地上人神同在,神跡大顯,為今天留下了許多美妙的傳說,感染著一代代炎黃子孫。

中華神傳文化即中華傳統文化,它源自於神的智慧,是與神靈相感相通的,內涵博大玄奧、高深莫測。古往今來,多少古哲先賢沉浸其中,窮盡一生都無法完全理解其內涵。中華文字作為中華神傳文化的承載與記錄者,決定了它們的內涵是能夠對應貫通的,因此若要學習中華文化,得先了解中華文字,這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否則無法體悟中華文化的玄妙真境。本文將與大家一起遨遊字裡乾坤,尋找塵封在世間最神秘而古老的文字背後的天機與神跡。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一):文字起源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一):文字起源 xiongxm 周一, 09/18/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18日】

一、文字起源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邵雍《梅花詩》

中華大地,自古被稱為神州,是神靈所眷顧與演繹神傳文化的地方。在華夏先祖們代代相承至今的遠古歷史傳說中,神靈曾降臨於大地,化身為華夏民族的古聖先王,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帶領華夏先祖們跨越一度度人類文明,歷經一次次劫難,從遙遠的史前時期,走入了這次五千年文明,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一步步建立起了中華神傳文化體系。那時大地上人神同在,神跡大顯,為今天留下了許多美妙的傳說,感染著一代代炎黃子孫。

中華神傳文化即中華傳統文化,它源自於神的智慧,是與神靈相感相通的,內涵博大玄奧、高深莫測。古往今來,多少古哲先賢沉浸其中,窮盡一生都無法完全理解其內涵。中華文字作為中華神傳文化的承載與記錄者,決定了它們的內涵是能夠對應貫通的,因此若要學習中華文化,得先了解中華文字,這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否則無法體悟中華文化的玄妙真境。本文將與大家一起遨遊字裡乾坤,尋找塵封在世間最神秘而古老的文字背後的天機與神跡。

首先我們從中華文字的誕生說起:

《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文解字》等等古籍中都記載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中華文字。」倉頡造字已成為古今公認的事實。

《淮南子》、《春秋元命苞》等古籍中說:「倉頡造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裡號哭。」[1]

《歷代名畫記》中解釋說:「倉頡造字,泄露了天地的機密,所以天上降下粟米;使精怪無法遁形,所以鬼在夜裡號哭。」[2]

看來中華文字的來頭很大,是神靈泄露給人類的天機與秘密,那中華文字背後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天機?請看後文的論述。

我們先看看倉頡是如何造出文字的:

《春秋元命苞》、《歷代名畫記》等古書中說:「倉頡生有四隻眼睛,他仰觀天象,俯察大地萬物,觀察鳥獸的花紋、足跡,從而創造了文字。」

筆者對比了一下,發現倉頡造字的記載與遠古伏羲氏造八卦的記載極其相似:

《周易•繫辭下》記載說:「古聖王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近觀自身,遠察萬物,從而創造了八卦,用來溝通神靈與描摹天地萬物的情狀。」[3]

若將這些記載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中華文字與周易八卦之間存在著某些特殊的聯繫,有著很大的淵源。

北魏名臣江式在上呈給宣武帝的《論書表》中說:「倉頡觀察伏羲八卦的卦象,與黃帝時靈龜的彩紋,以及鳥獸的痕跡,而創造了文字。」[4]

這記載中說,倉頡造字時參照了伏羲的八卦。我們再來看:

《易通卦驗》中說:「伏羲氏創作了《易》,那時沒有文字,以卦象來記事。」[5]

原來在文字造出之前,周易八卦是代替文字用來記事的,周易八卦本身就具備著文字的功用。

《易經•繫辭下》說:「伏羲氏始創八卦,用來溝通神靈與描摹天地萬物的情狀。」易經中也說八卦的作用是用來溝通天地神靈與記錄描述世間萬事萬物的,完全具備文字的功用。

《易經•繫辭上》也說:「八卦造成後,倆倆交疊,成為六十四象而成易,天下萬事都包羅進去了,沒有遺漏。」[6]

《易經•繫辭上》又說:「文字無法完全表達心中的話,而言語也不能完全表達思想與意境。難道聖人高深莫測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達出來嗎?聖人便因此而建立了六十四象,用以完全表達思想與意境。」[7]

從這裡可以看出,八卦六十四象是可用來表達思想與言論的,能夠起到文字的作用,甚至某些方面超出文字,可以表達文字所無法表達的內涵。

綜上所知,在文字造出之前,是以八卦六十四象來記事的。並且文字是參照周易的原理所創造出來的,文字與周易的機理是相通的。

所以在了解中華文字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周易八卦,不然讀不懂中華文字的真正內涵。周易八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它從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一代代傳承至今,為中華文化的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中華文化中各類神秘莫測的預測學,基本都是在周易八卦的基礎上直接發展出來的。同時它又是儒家的五經之一,奠基著儒家思想的基石。

中華文化高深莫測,周易八卦是中華文化中最難以理解的部分之一,自古便被稱為是無字的天書,幾千年來鮮有人能參透其背後真機,現代更是無人能解。本文將在個人層次上解讀一下周易八卦的機理,並結合周易八卦的機理來解讀中華文字,會儘量用最淺白的語言與事例表述出來,與大家一起窺探世上最神秘文字背後的天機。

註:

周易是史前傳下的,所以是在中華文字之前就存在的。筆者認為伏羲當初創立八卦中就已同時創立周易了,它就是六十四卦,所以文中指代六十四卦時就用了周易這個概念。

[1] 《淮南子·本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2] 《歷代名畫記》:「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3] 《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4] 《北史·江式傳》:「臣聞庖犧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古史倉頡,覽二象之文,觀鳥獸之跡,別創文字。」

[5] 《易通卦驗》曰:「宓犧方牙蒼精作《易》,無書以畫事。」(鄭玄曰:宓犧時質樸,作易以為政令而不書,但以畫其事之形像而已。)

[6] 《易•繫辭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事畢也。」

[7] 《易經•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作者原稿刊登)

 

(待續)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二):天人合一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二):天人合一 xiongxm 周三, 09/20/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0日】

二、天人合一

在了解周易八卦與中華文字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象」,不然無法體會周易與中華文字的奧秘。

在中華神傳文化的氛圍中,人與天地神靈是時時相感相通的,人間有什麼大事要發生,必先垂示於天象,徵兆於自然,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1]古人認為人體、自然、宇宙是一體貫通、全息對應的,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表述。

要更清晰的理解這一概念,得從中華歷史傳說中的宇宙誕生說起:

綜合《三五歷記》、《五運歷年紀》與《述異記》等古籍的記載,可以還原出盤古開天闢地傳說的較原始樣貌:

在極其遠古以前,我們所在的這個小宇宙還沒有誕生,那時沒有人類,也沒有天地萬物,只有一遍混沌。就像雞蛋中孕育著生命一樣,經過漫長歲月,混沌中孕育出一個巨大的生命,他就是盤古。

隨著盤古孕育而生的同時,天地萬物也誕生了。在這過程中,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混沌中分出陰陽;陰陽相生,太極運轉,生出層層天地並孕育萬物。盤古的身體每天都在生長,天地萬物與盤古一體同在,一同生長,是他巨大身體的一部分。盤古在天地間變化無窮,他在天為神,在地為聖,與天地萬物一體,冥冥中主宰著一切。經過漫長歲月,盤古身體長得無限巨大,天地宇宙也都隨著他身體的長成而開闢完成了。[2]

盤古將自己身體化為自然宇宙,我們所在的地球與無數星系都只是他身體的一部分,這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告訴人類:一顆沙子裡有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中解釋說:一日月所能照耀的世界稱為一個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相當於10億個小世界,相當於一個龐大的星系!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有這麼一個小片段,雖然只寥寥數語,卻成為整部影片的點睛伏筆,讓觀眾們印象深刻:在主人公「派」小的時候,他媽媽給他講了黑天的故事。說黑天小時候調皮,喜歡吃土,一次吃了泥土被他母親發現,便掰開他的嘴巴檢查,卻在黑天的嘴裡看到了整個宇宙……

關於黑天的故事,在印度上古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與《薄伽梵往世書》(Bhagavata Purana)、《牧童歌》( Gita Govinda)等文獻中都有記載,他是天神毗濕奴在人間的一個化身。毗濕奴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守護之神,受大地女神的請求化身下凡幫人間除去暴君,恢復人間安寧。他拔下一根黑頭髮,在凡間化生為黑天。黑天小時候很調皮,一次與牧童們鬧矛盾,牧童就跑到他養母耶輸陀那裡告狀,說黑天又趴在地上吃泥土玩。耶輸陀找到了黑天,斥責他不該吃土,黑天便辯解說他沒有吃土。耶輸陀讓黑天張開嘴巴檢查,黑天張開了他的嘴巴,耶輸陀卻呆住了。她在黑天的口中,看見了太陽、月亮與燦爛閃爍的星空,茫茫星河的光芒透過層層宇宙星雲散射出來,她在黑天的口中看到了整個宇宙!眼前之景令她震撼得瞬間失去了意識。

盤古開天地,將自己的身體化為我們人類所在的這個小宇宙,銀河系等無數龐大的星系在他體內運轉,這些情景是何曾的相似。

中國的道家與古希臘的先哲們,也都在歷史中再三告訴人類: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類身體與宇宙是對應的,只是一個在微觀,一個在宏觀。但神佛的智慧不是渺小的人類所能理解的。

現代科學也發現:若將人體無限放大,會看到我們人體是由無數細胞構成的,細胞又是由無數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的……細分下去,無窮無盡,現代科學永遠也發現不了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們還發現,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遵循行星圍繞恆星運轉的三大定律,它們的運轉和存在方式非常相似,只是一個存在於微觀世界,一個存在於宏觀世界。若將電子放大到星球這麼大,人體是不是一個巨大無際的宇宙?裡面是不是生存著無數更微觀的生命?

反過來也是如此:將我們人類所在的這個宇宙無限縮小,會看到地球與其它八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轉構成了太陽系,無數個像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構成了銀河系,銀河系又與其它大星系構成星系群,星系群再構成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團……最後無限縮小下去,可能會發現這一切只是一個更大生命體的細胞,再無限縮小下去,會不會看到盤古神的真顏?發現這一切都是盤古神的身體,我們只不過存在於他身體的一個微小粒子之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人類的智慧與認知實在太渺小、無知,所以神在兩千多年前告訴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又告訴了世人:人是沒有智慧的,人類知道自己的無知才是智慧。人類對自然宇宙永遠只能抱著一顆敬畏的心,萬萬不可妄自尊大,否則就走在了自我毀滅的路上。

中國古代的科學是直接針對人體、生命、宇宙去研究的,與現代西方科學所走的路線完全不一樣,所以用現代科學的概念、標準去衡量與理解中華神傳文化,是根本行不通的。

中國有一本非常古老而神秘的上古之書,名為《山海經》。《山海經》由山經、海經與大荒經三部分所組成,其中《山經》部分稱為《五藏山經》。五藏在古時候指五臟,即大地的五臟六腑所在。在《五藏山經》的結尾處,有一句總結的話是這樣說的:「大禹說,(我治水)所經過的天下名山共五千三百七十座,計六萬四千五十六裡長,分布在大地各方,稱其為大地的五臟,其餘無數的小山都不足以記。」[3]

在道家的內丹術中,也將人體內部視為一個宇宙,一個自然世界。古人繪製過一張《內經圖》也稱為《內景圖》,是道家修煉過程中的一張人體內視圖。圖中人體的內部有高山流水,有日月星辰與自然萬物,儼然一個世界,一個小宇宙,讓人大開眼界。這是修煉人在修煉過程中用「天目」所看到的,是人體在另外時空的一種展現。

道家將人體大腦在另外時空的機制劃分為九個區域,稱為九宮,每一宮都有神所駐守。其中最中心的一宮稱為「泥丸宮」,它統帥著整個人體,是人類元神(靈魂)所居住的地方,元神在這裡主宰著整個人體。同時「泥丸宮」又是人體修煉中的「天目」位置所在。天目分為很多層次,又稱為天眼、慧眼、佛眼、法眼等等,是人體最為神秘的第三隻眼,通過它可以穿透我們人類所在的物質世界,看到另外高層時空的存在,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景象。只有通過修煉,提升人的層次與境界,才能打通天目。凡人的天目自出生的時候起,就是封閉的,但也有少數特殊或具有使命的人,生來天目是開著的。這些人天生就能夠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景象,這種情況在歷史上與現代社會中一直都存在著。

現代醫學解剖中也發現在人類大腦「泥丸宮」的部位有一隻眼睛,發現它具備著人眼所有的組織結構,因此被稱為是「人類已退化的第三隻眼」,震動了科學界。這隻眼睛剛好與修煉界所說的「天目」相一致。

泥丸宮在道家中又稱為「崑崙」,元神駐守於泥丸,統攝人體;而《山海經》中記載,崑崙山為「帝之下都」,是天帝在凡間的都城所在,另外西王母也居於崑崙,這裡統領著大地與凡界。

道家認為,泥丸為人體百脈交匯處,天上的物質、能量通過泥丸之上的百會穴進入人體,那裡是人體的天門所在。而風水學中認為,崑崙是萬山之源、龍脈之祖。大地的龍脈都在崑崙交匯,發源於崑崙山,來自宇宙高層的能量通過崑崙山流入大地,然後通過大地龍脈,散布於整個大地,驅動著大自然的循環運行,使山川生輝,萬物生長、人傑地靈,充滿生機。

最近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們發現,黑洞不光會吞噬一切物質,而且經其「吸收消化」後,會不斷噴射出大量新物質,這與生命的消化系統何其相似。綜合這些,是不是可以知道:來自宇宙高層的能量、物質,通過黑洞的「吸收轉化」,一部分會流入銀河系等各大星系中。進入星系的能量,會通過宇宙的脈絡,流入太陽系等所有恆星系。進入太陽系的能量物質,會流入地球與各大行星,其中進入地球的能量會通過崑崙山流入大地,再通過遍布大地的龍脈散布於整個大自然中,然後流入人體與自然萬物,驅動著生命的運轉與大自然的循環……而這一切與人體的生命機制何曾相似!

現代生物學還發現:人體的每一個細胞與整個的人體都是全息對應的,人體的每個細胞中都包含著全部的人體信息,可以讀出這個人的身高、體重、相貌、健康等一切特徵,還能讀出這個人的祖先與起源。

當代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Joseph Bohm)在《整體性與隱纏序——卷展中的宇宙與意識》一書中提及了一個著名的概念,稱為「宇宙全息論」。後由諾貝爾獎得主、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G·霍夫特於1993年正式提出,並得到了雷納德·薩斯金的進一步闡述。

宇宙全息理論認為,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在潛態信息上,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信息,系統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在顯態信息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

通俗地說,一切事物都具有四維時空的全息性;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對應的關係;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其它部分,同時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

這個現代科學的尖端理論,其實早在中國的幾千年前就被提出來了,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就包含了這種理論,而且遠遠比其更為博大與玄妙。

中華文化是神傳授的文化,絕不是現代科學所能理解的。中國人自古都敬天信神,割斷了與神的聯繫,中華文化就失去了靈魂,只剩一具空殼,沒有任何的意義。

 

註:

[1] 《中庸》

[2] 《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五運歷年紀》(《繹史》引)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述異記》載:「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

[3] 《五藏山經》:「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裡,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

 

(作者原稿刊登)

 

(待續)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三):大象無形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三):大象無形 wenyi 周四, 09/21/2017 - 02:05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1日】

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除「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象」。了解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與學習中華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這個基礎必須先打好。

「象」原義是指大象這種生物。大象是陸地上人類所知的最大動物,所以借用了這一概念,指代萬事萬物的最大類別。

《周易·繫辭》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我們通常會將身邊的事物分門別類,這樣就會一目了然、條理清晰,使人能夠發現自然萬物的規律,這也是人類認知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我們一般會將具備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歸為一個類別,稱為一類,這是我們在世間表面上的分類。如果在高層次上,對萬事萬物的規律與道理進行高度概括與提煉,將那些在深層具備相似屬性的歸為一大類,這就是一「象」。「象」遠比世間的「類別」概念要大得多。

舉例說明:

中醫有一個重要的原理稱為「藏象學」,淺顯的說,就是將人體所有的結構部位與五臟六腑對應,利用這些對應來查病、治病。

《黃帝內經》中說: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心與舌頭對應,是一象、脾與口屬一象、肺與鼻屬於一象……通過觀察五官的異常情況,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腎所能存在的病變。

五臟六腑是藏於體內的,看不見,所以中醫將五臟六腑對應於人體的其它部位,用來了解五臟六腑的狀態。同時又將它們對應於陰陽五行、對應草藥藥性、對應經絡穴位、對應五味五音、對應五色五情等等,這些對應將它們在深層貫穿為一體,成為一象,然後通過象來治療診斷。

比如:肝對應眼睛、對應左手的關脈、對應膽、對應肝經、對應筋脈、對應丑時、對應五行之木、對應天干中的甲乙、對應星象中的歲星、對應春季、對應東方、對應五音的角音、對應五嗅的臊味、對應五味的酸味、對應五情的怒,對應五色的青色……

肝、眼睛、關脈、膽、肝經、筋脈、丑時、木、歲星、春季、東方、角音、臊味、酸味、怒、青色……這些看起來完全不相關、不同類的事物,在深層卻是對應的,屬於一象。中醫便通過象,或根據象之間的關係來診治。

如:通過左手關脈能診斷肝臟的情況,從眼睛或視力變化也可知道肝臟病變,肝病能導致筋脈故障出現腰酸、抽筋等症狀,發怒會傷肝,春季適合養肝,青色有利於治肝,酸味食物可以調肝,調理足厥陰肝經能治療肝病,丑時休息好對肝有利……這就是通過象,以一物知萬物,以一物應萬物,以一物動萬物。

世間萬事萬物表面上看似完全不相干,深層卻隱藏著人類看不見的聯繫,因為人類沒有這個智慧,所以看不見這些大象。這些看不見的聯繫將它們在深層歸為不同的象,通過象能使自然、宇宙、人類及萬事萬物在深層相感共鳴,產生神奇的效應。

《周易·繫辭下》中說:「天下萬事萬物,雖然過程中所走的路途完全不一樣,但最終都歸於同一出處,同一源頭。」[1]

大道至簡至易,越往高層提煉出的「象」就越簡單,同時內涵越大;越往低層所提煉的「象」就越繁雜、內涵越小。到了世間最低的層次,就是人類對世間萬事萬物的歸納與分類。

這類似白話文與古文的比較:白話文表達得非常繁鎖,說清一件事情可能得幾千字,內涵比較膚淺;而古文非常簡煉,說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數十字,但內涵很大,所以不易理解,得有這個智慧才行。象在高層次的展現象古文,很簡煉,但內涵與智慧非常博大;往低層發展就像古文逐漸翻譯成了白話文,越來越繁鎖、複雜,內涵與智慧也越來越小。同時它們又是貫穿對應的,因為所表達的是同一個思想與道理,只是同一道理在不同層次中的不同展現。在什麼境界就具備什麼智慧,就只能認識這個境界中象的展現。

在《道德經》中,老子有一句話叫「大象無形」。當「類別」大到一定程度,超出生命所在的層次時,就變成了「無形」,就成了「大象」。雖然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卻誰也覺察不到。

正如一隻青蛙從孵化出來開始就生活在深井中,一生都未曾跳出過水井,在它的認知中,水井就是整個世界,天空也只有井口那麼大。井口之外的一切對它來說,都是「無形」的,不存在的。

因此只有大智慧的生命,跳出人類的層次後,才能從宇宙天地間洞察出「象」,使其「顯形」,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在大約兩萬多年前,神靈降世的古聖人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形,觀鳥獸萬物之文,近察自身,遠取萬物,最終洞悉了宇宙高層次的規律。於是將世間萬事萬物紛繁複雜的事理與變化,在高層次中進行提煉與概括,終歸為八大象,於是創立了八卦以示象,以通天地神靈。

象的運用:

從某些層面上來說,「象」是中華文化建立的基礎之一,各種不同的類別都在運用著「象」的智慧,使無法在人間表面展現的內涵能夠得以展現,與神靈以及無窮無極的高層宇宙相通相應。

中華文化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凡事講究「意境」,重「內涵」,比如舞蹈的神韻,音樂的弦外之音,畫面的畫外之境,詩詞曲賦的言外之意……意境是中華文化的境界所在,是衡量中華文化境界的重要標準。這意境也可以看作是對像的運用,因為意境不在人間表面展現,是世間萬物之外的內涵,通過與世間具體事物間的對應與投影,而在深層表達出來,這就是對像的運用。

《易經•繫辭上》說:「文字無法完全表達心中的話,言語也不能完全表達思想與意境。難道聖人高深莫測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達出來嗎?聖人便因此而建立了象,用以完全表達思想與意境。」[2]這是《易經》中對「象」的作用的論述,用來表達人類表面所無法表達的思想與意境等。

再如唐代書法家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書法之道,使自己書法得到昇華,這也是對像的運用。[3]象能使不同的類別之間觸類旁通、相應共鳴,以得其意而超脫其形,即古人說的「得意而忘形」。

同時,同一層次中不同的象之間是緊密相聯的,比如陰陽二象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貫穿為一體;周易六十四象之間也都相互影響、依存,共成一體。於是萬事萬物都通過象,形成全息的對應,而相互感應共鳴,貫穿為一個整體,這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

「象」不能具體指代某一事物,但象中包納了萬事萬物,象所表達的是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對應與聯繫。同一象中的事物在深層是對應貫通的,能夠彼此在深層感應而共鳴,成為一個系統。

對「象」的運用有許多方面,比較典型的有:可取象中的一物而表達整個象,使一物相感,萬物共鳴,使整個象中的內涵通過與具體事物的共鳴而表達出來,比如中華文化中對「意境」的表達就是如此;還可利用象中的一物而知其它物,達到以點知面、一葉知秋,從一滴水而知大海;亦可用象中的一物而動另一物,或以一發而動全身……象的內涵,無窮無盡,玄妙莫測,每個人都只能自己去體悟,這是由每個人的智慧與境界所決定的。

[1]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2] 《易經•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3] 《新唐書.張旭傳》:「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四):周易之理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四):周易之理 wenyi 周六, 09/23/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3日】

在大約兩萬多年前的遙遠史前文明時期,神靈下世降生為聖人伏羲氏,他創立了周易八卦,給人類奠定文明。

八卦由八個經卦組成,表示天地萬物的八大象。每經卦都由三爻上下相疊來表示,分別為: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

將八經卦倆倆相疊,即將八象倆倆相合,一共有六十四種組合關係,這就生成了六十四象,成為《周易》。

周:是循環的意思,周而復始;易:是運動變化的意思。周易合起來就是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規律。

周易被稱為無字的天書,因為周易原本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到了周文王時,他總結了前人與自身的占卜經驗,將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寫入了卦辭與爻辭,周易從此便有了文字說明。再到春秋未期,孔子晚年時又在周文王的基礎上,編寫了《易傳》,用來解釋《易經》。《易傳》共十篇,分別為:《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又稱為《十翼》。伏羲氏的六十四卦,加上周文王的卦辭、爻辭,再加上孔子的《易傳》,就構成了現在我們所知的《易經》。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伏羲氏只創立了八卦,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推演出來的,這是錯誤的說法,周文王只是給周易加入了卦辭與爻辭。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要略》中說:「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伏羲氏將其倆倆相疊而成為六十四卦。」[1]這裡說明六十四卦是伏羲創立的。另外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也花了大量筆墨論述了六十四卦是伏羲氏所創立的,說得很在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從古至今,解讀《周易》的書多於牛毛,但目前可能尚沒有一本能解出《周易》的真味。有一種流行的解讀模式是:先造出一個方形的模型,然後將西瓜套進模型中生長,使西瓜長成後成為方形,然後便得出結論――世上的西瓜都是方形的。這種解讀模式肯定是不對的,會造成有意的歪曲,使人們對中華文化產生誤解,從而起到反作用,破壞了中華文化。

易與開天闢地

《周易·繫辭上》說:「『易』中包含太極之理,太極運轉,生出陰陽兩儀,兩儀再往低層次與世間表面發展演變,又生出四象,四象再發展演變生成八卦。」[2]

這是太極之理在宇宙萬物中貫穿,由宇宙高層向低層,由物質深層往表面,一步步生成萬事萬物的過程。

如果由此一步步來,可能更容易理解周易六十四象。我們先從陰陽兩儀開始,在古代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中,大概記載了盤古(即我們這小宇宙)誕生的過程:先是一遍混沌(無極),如同雞蛋中孕育生命一樣(開始產生變化,即「易」),經歷漫長歲月,混沌中孕育出盤古,在盤古孕育成形的同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生陰陽二象),生出層層天地與天地間萬物(生八象、六十四象等)……

這是太極生萬象、萬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稱為「易」。兩儀即是陰陽二象,在周易中用陰爻(⚋)與陽爻(⚊)表示。它們是從宇宙萬物最底層提煉出的兩大象。

前面解說過了:宇宙萬事萬物都由一理所貫穿,由神靈的智慧所生,最終都歸於同一來源。「象」越往高層(深層)提煉,越簡煉,內涵與智慧越大;越往低層(表層)概括,展現就越繁雜,內涵與智慧越小。而高層的象與低層的象都是對應貫穿的,因為低層的象是高層的象層層生出來的,就像將古文層層翻譯成白話文一樣,所表達的是同一個思想,只是在不同層次中不同的展現。人與自然宇宙也能通過象而對應相通。

在宇宙極高層與物質極底層去提煉,那就提煉出了陰陽二大象,宇宙萬物都包羅在這二象之中,都具備陰陽的屬性。比如女為陰、男為陽;水為陰、山為陽;暗為陰、明為陽;北為陰、南為陽;水南為陰、水北為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地為陰、天為陽;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靜為陰、動為陽;柔為陰、剛為陽;消為陰、長為陽;冷為陰、熱為陽;虛為陰、實為陽;未來為陰、過去為陽;內為陰、外為陽;偶為陰、奇為陽……

由陰陽二象所層層生出的四象、八象、六十四象等等,都包羅在這二象之中。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百多種基本元素也都包羅在陰陽二象之中,都由陰陽所構成。甚至連人造的物品,如計算機語言等,也都逃不出陰陽二象。所以這二象非常大,在它們境界之下,無所不包,無物能逃,正如老子所講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它們在物質底層形成了一張「天網」。

這二象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如同男女結合繁衍後代一樣,所以陰陽二象層層相生,生出四象、八象、六十四象……直至生出了層層天地與宇宙萬物,這個過程就是「易」。本文中所提到的所有「宇宙」概念,僅僅是指我們人類所存在的這個小宇宙,即盤古宇宙,真正的宇宙概念是極其龐大的,是人類思維根本不可能想像的。

由陰陽二象往物質表層發展,又生成四象,四象之間的關係比陰陽二象的關係更複雜,內涵更小;再繼續往世間表層演化,又生出八象(八卦)、六十四象……它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複雜。

若由陰陽二象往高層提煉,便到了太極層面。太:有最大、極致的意思;極:有終端、極限、盡頭的意思。太極即終極、元點,意為宇宙萬物的盡頭,物質的終點。

陰陽二象到了太極這個終端,便相合為一體,形成至圓的大循環,一切物質都回歸於這裡,在這裡交匯、循環,成為一個大結界,這裡也是宇宙大循環的起點與終點。《繫辭》中說,天下萬事萬物雖然過程中所走的路途不一樣,但最終都歸於同一出處、同一源頭,也是指歸於這裡。

其實每一層面的象都會形成一個小的循環與結界,構成一個時空體系,如六十四象能形成一個循環結界,一個時空體系;八象、四象、二象等都是如此,只是越往高層,所形成的時空體系越龐大,能量與境界越高、越美好。

若在太極的層面再往深層走,就跳出了太極,便沒有了極,成為無極,無極即是混沌,這裡就是盤古最初所孕育誕生的地方,再往出跳,對人來說就是「空無」之境了,就進入更高層的大結界,更高層的太極範圍內……這個大過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成、住、壞、滅、空的宇宙大循環的過程,是舊宇宙萬事萬物的宿命,而這個亙古不變的宇宙宿命現在卻已被改變,所以說能夠留下來進入未來新宇宙的人類是有大福份的,千萬要珍惜現在這新舊宇宙更替的最關鍵歷史時刻,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正確選擇!

現代人類科學也認識到了,宇宙不止存在一個時空,而是同時存在著多維度的時空,前些年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同時存在著二十多個不同維度的時空。現代科學的認識雖然非常膚淺,但目前還能認識到有不同維度的時空存在。

其實像宗教中所提到的神佛所存在的世界:極樂世界、蓮花世界、大梵世界、天國世界、琉璃世界等等,都處在高維度時空之中。低維度時空中的生命,看不到也觸及不到高維度時空的存在,對他們來說,那是「空」與「無」。越往高層,能量越大,智慧越大。高維度時空的生命,對人來說都是佛、道、神,是高級生命,智慧無邊、神通大顯。低層時空世界是高層生命以智慧與神通,一念所造就的。一念造就小宇宙與小宇宙中的層層時空,層層星體、星系、與天地萬物,這過程在低層展現出來就是「易」。他們的智慧貫穿於所造就的宇宙萬物之中,使混沌生太極,分陰陽,生四象、八卦、生萬事萬物……這些都是「道」的貫穿與展現。

人類從自然世界與天地萬物中,發現了那麼一點點規律與定理,便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了不起,從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再敬天信神,否認神佛的存在,甚至反天罵神,破壞著自然與人類的道德。其實人類科學發現的這點東西,連神佛智慧的一根毫毛尖都算不上,只是神佛智慧在宇宙最低層,在最表面上的一點點極其片面的展現。人類不再聽信神佛的教誨,做出各種傷天害理的事,掄起科學的大棒子打擊人類的正信,打擊人類的道德與良知,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歷史上,每次人類發展到這個狀態的時候,就是毀滅的時刻,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宇宙宿命中滅的時刻。所以現在人類必須往回走,恢復傳統,回歸道德,找回對神佛的正信,若再不回頭,往下走就是絕路。

註:

[1] 《淮南子·要略》中就說:「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

[2] 《周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作者原稿刊登)

 

(待續)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五):文字與周易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五):文字與周易 wenyi 周日, 09/24/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4日】

五、文字與周易

這一章中,我們將列舉事例,與大家一起探討周易八卦與中華文字的淵源與玄機:

八卦生周易

《周易·繫辭上》說:「陰陽相生相剋,八卦之間相激盪,使雷霆鼓動,風雨潤澤。」[1]八卦是天地萬物在更高層提煉出的八大象,八卦之間相激盪,即八種狀態之間相互推演,便產生了各種運動變化,生出六十四象,包羅世間萬事萬物之理。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離卦☲ 與 震卦☳ 上下相疊,上離下震,就形成了噬嗑卦䷔,稱為火雷噬嗑。噬嗑有咬合、咀嚼的意思。

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一象,不具體指代某一事物,但裡面包羅了萬物,比六十四象內涵更大。比如離卦能代表火、太陽、電、光明、眼睛、夏天、南方、文明……因為包羅萬物,所以不可能全部列舉出來,但每次可以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特性來表明這一卦象,去解讀它。在這裡,我們先挑選「電」來代表離卦,以「雷」代表震卦,來表明一種具體現象。

關於這一卦,周文王的卦辭說:噬嗑,亨,利用獄。

意思可解讀為:噬嗑卦,順利,有利於使用刑罰、整頓法令。

孔子的象辭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意思可解為:雷電交加,相互咬合;先王根據此卦象悟出嚴明刑罰、整頓法令的道理。

個人解讀:取電代表離卦,取雷代表震卦。離卦與震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噬嗑卦之象,如同雷電交加。雷電交加的天象,代表上天在懲治人間罪惡、警示人類,以展現天道的威嚴。惡人在雷電交加的天象下,一般都會心驚膽顫,擔心被天打雷劈。於是古聖先王效法天地自然,從這一象中悟到:應使用刑罰,懲治罪惡,並嚴明法令,恩威並舉,以建立君王的威嚴,使惡人得到懲治,善良得到保護,以維護人間的正道……

另外《周易·繫辭下》中說:「(神農氏)創立了市場交易制度,讓天下百姓,聚集天下的貨物,在每天中午相互交易,以物換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交換而退,大概就是效法了《噬嗑》卦的卦象。」[2]

個人再對此作一個解讀:離卦之象包納了電、火、光明、太陽、眼睛、文明等等事物,上面取電來解讀,這裡取光明來解讀;震卦可代表雷、震動、威懾、足部、東方等等事物,這裡取威懾來代表。

因此,此卦象可理解為:雷電交加,雷聲震十方,具威嚴,但不具光明,沒有光明的威嚴會走向殘暴;電光照天地,具大光明,但不具威懾,不具威懾的光明會走向軟弱與無度。雷電交加,使它們彼此的屬性相交而互換,得以互補,互相彌補了不足,達到和諧而完美。雷因得電光而具光明,電因雷聲而威懾十方,二者交合,使威嚴與光明同在,恩威並舉,使天地萬物仰慕而敬畏,達到和諧完美。

因此,神農氏讓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貨物,互相交換,各取所需,每個人都用自己擅長的物品去補充別人的需要,而別人盈餘的物品也補充了自己的不足,這樣天下貨物都得到了互補,各得其所,達到完美和諧,這是神農氏從《噬嗑》之象中所悟出的道理。

當然,《噬嗑》之象非常大,以上只略取兩物而悟道,列舉兩例,不可能全部列出,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悟性自己去體悟,世間的道理都包羅其中。當將周易六十四象都體悟透了的時候,就會達到出神入化之境,能看到世間萬事的存在與變化之理,能知過去與未來。

其它各卦倆倆相合,形成的六十四象,也是這個機理,不多列舉。

因文生字

「文字」在現在是一個詞,但在古時,文與字是兩個概念。文:原始意義是花紋、紋理的意思;字:原始意義是懷孕、生育的意思。我們現結合周易八卦之理來解文字:

《字說·序》中說:「文生出了字,就像母親生育出子女一樣,這與八卦推演生出六十四卦的機理一樣,其聲律、結構、涵義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創造的。」[3]

這裡說字是由文生出來的,先有文而後生出字。文生字的機理與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機理一樣。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道:「倉頡當初造字時,以象形方式造出來的稱為文;由文相互組合而生出的,稱為字。」[4]

《孝經援神契》與《文字論》中也記載說:「文是祖父,字是子孫,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備……」[5]

從上面記載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來的。倉頡神目如電,以他異於常人的兩雙神眼,洞悉天地萬物,提取萬物之神韻,然後以簡單傳神的線條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

月(0920);山(0920);水(0920);鳥(09200920);馬( 09200920);牛(0920 );羊(0920);鼻(0920);目(0920);草(0920);門(09200920)……

我們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

比如「馬」與「門」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兩個不同經卦一樣,代表兩種不同的象。若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將馬放入門內,馬與門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倆倆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樣,此卦象名為「闖」。

此象可代表:馬從門內穿過、猛衝、魯莽行事、奔走謀生、勇往直前、開闢出路……這些都是「闖」的意思,也是「闖」字的字象,此象內涵很廣,包羅萬千,取馬從門內穿過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將「馬」與「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為「0920」,是一隻手的形像,原義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將它們相合後,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為「馭」。代表:馴服馬匹、駕御、奴役、控制、統治、玩弄……以「馭」表示此象,取控制馬匹之形,以表此象。

若將「馬」與「冰」組合,就成了「馮」。冰在甲骨文中為「0920」,後演變為兩點水「冫」。此字象為「馮」,代表:馬踏冰過河、徒步過河、馬跑得快、依仗、憑藉……

再如「日」與「月」合為「明」;「木」與「木」合為「林」、「森」;「人」與「木」合為「休」……這些都是相同的機理。

看了以上事例,我們會發現:文生字,與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機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華神傳文化的機理也都是能相通的,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中華文字的造字法歸為六類,分別是象形、指示、轉注、假借、形聲、會意。個人認為這種分類方法是不夠準確的,沒有讀懂中華文字的奧妙與機理。筆者通過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認為中華文字其實是對「象」的運用,是根據「易」理造出來的,雖然目前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但不存在「形聲」這種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類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漢字卻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漢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時,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這是人類其它語言文字都不具備的特點,所以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

略舉一例說明:比如「踵」字屬於形聲字,《說文解字》中認為「踵」以形聲方式造出,以「足」為形旁,表意義;以「重」為聲旁,表讀音而無意義。其實踵不是以這種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腳後跟,人直立的時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於腳後跟,所以以「重」表達此義,表示這裡是承受身體重量的地方。另腳後跟屬於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為偏旁,與「重」組合在一起,從而生出「踵」。

也就是說「形聲」只是漢字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的展現,而不屬於造字法。中華文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次大的變形,若將文字都對應到最遠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較原始樣貌,會發現中華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礎上,是對「象」的運用。

中華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內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測,與天地神靈相通,與宇宙高層相應,遠不是現代人所能理解的。

文字生詞

在漢朝有一本書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漢著名易學大師焦延壽撰寫。焦延壽是搖錢占卦法(即六爻納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師。《易林》源自於《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礎上,將其倆倆相合,最後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辭,但是沒有爻辭。《易林》主要用於占卜,相對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與應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還可以繼續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這對應著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的「易」之理。越到表層展現得越具象、越繁雜、內涵越小。同理,文生了字後,又能繼續相合生出詞與詞組,這也是由「易」理所貫穿的,與整個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詞語固定後,象也就相應變小了,但將詞語拆為文字來細細品味,就像將六十四象拆為八卦來解讀,其能量就能釋放出來。

比如「猶豫」這個詞語,我們現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遲疑不決,「遲疑不決」就如同「猶豫」這一卦的卦辭,只剩下這個固定死的意思。我們現在將它拆開來體悟:

《康熙字典》裡面解釋說:猶,是一種猿類動物,卷鼻長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種象類動物。上古時,河南地區盛產大象,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記載,河南省簡稱為「豫」,看到這個解釋就能理解為什麼了。又解釋說,猶、豫分別為兩種獸類動物,都生性多疑,進退不定,所以稱多疑不決的人為猶豫。

原來拆開來,詞語裡還包含著這麼多信息,有這麼大的能量,真是別有洞天,但是詞語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後,原來的象就縮小了,裡面的內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來了。

再看「影響」這個詞,現在只知道影響是指某件事物所產生的效應。查一查來源:這個詞語最早出自於《尚書·大舜謨》,原文為「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意思是順從天道而行就吉利,背離天道就兇險,這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聲音產生的回音一樣。原來,影是指影子,響是指回聲。身形一動,影子馬上跟隨;聲音一發出,馬上有回音響應,這就是影響。這樣拆開一體悟,感覺馬上不一樣了,以後用到這詞語時,就感覺它有氣息了,不再是死的。這就是將封死的詞語,拆分為更高的象來解讀,將其重新注入內涵,使慢慢活過來,散發出更大的能量。

註:

[1] 《周易系·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2] 《周易·繫辭下》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3] 《字說》:文者,奇偶剛柔,雜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謂之文。字者,始於一二,而生生至於無窮。如母之字子,故謂之字。其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縱曲直,邪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有義,皆出於自然,非人私智能為也。與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異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

[4] 《說文解字·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5] 《文字論》曰: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寢多,因名之為字。

《孝經援神契》: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寢多也。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六):有生命的漢字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六):有生命的漢字 wenyi 周一, 09/25/2017 - 02:05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5日】

說漢字有生命,這並不是一種比喻,而是客觀存在的實事。本章將與讀者一起去親身體會一下這個神奇的事實。

如何學習文言文

古人在開始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根本不去強記每個字的意思。古人從小在私塾讀書的時候,私塾先生開始只教認字、寫字,然後就拚命的讀書、背書,根本不講解每個字詞與文章句段的意思。等讀了幾年,把幾大古文經典都背熟後,突然哪天,意思自己就全通了,全明白了。

而現代人學古文,會去強記每個字固定的幾個意思,這是不明白中華文字的機理所造成的錯誤學習方法。這樣學出來的只是「死古文」,所學的字是死的,沒有氣息。因為一字就是一象,裡面是活的,包羅萬千,可隨意而用,任意變化、引申,充滿靈性與氣息。所以古文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活」用,真正精通古文的人,每個字在他手中都是活的,他是用象,而不是用字,這包羅的內涵就太大了,寫出的東西意境與內涵就能廣博無邊。而強記的那些固定意思,只是前人總結出來的,是死的,就像周文王給《周易》填上的卦辭與爻辭一樣,只是經驗的總結,反而把象給封死了。也如同現代中醫治病,只記住古人整理出的固定藥方,根本不懂醫理、藥理,不懂辯證施治,不能靈活運用,所以這樣的中醫正在死去,或已經死去。

古人學習時,不死記意思,大量背誦,就是在思想中建立起字象的感覺,使思想深處與字象形成對應,達到共鳴,當到一定的時候,就全部通了,活了。人體與宇宙是全息對應的,外面有什麼,裡面也有什麼。剛學習之初,內象如同混沌,還沒有分出象,在以外象不斷相感的情況下,內象亦會慢慢相應、共鳴,慢慢對應外象而分出象來。經過一定的時間,當內象與外象完美相感相應,達到內外相通、共振和鳴的時候,就內外相合,渾然一體了,這時象也就建立完成了。

這裡只談機理,不談具體方法,掌握了文字的機理,每個人就可以自己去決定方法。

古文之象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上古文獻之一,收錄了自堯舜至春秋時期的上古文章,也是中國古代最難讀懂的古書之一。連唐朝大文豪韓愈都感嘆的說,《尚書》讀起來佶屈聱牙。[1]

因為《尚書》是用上古文字(如甲骨文等)表達出來的,文字越古,其象越大,所以就越難懂。我們現在解字,一般都把這個字對應到它最古老的版本來解,這樣解出來的最接近元始意象,內涵最大。

周文王給《周易》寫的卦辭與爻辭非常晦澀難懂,後人對他的同一句話多達幾十種解釋,每種解釋都不一樣。以至於自古以來解釋《易經》的書多如牛毛,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把它解明白的。有人認為,周文王是在被商紂王囚禁期間作卦爻辭的,所以形勢所迫,故意以隱語的形式寫出,寫得很隱晦。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是不明白《周易》的內涵所造成的錯誤認識。如果是這樣,那後來孔子在晚年給《周易》作象辭、彖辭時,為何同樣晦澀難懂?

周文王給《周易》寫卦爻辭時,將象用得非常大,所以非常難讀懂,內涵很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將《周易》之象完全封死,所以周文王有意這麼去編寫,用最大的象,為了儘量不貽誤後人。

文言文與現代文

我們有時讀古文,一句話心裡明白它的意思,但若想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翻譯不清楚。即使最後費盡心思用白話文翻譯出來了,但怎麼都感覺不是那種味道。這就是用固定死的現代漢語表達不了古文的象。

有時我們心裡有一種感覺,想表達出來,但用語言怎麼也表達不清楚,不是那種味。這心中的感覺其實是以象的形式存在,現代這種模式化的語言是表達不清象的,所以怎麼也表達不明白。這時如果用純正的古文去表達,就可以表達得完美了,因為古文用的象很大,可以表達出很大的意境。

現代漢語將古文字給固定成詞語,將古文字的象給固定了下來,固定為幾個死板的意思,使中華文字逐漸失去能量與氣息,然後再用繁瑣、死板的語法去束縛它,成為現代的白話文。

古文的基本單位是字,幾乎沒有什麼語法,非常靈活簡單。將古文拆開,就是一個個的字組成的(典故與固定名詞除外)。古文的每個字都是用象的,所以古文所能承載的內涵非常博大,意境深遠。

現代漢語的基本單位是詞,將現代白話文拆開,是由一個一個詞組成的,語法非常的繁瑣、死板。這也就是象越往低層越繁瑣、智慧與內涵越小的緣故。

這好比是原子與分子一樣。原子的能量很大,將其能量釋放出來,就是原子彈爆炸,可摧毀一座城市。當原子往表層組合成分子後,能量就被封住了,封在分子裡面表達不出來,所以分子的能量很小。如同手榴彈,只能作用於一小塊地方。

「易」生宇宙

「易」是自然宇宙誕生、發展與變化的整個過程的展現,也是宇宙萬物生命力的體現。中華文字完全遵循「易」理,所以與自然宇宙一體,與宇宙萬物一同自然生長、發展與變化。

為便於理解,這裡將中華語言文字與我們這個宇宙的物質結構作一個類比:

我們這個宇宙的物質構成,同樣遵循著「易」理。比如我們人類時空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分子所構成的,這是我們人類時空物質構成的基本粒子,將我們這世界的一切物質解構,最終都能解構成一顆一顆的分子。而分子並不是最小粒子,將分子繼續解構,會發現分子是由一個個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中子與質子構成的……解構下去無窮無盡,誰也不知道最元始、最底層的粒子是什麼。這些不同層面的粒子,在「易」理的貫穿下,層層相生相合,生成了整個物質世界。

分子的種類非常繁多,構成我們人類世界的分子種類多得根本數不清。而原子的種類相應就很少,目前人類已發現的原子種類大概只有幾百種(包含同位素)。也就是說這幾百種原子相生相合,構成了數不清的分子結構。這些分子又繼續相合,構成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

這就如同文字相生相合,構成詞與詞組一樣,文字的數量有限,幾千個通用漢字,構成的詞與詞組卻是無窮的。而詞與詞組再相合構成句子與文章,就如同分子構成了我們這個表面世界一樣,它們是同步的,是在「易」理中,自然生成的,它具有自我生長的能力。所以中華文字能夠隨著自然萬物的生長而生長,具有生命力,能跟隨世界的變化而變化,同步表達出自然宇宙的一切,無所遺漏。

根據「易」理,物質越往底層蘊含的能量越大,比如分子的能量很小,而原子蘊含的能量就非常大。分子層面的手榴彈爆炸,只能炸一小塊地方,而同等質量的原子彈爆炸,幾乎能摧毀一座城市。同理,文字構成詞與詞組後,「象」就被封住了,就縮小了,如同原子構成了分子一樣,所以能量與內涵就變小了,這些都是「易」理在不同層面的展現。

所以要想體悟一件事物的內涵,我們可以逆過來,順著「易」理往回走,層層尋根溯源,將背後的「象」與能量,一層層釋放出來。

漢字與英文

漢字具備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以「形」表「象」,以「象」御「音」,每個字都是獨立一體,整體又在「易」理貫穿下,與自然宇宙相合為一。

由於漢字是遵循「易」理創造出來的,所以漢字構成一個完美的自我循環與生長體系,具有生命力,是活的。它能與宇宙萬物一體,與自然萬物一同生長,所以目前已有的漢字能夠表達出人類已知的任何信息,乃至人類無法表達出的高層內涵,以及一切未來的新生事物。

而其它任何的人類語言文字都達不到這一點。在迅速發展變化的當今社會,在表達不斷湧現的海量新事物方面,其它人類的語言文字就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與不適應性,只能機械的逐一為新生事物賦音造詞,致使單詞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慢慢超出人類正常的記憶能力,並造成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嚴重溝通障礙。因此當今英文環境中,又不斷派生出各種不同種類的專業英語,以應付自然界中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與概念。

如目前已有:計算機專業英語、機電專業英語、通信工程專業英語、汽車專業英語、數學專業英語、物流專業英語、會計專業英語、模具專業英語、農科專業英語、大學專業英語、製藥專業英語、體育專業英語、染整專業英語、生物專業英語、數控專業英語、化學專業英語、服裝專業英語、廣告專業英語、旅遊專業英語……現在已發展出多達近百種不同類別的專業英語,而這種狀況,還在加速發展著!這聽起來很可怕。

而在中華文字體系中,幾千年來,中國人僅靠幾千個通用漢字,在幾乎沒有多少新字產生的情況下,便足以應付人類的一切發展變化,並綽綽有餘。中華文字遵循「易」理,與自然宇宙一體生長,隨著自然萬物的發展而自然生出各種新的詞與詞組,無窮無盡。並且生出的詞與詞組的內涵與自然萬物相合一體,使人望文生義,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含義,使所有不同領域間能自由溝通,沒有間隔。

如:馬(英文horse)、雞(chicken);小(small/little);公(male);母(female)……中文遵循「易」理,與宇宙萬物一體生長,自然表達出宇宙萬物的一切。像「小」與「馬」或「雞」相合,便生成「小馬」、「小雞」等,與萬物對應,意義自然而成。而英文則不行,必須為這一新事物造一個新單詞,如小馬無法用small+horse表示,小公馬不能用small+ male +horse來表示,否則單詞的長度將無限冗長,最後會使這種語言的信息含量越來越低,不再適合於人類表達而無法使用。所以必須為這一事物造一個常用新單詞來表示,如:小馬(foal)、公馬(stallion)、小公馬(colt)、母馬(mare)、小母馬(filly)、小雞(chick)、公雞(cock)、小公雞(cockerel)、母雞(hen)、小母雞(chicken)等等,沒有規則可循。

再比如:電腦、機器人,這是現代才有的新生事物。中文自然而然就隨著新生事物的誕生而生出相應的新名詞,即使沒有這個概念的古人,看到這個新名詞時,也能望文生義,在心中建立起相應的事物概念。比如看到電腦,就會在心中構建出一個以電為能源,類似於人腦功能的這麼一個事物概念;看到機器人,就會產生由機械所構成的像人一樣的事物的概念。而英文則必須為每個新事物造出一個新詞,如電腦(computer)、機器人(robot),當英國古人看到這兩個單詞時,則完全不知所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因為人類的其它語言文字無法在「易」理的貫通下與宇宙萬物相合為一,所以不具生命力,不能自然生長,只能不斷人為的造出新單詞,以盡力去適應宇宙萬物的生長變化。

隨著人類發展,英文詞彙量將無窮盡增長,使得該語言越來越臃腫、雜亂,慢慢超出人類的記憶和使用能力。所以筆者推斷:未來新人類共同的語言文字將是漢字,其它的語言文字都將在歷史中慢慢淘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漢語充滿生機與能量,其背後的內涵層層疊疊,一層層通往神靈與無窮無盡的宇宙高層,能量源源而來,綿綿不盡。

中文遵循易理,越拆越活,能量越大。而英文只能拆解為一個個單詞,單詞再拆就成了一個個字母,就散了、死了,沒有意義了。所以英文只是沒有源頭與生命的符號。

[1] 韓愈《進學解》:「 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七):語言之象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七):語言之象 xiongxm 周三, 09/27/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7日】

七、語言之象

佛經中說,在我們三界內有一層天(一層時空)稱為「光音天」,裡面生活著許多「天人」。光音天的天人,以光代音,開口說話,會有清淨的光從口中發出,表達所說的意思。他們以光為語,所以稱光音。也就是說在那裡光與聲是合一的,他們可以「聽」到光,「看」到聲音。

現代人類的物理學中認為聲音是分子層面的波動,稱為聲波。而光是原子層面、電子的波動,可稱光波。它們只是所處的粒子層面不一樣,頻率不一樣,但本質是相通的。如果生命能突破這個粒子的層面,能突破這個象,耳朵在原子層面中就能「聽」到光與圖像,眼睛在分子層面中就能「看見」聲音與音樂,其感知域沒有間隔,是打通的,變成了全息一體。客觀世界將更為真實與玄妙的展現,容為一體,沒有間隔。越高層的生命,感知域越博大,他們建立的「象」越客觀,越接近大道真理,越低層的,離真理越遠。

佛經中還說,地球上最初的人類是從光音天上下來的。地球在宇宙成住壞滅空的大宿命中輪迴,舊的地球因為生命物質的墮落、敗壞而毀滅,當新的地球剛剛形成時,顯得光亮無比。光音天上的天眾男女,有些天福享盡而性輕躁的,覺得稀奇,試圖探險,便以神足飛行,先後來到地球上,散布在各洲。他們來到地上後,貪圖食慾,大量飲食地球上的食物而使身體不斷發沉,從而再也回不去了,只能留在地球上生活。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他們再也飛不起來了,只得以雙腿在大地上行走,在男女之間、集體社會生活當中,他們的心靈不斷被各種慾望、執著所堵塞、污染,神力漸漸消失殆盡,最後失去了靈妙之身,漸漸形成了凡人的血肉之軀,從而完全變成了凡人。

在這過程中,他們的天眼天耳變成了凡人的肉眼肉耳,高層全息的通感消失,分離成凡人狹隘而低級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心智逐漸迷失,失去了天人的記憶與智慧,相互之間無法心靈感應,無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間隔;口中再也發不出光來,只能靠口舌、聲帶發音來表達意思相互溝通……起初時,沒有充分的語言來表達意思,所以必須藉助手勢動作等來輔助表達,使生命之間能夠溝通,後來語言才慢慢發展成熟。

這是佛經中對人類的墮落與語言產生過程的記載。

「象」存在著自然客觀之象,與後天主觀營造之象。我們人類主要是通過肉體「五官」(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五感」(視、聽、嗅、味、觸)在人類的認知域中建立起與外在世界對應的「象」,來感知、認識這個世界。這些生命內在對應外界所建立的象,就是主觀之象,是在與客觀世界接觸與感知的過程中,後天人為建立的。

由於人類認知域中所建立的主觀之「象」,完全被溝通內外的通道――人類的五感等等因素所左右與限制,因此非常片面與膚淺,因為人類無法感知到全息一體的真實世界。

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這麼一小塊區域,小的看不見、大的看不全、遠的看不到、近的看不清,而且只能看到範圍極其狹窄的七色光範圍,紅外線與紫外線之外的一切光都看不到。人的耳朵也只能聽到很小範圍內的聲音,小的聽不見,遠的聽不清,超出頻率之外的超聲與次聲也都聽不見……所以人類認知世界如同盲人摸象一樣,將世界人為的分割為無數狹小而片面的類別,建立起主觀之象,因而永遠無法認清全息而真實的客觀世界。人類被禁錮在肉體、物慾的表面,困在自己所建立的慾望與觀念的牢籠之中,無法逃出。

客觀世界被低層生命分離出的低能而狹小的主觀感知域所切割、打散,臃生為無數紛繁而雜亂的類別,迷亂了世人之心,使人沒有智慧,不見大道真機。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盲人,他們沒有眼睛,但耳朵能「看」到世界。因為他們眼睛關閉了,心不被分離出的視覺所切割、打散,便能更專注、簡單而用心的去體悟世界。他們把心放在了耳朵上,通過耳朵這個渠道去「感悟」世界。所以心能更專注,能打通耳朵與眼睛的間隔,使「看」與「聽」成為一象,達到通感,無明的世界就能在他們的耳朵中「活」起來,他們聽到的聲音將比正常人更「全息」,更具「靈性」。所以他們所建立的「象」與正常人建立的「象」是不一樣的,他們聽覺這一象中併入了視覺之象,因而他們的聽覺之象更為微妙、全息。

如果我們能試著摒棄人類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觀之象的干擾,放下肉體的慾望與執著,讓這個物質世界中無時無刻不躁動的心能安定下來,忘記名利情仇、忘記爭奪欺詐、忘記慾望執著……使心靈不斷淨化而純真,變得越來越簡單、專注而明淨。這時,再用這顆心去感知世界,人在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觀之象與觀念,便會慢慢變得模糊,最後消失了界限,回歸於客觀之象,與客觀之象對應合一。這時,人就會打破肉體五感的界限與束縛,與客觀世界成為全息的一體,沒有間隔。宇宙萬物會慢慢在心中容為一體、歸於混沌、達到虛無……此時,大道便會在眼前顯現。無象,而成一切象;無形,而成一切形;至簡,而至大;無所在,而無處不在……這是生命提升與返本歸真的過程。

● 語言中象的營造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人類的語言。人的語言也可以看作是通過對「象」的營造,通過「象」與「象」之間的聯繫,來溝通與傳遞信息的。

我們如果能夠像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一樣,用最純真、簡單的心去感悟世界,就能跳出人類一生中所建立的固有觀念與主觀之象的束縛,超脫肉慾五感的限制,建立全息之「象」,使語言活起來:

迎面拂來的暖風,風中洋溢著稻花的香味,試著用鼻子去看:你能「看」到風是金黃色的,翻湧著波浪……

陽光沐浴著你的身體,如此的安祥與溫暖,試著用身體:你能「看」到金色的大地,能「嗅」到空氣中到處都是太陽的味道……

用鼻子你能「看」到:玫瑰的香很短,桂花的香很長很長。

用眼睛你能「嘗」到:早晨的太陽是橙子味的,月亮是薄荷味的,雲朵是棉花糖的口感……

現代人類的語法中,將語言文字的表達分離出很多不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類比、聯想、擬人、誇張、借代、雙關、通感、移情、拈連、象徵、寄寓等等,並將其歸納出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繁雜無比。這些都是主觀營造之象,是人類在表面世界的物質發展中,將自己困在物質肉慾的表面,從而被人類低能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禁錮,將全息一體的世界切割為無數破碎狹小的區域,看不到真相。看似不斷完善豐富,實則是不斷倒退、禁錮。這些致使人類認知域中的主觀之「象」,越來越紛繁、雜亂,越來越淺薄、狹隘,最後把人的思想困死。

大道至簡至易,若跳出這些束縛,用純真無邪的心去參悟、認知,就能看到更博大、客觀的象,感知到更全息而真切的世界。這時,你的語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力,活過來的語言,如詩一般,充滿靈動與智慧,自然而不造作。它有巨大的表現力,飽含能量,能打入人們心靈的深處,在別人的心中開出蓮花來。

下面列舉一些詩句來賞析,看看古人在語言文字中是怎麼用象的: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1]

在人類後天觀念所建立的主觀之象中:「春色」是不具生命與形體的無形之物,只是一種視覺感受;「滿」與「關」是動詞,是針對有形體之物的。

將人類後天認知中兩種完全不同的象,置入一象,就打破了這兩種主觀之象的界限,產生了奇妙的效果,春色因此就有了形像,並活了起來:春色如此洶湧,擠滿了小園,很快就要滿出來,這圍牆與柴門如何關得住?這不,一縷春色從圍牆外溢了出來,一枝紅杏趁勢伸出了牆外。打破人類後天認知中「滿」、「關」之象的邊界,使其象回歸先天本源,「春色」因此而顯形、靈動;以一枝紅杏出牆,象春色漫出。

「紅杏枝頭春意鬧」[2]

與上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鬧」字在人類的主觀認知中,是生命的喧譁,這些都是人類後天被物質、肉慾禁錮的過程中,不斷給字下定義,從而慢慢將先天字象封死而造成的;「春意」在人們的後天認知中,是春天的感覺,是無生命的概念。將「春意」與「鬧」這兩個人們後天認知中完全不同的象,歸入一象,便打破了人們的固有觀念,破除了人類認知的界限,世界便更全息而玄妙的展現:春意便活了起來,在枝頭躁動而喧譁……

「晨鐘雲外濕」[3]

「濕」在人類後天固化的觀念認知中,是指有形之物被水所浸,這是物慾發展過程中,人為給「濕」所建的主觀之象,封住了「濕」的本源字象;「鐘聲」是無形體的聲音。

將這二象並為一象,就打破了人類肉體感官的界限,使意境全息起來,語言便因此活了:夜雨過後,空氣與雲彩中充滿了濕氣,早晨的鐘聲從雲外傳來,因而被沾濕,飽吸了濕氣的鐘聲傳入耳朵,顯得沉悶而重濁,與詩人沉重悵惘的心緒相應共鳴。

以上是將人類後天建立的主觀之象,逆著易理去打破,使返本歸真,回歸於先天自然之象,從而營造出全息的意境,衝激人類固化的觀念,產生奇妙效果,使語言文字活起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4]

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遊子、天涯這些在人類主觀之象中具有共性,能夠引起相合共鳴的物象堆放在一起,使其達到和諧共振,使其共性部分的能量不斷增強,一步步蓄積、完美,最後通過收尾的點睛之筆,將能量釋放出來,打入人們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與震撼。

這不用有意去打破人類的主觀認知,而是提取人類主觀之象中自然共性的部分,順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自然感知與閱歷,加強其共性,使步步相合、增強,能量越蓄越大,最後尋找一個突破口,將能量釋放出來,從而打到人們內心的深處,引起最廣泛的共鳴。

「落日、晚霞,晚風中藝人疲憊的身影,渴望一方寧靜的歸土……」這與上句也是異曲同工之妙。

語言中象的營造,除上述方式外,還有其它的方式:如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物來表達一象,使整個象通過一物而展現出來。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5]

在靜寂、空幽的深山之中,忽然雲外傳來一聲雞鳴,這聲雞鳴溫暖而打動了多少人的心?

這一聲雞鳴帶來了太多的信息,其背後是廣博深遠的一大象,通過這一聲雞鳴而全部展現於讀者眼前:使人看到那白雲深處的人家;使人想到那「雞犬之聲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深山世外桃源之景;使人仿若看到那裊裊的炊煙、溫暖的灶火、那一方安祥與寧靜的歸土;亦或使人依稀中聽見兒時母親正依於老屋的門口聲聲呼喊著自己的乳名……此情此景的一聲雞鳴,帶來了太多的信息,使塵世中為了生存與名利而忙碌奔波的人們,在剎那間產生震撼與共鳴,使那顆疲憊而孤寂的心靈能在此片刻得到安寧與溫暖。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6]

與上句也是異曲同工之妙。以蒼茫天地間的一點沙鷗,以洪大空無背景下的微渺而靈動的一點,引出背後巨大的象,意象出詩人孤獨而飄零的一生,只需一句,足以令人潸然而涕下。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7]

星空倒影於明淨的湖面,水天交接,詩人醉臥於湖中客船,半夜朦朧間竟發覺置身於天上星河。今夕何夕啊,吾得以乘舟游於天?在夢與實、醉與醒之間,詩人滿載一船的幽夢,飄蕩於星河之上,飄向水與天、夢與醒、幻與真之間……諸象完美交融於一體,達到全息之感,營造出玄妙的奇境,動人心弦。

語言對像的運用非常玄妙,這裡僅在個人層次中列舉幾例來品析,非常有限。

語言之「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於各人的悟性。學習中華文化,缺少悟性是根本學不通的。

註:

[1] 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

[2] 宋祁《玉樓春》

[3] 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

[4]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5] 梅堯臣《魯山山行》

[6] 杜甫《旅夜書懷》

[7]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八):算卦與測字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八):算卦與測字 wenyi 周四, 09/28/2017 - 02:05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28日】

八 算卦與測字

周易的內涵非常大,包羅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和變化,可知過去與未來,所以也可用來預測。文字與周易的機理是相通的,所以文字也可用來預測,自古都有測字這個行當。

其實這些都是對「象」與「易」理的運用,因為宇宙萬物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包羅其中。下面舉例對比一下,這樣可能更直觀。

唐代張說的《梁四公記》中記載了「梁武帝射覆」故事。「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蓋之意。射覆就是隨便將一物體掩藏起來,然後讓人通過易經占卦,占出所藏的是什麼東西。

在梁武帝天監年間,有一次梁武帝令人做一個覆,與百官一起射覆。

當時太史剛剛捉了一隻老鼠,便偷偷將這隻老鼠裝在匣子裡封好,當作「覆」呈給了武帝。武帝占卦,起得本卦為水山蹇卦(艮下,坎上),除第二爻外,其餘五爻皆動,所以變為火雷噬嗑卦(震下,離上)。武帝占成後,又命令群臣占。

武帝與其它八位大臣將各自寫好的占辭放在蒲墊上,令罣闖也參與占卜。罣闖對武帝說:「聖人占卦,是利用象來辨別事物,皇上已占了一卦,就不用另外再占,請求依從皇上所占之卦進行預測。」

武帝應允了他,罣闖便根據武帝所占之卦撰寫占辭,寫完後也放在蒲墊上退回一邊。

全部占完後,便開啟「覆」,宣讀大家的占辭,看誰的占辭最準確。

武帝占辭說:「先得蹇卦後得噬嗑卦,這說的是它的時辰。蹇卦下是艮卦,上是坎卦,這就是它的卦象。坎卦的卦象中包含有陰暗、隱伏、偷盜,與其相應的生肖是老鼠,所以裡面是只老鼠。它在蹇卦所表示的時間裡出來活動偷吃東西,因其動而變為噬嗑卦之象,噬嗑卦的卦象包含有刑罰、懲惡,所以被捉住。

在噬嗑卦中有四爻為無咎,一爻為利艱貞,這五爻都與偷盜沒什麼關係;只有第六爻占斷為凶,爻辭是「荷校滅耳」,意思是戴上枷鎖、割掉耳朵。這是因為偷盜而遭到災殃,所以這隻老鼠是死的。」

念完武帝的占辭後,群臣高呼萬歲,武帝也因自己占中了而洋洋得意。

接著又開啟其它八位大臣的占辭,說得五花八門,沒有一個占中的。

最後開啟罣闖的占辭,也占中了,但與武帝占辭不相同,罣闖的占辭裡說:「現在這個時間剛好屬王相吉日,所以一定是活老鼠。卦象由蹇卦(坎上,艮下)變為噬嗑卦(離上,震下),即上卦坎變為離,下卦艮變為震。坎有陰晦之象,離有光明之象;艮含靜止之象,震含動之象;即由陰暗到光明,靜止變為動。老鼠本應在陰暗處活動,白天靜止,現在變為大白天活動,因失其屬性,所以必然被抓。這說明了事件與背後的道理。

八月為金,是金盛之月,金生子,而鼠為子,金代表的數為四,所以這老鼠必定四隻。離為日,太陽過了中午就會偏西。離卦第三爻的象辭說,太陽偏西,不會長久啊;第四爻爻辭說,死了後扔棄。所以太陽偏西後,老鼠就會死掉。」

看到罣闖占出是活老鼠,比武帝占得更准,文武百官大驚失色,於是刁難罣闖說:「你的占辭說有四隻老鼠,現在匣子裡裝的只有一隻,這是怎麼回事?」罣闖說:「請把這隻老鼠剖開。」

武帝信佛,不喜歡殺生,但遺憾自己沒能占准。到了太陽偏西時,那隻老鼠果真死了,這才令人將它剖開,果然發現大老鼠肚子裡還懷著三隻小老鼠。

從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是怎樣運用象與易之理來預測的。另外還可以知道,從一個簡單的卦象中竟能讀出這麼多的信息與道理!這也說明卦象是可以用來記事的,是有很大內涵的,只是所運用的象太大,所以太隱晦,一般智慧的人根本讀不明白。因此後來便參照易理,創造了文字。文字在世間展現的象更小,更具象,與世間萬物對應,所以能清楚表達萬事萬物,同時又保留了象,能運用象表達出更高更大的內涵和意境。

接著我們再列舉一個測字的事例對比一下,在《紅樓夢》中講述過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測字故事:

因為賈寶玉的玉丟了,賈府管家林之孝去大街上找擺攤測字的劉鐵嘴,結果拈出一個「賞」字。劉鐵嘴說:「丟了東西不是?『賞』字上頭一個『小』字,下面是一個『口』字,說明這件東西嘴裡放得,必是珠子寶玉之類。並且『賞』字下面是一個『貝』字,拆開成不了一個『見』字,這不就是東西不見了嘛!因為上頭有個『當』字,快到當鋪裡去找。『賞』字加『人』字,就成了『償(償)』字,只要找到當鋪就有了人,有了人便贖了來,可不是償還了嗎?」

再舉一個民間傳說的故事:

相傳大明末年,甲申之變前昔,司禮監太監王德化曾帶著崇禎帝喬裝出城,讓人測字,評定禍福。崇禎隨口說了個「有」字,讓測字先生測大明國運。測字先生大驚說:「『有』字,上為『大』字少了一捺,下為『明』字去一半,大明江山已失半壁啊!」崇禎帝忙改口說是『友』字,而非『有』,測字先生又說:「『友』為『反』字出了頭,反軍要打進來了。」崇禎帝大怒,又說是申酉之「酉」。測字先生更驚駭,說:「此為『尊』者上無頭,下無足,尊者為帝王,危險啊!」崇禎帝心驚而去,不久後闖王李自成攻入燕京,崇禎帝自縊而亡。

對比以上占卦與測字的事例,會發現它們的機理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用字象,一個用卦象,也再次印證中華文字與周易八卦是相通的。

中華文字與周易八卦都是用象的,這是神傳給人的智慧,與神靈的境界是對應相感的,所以能夠通神。而象與象之間又能倆倆相合而生出下一層象,這個過程就是「易」,它包羅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包含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信息,所以能預測未來。但這些信息都是隱藏在象中的,得有這個智慧才能讓其「顯形」,才能讀出它。如果沒有這個智慧,達不到這個境界,是讀不出這個境界信息的,這些就成了「天機」。

正如歷史上留傳下來的許多預言一樣,比如中國歷史上留傳下來的十大預言:《乾坤萬年歌》、《馬前課》、《藏頭詩》、《推背圖》、《黃櫱禪師詩》、《梅花詩》、《燒餅歌》、《金陵塔碑文》、《步虛大師預言》、《武侯百年乩》,以及西方著名的《諸世紀》、《聖經啟示錄》等等,都準確預言了幾百甚至上千年後人類發生的大事,基本都能應驗。但這些預言都是以謎語形式寫成的,在事情發生之前,幾乎誰也讀不懂,事情發生後,人們對照去解才能解開。這是因為天機不可泄露,沒有這個智慧與層次絕不允許知道高層次中的事。人類的歷史都是安排好的,人間這裡不過是宇宙的舞台,為最終宇宙大戲的上演做著鋪墊,而此刻大戲已開始,你我正在戲中,每個人都必須在此刻為自己選擇未來。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九):說文解字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九):說文解字 wenyi 周六, 09/30/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09月30日】

在這章裡,我們將沿著「易」理溯洄,展開中華文字背後的「象」,解讀一下中華文字的內涵。中華文字是神傳給人的天機,背後之象是通神的,帶有強大的能量。只是隨著人類越來越墮落,智慧越來越小,慢慢就讀不明白了,使中華文字的能量在歷史中被隱沒而封存。

隨著人類的墮落與智慧的衰退,中華文字的字象越來越小,最後給字下定義,將其意思固定下來了。

《中庸》裡說:人人每天都要吃飯、喝水,但很少有人會真正去品味其中的滋味。[1]

這一章裡,筆者將站在自己的層次上試解幾個字,將其內涵釋放出來。因中華文字是通神的,通過象與宇宙高層,層層對應,內涵巨大無極,誰有多大的智慧,就能使多大的象,包羅多大的內涵。這裡個人所解的,不能代表文字的最終內涵,只是拋磚引玉而已。如同周易八卦一樣,每一卦的象巨大無比,每個人體悟出來的可能不同,但都不是最終內涵,只是溺水三千取其一瓢而已。

因為文字在歷史發展中,經過了幾次較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現在解字一般都將文字轉換成甲骨文來解。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雖然甲骨文離倉頡造字已過去一千多年了,但卻是中華文字目前所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版本。將現代文字都轉為甲骨文去解,能量最大,最接近文字的元始字象。

『自』:

甲骨文為「0920」,是人的鼻子形像,所以自的本義是鼻子。

字象:一般人在指自己的時候,都會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它是整張臉的中心。所以「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另外又包含:親身、起源、由、從、在、本身、本來……這些都是「自」的字象。

解讀:道家將大腦分為九個區域,每個區域稱為一宮,共九宮,每一宮都有神主宰。位於最中心的區域稱為泥丸宮,即松果體所在的位置。認為泥丸宮是九宮的中心,統領九宮,是整個人體的控制中心。而泥丸宮是人類元神(靈魂)的居所,人的元神在這裡主宰著肉體。

如果用手指著自己山根的位置,即鼻子根的位置,所指的區域在大腦中剛好是泥丸宮所在,即元神所在。也就是說用手指著自己鼻子的時候,剛好是指著自己的靈魂,那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用手指著別人鼻子的時候,最容易激怒、刺激別人,對人最不敬,因為那是人的本尊(靈魂)所在,真正的自我所在。

修煉界認為,人類的元神都是從高層空間來的,是從美好而純淨的神的世界墮落到人間的,然後被人類的肉體所束縛,困在人類時空之中,被世間的七情六慾、各種世俗觀念和執著所污染,迷失了自我,從而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從哪裡來。

所以「自」有更深層的內涵,即指先天的那個純真而無邪的自己,是指沒有被世間七情六慾、各種世俗觀念和各種私心執著所污染的那個先天自我,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來源。

我們現在人類所說的自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包含了本人後天形成的一切觀念、慾望和各種執著人心等等,所以這個自己已不純淨了,附加了很多後天形成的東西,是迷失後的自我,不是先天自然的自我。唯有通過修行,返本歸真,去掉後天形成的一切慾望、執著,返回到最元始純真的先天本性上去,像生命之初一樣純真無邪,這才算真正的自己,所以這個「自」的高層內涵,用道家的說法可稱為「真人」。

『慧』:

①彗:篆文「0920」=0920(豐,茂盛的草)+0920(豐,茂盛的草)+0920(又,手持、抓住),彗字本義:用一種枝葉茂盛的乾草紮成的掃帚。所以掃帚星稱為「彗星」。

②心:篆文「0920」。 ③蛇:篆文「0920」,又代表貪婪、慾望。 從②③可以看出「心」與「蛇」非常相似,「心」頂部開了一個孔,稱為「竅」,這個孔就是「心竅」。如果迷失了心竅、被慾望等堵塞了心竅,就成為「蛇」(慾望、貪婪)。

慧:篆文「0920」=「0920」(彗,掃帚)+「0920」(心)。

解讀:掃帚是清理髒東西,打掃衛生用的。一把掃帚在心上,意象為打掃心靈,清除心裡的慾望、執著、私心邪念等,使心靈保持純真、乾淨。

古人說:「靜能生慧」,靜代表心裡沒有任何雜念、慾望,水如止水,與世無爭。怎樣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沒有任何雜念?那首先得將後天形成的一切私心、慾望等全部清理乾淨,才能做到靜。達到了這個目地那就提升了生命的境界,就能生出大智慧,也就是「開慧」了,「開悟」了。

而這個去掉心中一切私心和慾望的過程,就是生命返本歸真的過程,也就是修煉的過程。達到了這個「開慧」的目地,那就回歸到了生命最先天純真的本性上,回歸了「自然」、「真我」。用道家的話說就是成為「真人」,用佛家的話說,就是修成了「佛」(佛的意思是覺者、覺悟了的人)。

而「真人」和「覺者」對人來說,是神通廣大、能力無邊的,知道世間一切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智慧無邊,什麼也瞞不了他們,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洞察一切、神目如電。所以慧的字象中又包含:心如明鏡、洞悉真偽,知曉、看破世間一切,不被事物表相迷惑、洞察事物根本等。

『思』:

篆文「0920」=「0920」(囟:開頂、天窗)+「0920」(心)。

解說:嬰兒出生的時候,頭頂有兩處頭蓋骨沒有長合,在百會前後有兩個洞,只有一層頭皮覆蓋,這兩個地方稱為「前囟」和「後囟」。古人所說的「囟門」是指「前囟」,也稱為「天窗」。

古人認為「囟門」是元神的天窗,是靈魂出入肉體,脫離肉體的通道,一般認為元神出竅的時候從這個地方出去。

另外在修煉界有一種狀態叫「開頂」,修煉到一定的層次就會出現這個狀態。開頂就是在另外時空中將頭頂打開(不是人類表面時空的肉體,是中醫所認識的人體在另外時空的機制),讓大腦和元神直接與宇宙連接、溝通,接收來自宇宙高層的信息,開智開慧。

「囟」的形像類似人類元神接收宇宙信息的「天線」,含有「開頂」的意思,將頭頂打開,讓思想直接與宇宙溝通上,接收來自宇宙高層的信息,也是元神出入肉體的天窗。

「思」上面是「囟」,下面是「心」,含有:「心」與宇宙相通,接收來自宇宙高層的智慧。也點明,人的智慧是來源於宇宙的,並非從自己內心「思考」出來的。

『化』:

甲骨文「0923」=「0920」+「0920」(原始太極圖)。

解讀:一陰一陽,循環往復,變化無窮,形成一個原始太極圖。現代科學認為宇宙是不同粒子構成的,即物質是由不同粒子層層構成的。如分子構成了人類空間的一切,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與中子構成,質子與中子又是由夸克構成……將粒子層層細分下去,無窮無盡,現代科學永遠也找不到物質構成的最小元素,即永遠找不到最小粒子,這是科學的層次極限。

陰陽二象是在宇宙很高層次,也是在粒子的極深層提煉出來的兩大因素。它們處於粒子的極微觀處,不知比中子、夸克等要微觀多少萬億倍,現代科學永遠也不可能觸及到這麼微觀的層面。它們在物質的底層運轉,相合為太極,從最微觀、最高層主宰控制著表層的宇宙萬物。所以太極的運轉,陰陽的變化,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變化,是最底層最微觀的變化,它會由裡及表,從最深層對應到表層世界來,控制著一切物質的運動變化。體現到表面上,就會引起表層世界的洪觀變化。因為是從根本上改變,所以能量無窮,無可阻擋,由微至洪,無物可逃。這是化的字象。

現代科學有這個技術,就是通過改變某些物質的分子排列程序,來改變這個物質。比如將石墨放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就能改變其碳分子的排列方式,從而變成鑽石。將石墨變成鑽石,這對人來說就是「神話」,如同點石成金一樣,但這是真實存在的科學實驗。

這還只是從粒子最低層――分子層面的改變,再深一層原子級別的改變,人類技術就無能為力了。而神佛是遠遠超過人類的極高層次上的高級生命,層次越高能量越大,智慧越大,所以神佛對人來說神通大顯,他們存在於遠遠超過人類分子世界的更高層、更微觀粒子組成的高能世界,即高維度時空,那就是神佛的世界,如天國世界、極樂世界、蓮花世界,等等。神佛所存在的高能世界與人類分子世界相差十萬八千裡,相隔無數層,所以人類科學永遠也覺察不到,觸及不到。

神佛改變一個物體,會從物體的最微觀,最根本的構成粒子,最本質上去改變,然後一層層展現到表面上來。所以神佛無所不能,隨心所欲,變化無窮。

人類科學的物理技術,尚可改變分子結構,將石墨變成鑽石。神佛掌握著宇宙高層的法則與大道,能從宇宙萬物最微觀到最表層,同時去改變、生成萬物,能夠無中生有,造就宇宙萬物,變化無窮,何玄之有?人類迷失於分子堆中,於塵土中爬行,如同蟭螟不見鯤鵬,朝菌不知大椿,在神佛的腳底下否認神佛的存在,豈不是無知可笑?

『情』:

①丹:甲骨文為「0920」。像一個煉丹爐,中心有一點,表示爐中所煉之物,為「丹」。

②青:金文為「0920」=「0920」(生:自然生長)+「0920」(丹)。本義為:生丹、精氣凝聚而生丹。又包含有:精氣凝聚,精華所在。煉丹時的爐火為青色,所以「青」的字象又包含有青色等。

③靜,金文「0920」=「0920」(青:生丹)+「0920」(爭:抗爭)。

④情:金文「0920」=「0920」(心:但這個心是鎖住的心,心竅被封,心中還有一點,指示「情」生於心中,污染了心靈,封閉了心竅)+「0920」(青:生丹、修煉)

解讀:先解「丹」,見①。過去在修煉界,無論是哪一家修煉方法,無論是哪個宗教,都講究煉丹。在道家,煉丹分為「外丹」和「內丹」兩種,在煉丹爐所煉出的就是外丹,將人體作為煉丹爐,在人體丹田內所修出的丹即為內丹。佛教等宗教雖然不講煉丹,但是也煉丹,煉的是內丹。有的修煉有成的和尚涅槃火化時,有舍利子,這個舍利子就是內丹爆炸,能量釋放出來後,在體內留下的殘餘物。

在西方有鍊金術,西方自古有不少鍊金術士,像著名的物理泰鬥牛頓就是鍊金術士,一生致力於鍊金術,物理學成就只是他「鍊金」生涯的副產品。牛頓死後留下的「黑匣子」中,據說就有很多關於鍊金術的心得。西方的鍊金術,其實就是煉丹術,是修煉,鍊金丹的,只是東西方名詞表達不一樣。

道家常言金丹大道,意思就是修成了金丹,就參破天地玄機,悟得大道了。修成金丹即可擺脫凡塵中的五穀輪迴,跳出三界,跳出情,成為神仙、真人。

所以在過去修煉中,煉丹的過程與修煉的過程同步,是凡人跳出人世,成為高級生命的過程。金丹煉成也就修煉結束了,跳出人世了。

再解「青」,見②。「青」下面是「丹」,上面是「生」,意為生丹。精氣、能量在體內凝聚的過程,就是生丹的過程。丹就是體內凝結的精華。所以「青」的意象含有:精華、精氣所聚。

再解「靜」,見③。前面解「慧」的時候說過了:靜能生慧。生慧的過程,也就是修煉的過程。

那怎樣「靜」呢,造「靜」字的時候,神就告訴了人。左邊是「青」,意為煉丹、修煉,而右邊為「爭」,爭的意思為,與心中的一切私心雜念,一切執著慾望抗爭,慢慢看淡它們,放下它們,捨棄它們。當私心雜念、執著慾望越來越淡時,人的心就會越來越「靜」,智慧就越來越大。人的心越靜,人的精氣、能量就會在丹田不斷蘊集,就能生丹,這就是修煉的過程。

最後解「情」,見④。情分成左右兩部分,左邊是一顆封閉的「心」,心中還有一點。意為:情生於心中,污染了心靈,使心中不純,封閉了心竅。所以左邊這個封閉的「心」,點出了「情」的本質。再看右邊,右邊是「青」,意為「生丹、修煉」,也就是跳出人世,跳出「情」的過程。所以右邊點出了跳出「情」的方法,神造「情」字的時候,就給無明中的人類指出一條通天大道:告訴了人「情」是什麼,告訴人做人的目地,以及告訴人怎樣跳出「情」,不要被情所困,要跳出情成為高級生命。

但並不是所有的修煉方法都必須煉丹,在過去確實這樣,任何修煉法門,任何宗教都必須通過煉丹的方式來達到圓滿,所以很有局限性。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是宇宙有史以來,最特殊、最關鍵的歷史時刻,宇宙大法在人間開傳,不受丹道的限制,可在人間不脫離世俗就能修成神佛。

在古印度《吠陀本集》與佛教歷史中都有這樣的預言:轉輪聖王是宇宙的萬王之尊,他將在未來降世人間,救度眾生。轉輪聖王的特點是在家成佛,不脫離世俗修煉。

《法華文句》中說:「優曇花三千年一現,花開則轉輪聖王出。」[2]

《慧琳音義》中也記載:「優曇花祥瑞靈異,來自天上,世間無此花。轉輪聖王下世度人時,以無邊的慈悲福德,感得此花在人間出現。」[3]

自1997年在韓國的清溪寺中第一次發現優曇婆羅花後,便陸續在各地出現,如今優曇婆羅花已開遍了世界。筆者本人的家中也多次開放此花,無需任何土壤與水份,不吸取世間任何養份,晶瑩剔透,略有清香。

在現在這最特殊的歷史時刻,希望所以生命都保持清醒,認清正邪,以「智慧」去分辨,以「真我」去「思考」,萬不要被中共謊言欺騙,請為自己選擇美好與光明的未來。

[1] 《中庸》: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2] 《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3] 《慧琳音義》卷八:「優曇花,梵語古譯訛略也,梵語正雲烏曇跋羅花。此雲祥瑞靈異,天花也。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世,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十):文字演變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十):文字演變 wenyi 周日, 10/01/2017 - 02:05
道生


【正見網2017年10月01日】

中華文字的字形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較大的改變,在這一章中,我們大概梳理一下:

倉頡當初造出的字形我們現在都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目前流傳下來最古老的文字版本是甲骨文與金文,這些已與倉頡造字時期相隔一千多年了。

甲骨文是商代雕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般是用於記錄占卜結果的。現已發現的商代甲骨,約有十餘萬片,整理出文字3978個。目前已識讀確認出來的甲骨文有900多個,多為較常用字,尚不能識讀確認的有3000多個。

金文是指秦朝之前,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這些青銅器中,樂器以鍾最多,禮器以鼎最多,所以又稱為鐘鼎文。至今已出土金文青銅器8000多件,上有不重複的文字3000多個,已識讀的有1800字左右。

到了周宣王時期,太史籀在古文字基礎上作了修改,建立了籀文。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於春秋戰國時期所造成的分裂局面太長了,各國所使用文字的字形都發生了一些改變,甚至同一個字每個諸侯國都有不同的寫法。秦始皇便統一中華文字,讓李斯以秦國字形為基礎,整理修改出了小篆。小篆的應用時間非常短暫,到漢朝後便不再使用,《說文解字》中共收錄了小篆9353字。

小篆之前的文字都可稱為大篆,包括籀文、金文、甲骨文等,甚至包括倉頡最初造出的字形,但也有的僅將籀文稱為大篆。

以上是中華文字的幾次變形,但這些變形變化都不太大,基本都維持著古文字的字形,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形是隸書的出現。隸書最早出現在秦朝,成就普及於漢代,有「秦隸」與「漢隸」之分。秦隸也稱為「古隸」,漢隸稱為「今隸」。另外隸書還有其它不同的名稱,如「佐書」、「八分」等。隸書建立後,馬上得到了推行,到漢朝時完全普及。隸書建立起來後,中華文字的字形就基本固定下來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太大的變動(中共簡化漢字除外)。隸書的建立意義非常重大,它使中華古文字的形像轉變為現在的「筆畫式」,更便於書寫和應用,使中華文字更便於推廣與普及。

關於隸書的創立者,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說隸書是秦朝獄吏程邈創立的,有說是秦朝仙人王次仲創立的。

張懷瓘《書斷》中說:「隸書是程邈創立的,程邈原本是秦朝的一個獄吏,善長大篆,後來得罪泰始皇,被關在雲陽的監獄中。他在獄中經過十年的研究,最終在大篆與小篆的基礎上創立了隸書,並將創立的三千個隸書文字,呈獻給秦皇。秦皇非常高興,便赦免了他的罪,並將他提拔為御史這個官職。」[1]

也有的說隸書是秦朝仙人王次仲在古文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於王次仲改古文的形像創造隸書的事,《勸學篇》、《晉書·衛恆傳》、《古今文字志目》、《書斷》、《懷來縣誌》等等文獻都有記載。[2]

其中《水經注》、《序仙記》、《北都賦》等古籍中記載說:王次仲,秦朝上穀人,從小就有異於常人的志向,經常有奇異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在王次仲二十歲左右時,他在倉頡所造的古文基礎上改變字形,創立了隸書。當時秦朝官務非常繁忙,文書堆積如山,使用篆文書寫速度非常緩慢,得到王次仲的隸書後,大大提升了辦事效率。始皇非常高興,視王次仲為奇人,便派人召見王次仲,但一連召見了三次,都請不動王次仲。最後始皇大怒,派人用囚車將王次仲直接押解過來。在囚車走到半路的時候,王次仲突然化為一隻大鳥,從囚車中飛出,在高空翻飛長鳴而去。飛到西山上空時,落下兩片羽毛,化為兩座山峰,就是沮陽城東北的大翮山與小翮山。[3]

以上是中華文字在歷史上的字形變化,另外中國文字還有字體上的變化。字形與字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字在基本結構上產生的變化稱為字形變化,像甲骨文、籀文、小篆、隸書,是字形的變化。如果文字的基本結構沒有改變,只是表面風格上產生了變化,稱為字體變化。像顏體、柳體、宋體、黑體以及現代美術設計中所使用的各種字體,都是字體的變化。每個人所寫的字風格都不一樣,都是一種字體,但基本字形都不會變。還有上古時的蝌蚪文,以及春秋戰國時的鳥蟲書等,應當也屬於當時的字體變化。

隸書創立後,中華文字的形像就基本固定了下來,一直到現在幾乎都沒有多大變化,比如現在台灣正在使用的文字。到了中共建政以後,於1956年在大陸大力推行簡化字,使中華文字徹底殘廢,斬斷了與神的聯繫。中共不止是閹割文字,還差點徹底廢除了漢字,準備用拼音字母代替漢字。

1931年9月26日,蘇聯共產黨大力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代替,妄圖亡我中華神傳文化。他們在弗拉基沃斯托克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參與,與蘇共草擬了「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1949年大陸淪陷以後,中共大力推行簡化字,於1952年3月擬出「漢字簡化表」第一稿,選定簡化字700個。毛澤東看過後很不滿意,認為700個簡化字還不夠簡,漢字的數量要減少,一個字要能代替幾個字。

中蘇交惡後,中共廢除漢字的計劃就沒有進行下去,所以最終未能將漢字拼音化,尚給今天的大陸留下了殘缺不全的漢字。[4]

《人民日報》1955年10月26日,第一版報導:「漢字簡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進一步進行拼音化,期許中共專家為拼音文字完成準備工作」。

《人民日報》1977年12月20日,在頭版頭條以標題文字寫道:「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中共自從奪政以來,前30年瘋狂毀壞中華神傳文化,燒古書、挖祖墳,搗毀文物、篡改歷史,讓中國人徹底斷了根,忘記了自己的祖宗與文化。後30年它們又徹底破壞了中華大地的環境,使山靈水秀的神州大地變得滿目瘡痍,土地毒化、水污染、空氣污染、食品污染;致使年年災禍不斷,洪災、雪災、旱災、地震、泥石流、沙塵暴、霧霾……短短几十年,它們徹底摧毀了中華民族維持了幾千年的傳統道德與禮儀,以至於中國人在世界上成了「沒素質」的代名詞。使現在中國大陸「笑貧不笑娼」、「一切向錢看」,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燒殺奸掠,無惡不作。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轉基因、毒疫苗、激素菜、塑膠大米、瘦肉精、地下作坊、黑工廠……城管、強拆、殺幼兒、奸幼女、活摘器官、豆腐渣工程……低收入、高房價、惡競爭、強攀比、昂貴的醫療與教育……它們只用了幾十年時間就把神所眷顧的這遍土地,變成了人間的地獄!

當它們把這一切都破壞徹底後,又榨光人民的最後血汗錢,把他們的子女家人都送到海外,拿著國外的護照,在海外民主社會裡呼吸著乾淨而自由的空氣……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才讓它們對我華夏民族痛恨至此?唯恐千刀萬剮而毀之不及?它們是西方來的馬列魔鬼,附體於中華民族,吸我華夏子民的血,卻讓我們喊它「母親」!

趕快醒醒吧,華夏的同胞們,趕緊去大紀元網站申明退出這個邪惡組織,退出中共黨、團、隊,不然死後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不然何敢稱自己為中華人?

註:

[1] 《書斷》:「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2] 《懷來縣誌》:王次仲,上谷郡人,始為楷法(隸書)。 《勸學篇》:「上谷次仲,初變古形」。 《晉書·衛恆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書斷》: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3] 《水經注》: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次仲所易文簡,便於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輒不至。次仲履真懷道,窮數術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次仲首發於道,化為大鳥,出在車外,翻飛而去。落二翮於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裡有大翮、小翮山。

《序仙記》:「王次仲,上穀人,少有異志,少年入學,屢有靈奇。年未弱冠,變蒼頡書為今隸書。始皇時官務煩多,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出在檻外,翻然長引,至於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楊固《北都賦》:王次仲匿術於秦皇,落雙翮而沖天。

[4] 見維基百科《廢除漢字論》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十一):文字之劫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十一):文字之劫 wenyi 周一, 10/02/2017 - 02:20
道生


【正見網2017年10月02日】

這一章大概談一下中共對漢字的簡化與破壞。中共對漢字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大量刪除、合併文字,將同音文字合併,使得字象錯亂,失去對應。

比如:臉面的「面」,與麵粉的「麵」,原本是兩個不同的字,字象完全不一樣,卻被合併成一字,成為一象,使字象紊亂。吃麵到底是吃臉,還是吃麵條?

再比喻:頭髪與發生都成了發;王后與前後都成為後;稻穀與山谷都成了谷;划船與計劃都成了劃;茶几與幾乎都成了幾;占卜與蘿蔔都成了卜;捨棄與宿舍都成為舍;征服與象徵都成了征;藉口與借錢都成了借……

破壞字形,使中華文字變成殘體字。

比如有網友專門為此編了一個順口溜:親(親)不相見,愛(愛)沒有心,產(產)不生,廠(厰)空空,面(麵)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頭,飛(飛)斷翼,雲(雲)無雨,開關(開関)無門,鄉(鄉)裡無郎,買(買)成刀下宰人頭,進(進)往井裡走……這些也都成了中國現狀的寫照,應了這字象的改變。

中華文字不光擁有它元始博大的字象,而且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演繹過程中,積累了它深厚的內涵。

比如三國演義,整個演繹了一個「義」字的內涵;岳飛、楊家將,詮釋了「忠」的含義;蘇武、文天祥,展示「節」的境界……中華文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承載中華歷史與文化的過程中,已與中華神傳文化融為一體,積累下了深遠無邊的內涵,變得廣博而深厚,令神佛都為之讚嘆。

中共不光閹割文字,還徹底毀壞了中華神傳文化,斬斷了中華文字的內涵,使其失去神性成為符號。有網友曾將清末光緒年間出版的字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與中共編寫的《新華字典》作了對比:

比如對〝黨〞的解釋,《新華字典》解釋為:1、政黨,在我國特指中國共產黨。2、由私人利害關係結成的集團。3、舊時指親族,如父黨、母黨、妻黨。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解釋為:五百家為黨,如鄉黨、黨人;周朝制度將五家劃為一比,五比為閭,五閭為族,五族為黨;黨,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則為偏黨朋黨之黨。

對比一下,《新華字典》沒有任何的知識與內涵,只是冷冰冰的幾個解釋。自始至終不讓讀者明白「黨」的來源與意象。

再如對「跪」的解釋,《新華字典》解釋為:1、兩膝著地,腰和股都伸直。2、足。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解釋為:跪,跽也,拜跪。兩膝著地為跪。古人席地而坐,坐與跪相似,故賓主之間常行跪禮。今祀神及行禮於尊長皆以跪為敬,且有一跪兩跪三跪之別。西人無跪禮,雖見君上脫帽鞠躬而已。

原來在宋之前,古人都是跪坐的,那時沒有現在的高腳椅,古人都習慣席地而坐。就是膝蓋跪在地上,臀部依靠著腳後跟,上身挺直,是一種非常端莊優雅的坐姿。這種跪式坐姿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叫跽坐。現在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著這種跪坐的姿勢,就是以前從中國大唐學去的。

那時中國社會通行跪拜禮,因為跪拜禮是自然而然的,由跽坐姿勢挺直腰板,臀部離開足跟,便是跪;再配上手部與頭部的動作,如作揖、稽首、頓首,便是拜,以示尊敬。比如書信結尾,平輩之間常用頓首,這無尊卑之分,只是表示敬意。再如《范雎說秦王》中記載:「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可看出,古時候跪拜是相互的,只是由跽坐發展出來的一種端莊的禮節,僅表敬意,這就是跪的來源。

再比如「陝」字的解釋,《新華字典》為:陝西,我國的一省。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解釋為:周成王時,周公治陝以東,召公治陝以西,蓋以陝為分界處,今省稱陝西,即召公所治地也。其地自古為帝王之宅,周以龍興,秦以虎視,自漢以後,皆稱關中。誠天府之雄也,而新疆隴蜀尤必以此為咽喉。

二者一對比,差別就出來了。因篇幅有限,所以這裡僅舉二三例。

網友說:「《新華字典》,對字的釋義徹底切斷了中華文化的源頭,在釋義過程中,他們剔除宗教信仰,強行注入鬥爭、無神論,狂妄尊大唯我獨尊的意識形態染料,由此以來,老祖宗創造的漢字幾乎都變成了殭屍——你從中很難獲得多少文化養分,卻極易被其扭曲的闡釋所洗腦:知道得越多,你就離真知和真相越遠;他們刻意隔斷字詞的歷史文化聯繫,其注釋原則是以今日之義為義,今日之用為用,將知識閹割成為死知識,阻斷與歷史的聯繫,並阻止你去發生聯繫;每一個漢字,都變得那麼枯燥、乏味。」

還有網友說:《新華字典》是一本「斬斷了中華民族智慧之根和文化慧命」的字典。而中共建政60多年來,「一代代的中國人就是靠這樣一本完全意識形態化的劇毒之物進入中國的人文世界的」,他們「從一開始就喪失了進入中華民族悠久的人文世界的可能性」。

世上的任何民族都會不惜生命去保護自己的文化與歷史,因為那是它們民族的根源,沒有哪個民族親手毀滅自己文化的,這是瘋子的行為,是斷子絕孫的事。就像一個人喪失了靈魂,被惡鬼附身一般,中共之於中華就是如此。希望中華同胞們,認祖歸宗,唾棄這個附體的惡鬼,將中共邪靈趕出神州大地,重興我華夏神傳文化。

最後說明一點:本人是法輪大法修煉者,在修煉後隨著層次的提升,智慧與能力被師尊開啟,從而知道、看到了許多凡人所無法知道的東西。本人的一切智慧與認知都來源於法輪大法,離開大法,我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智慧和能力的無知生命。文中所有的認識,都是在大法修煉中個人的所知所悟,只能代表個人層次的認識。法輪大法是宇宙的根本大法,任何神佛與生命窮盡一生都不可能體悟其真正內涵,若要具備大智慧,就得自己去修煉體悟。

古文獻參考:

《易經》

《韓非子》

《山海經》

《呂氏春秋》

《淮南子》

《說文解字》

《春秋元命苞》

《歷代名畫記》

《易通卦驗》

《北史·江式傳》

《三五歷記》

《五運歷年紀》

《述異記》

《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薄伽梵往世書》(Bhagavata Purana)、《牧童歌》( Gita Govinda)《黃帝內經》

《新唐書》

《字說》

《孝經援神契》

《文字論》

《焦氏易林》

《康熙字典》

《尚書》

《進學解》

《梁四公記》

《法華文句》

《慧琳音義》

《勸學篇》

《晉書·衛恆傳》、《古今文字志目》、《書斷》、《懷來縣誌》

《水經注》、《序仙記》、《北都賦》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

((作者原稿刊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