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大道

治國大道 xiongxm 周二, 03/06/2018 - 19:23 

【正見網2018年03月06日】

筆者梳理了整個中華歷史中治國之道的發展過程,並將各家治國思想的模型提煉了出來,希望對當今人類能有一個警醒與借鑑作用,能在這最關鍵的歷史時刻,作出正確而果斷的決策,為自己與國家選擇一個美好未來。

治國大道(一):皇道無為

治國大道(一):皇道無為 wenyi 周三, 03/07/2018 - 02:20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07日】

一、皇道無為

筆者梳理了整個中華歷史中治國之道的發展過程,並將各家治國思想的模型提煉了出來,希望對當今人類能有一個警醒與借鑑作用,能在這最關鍵的歷史時刻,作出正確而明智的選擇,不與魔鬼為伍,為自己選擇一個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時間已不多了,一旦猶豫錯過,將永遠失去機會!

總體上來說,在中華君主治世的歷史進程中,治國之道經歷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這四個過程。我們先沿著中華歷史的脈絡,來了解一下皇、帝、王、霸之間的區別:

在遠古留下來的傳說中,從盤古開天地,女媧與眾神造人以來,目前所知的最早中華文明史是三皇史。三皇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周禮》,其次見於《呂氏春秋》。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引用李斯的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一般來說,將天皇、地皇與泰皇(人皇)合稱為三皇,而這三皇具體是誰,又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說法。也有的說三皇分為前三皇、中三皇與後三皇,一共有九皇。總之關於三皇的說法很多,它代表著我們這輪五千年文明之前的一段漫長而神秘的史前文明時期,時間跨度極其的遙遠與漫長。

《春秋緯》中記載說:從遠古的泰皇氏時期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經歷了十紀,跨越了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三皇時期的具體時間跨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知道,三皇時期遠不止三位「皇」的誕生,它代表著一段極漫長而神秘的史前文明時期。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等,都屬於三皇時期的皇。據古文獻記載,「皇」是來自宇宙高層的神靈,他們降世於人間,成為人間的皇,傳授給人類智慧與文化,呵護人類走出蒙昧,進入文明。也就是說中華的文化源自於上天,源自於神,絕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創造出來的,所以稱為神傳文化。

我們再來看一看「皇」的內涵:

《管子•真法篇》中說:「明一者皇」。先秦時期稱「道」為「太一」,可理解為彰明大道,照亮混沌未明的世界的為皇。

《春秋運鬥樞》中也說:「皇代表天,天道不言,四季循環,萬物相生。三皇施行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具備極高的道德,他們說出的話百姓都不會違背,如同皇天一般,所以稱為皇。」(1)

《白虎通義》中說:「凡被稱為皇的人,光芒萬丈,施行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萬物,天下百姓都不會違背他。若以人為的手段治理天下,干涉到了任何一個百姓的生活,都不能稱其為皇。所以那時候,天下行於大道,黃金被遺棄在山間,沒有人開採;珍珠玉石被丟棄在水中,沒有人打撈;百姓住洞穴,穿毛皮,飲甘露,與自然一體,無憂無慮,無欲無求,與天地神靈相通。」(2)

據記載,在史前的太古之時,在人類之初,百姓純真無邪,沒有私慾,與自然相合為一,單純的如同一張白紙。那時人類處於蒙昧時期,沒有文明,對自然宇宙沒有任何的認知,什麼也不懂,如同剛出生的嬰兒。所以神下世,化身為人間的「皇」,將上天的智慧傳授給人類,照亮了混沌未明的世界,像父母呵護著嬰兒一樣,帶領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進入文明。

那時大地上,到處都是奇花異果、甘霖醴泉、仙禽神獸,環境優美富麗,萬物和諧而不相傷害。那時人類具有神通,離神很近,無需耕種勞作而生活富足,無憂無慮,沒有災難痛苦,生活得簡單幸福。那時人類沒有政府機構,依道而行,無需治理,如同黃帝夢遊所至的「華胥神國」:

《帝王世紀》等古文獻中記載:在遠古三皇時期,華胥國有一位女子稱為華胥氏。一天華胥氏發現華胥國的雷澤邊有巨大的腳印,便好奇的將自己的腳踩在巨大腳印上,因此受到上天的感應而懷孕,生下了伏羲氏。伏羲氏是五位天帝之一的東方蒼帝感生於人間,是三皇之一,給人類留下了八卦等天機大道。(3)

《列子•黃帝篇》中記載說:黃帝白天睡覺,夢中神遊到了伏羲氏的故鄉華胥國。華胥國在非常遙遠的神秘地方,是人力不能夠到達的,只能神遊。這個國家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心慾望,心靈非常純真,既不戀生也不畏死,完全順應於自然。因此他們沒有任何痛苦,自然萬物都不能傷害他們,他們可以乘空飛行,具備神通,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存在,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從中頓悟了養身治國之道,便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使天下順應於大道,達到了無為而治,將天下治理得同華胥國一樣。(4)

《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說:在遠古容成氏統治時期,人們像大雁一樣自然有序的在大路上行走,外出時隨手就將嬰兒放置在巢屋裡不會有任何危險,吃不完的糧食就隨意堆積在田頭從不會丟失;行走時尾隨著豺狼虎豹、走路時踩到毒蛇都沒有任何危險,人們都這樣自然快樂的生活著,從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5)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對皇道治國時的社會狀態了解一二:在極遠古時期,人類心靈純真、沒有什麼私心慾望,沒有受到後天的污染,處於自然蒙昧的狀態,如同初生嬰兒一般。那時高層的神靈降生於大地,成為人間的皇,他們如同皇天一般,光芒萬丈,帶來天道真機,傳授給人類文明與智慧,行不言之教,施行無為而治,使天下行於大道。於是,那時人類與天地神靈相通,處於半人半神的狀態。那時地上環境富麗美好無比,人與自然相合一體,沒有痛苦憂愁,生活得簡單快樂,無欲無求……

註:

1  《風俗通義•卷一》引《春秋運鬥樞》:「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

2  《白虎通義》:「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棄于山,珠玉捐於淵,岩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

 3  《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犧。長於成紀。」

 4 《列子•黃帝篇》載:「黃帝晝寢,夢遊華胥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 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 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硋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5  《淮南子•本經訓》: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托嬰兒於巢上,置餘糧於畮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

 

治國大道(二):帝道立德

治國大道(二):帝道立德 wenyi 周四, 03/08/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08日】

二、帝道立德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物質生活的豐富,人類的道德開始墮落,心靈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充塞污染,開始變得聰明狡詐、相互爭鬥。這樣人類便慢慢與自然大道產生了間隔,離神越來越遠,神力就逐漸消失,自然環境也隨之越來越惡化,人類開始與自然萬物為敵,相互戒備傷害,生存狀態慢慢變得痛苦而艱難。

由此,皇道便慢慢在歷史中沒落。《洛書》中說:「皇道缺失、沒落後,帝道便開始興起。」(6)

於是,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三皇時期,進入了這一輪五千年文明的五帝時期。五帝時期是這一輪中華文明的開端,起源於黃帝。其實五帝時期也並不是指只誕生了五位帝王的時期,而是以五位帝王為代表的時期,以黃帝為始祖,到舜帝結束,時間跨度近約千年。像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舜等,都是五帝時期的帝王。

《說文解字》中說:帝與諦同義,意為能洞悉世間萬物的真諦,是統治天下的君王稱號。(7)

《管子•真法篇》中也說:能洞察、體悟出天道的為帝。(8)

《禮記•諡法》中說:效法天地之道,而建立起天地般博大之「德」的稱為帝。(9)

《尚書大傳》中也說:帝,效法天道而建立道德、設立刑法……(10)

根據以上所述,可以得知:洞悉天地萬物,從中參悟出大道,並遵循大道建立「德」,以「德」教化天下百姓的,稱為「帝」。

在三皇時期,人類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顯天道,以開化蒙昧,使心靈純真而簡單的初期人類,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施行無為而治,天下行於道中。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開始相互欺詐、爭奪,社會中相應出現了犯罪與戰爭等災禍。此時,人類已經背離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為,必須建立「德」,以規範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重新回歸於道的標準。

此時,「帝」便應運而生。他們洞悉天地萬物,從中參悟大道,因而建立「德」,以德規範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回歸於道中,以達到無為而治的最終目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失道而後德。

那「道」與「德」的區別在哪呢?

確切的說,德是依照道而建立的準則。中國古老而神秘的無字天書《周易》,所表達的其實就是一種對應關係:天象變化對應而引起的人間變化。同時《周易》還展現了天道運行所對應生成德的過程:乾道生坤德,順之者吉,逆之者凶。

生澀的理論可能難以理解,下面舉簡單的事例來說明:

當人類純真無邪之時,根本不懂得欺詐為何物,沒有任何的心機與智巧,人言為信,天下無欺。這時人類的心中,根本沒有「誠信」這個概念,因為沒有欺詐,所以與這時的人類講誠信完全是多餘的。這就像是天真無邪的幼兒一樣,他根本不懂得欺詐,與他講誠信反而污染複雜了他的心靈。這就是道,回歸於生命最純真無邪的先天狀態,一切只是自然率性而為。這時「道」是無形的,因為天下都行於道中,所以誰也覺察不到「道」的存在,他是維繫天地萬物自然和諧運行的機制。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從而生出心機與智巧,出現了欺詐、爭鬥等。這時,天下便偏離了「道」,天下的和諧與平衡便被打破,生命間開始相互傷害,帶來各種痛苦與災難。為了使天下重新歸於和諧美好的狀態,就必須使生命回歸於「道」。所以必須有大智慧的生命能從天地萬物間參悟出道,參悟出這套使天地萬物維繫和諧與完美的機制,因而使「道」顯形,以建立參照標準,使生命回歸。這建立起來的參照標準就是「德」,這從天地間參悟出道的大智慧生命就是「帝」。

比如:當生命偏離道,產生了欺詐後,便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和諧,這時便會相應產生「誠信」這種「德」,以糾正生命的偏離,使生命能回歸於道,「德」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了。

「德」是依據「道」所建立的標準,也可看作是「道」在人間的一種顯形。當天下萬物都行於道中時,是不存在「德」這個概念的,此時「道」是完全無形的。在生命偏離了道後,自然和諧被打破,才有了參照與對比,道便被覺察出來。正如沒有「上」作為參照與對比,就無法建立「下」這個概念一樣,它們是一體同在的。

在生命偏離了道,打破了原有的和諧,便有了對比與參照,這時「道」便得以「顯形」,「帝」便從天地萬物間參悟出這套和諧完美的機制,因而建立起標準,使生命回歸於和諧,這便是「德」。因此當生命偏離大道,產生了「欺詐」時,便建立了「誠信」;產生了「惡」便建立「善」,產生「爭鬥」便建立「謙讓」……

當生命純真無邪之時,一切都自然率性而為,行於道中,天下完美而和諧,根本不需要用「德」去規範言行,那是多餘的。這就是「皇」道,也就是孔子晚年時所說的終極境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實就是回歸於道中後,一切自然率性而為。這是孔子經過一生的歷練,不斷修德,最終回歸於道的過程;說明儒家走到了頂點,便回歸於道家;「德」完備而達無形時,便歸入了「道」。

帝通過悟道立德,引導天下百姓回歸於道的標準,最終實現無為而治,這是後天的無為而治,與皇道時期的先天無為而治是有差別的。

據史料記載,五帝時期,最後一個接近無為而治的帝王是堯帝。

據說堯帝在位晚期時,天下被治理得非常好。《高士傳》記載說:堯帝時,天下太平、和諧,百姓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野路邊擊壤而歌,悠然自樂。看到老人快樂無憂的樣子,路人感嘆地說:「這些都是堯帝的盛德所賜啊!」老人聽到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徳於我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擊壤歌」,它描述出堯時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絕美景象,意境悠遠深長,畫面安祥質樸。這也是堯帝使天下大治後,民風民德的純真展現,一切順應自然,好像帝王根本不存在一樣。

註:

6、 《洛書》曰:「皇道缺故帝者興。」
7、  《說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8 、 《管子•真法篇》說:「察道者帝」。
9 、 《禮記‧諡法》:「德象天地稱帝。
10、 《尚書大傳》:「天立五帝以為相,四時施生,法度明察,春夏慶賞,秋冬刑罰,帝者任德設刑,以則象之,言其能行天道,舉錯審諦也。」

治國大道(三):無為而治

治國大道(三):無為而治 wenyi 周五, 03/09/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09日】

三、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一直是中華治國之道的最高境界與終極目標,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具體論述一下無為而治的內涵。

正如人體的呼吸、心跳、消化等五臟六腑的運作,以及細胞的新陳代謝等,這些都不需要人工的干預,自動按照人體的自然規律在運行著。這個人體的先天自然規律可稱為人體之道。人體的一切細胞、組織等,都在冥冥中遵照人體之道自動運行著,根本不需要人工的干預。如果這一切人體機制都需要人工的干預,不能自然運行,那就麻煩了,就會使人不堪重負,一會兒要控制心跳,一會兒不能忘了呼吸,一會兒又要指揮消化系統,一會兒要安排一個個細胞的新陳代謝……人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更不可能有這個智慧去控制這些,這樣人體的自然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很快會功能紊亂而死亡。

自然界的循環運轉亦是如此,都按照自然之道自動運行著,一切都和諧完美、生生不息,人工的干預往往導致了自然界的破壞與毀滅。若自然界的四季六氣循環、水循環、礦物質循環、生物循環、大氣循環……都需要人工的干預才能運行,那麼自然界馬上會崩潰解體,導致天災不斷,世界走向末日。

這就是道,它是冥冥中存在的一種客觀機制,存在於自然萬物的先天本源中,貫穿於宇宙中的一切。它是造就宇宙萬物,維繫宇宙萬物存在的一種最和諧完美的機制。

宇宙萬物都在道中所生,由道所維繫,所以自然萬物的先天本性都在道中。這個時期,萬物順從天性自然率性而為,由心所發,皆在道中,整體和諧而完美。後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生命被後天的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而墮落,失去了先天的純真本性,從而偏離了大道,使世界最完美和諧的平衡狀態被打破,導致種種痛苦災難應運而生。生命偏離道越多,災害與痛苦就越大,完全脫離了大道,脫離了維繫這一切存在的根本,那一切都將解體毀滅。

在天地萬物之初,人類處於先天自然純真的狀態,沒有私心、慾望,心靈簡單無邪。那時,人類率性而為,一切都在道中自動運行,一切都在道中達到最和諧完美的狀態,根本不需要任何政府機制與人為手段的干涉,一切人為的干涉都是破壞,這就是無為而治。

正如一個完全健康的人,給他強行安裝一個心臟起搏器來干涉他的心跳,那這個人沒病也給整出個心臟病來,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說,無為而治就是使生命回歸於道中,回歸於先天自然純真的無邪本性,從而在這套自動完美的機制中自發運行,擺脫任何人為手段的干預。

這時再回頭去看前面的皇道治國,就更能理解了。皇道處於人類之初,處於人類最純真無邪的狀態,天下皆於道中自行運轉,所以皇道完全施行無為而治,這是生命先天的無為狀態。正如《白虎通義》中說的:「打擾到了任何一個百姓,都不能稱為皇,完全不干涉到任何一個百姓的生活,才能稱皇。皇道治國,黃金被遺棄在山間,沒有人開採;珍珠玉石被丟棄在水中,沒有人打撈;百姓住洞穴,穿毛皮,飲甘露,與自然一體,無憂無慮,無欲無求,快樂自在,人與天地神靈相通。」

黃帝治國

《列子》中記載:黃帝白天睡覺,夢中神遊到上古神國華胥國。其國沒有管理者,一切隨自然而行,百姓純真無邪,沒有私心、慾望,也沒有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他們可以凌空飛行,行使超自然的神力,水火和自然萬物等都不能傷害他們,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同時悟得了養生與治國之道,經過二十八年,使天下大治,將當時的國家治理得差不多同華胥國一樣,成為半人半神的理想國度。

《神奇秘譜》中也記載了這件事,並說黃帝夢遊華胥國,將天下治理成半神國度後,創作了上古著名的琴曲《華胥引》,以示紀念。這就是琴曲《華胥引》的來歷。(12)

史書上記載說,黃帝在位後期,天下大治,天人感應,祥瑞不斷。景星出現在天空,有神草生於庭院,每有奸佞之人進入,草便指向他,草名叫屈軼。(13) 那時,鳳凰降臨人間,在宮中築巢,龍為黃帝駕車,麒麟遊走於苑囿……(14)

《淮南子》記載說:黃帝大治天下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沒有盜賊,市場裡沒有欺詐,天下無爭,鄉野村夫都相讓以財產,連豬狗都將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讓食……到處都是一派和諧美滿的景象。 這就是黃帝成功施行無為而治後的社會寫照。(15)

但「帝」道所達到的無為而治,與「皇」道時期的先天無為而治還是有差距的。因為到了帝治時期,天下已經偏離大道很久了,戰爭與犯罪已開始大面積出現,於是產生了兵征天下、施用刑法等等強制治理手段。帝王便洞悉天地萬物,從中悟道,從而參悟出這套維繫自然萬物自動運行的最和諧完美機制,因而建立德,使天下回歸於道的標準中自動運行,實現後天的無為而治。

這與中醫治病養生的道理也是一樣:人體由於後天的七情六淫等傷害,破壞了身體先天的平衡,而偏離了人體之道,偏離了這套和諧完美的自行機制,從而產生各種疾病與痛苦。這時就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去治療調整,使身體恢復健康平衡,重新回歸於人體先天的機制中自動運行。

治病的最終目地,是為了使身體能夠脫離治療手段而自動健康運行;治國的最終目地,也是為了使天下能夠脫離政府法令等的人為干預而自動運行,達到最完美和諧的狀態,這就是無為而治。所以,黃帝神遊華胥國後,同時悟得治國與養生的道理。

註:

12、《神奇秘譜》:「(華胥引)是曲者,太古之曲也,黃帝所作。黃帝在位十五年,憂天下不治,於是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遊華胥氏之國,其國自然,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於心,山谷不躓其步,熙樂以生。黃帝既寤,怡然自得,通於聖道,二十八年而天下大治,幾若華胥之國。」

13、《宋書•符瑞志》:聖德光被,羣瑞畢臻,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有景雲之瑞,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

14 、《宋書•符瑞志》:黃帝黃服齋於中宮,坐於玄扈洛水之上,有鳳皇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鳥來儀。
 

15 、《淮南子》: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天,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闇,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路,而無忿爭之心。

治國大道(四):王霸之道

治國大道(四):王霸之道 wenyi 周六, 03/10/2018 - 02:20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0日】

四、王霸之道

五帝過後,大禹開創了夏朝,「家天下」的朝代制代替了禪讓制,中華歷史邁入了夏、商、周三代。同時,中華民族也由「帝」道治國時期,步入到「王」道治國時期,由「三皇五帝」時期進入到「三王五霸」時代。

《禮•號諡記》中將夏朝開創者大禹、商朝開創者商湯、周朝開創者周武王,並稱為三王。(16)

我們先看看「王」的涵義是什麼:

《說文解字》說:使天下百姓紛紛歸順依附的人稱為「王」。孔子與董仲舒說:王字為一豎貫穿三橫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三才,意為能貫通天、地、人三才的稱為「王」。(17)

《管子•真法篇》說:通達於「德」的為王。(18)

《禮記‧諡法》中說:仁義所在者稱王。

到了王道治國時期,人心變得更加複雜與污濁,天下更偏離大道了。「王」便貫通天、地、人,制定禮樂制度規正人類的行為,以教化天下,向天下推行仁義,於是天下紛紛歸服。

《太平經》中說:帝從天地間參悟出道的智慧,使天下歸於和諧平衡,遠離兇險,所以稱帝。王(施行仁義)使人民萬物歸順於他而不受到傷害,所以稱王。(19)

帝治時期,人類偏離了大道,但還不算太遠,所以帝從天地萬物間悟道,發現了維繫天地萬物和諧平衡的這套機制,從而建立德,以使天地萬物回歸於和諧。到了王治時期,人類偏離大道已太遠了,無法再達到「道」的標準,王便依據道德,以禮樂手段,從外在規範天下百姓的言行,以達到仁義的標準,使天下維持在相對和諧的狀態,使人民萬物歸順於他而不受到傷害。

再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式微,王道衰弱,人心道德再度敗壞,以至於禮崩樂壞,天下諸侯便紛紛稱霸,霸道應運而生。

《春秋》中說: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並稱為五霸。(20)

《管子•真法篇》說:達到以武力手段讓天下威服的稱為「霸」。

孟子說:依靠武力假借仁義之名而威服天下的叫做「霸」,要稱霸,一定得依賴強大的國力;依靠道德,施行仁義而使天下人心歸服的叫做「王」,要稱王,不必藉助強大的國力。商湯僅憑藉七十裡的土地而以仁義臣服天下,建立商朝;文王也只憑藉百裡的土地而使天下人心歸順,創下周朝基業。靠武力,無法使人真心服從,只是讓人一時屈從於強力而不敢反抗;憑藉仁義道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21)

孟子的話,將王道與霸道的區別說得非常清楚。到了霸道時期,治國方式已由通過仁義教化來歸順人心,轉變為以武力強制手段使天下屈從。

東漢桓譚的《新論•王霸第二》中說:上古時有三皇、五帝,而後又有三王、五霸,這些都是天下君王的代表。三皇以道治世,五帝以德化物,三王施行仁義,五霸憑藉的是權術智巧。不施用刑罰,沒有任何法令制度而使國家大治的稱為皇;有法令制度,但不施用刑罰而使國家治理的稱為帝;賞善殺惡,讓天下諸侯都歸順臣服的稱為王;倚仗武力,與諸侯簽訂盟誓,假借信義矯正天下的稱為霸。王,是歸往的意思,意思是說王以仁義惠澤天下,令百姓紛紛歸往。王道治國,先為百姓除害,使百姓豐衣足食,然後以禮義教化百姓,以刑罰威服百姓,以達到揚善去惡的目的,使天下安樂。霸道治國,好大喜功,令君主尊貴而臣民卑賤,將國家權勢全部集中在君主一人的手中,由君主一人發號司令、生殺予奪,然後利用強權威勢使法令必行,賞罰必信,使天下百官都得以整治……據說孔門子弟中,連五尺小孩都不屑於談論五霸的事,因為恥其違背仁義而崇尚權詐。(22)

桓譚將中華治國過程中的特點論述得比較到位,從三皇開始到周朝結束,中華歷史中治國的過程,共經歷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這四個時期。縱觀這整個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條規律:中華治國過程的發展與社會人心的墮落是同步的;也可以說社會人心道德的層次決定著治國方式與社會形態,這是核心所在。

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稱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平六國,建立秦朝。他統一了文字與度量衡,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始皇被稱為「祖龍」,他首次將「皇」與「帝」合起來使用,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為後世歷朝歷代的演繹發展開創了千秋基業。

註:

16、《禮號諡記》說:「夏禹、殷湯、周武王,是三王也。」
17 、《說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18  、《管子•真法篇》:「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19、《太平經》:帝者,為天地之間作智,使不陷於兇惡,故稱帝也。王者,人民萬物歸王之不傷,故稱王。
20 、《春秋》說: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五伯也。(《風俗通義》引)
21、《孟子•公孫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
22、《新論•王霸第二》: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遊,天下歸往也。……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儀,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

治國大道(五):何為中國

治國大道(五):何為中國 wenyi 周日, 03/11/2018 - 03:20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1日】

五、何為中國

在中國,歷朝歷代皇帝所建立的,都只是朝代,而不是國家。他們所建立的都只是朝代名,而不是國名。在現存的文獻中,早在周朝建立初期便以「中國」自稱,以後歷朝歷代都以中國自居,無論朝代如何輪替更迭,即使是夷族入侵、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朝代,國名都一直是中國,自居以天朝,從沒有變更過。

中國在意識形態上並不是一個具體國家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中央之國,也稱為中土、神州、中華。它的核心內涵為:被神所選定,繼承了正統中華神傳文化的地方。

在中國先秦的古制中,天子之國居於大地中心的位置,這裡是天下的中心,經濟、文化、政治等一切的中心,神傳文明所在地,是向天下四方施行文明教化的源頭。以天子之國為中心,圍繞著天子之國,將四方區域按照距離的遠近,以五百裡為界,依次劃分出五個不同區域,施行不同的政策與教化,稱為五服。《尚書•禹貢》中將它們分別稱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尚書》中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重新劃分為九州,並制定五服:圍繞天子之都四周的五百裡區域,叫做甸服,這個區域主要負責從事農業生產、繳納賦稅,以服事天子。包圍甸服以外的五百裡區域叫侯服,這裡主要是給卿大夫、諸侯等的封地,以拱衛天子之國。包圍著侯服以外的五百裡區域是綏服,這裡主要根據百姓的情況施行文教與發展武力以保衛國家。包圍綏服以外的五百裡是要服,這裡是夷族居住之地,主要讓他們遵紀守法、和睦相處。包圍著要服以外的五百裡是荒服,這裡主要是蠻荒地帶與流放罪犯的地方。天子根據這個模式,從裡層的畿服重地到邊遠的藩屬下國逐層管理,逐級施行文明教化,兼舉文治武衛,使神傳文明的教化影響至四方蠻荒之地,這個模式也是中華歷朝歷代治國模型的一個藍本。(23)

在中華神傳文化的概念中,君權神授,天子是上天之子,是上天選定的人間代表,他代表眾神在人間行使天意,向天下施行神的教化。所以天子之國即為中國,它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正統與淵源,是總掌天下四方區域的朝堂。神州大地上,歷朝歷代無論其疆域大小,種族差異,只要繼承了中華神傳文化之正統,就是中國,其帝王就是上天選擇的天子。

中華歷史起源於皇道,而後有帝道、王道、霸道,以及始於秦始皇的大一統皇帝王朝。「皇」直接代表天與神,以神的身份降世,直接展現神跡,傳授給華夏先祖們神的智慧,開啟了中華神傳文化的源頭。「帝」雖然不如「皇」那麼神通廣大,但也是以半神半人的狀態出現,可直接與天地神靈溝通,代表天地神靈的意志,行使神跡,繼續完善與建立了中華神傳文化體系。直到五帝中的顓頊帝絕地天通事件發生後,便阻斷了人類與神的直接溝通與聯繫,人便離天和神越來越遠,帝王也與凡人愈來愈接近了,中華神傳文化從此便進入到人文時代。到了王道時期後,帝王便完全以凡人的狀態出現,他們不能再直接溝通天地神靈,不能直接展現神跡,便通過中華神傳文化這個樞紐與天地神靈保持連接。如透過祭祀、占卜、天象等等方式與天地神靈溝通,成為繼續在人間行使天意的至尊無上者,成為眾神與天意在人間的代言。中華神傳文化這根脈絡,貫穿著整部中華歷史的始終,將人間對應連接於整個宇宙體系,代表著上天的意志與教化,是中國、中華民族等概念的核心意義所在。

只要中華神傳文化這根脈絡沒有斷絕,神州大地上,不論朝代、疆域、政權等因素如何變換,中國都將永存不滅。歷史上曾幾次夷族入主中原,但他們同化與繼承了中華神傳文化之衣缽,所以中國仍在。如今共匪霸占中華,卻極力摧毀與斬斷了中華神傳文化之脈絡,所以它不是中國,它是西方馬列之邪教,附體於我中華神州大地!如同病毒侵入、操控了人體,將我神州中華淪為喪屍!中國人必須得認清誰才是中國,肅清邪黨從小給洗腦灌輸的毒素,重續華夏神傳文化之血脈,驅除馬列,復興中華!

中國是上天所選定承傳神傳文化的地方,所以選用何種方式治理中國,影響將極其重大。上天必將治理中國的方式在歷史中奠定好,容入中華神傳文化的脈絡,以供歷代帝王選用。

東周時期,是奠定治國之道的最後成熟期與總結期。那時百家爭鳴,各家治國學說百花齊放、珠目相混。到秦朝統一中國,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時,各家治國學說都已奠定成熟。最終形成了完備體系,能夠獨立施用的治國學說有:道家、儒家、法家這三家。

道家治國主張無為而治,皇道與帝道可歸屬於道家的治國範圍;儒家施行仁義,以禮樂治國,主張王道;法家重刑名法術,以強權武力威服天下,主張霸道。

秦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秦始皇因此也被稱為「祖龍」、「始皇帝」。秦朝主要選用霸道,治國方式偏向於法家。但秦朝的命運十分短暫,僅十幾年便滅亡。秦滅後,漢朝建立,經過連年征戰,漢朝立國後國力非常衰弱,民生凋敝,生產荒廢。所以漢朝初期,主張道家治國,提倡「無為而治」(此時無為而治已非真正意義的無為而治),制定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清靜儉約」等治國方針,給百姓以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以圖恢復生產、富國強兵。因此,經過文景之治後,到了漢武帝手中時,漢朝已發展到鼎盛,國力極其強盛。漢武帝時「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主用儒家,確定了儒家思想在中華治國中的主導地位,開啟了中華歷史「外儒內道」的治國模式。

此後的歷朝歷代,都以「外儒內道」的治國方式為主導,外用儒家、內用道家,一直到清朝結束都沒有撼動過,但霸道有時也會雜而兼用。如漢宣帝教訓太子(漢元帝)時曾說:漢朝的制度應當「王道」與「霸道」兼用。(24)

這是中華治國的大概發展脈絡。

註:

 23、《尚書•禹貢》:五百裡甸服:百裡賦納總,二百裡納銍,三百裡納秸,服四百裡粟,五百裡米。五百裡侯服:百裡采,二百裡男邦,三百裡諸侯。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五百裡要服:三百裡夷,二百裡蔡。五百裡荒服:三百裡蠻,二百裡流。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24、《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治國大道(六):治國三寶

治國大道(六):治國三寶 wenyi 周一, 03/12/2018 - 02:07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2日】

六、治國三寶

 

縱觀整部中華歷史的治國發展,筆者將治國之道分離出三個層面,歸納出了治國三要素,分別為:道、術、器,暫稱其為治國三寶。

道為心法,是源自於生命內在的自行機制,無形無實。

術為手段,是外在人為的手段、方法,有形而無實體。

器為國家機器,是表面的行政組織機構,完全是實體。

比如社會的人心道德等內在心法就屬於道的範圍,它從最根本上,自發的約束著人的言行;禮、樂、刑、法等外在手段就屬於術的範圍,它在道的層面之外,以人為的手段規範約束著人的言行;軍隊、政府機構與行政部分等都屬於器,它是表面的實體機構,與人類社會完全處於同一層面,能最直接的作用於人類社會,是法令、制度等手段得以強力執行的保障。

可以說,道處於最底層,是一切的根本;術於中層,必須建立在道這個基礎之上,同時又能附著於器這個形體之上,使其得以實施與執行;器為最表層的實體機構,是國家的形體,是一切治國手段的實施執行者。三者關係,也可概括為:因道成術,以術立器。

這三者完全處於不同的層面,但相互影響、聯繫,相互之間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

皇道以道治國,完全施行無為而治,不以任何人為的手段干涉到百姓生活,也根本不需要什麼政府行政機構。所以真正的道家治國,只有道,而不講術、器,這是治國的最高境界。

帝道通過悟道而立德,以德治國,前期會藉助人為的手段干預、引導百姓,使天下回歸於德的標準,以實現後天的無為而治。所以帝道治國會藉助於術,而且也形成了相對簡單的政府機構,能施行基本的法令與政策。因此帝道治國以道為重,術、器為輕為輔。

王道依靠禮樂治國,施行仁義,賞善罰惡,國家機器已建立完備。所以王道治國,依於道,重在術,器為輔。

霸道假借仁義,實以武力強制手段威服天下,依賴於強大的國家機器。因此霸道重在器,依於術,假於道。

關於治國三寶的更多規律與內涵,將在後文具體論述。

溢出法則

治國三寶中,道與術、器之間存在著一種溢出的關係。這是筆者提煉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治國之道發展的核心。

什麼是溢出法則呢?舉個簡單例子:水本來是以地下水的形式流淌於地下水脈的,順承自然之道,在地下水脈中自動循環與淨化,無形無跡,潤物無聲。當地下水脈被破壞阻塞,不能再吸收容納這麼多水時,相應的地下水便會漫出地表,淹沒土地,形成災難。這時便需要效法地下水脈的循環之道,在地面上開闢河流湖泊,引導溢出之水回歸自然之道,在地表上繼續循環淨化,滋潤萬物,而不造成災害。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破壞惡化,地面河流又會慢慢阻塞或變道,使水溢出河道,淹沒大地,造成洪災。這時就需要疏通河道,並沿著河道,修築堤壩,使水漫出河道後,仍能被堤壩擋住,繼續沿著河流運行,避免造成災難。隨著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洪水會越來越大,堤壩也會相應越築越高……

同理,人類之初,心靈純真無邪,天下自然行於道中,和諧而完美,如同水自動行於地下水脈。隨著社會發展,後天污染,人類心靈變得不再純真,從而偏離了大道,產生各種私心貪慾,大道就無法再完全制約於人心,產生了溢出。如同水脈破壞,地下水溢出地表。這脫離大道,不受制約的溢出部分,就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於是各種犯罪與戰爭開始大面積出現,人類社會的美好與和諧被打破。於是帝從天地間參悟大道,並效法大道建立了德,以教化規範天下人心,對溢出道的部分進行制約,使社會重歸於和諧。這如同效法地下水脈循環之道,在地表上開闢河流湖泊制約溢出地表之水一樣。

隨著社會人心的繼續發展與污染,百姓偏離大道越來越遠了,於是又再次產生溢出,造成了更複雜的社會問題與災難。於是王道出現,王以禮樂教化規正百姓的言行,施行仁義,以制約溢出道德的部分,使天下安樂。這如同水漫出河道,便對河道進行相應疏通,並沿河道加築堤壩一樣。隨著自然環境破壞得越來越嚴重,洪水會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改變河道、沖毀堤壩,造成大災難。這時就不斷加固、加高堤壩,於是霸道出現了……

這個治水的過程,與治國的過程其實是一樣的,它們共同表達出了一個核心法則,就是溢出法則。

也就是說,內層機制不足以完全制約這一層時,就產生了溢出,若溢出部分不受任何制約就會造成災難,所以必須在底層機制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層外層機制,以制約溢出部分,防止災難的擴展。這就是溢出法則。

隨著這個過程的發展,和諧與平衡會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溢出之勢會越來越瘋狂,最後人類只能在最表層機制上不斷下功夫,不斷加強與完善。最終將導致的結果是:要麼發展到表層機制將所有人都困死,走到死路;要麼表層機制被徹底沖毀,造成大毀滅。

這個過程是「易」的過程,是舊宇宙萬事萬物在成住壞滅的大宿命中輪迴的過程。那人類該如何逃離這個結局呢?請看後文。

順天借勢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已路人皆知,他順應五行、水性,依據地形,採用因勢利導,疏通引導的方法,終將洪水歸引入海,形成自然循環,歷十三年,治水大成。

而禹的父親鯀治水則不是這樣,他違背五行、水性,採用圍堵的辦法治水,水來土掩,堤壩高築,結果水勢越堵越凶,最後沖毀堤壩,引發大面積洪災。鯀治水九年,沒有任何成效,反而給百姓帶來無窮災害。

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方式所產生的效果:一個是順應水先天的內在特性,應勢利導,使其歸於道,消除災害;一個是依靠外在強力,以人為手段對抗水自身的本性,結果招致更大的災害。

這說明,人是不可能逆天道而行,外在的力量永遠不可能勝過內層機制,人力永遠不可能違抗大道,越往內層的機制,能量越強大。順應天道,便能藉助天道的能量,從根本上改變一切。所以治國必須要順應天道,藉助道的力量才能成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切,否則靠外力強行改變,只能改變表面,而且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導致滅亡。

伊索寓言中也有一則小故事,很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天北風與太陽較勁,看誰先讓地上的人脫下衣服。北風自恃力量強大,便鼓足勁,颳起狂風,要強行將衣服從人身上扒下來。但風越大,人反而把衣服裹得越緊,包得越嚴,最後將人吹翻了,衣服都無法吹開,被緊緊裹在人身上。

而太陽只是微笑著,輕輕散發出熱氣,溫暖著大地。地上慢慢暖和了起來,氣溫漸漸升高,人感覺到熱了,便一件件把自己衣服脫了下來。

遵循天道,順應內層機制,能讓生命從內層,由內而外自願去改變,這是從最根本上的徹底改變,這就是藉助了道的能量。以外層的力量強制去改變,觸及不了生命的內層,只會使內層的溢出越來越嚴重,最後必導致毀滅。不同層面的機制只能觸及到它所在的層面,外層機制永遠不可能制約內層機制,而內層機制卻可以從根本與微觀上改變外層機制。

這一章,是筆者從中華歷史中,所提煉出來的治國智慧。

 

治國大道(七):道家治國

治國大道(七):道家治國 wenyi 周二, 03/13/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3日】

七、道家治國

道家治國,主要依據於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又稱《老子》或《五千言》,是春秋時期大道真人老子所著,相當於道家的聖經。其內涵非常博大,要想讀懂它,得完全靠各人的悟性與根基,站在不同的層次上所看到的內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從表面上去看,《道德經》講的就是治國之道,教人如何做一個帝王,如何治理好國家。站在更高層次上去看,會發現它講的是如何修真成仙的大道真理,教人如何返本歸真,得道成仙。

本章將站在治國的基點上,粗略解讀一下《道德經》,以明道家治國的內涵。

老子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因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對而言的,「長」和「短」相互比較而存在,「高」和「低」互相補充而產生,「音」與「聲」相依相和,「前」和「後」是永遠伴隨的,它們總是倆倆同時存在,二者一體同出的,不可能單方孤立獨存。這些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相生相剋的永恆之理――任何新的事物建立時,都必定會同時生出正反兩方面因素,產生正反兩方面影響,因這兩種不同因素之間的對比參照、相依互補而得以存在,否則無法成立。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便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化萬物: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充當肇始者,生養萬物而不據為私有,施予萬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後也不自居其功。正因為萬事不自居,所以永恆不滅。(25)

老子在這裡講出了相生相剋之理:任何事物的建立,都必定是正反同出的,不可能單方面孤立存在。正如沒有丑,也就不存在美;沒有惡,也就不存在善;沒有上,就不存在下;沒有高,就不可能有矮……它們必須是相互依存的。

老子還說:光明的大道,看起來好像隱晦不明;前進的大道,看起來好像在後退;平坦的大道,看起來好像崎嶇不平;最上乘的德,看起來像卑下的山谷;最廣大的德,看起來顯得不足;最純真質樸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混沌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最容易顯示出瑕污;最大的方形,反而找不到稜角;最大的器物,都是最後才完成;最大的聲響,聽起來悄無聲息;最大的象,反而看不到形體。真正的大道,無名無形。(26)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世界上某些人生出來只有一隻眼睛,那這部分人肯定會被認為是畸形不正常的。如果全世界的人,自古以來生下來都只有一隻眼睛,誰也不例外,那麼這就成了正常現象,就成為無形,也就誰也意識不到。這時如果某個人長了兩隻眼睛,反而會被認為是畸形不正常。這個例子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說的「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吧。

道生萬物時,是和諧完美的,利於萬物而無一害,正如老子所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萬物的初始,生命的先天,都居於道中,都在這套完美的機制中和諧運行,萬物相利,沒有任何有害因素的產生。因為沒有負面因素,所以也就不存在正面的因素,這就是道,也就是老子說的「道隱無名」。比如生命在道中產生的時候,天性中沒有惡,但正因為沒有惡,所以也沒有善,一切都行於道中,無形無名,自然和諧運行。當生命背離了大道,產生各種私心慾望,慢慢墮落而產生了惡以後,善便同時建立產生了,便從大道中分離而顯現出來了。正如天下偏離了大道以後,才建立了德,產生了欺詐,就建立了誠信,產生了爭鬥,就建立了謙讓……所以當善產生時,說明惡已經存在了,說明生命已經偏離大道了。同理,當孝慈產生的時候,說明家族親人之間已經不和睦了;當忠臣產生的時候,說明國家已經出現昏亂的現象了。

因此,老子又說:大道廢棄了,才會出現並提倡仁義;人民變得聰明智慧了,大奸大偽也就開始出現;家族中親人不和睦了,才會有孝慈的出現;國家昏暗混亂時,才能出現臣子的忠貞。(27)

所以仁義、智巧、孝慈、忠貞這些人為的東西,對於大道來說,都是多餘的累贅。是生命偏離大道,和諧被打破,負面有害的因素與影響造成了以後,才後天人為建立起來的。

老子又說:失去了道以後,才建立德;失去了德以後,又提倡仁;失去仁後,又講究義;失去了義後,又推行禮。禮,是忠信缺失,禍亂開始的表現。(28)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生命在道中一步步偏離,一步步墮落的過程。若按照這個趨勢一步步走下去,最終必將走向毀滅,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舊宇宙萬事萬物所無法逃離的「成住壞滅」大宿命。為了跳出這個走向毀滅的宿命,生命必須回歸,必須往回走,而不能隨著這個趨勢走下去,也就是前面老子所說的「進道若退」。

所以老子不提倡仁義,不講究智巧、孝慈、忠貞……不提倡一切後天有為的東西,是因為這些有形的東西如同後天建立的一道道堤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生命表面的墮落,但它們同時也形成了一層層間隔,阻礙了生命本質的回歸。要想回歸於大道,就必須往回走,必須將後天形成的一切人為有形的東西都捨棄掉,捨得乾乾淨淨,達到「復歸於嬰兒」的純真無邪狀態,這時才能回歸於大道之中。

回歸於大道後,不知誠信,但人言為信、不言而信;沒有孝慈,但家家和睦、天下美滿;沒有仁義,而人人相敬相愛,沒有隔閡……回歸於大道之中,天下無惡,亦不知有善,但人人生而至善。此時善不稱為善,因為無惡,所以此善無形無名,若強名之,可稱為「無為」。

無為的真正內涵並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指剔除了一切後天、人為的因素後的所為,是指生命回歸於道中後的自然率性而為、純真無邪之為,沒有私慾、沒有執著。所以老子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善是一種美德,但作為人為提倡的美德時,它便有了形跡,有了善之名,所以同時必伴生著惡,這是相生相剋之理所決定的。正如一個物體若說它在「上」,那必然有在它「下」的物體存在,不然沒辦法說它在「上」。如果在它「下」的物體不存在了,那「上」的概念就同時消失了,雖然那個物體還在那個位置上,但不能再說它在「上」了。

因此善作為一種人為建立的美德,必然與惡共存。而要想完全消去惡的因素,必須使善化為無為之善,隱入道中。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此時善便隱沒了形跡,化為無為之善,因其無形無名,便跳出了相生相剋,使惡無處生,利萬物而無一害,因而成為純善、至善。

老子說:最大的德(沒有形跡),如果要形容它,那就是完全回歸於道。(29)

老子又說:最上乘的德,無形無名,潤物無聲,從不有意去展現德行,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這是真正的德;下乘的德,有形有名,雖然時時彰現德行,表現出不失德,但這不是真正的德。(30)

老子這裡所說的「上德」,是指回歸於道中的無為之德,其不夾雜任何後天私我的因素,不夾帶任何人為造作的痕跡,所以無形無跡、無德之名,因此無處生惡。因無處生惡,所以成為真德、至德、上德、純德。

那些後天人為提倡而建立的德,因為建立了其名與形,是走入了人為形式的有形之物,所以陷入了相生相剋之理,因而正負一體同出,同時生出了惡,二者便不斷在兩極分化中相互依存、相生相剋。所以人為建立的有形之德,雖然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類的墮落,但它也形成了一個有形的阻礙,阻擋了生命回歸於大道。所以要想徹底消除惡,必定要先剔除有形之德,使德回歸於道,化為無形,使惡無處生出。

因此老子說:拋棄聰明才智,百姓能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百姓才能真正回歸於孝慈的天性;拋棄機巧和利益,天下便沒有盜賊了。所拋棄的這些都是人為外在虛言巧飾的東西,不足以用來治國。使百姓回歸於純樸的本質與無邪的天性,減少私心慾望,遠離這些虛飾的假說,一切憂患也就能根除了。(31)

老子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依據相生相剋之理,若使正的因素回歸於道中,無形無跡,達無為而行,則負的因素也就自行解體,不復存在。若以人為的手段去解決,則如火上澆油,即使用盡手段也無濟於事,只會使情況越來越糟糕,使正負因素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極端與對立。相生相剋之理如同一個天大的陷阱,一切執著有為之物都無法逃離,陷於其中後,便會越掙越緊,越掙越緊,最後被活活困死。唯有完全退出來,回歸於道中,化為無形,方可跳出,這是大道的智慧。

老子說:禁忌越多,百姓越貧窮;手段越多,國家越昏亂;心機智巧越多,邪道越盛行;法律制度越繁多苛刻,盜賊仍層出不窮。從這些可以看出,施行無為而治才是治國的正道。(33)

而施行無為而治的前提是引導百姓,使回歸於道中,否則無法達到無為而治。那如何引導百姓回歸於道中?若靠後天人為的手段,只能解決表面問題,會在相生相剋之理中越掙越緊,使無法回歸大道。所以道家治國,不用術也不用器,因為任何術與器都是徒勞,都會將天下陷入相生相剋之理中越掙越緊。

於是,老子說:不崇尚賢能者,百姓便不會去爭奪虛名;不以難得的物品為貴,百姓便不會為之偷盜;沒有勾起人心慾望的事物出現,天下民心就不會被擾亂。所以聖人治國,會清靜百姓的心靈,而使百姓豐衣足食,會消減百姓的慾望,而使百姓身體健康。讓百姓時常處於不知心機詐巧、無欲無求的狀態,使機智巧詐等手段得不到施用,萬事無求而自得,則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

老子又說:靠人力強為的終將會失敗,執著不放的終究會失去。因此聖人回歸大道,無為而為,所以不會失敗;萬事不居功,不私有,所以不會失去。(34)

古時候善於以道治國的人,不是使百姓精明機巧,而是使百姓單純敦厚。百姓之所以難治理,是因為他們心機與智巧太多。所以用心機智巧治國,是禍國之賊;不以心機智巧治國,是國家之福。(35)

所以道家治國,是做減法,逆著人類的墮落過程不斷往回走,不斷消去後天形成的私心、慾望、執著、邪念等污染因素,讓人返本歸真,回歸於生命先天純真無邪的本性。此時治理天下便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一切在道中從心所欲,完美而和諧。

因而老子說:做學問,靠的是不斷積累,學識每天都要增長;而修道主要是靠減損,私心、慾望、執著等每天都要減少,要一損再損,以至於最後完全無欲無求,達到無為。達到無為後,就能藉助大道的力量,在道中率性而為,從心所欲,無所不為,一切事情都會在道中自然而成,達到完美和諧。治理天下應施行無為而治,不以騷擾百姓為目的,騷擾了百姓就不足以治理天下。(36)

所以老子說:達到至高治國境界的君王,天下百姓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境界的君王,天下百姓都親近而讚頌他;再次的君王,天下百姓都害怕他;最差的君王,天下百姓都輕蔑而辱罵他。如果誠信不足,就會生出不信任。(上天不言而信)好的君王治國時悠然自得,行不言之教,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後,百姓都說,這是自然而成的。(37)

這就是無為而治下,民風民德的真實展現,天下幸福和諧,無憂無慮,君王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若真正明白了老子講的這些道理,那治理好國家就不是什麼難事,但又有誰能真正有這個智慧,能夠真正做到?

老子在《道德經》中構建了一個 「小國寡民」的理想治國模型,這也是百姓在無為而治下的生活寫照。在這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狀態中,國家都很小,甚至只需要一個村落那麼大,國與國之間可以彼此相望,鄰國的雞鳴犬吠之聲可以相互聽得見。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生活得無憂無慮、快樂富足,沒有攻心鬥智、爾虞我詐;沒有巧取強奪、爭鬥傷害;因此軍隊、政府等人為機構都派不上用場,可以棄置不用。人們生活富足,不用為了生計或名利慾望等而奔波勞累、背井離鄉,所以車船等交通工具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人們怡然自樂、悠然自得,過著極簡單,但卻極幸福的生活,使很多人為的器物都派不上什麼用場,那些多餘的生活資料都成了累贅與負擔,都可以捨棄,甚至可以簡單得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中去生活。在這理想的國度裡,雖然「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但誰都不願破壞了這和諧而寧靜的生活,因而人人安居樂業,鄰國百姓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使每一個小小的國度都成為一個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38)

此情此景似乎在聖經與佛經中出現過,在「華胥神國」、「燧明國」、桃淵明的「世外桃源」……中出現過,在三皇時期出現過,在五帝時也出現過。

在很多中華兒女的心中,都埋藏著一個桃源之夢,深深嚮往著那世外桃源般安詳靜美、簡單而幸福的生活。而老子的治國之道,將這個夢重新構建,並與現實世界清晰的連接了起來,指明了到達之路。幾千年來,無數華夏兒女在厭倦了世間的名利情仇以及無何止的爭戰欺詐後,選擇退歸於自己心中的田園,靜靜去營造自己的桃花源。這成就了中華歷史中燦爛輝煌的隱士文化,成為無數中華兒女在紅塵紛擾與苦難中的精神寄託,它守護著人們心底的最後那份寧靜與安詳,詮釋著人類心靈深處對幸福的真正理解與追求,這就是無為而治在人類心中所留下的烙印。

隨著人類道德的墮落,根據溢出法則,當人類的內層法則不足以約束人類時,就需要建立起一層外層法則對人類進行外在人為的約束,內層法則越弱,外層法則就會相應越強,人類的外在環境就會變得越複雜、極端,強加給人的外在壓力與束縛也就會越來越重。

道家治國,選擇的是往回走,不斷加強、回歸內層法則,而消減、捨棄外層法則,讓人類返本歸真,回歸先天的純真本性,回歸於道。道家治國是做減法,不斷捨棄後天形成的各種私心慾望,不斷拋棄各種人為的手段與智巧,回歸於至簡至易的大道。人類會在這過程中,慢慢甩掉所有外在的包袱和壓力,活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簡單幸福、快樂自在。

共產黨的治國方式則正好相反,它與道家治國完全走了相反的一條路。它不斷敗壞人類的道德良知,摧毀人類的正信,使內層法則完全被破壞掉。然後不斷強化外層法則,通過強大而冗重的國家機器來實行獨裁與專制,通過滅絕人性的恐怖與暴力手段,去奴化、馴服百姓,以控制所有人的思想與言行,使百姓淪為沒有人性的工具與機器;它一味的強調外在的物質追求,認為物質能決定一切,生產力決定一切,從而放縱人類的慾望與自我約束,瘋狂的毀滅著傳統道德,使外在的物質與肉慾追求成為百姓唯一的精神支柱,使百姓空虛而蒼白的靈魂完全寄託於外在的物質享受而能存在。它所做的一切,都在使生命背離先天的本性越來越遠,踏在自我毀滅的不歸路上。

雖然共產黨極力強調外在的物質追求,認為生產力決定一切,但實質上所有共產黨國家的物質生活都是極貧乏的,百姓過著牛馬般的生活,它不可能給百姓帶來富足的生活。

看看共產黨的治國成果,僅短短几十年,便使世界聞名的禮義之邦變成了「笑貧不笑娼」、「一切向錢看」的禽獸之域。當今中國人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燒殺奸掠,無惡不作。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轉基因、毒疫苗、人造蛋、塑膠大米、瘦肉精、黑作坊、激素菜……霧霾、水污染、土地污染、強拆、豆腐渣工程、猥褻幼兒、強姦學生、活摘器官……這分明就是人間地獄。可憐的中國人,除了時刻高度提防著來自身邊每個人的傷害之外,同時還要背負著高強度的生存壓力,低收入、惡競爭、高房價、強攀比、昂貴的醫療教育……每個人都如同背負著幾座大山,活得喘不過氣來,以致於自殺與心理疾病空前盛行。現在中國人有一個普遍的感受,就是活而無味,沒有樂趣,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滋味,麻木地隨著大眾追求爭鬥著,人人都只知道累,累得苦不堪言,甚至感覺活得不如一條狗,卻停不下來,一旦停下來,仿佛就會被這瘋狂的社會碾死在車輪下。這難道就是人類所追尋與嚮往的幸福生活?

因為共產黨所走的路完全是反過來的,所以它所大力吹捧著人間天堂――共產主義,其實就是人間地獄,它只是打著天堂的廣告而已。其祖師爺馬克思是忠實的撒旦教徒,信仰的是魔王撒旦,地獄是它的最終歸宿。關於這些,請參見《馬克思的成魔之路》一文。

人類已偏離道德太久太遠,該回頭了,再不回頭,人類已走到了盡頭。

註:

2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6、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27、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8、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29、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3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3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2、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3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4、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3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3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7、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38、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治國大道(八):儒家治國

治國大道(八):儒家治國 wenyi 周三, 03/14/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4日】

八、儒家治國

中華文化起源於道家,是建立在道家基礎之上的道傳文化。東周時期百家爭鳴,其實除老子傳的大道外,其餘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取自於道家,或從道家思想中分離出一小部分獨成一家;或盜取了道家思想,再雜合進其它的東西成為一家;或站在自己基點上,邪悟、歪曲了道家思想而成一家。

春秋末期時,孔子整理總結了自堯舜以來的文明教化,以及史前文明周易,建立了儒家學說。儒家學說是從道家文化中分離出來的入世做人的部分。也就是說,在初期的道傳文化中,出世修仙與入世做人這兩部分是一體的。到了孔子時,就將道家入世做人的部分單獨分離出來,獨成儒家,到漢武帝時全面推行於世,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所以儒家是依附於道家的,可看作是道家低層的一部分,其以道家思想為核心與基礎,稱為「外儒內道」。

前面講了,儒家主張王道,施行仁義,以禮樂治理天下。儒家治國,主要採用的是禮樂之術。禮,指的是禮義;樂,是指樂舞。關於樂,請參見前面的《樂舞仙蹤》文化專題,不再多述,這裡主要談論儒家禮治。

孔子說:大道施行的時代,和夏商周三代傑出君王在位的時代,我雖然沒能趕上,但都留下有歷史記載。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百姓都是為公的,沒有私心。那時選用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管理天下事務,人人都講究誠信,天下和睦。那時的人,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而是把天下人都當作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而是把別人的子女也當作自己的子女;所以那時,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壯年人都各盡其能,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照顧。那時,人們不願讓財物浪費在地上,但也不會據為私有;人們擔心力氣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但都不是為了自己而盡力。那個時期,百姓淳樸善良,心機智巧都得不到施用,天下沒有盜賊,家家都不用鎖門……這種社會狀態,稱為「大同」。

如今,大道廢棄了,天下已成為一家私有,天下人都只為自己的家庭,都只親近自己的親人,只愛護自己的子女,財物生怕不歸自己所有,氣力唯恐出在自己的身上。天子諸侯等把父子相承、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在城牆外面還要挖上護城河,作為防禦措施;把禮義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用來規範君臣關係,使父子關係親密、兄弟和睦、夫妻和諧;用禮義建立起各種制度,用來劃分耕地和戶籍,用來推崇勇敢聰明的人,以幫助自己建功立業。因此,各種心機智巧開始盛行,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佼佼者,他們沒有一個不是謹慎遵循禮義的,以禮來治理天下……這種社會形態,稱為「小康」。(39)

孔子所嚮往的「大同」社會,其實相當於是道家無為而治的社會狀態;「小康」社會,則是儒家所推崇的王道治世的社會狀態。從大同到小康,孔子論述了道家治世到儒家治世的轉變,即外儒內道的形成過程。

道家治國,沒有術、器,只有道,一切大道無形;儒家治國,則主要依賴禮樂之術。那是不是說在道家所講的無為而治時期沒有禮樂?還不是這樣的,據記載,在三皇時期早就有了禮樂,但那時根本不是用來治國的,而只是治國過程中的副產品。

打個比方,一個幼兒園小孩,他會認真的掰著手指頭來做算術題,對他來說,只有藉助這些方法才能做得出算術題。而對一個數學教授來說,他絕不會幼稚的掰著手指頭去做算術題,而是心中有數,脫口而出。這不是說數學教授不懂怎麼掰手指頭,而是他壓根兒就用不上,若強加給他反而變得幼稚可笑。道家無為而治的時期,不需要藉助任何術器,也是這個道理。

在大道施行的時代,人們都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一言一行都出自道中,「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禮則是圍繞著道義這核心層面,在其外圍所生出來的術,是將道對應到表層的具體行為與要求,然後進行模式化後的結果。

也可以說,道是直接針對人心的心法;禮則是人類外在的一種行為準則。人的外在表現與內心思想是緊密相關的,從根本上來說,是人心決定著人的外在行為表現,人的一言一行都是發自內心的,受內在所控制。所以在大道施行的時期,百姓都位於道中,心靈都同化於大道,純真無邪,一言一行都發自於內心,出自於大道,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後來人類社會墮落了,心靈被後天的私心慾望等所污染,偏離了大道。人類內在偏離了大道,外在言行表現也就相應偏了原本道中的和諧完美狀態。這時,天下美好幸福的狀態便被打破,各類戰爭、災禍開始出現。為了解決人心偏離大道後出現的各種外在問題,於是禮便開始興起,用來規範、約束人的外在行為與處事方式。

禮,參照人類在道中應有的外在行為與行事標準為準則,將這些外在行為與處事標準進行模式化、規範化,從而形成各種禮儀制度。禮的核心是背後隱含的道,這是禮的靈魂。

周朝時,已制定了非常完備的禮義制度,並劃分為五禮,分別是:吉禮(各種祭祀之禮的總稱,如祭祀天地神靈、日月星辰、山川河嶽、祖先社稷等)、凶禮(各種傷亡災禍之禮的總稱,包括喪葬禮、荒禮、吊禮、恤禮、襘禮等)、軍禮(一切有關軍事方面禮儀活動的總稱,如親征、遣將、受降、凱旋、大射等)、賓禮(邦國間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總稱,如朝聘之禮、士相見禮等)、嘉禮(調和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等禮儀的總稱,如:登基冊封之禮、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等)

《禮記•禮運》中說:禮,是古聖先王秉承天道而建立的,用來治理人情世事……禮,必定是建立在天道基礎之上,它效法於地德,參驗於鬼神,然後貫徹於喪禮、祭禮、射禮、鄉飲酒禮、冠禮、婚禮、覲禮、聘禮等諸禮之中。聖人用禮來治理天下,天下便可以被歸正。(40)

《太公六韜》中說:禮,只是天道的外在裝飾與點綴。(41)

這裡再次明確了禮與道的關係。打個比方來說:若道是人天生的完美長相,禮就好比是後天的化妝。如果人生得天生麗質,完美無瑕,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根本不需要再塗脂抹粉的化妝,越化妝反而越醜陋、做作。當人生得有缺憾,長相不夠完美時,才需要化妝,而她也是以完美的形像為標準,通過外在人為的方式去摭掩、彌補自身長相的不足,使自己看起來更完美。

禮的核心不是表面繁瑣的禮節與形式,而是其所展現的義,儒家的經典《禮記》就是闡述禮背後所隱含的義的,這是禮建立的根本。而義的根本則是道,義是對道的捍衛與遵循,所以禮所展現的核心是道。

儒家所講的仁、義、忠、恕、誠、信、孝、廉、貞、節以及中庸等等君子之道,都是禮之義,是禮的核心與靈魂。

所以在大道施行的時期,根本不需要推行禮,禮成了多餘的累綴。但對於已經背離了大道的人類社會來說,禮則是必須遵循的準則,它規範了人類外在的行為與狀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否則人類社會將會淪為禽獸之邦。

道家治國是由內及外的,它抓住了根本,守住內在最核心的道的層面,使百姓都回歸於道,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約束。當天下都回歸於道中時,將會產生由內而外的影響,一切外在的表現與形式都將不會脫離道的標準要求,天下將處於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狀態,一切都在這狀態中和諧完美。

儒家以禮治國,是通過禮來規範約束百姓的外在行為與狀態,由外而內的去影響、規範人類的道德行為,使從外在符合道的標準。二者在方向上有所不同。

《左傳•莊公十八年》中說:「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禮記•樂記》中說:「樂統同,禮辨異」

這裡說出了禮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禮是因人而別、因事而異的,是等級分明、尊卑有序的。

《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儒家在禮制之下推行仁義,講仁愛,但儒家之愛在禮之下,是「等差之愛」。也就是說儒家的仁愛是分等級的,先愛自己最親的人,然後再愛關係疏遠的,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然後眾生。

《中庸》中說:對親近之人的愛,是根據親疏關係分等差的;對賢能之士的尊重,是根據德才祿位分等級的,這些都是禮所生成的。 (43) 

現代的民主社會講究一切平等,這是有弊端的。禮是絕不能平等的,否則就亂了社會人倫的秩序,使社會大亂不治。

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面孔子論述過大同與小康的異同。孔子非常嚮往大同社會,可能是他一生的夢想,但孔子為什麼不直接奔大同社會去努力,而是只提倡小康?

這是因為時代人心不同了。好比一個天真可愛、純真無邪的小孩子,光著屁股在外面到處跑,人們見了都覺得很自然,非常純真可愛。但如果一個成年大人,光著屁股滿大街跑,那肯定是放蕩淫亂,傷風敗俗。

因為小孩心裡純真乾淨,他根本沒有男女觀念,不知色心淫慾為何物,所以可以自然率性而為,人們會覺得和諧可愛。而一個情慾滿身的成年人,光著屁股大街上跑,則是淫蕩之舉,敗壞道德。

同理,在大同時期,人心都歸於道中,愛是沒有等差的。那時的人,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而是把天下人都當作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而是把別人的子女也當作自己的子女,人人都是為公的,沒有私心。而在天下都偏離了大道後,天下就成了私家所有,人人都為私,都為自己的家庭,這時再以大道時期的要求來要求百姓,就太高了,天下可能沒有兩個人能做到,反而打亂了整體的社會秩序。

在《呂氏春秋》、《淮南子》中都記載著一則「子貢拒金」的故事: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43)

子貢這種無私的行為,孔子為什麼說他做錯了呢?孔子說,「一個真正的聖人,他做事情的目的是改變社會風氣、教化百姓,不僅僅是做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淪為奴隸的同胞了。」(44)

因為魯國窮人才是大多數,本來「贖人領取補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道德行為,可成為一種社會公德。而由於子貢的行為,把「贖人不要補償」變成了新的、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標準。由於大部分人無法做到,所以結果就是很多人明明可以贖人,但因為無法做到「贖人不要補償」而望而卻步。把只有個別人才能達到的道德行為變為普遍的社會公德,則無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行為,應該循序漸進,一步步引導百姓。

再比讓一匹馬馱一百斤,沒有問題,讓一條狗也馱一百斤,就會壓死它。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人心,必須以不同的要求來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否則就會引起社會混亂。

禮的異數,就是如此。所以在禮制下,先親近愛護自己關係最親的人,然後再將對親人的愛擴大到關係疏遠的人,最後擴大到天下眾生。

孟子說:將對自己父母長輩的孝,擴大到對天下父母長輩的孝愛;將對自己孩子的慈愛,擴大為對天下孩子的慈愛。 (45)

孟子又說:由親愛自己的親人而仁愛天下百姓,由仁愛天下百姓而愛惜萬物。(46)

儒家禮治,就是依據天下人心的狀態,先建立等級秩序,然後根據這個秩序去引導,使天下百姓能先達小康,而後達大同。並非禮有意將天下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而是在天下為私的社會,無法施行天下為公時的標準,必須先建立秩序,然後逐步引導、提升,使終能回歸於道中,達天下為公。儒家走到終極層面,就是道,這是外儒內道的內涵展現。

所以禮會依據每個人所處的不同名份、地位、環境等,施行不同的禮節。根據親疏、尊卑、男女、長幼等等順序定人倫、建綱紀、立秩序。禮為每個人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都定下了明確的位置,制定不同的禮節,使人人各居其位,各施其職,井然有序而大治不亂。

禮是效法天地宇宙,遵從天道,在人間所建立的秩序,定下的人之規範。禮將人的外在行為與行事標準,與道相對應。通過其所建立的秩序與規範,使人能由外而內的回歸道德標準。

隨著人類社會越來越墮落,越來越偏離大道,治國方式便越來越往表面上發展。禮的重心也由其背後的道義內涵,越來越往表面形式上偏離、發展,越來越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淪喪了背後道義,慢慢變得繁文縟節、流於形式。儒家便在歷史的發展中,慢慢褪去了背後的仙氣與靈秀,在越來越往表面發展的過程中,開始變得俗氣、死板與迂腐,這也是儒家在舊宇宙成住壞滅宿命中的劫數。

最後再拿化妝對人類治國手段的發展作一個比喻:剛開始時是淡妝,主要依據先天的長相,展現天然真我的氣質,表面只作適當的修飾、彌補,使人看起來自然、看不出化妝的痕跡為上。越到後面,就越依賴於外在的妝扮,流於表面的修飾,完全掩埋了先天的氣質,使妝化得越來越濃重、嬌艷,最後就變成了「畫妝」,使整張臉都是畫上去的,完全迷失了原來的模樣,但此時只要被水一洗便會露出底下所掩蓋的醜陋虛假的面目。

註:

39、《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40 、《禮運》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聖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41、《太公六韜》曰:「禮者,天理之粉澤」。
42、《中庸》:「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43、《呂氏春秋》: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44、《淮南子》: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受教順可施後世,非獨以適身之行也。今國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金,則不復贖人。自今以來,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45、《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6、《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治國大道(九):禮治模型

治國大道(九):禮治模型 wenyi 周四, 03/15/2018 - 02:20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5日】

九、禮治模型

 

在這一章中,我們解析一下儒家依據禮義治國所形成的機制,即儒家禮治的模型。

《禮記•禮運》中說:聖人能夠使整個天下成為一個家庭,使全體國民變成一個人,這並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通過了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後才能夠做到的。

什麼叫做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的感情就是人情。什麼叫做人義?父母慈愛、子女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恩義、妻子順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這十種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就叫做人義。講究誠信、維持和睦,這叫做人利。你爭我奪,互相殘殺,這叫做人患。

聖人憑藉著禮來疏導七情、維持十義、推崇人利、去除人患,除了禮以外,也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飲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慾望所在;死亡貧苦,是人的最大厭惡所在。這最大慾望和最大厭惡,構成了人心日夜思慮的兩件大事。每個人都把心藏在肚子裡,表面上難以揣測。人把美好與醜惡的想法都深藏在心裡,從外表上誰也看不出來,要想統一治理好這些,除了禮之外沒有別的辦法。(47)

這裡說,聖人將整個國家化為一個家庭,將全國百姓變成一個人,然後以禮來治理。這樣就建立了一個微妙的治國模型,將一切化繁為簡,建立起井然的秩序。這個模型可以通過治理一個家庭來對應治理整個國家,可以通過管理一個百姓來管理全國百姓。也可以說通過這個模型以及其背後連帶的機制,將整個國家對應到一個家庭,將全國百姓對應到一個人,只需治理好一個家庭便可使整個國家治理好,只需管理好一個百姓便使全國百姓被管理好。

聖人用智慧看透人性,洞悉了社會人心道德,從而將國家化為一個家庭,將天下百姓變成了一個人,而建立了禮治模型。通過這個禮治模型去一步步擴展、對應,由個人擴展、對應到天下,由家庭擴展、對應為國家,來建立秩序,達到天下大治。上一章所論述的,禮因人因事而異,將愛分為等差,將天下分等級,建立嚴明的秩序,建立等差模型。然後通過這秩序,這等差模型一步步對應擴展,循序漸進,將等差之愛變為博愛,將私轉為公,將儒引入道。

不同的治國思想所建立的治國模型都是不同的,道家建立了一個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模型,儒家建立了這個等差漸進模型。正如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所針對的人體層面與結構是完全不同的,但都能在自己的層面中治病,所以方式與產生的效果也都完全不同。

我們繼續來分析一下,儒家禮治的模型:

《後漢書》中說:在家中對父母的孝,擴大到國家的層面,可化為對君王國家的忠,所以忠臣都出自於孝子之家。(48)

在禮治模型中,國是由無數的家庭所組成的,稱為國家。國可看作是洪觀的家,是家的延伸與擴大;而家也可看作是微觀的國,是國的基本構成單位與基礎。過去君王家天下,將他的家擴大到整個天下,也是依據這個機制。

所以通過禮教的這個機制,只要處理好了家庭的關係,便能將其對應擴大到國家,使整個國家在這個禮治機制下同步被治理好。在家庭中,對父母的孝道,通過禮治機制擴大到國的層面,就化為臣民對君王國家的忠誠。父母對子女的慈愛,通過禮制擴大到國的層面,就是君王對臣民、地方官員對百姓的仁惠、愛民如子,所以過去地方官常稱為父母官。其它的關係也是一樣,這些都是通過禮治機制一脈相承的,將國簡化為一個家庭,通過禮教使國與家同治。

《大學》中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就是儒家等差漸進模型的層向對應。修身,是針對個體層面的,即將全國百姓化為一個百姓來教化管理,然後通過儒家禮治的機制層層對應到天下;齊家,是針對「家」這個由個體人所組成的最基本社會單位的;治國,是將「家」通過禮治機制進行對應擴展,擴展到「中國」這個洪觀層面;平天下,則是針對「全世界」、「全人類」這個比國更洪觀層面的,通過「中心之國」將文明教化傳播至整個人類。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通過這個禮治模型的這個自動機制,層層對應,將整個國家從微觀到洪觀貫穿於一體,使一脈相通,由一脈帶百脈,推動了整個社會在不同層面的全面同步運轉,運轉整個社會機體。

《禮記‧祭統》中說:孝子事奉雙親不外乎三件事,第一是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供養,第二是父母去世後要遵循喪葬之禮,第三是喪葬完畢後要按時祭祀。祭祀,是對父母死後的繼續供養,是孝道的延續。(49)

儒家還講「事死如事生」。父母活著時的孝,在父母過世後,就延續為祭祀。再順著儒家等差漸進模型延展下去,就延續為對祖先的祭祀與追思。而人類之始又生於天地,源自於神靈,以此再延展下去,最終便拓展昇華為對天地神靈的信仰與祭祀,這就是祭禮。所以《國語》中說:「言孝必及神、昭神能孝」。祭禮將人間禮教與天地神靈相連接,導入了禮的終極內涵與道德的源頭。

《禮記‧祭統》中說:五禮之中最重大的禮莫過於祭禮。(50)

祭禮是終極之禮,是諸禮的源頭與終極層面。它是聯繫人類與天地神靈的樞紐,是人類對天地神靈的信仰、崇敬與感恩,是中華「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表達。它將儒家禮教機制與天地神靈相連通,將禮的源頭引入深層的天地神靈與精神信仰層面,導入高層的道德內涵之來源。

所以孝是儒家最基本的禮之義,諸禮義都可依據等差漸進模型,在孝這個基點上延伸發展出來。

《左傳•文公二年》中說:孝,是禮的起點。(51)

《禮記‧祭統》中說: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

將孝擴大到國的層面,就是對君王國家的忠,這是等差漸進模型在同一層面的對應、延展;將孝向更高層的層面延伸,就是對天地神靈的崇敬、依順與信仰,這是道德之源。因此儒家禮教中,非常重視孝,它是儒家禮義的入門起點與基礎。

自從中共竊取中國以來,便極力破壞中華傳統文化,使中華五千多年所形成的完備禮義毀於一旦。殘存下來的那麼一點點禮節,也只剩下一個表面空殼,完全喪失了背後的內涵道義。使得曾經世界最著名的禮義之邦,淪為最沒有修養的粗俗野蠻之地,使現在的中國人道德淪喪、文明掃地,在國際上成為最沒有素質的代名詞。

現在中國社會的禮,已淪為賄賂與骯髒攀附、交易的平台,或成為一種彰顯虛榮與攀比的工具。這種被中共變異的,完全失去了背後的道義內涵的禮,已成為一具行屍走肉,反而成為敗壞社會道德的工具,加速了社會的崩解。

註:

 47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48 、 《後漢書》載:「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49  、《禮記‧祭統》:「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

50  、《禮記‧祭統》: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51 、 《左傳•文公二年》:「孝,禮之始也。」

治國大道(十):中庸之道

治國大道(十):中庸之道 wenyi 周五, 03/16/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6日】

十、中庸之道

中華文化是一體,學習中華神傳文化,必須有全局觀、全息觀,必須有足夠的悟性與根基,否則窮盡一生也只能得到中華神傳文化的皮毛。

儒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前面說了,儒家是從道家中分離出來的,所以儒家思想必定與道家相連接,而這個連接的窗口就是中庸之道。可以說,跨過中庸,就從儒家進入了道家,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最高思想,是儒家的天門。

所以孔子說:「中庸難道是至高的真理嗎?天下百姓脫離中庸已經有很長的歲月了。」(52)

中庸有三境:一般俗人所理解的就是不上不下,不做最好的、也不做最差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是對中庸內涵最粗俗表面的理解。第二種就是過猶不及,萬事勿過、勿不及,把握好火候、恰到好處,這是一般人對中庸所能理解的最高內涵。第三種就是自然萬物和諧平衡、共生共存、整體昇華達到完美,這是筆者所看到的中庸高層內涵。

在讀這一章之前,請先讀上一個專題《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否則可能難以完全理解本章內容。

相生相剋

前面論述過道家的相生相剋之理,我們人類所在的三界與小宇宙是由陰陽、五行構成的。陰陽、五行之間都存在著相生相剋之理,它們都是由相生相剋的關係所維繫,而產生循環變化。

相生相剋是兩種關係,即「相生」與「相剋」,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動態平衡。前面主要講了相生,就是萬事萬物都是正負兩面一體同出的,生出善的同時也產生了惡,有了上的同時必有下,有冷必有熱,有是必有非,有動必有靜……萬事萬物都逃不過陰陽二象,也就逃不過相生相剋。

這正負因素在一體同出而相生的同時,又倆倆相剋。如冷熱相剋、明暗相剋、善惡相剋、動靜相剋……相生相剋是同時存在的,萬事萬物在彼此相生的同時又倆倆相剋。

比如熱在升溫變熱的同時,必定要從外界吸收熱量,外界被吸去熱量後,就會降溫變冷,這就是熱生出了冷。反過來冷在變冷的同時,必定要向外釋放自身熱量,而外界吸收了這熱量後,就會升溫變熱,這就是冷生出熱。這是冷熱相生。

同時,冷又能克熱,能降低熱的溫度,使熱變冷。而熱也能克冷,能提升冷的溫度,使冷升溫變熱。這是冷熱相剋。

同理,明能生暗,使暗顯得更暗;暗也能生明,使明更加光明。反過來,暗能抵消明的亮度、明能消減暗的暗度。惡能使善顯得更加善良、善也使惡顯得更加可惡;同時,惡能抵消善、善也能消減惡……

相生相剋的關係是非常奇妙的,它們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循環與平衡,從而產生了陰陽、五行的循環運轉,推動了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

平衡點偏移

相生相剋是個動態的循環,它必然存在一個平衡點。比如水是流動的,會從高處往低處流,但最終必然有一個水平面,當水面到達水平面位置的時候,就平衡不再流動了。高於或低於這個水平面的水,都會不停的趨於水平面方向流動,這樣就會以水平面為核心,形成起伏的波浪。所以在水靜止的時候,它們都處於水平面上,這時水平面是靜態水平面;當水流動的時候,水平面就被打破而消失,成為「無形」的水平面,但它仍然客觀中冥冥存在著,因為所有水都趨向它流動,這時的水平面稱為動態水平面。

相生相剋在到達平衡位置的時候,就會中和消失,歸於大道,隱入道中,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中」,相當於水靜止於水平面的狀態。相生相剋始終在平衡點附近循環變化,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在不脫離平衡點,不超出節度的時候,就是「和」,如同水在水平面上下有節制的波動。這個平衡點相當於道。中,是回歸平衡點,歸於道中之意;和,是圍繞平衡點達到動態的和諧平衡之意,中庸也稱為中和。

《中庸》中說:喜、怒、哀、樂等情緒還沒產生的時候,稱為中。產生了喜、怒、哀、樂,但保持節度,不過火,稱為和。中,是天下萬物之根本。和,是天下萬物平衡和諧之道。達到了中和的狀態,天地定位,萬物相生。(53)

關於中,就是回歸於道中,達到道隱無名、自然無為的完美狀態。

和,就是孔子所說的小康社會的狀態。在天下生出了私,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平衡點後,就會圍繞平衡點,相生相剋的發展變化。如果萬物的相生相剋都能維持一定的節度,不過度,不偏激,平衡點就不會發生偏移,就能使整體維持在平衡點附近,保持著動態平衡狀態。也就是說,使萬事萬物在偏離大道後,仍能以道為標準與核心,趨向於大道,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使萬事萬物在大道外圍的一定安全區域內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這是和的內涵。

如果萬事都喜歡走極端,使相生相剋失去節度,那麼平衡點就會產生偏移,那麼衡量準則也就產生了偏離,就脫離了道的標準。衡量準則產生偏離,是非常可怕的事,會帶來「陰陽反背」的天象,陰陽反背的天象一出現,對應到人間,那就是毀滅的徵兆。也就是人間的劫數已到了,在成住壞滅的氣數輪迴中,已走到了滅的時刻了。

什麼叫平衡點偏移呢?

比如我們人類的味覺是有一個和諧範圍的,在這範圍內的味覺,我們都能輕鬆承受,稱為和諧味覺;超出這個範圍的味覺,我們就會覺得太強烈刺激,一時難以接受,這就是極度味覺。

我們人認為白開水是沒有味道的,假如當你嘴裡吃了極端味覺中的苦味,如長時間嚼茶葉後,你再喝白開水,你會發現白開水是甜的。這就是平衡點產生了偏移,使原本沒有味道的白開水變成了甜味。再如牙膏很甜,味道很重,屬於極端味覺。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就是在早上刷完牙後吃水果,發現水果沒有味道,像白開水一樣。這也是甜味的相生相剋臨時失度,平衡點偏移而造成的。

以上味道的平衡點失衡只是臨時失衡,只是短期失度,不久會恢復原有的味覺。但如果長期都處於那種極端味覺的狀態,就會破壞原有味覺平衡點,會造成永久失衡,就再也償不出原有的味道了。

我再分析得詳細一些:

這個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平衡點,就是道的標準,它是先天客觀存在的,或稱為「中」。相生相剋完全回歸於平衡點,就是達到「中」的狀態,就退出了相生相剋,相當於萬事萬物都回歸於道中,達到無為而行的狀態。老子的「無為而治」,或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就是處於「中」的狀態。

當天下偏離了大道,也就是偏離了平衡點後,那麼就必然會陷入相生相剋之理中輪迴。這時如果能始終保持節度,就會使萬事萬物的相生相剋都圍繞著平衡點附近變化,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保持在和諧範圍之內。這樣就相當於偏離大道後,始終以大道為核心,趨向於大道,保持在大道外圍相對安全的區域內,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和」。孔子所說的「小康」社會,就是維持在「和」的狀態。

當萬事萬物在相生相剋關係網中,失度、偏激,就會使相生相剋失衡,那麼平衡點就會發生偏移。這個最初始的平衡點就是道,是萬事萬物先天客觀存在的規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冥冥中維繫、權衡著一切。當平衡點偏離原來先天的位置後,衡量標準就會產生變異,就不再以道為標準,而是以後天形成的新的平衡點為標準,這是最可怕的事。

舉個例子,當天下都處於道中的時候,就是萬事萬物都處於平衡位置的時候,這時不需要衡量標準,因為天下都處於標準中。人們會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當天下都偏離了大道後,那麼萬事萬物都偏離了平衡位置,最完美和諧的狀態就被打破,那麼萬事萬物就都陷入了相生相剋之中,在平衡位置附近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此時雖然天下都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平衡點,但原有的平衡點沒有發生偏移,所以原有的衡量標準沒有變,人們都是以大道作為衡量標準,去衡量是非好壞。萬事萬物都圍繞著大道,以大道為核心,在平衡點(大道)附近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當平衡點發生了偏離後,那麼衡量標準就偏離了大道,人們就不再以大道為衡量標準,而是以偏離後的位置(新的平衡點)為衡量標準,此時萬事萬物的平衡就徹底打破,整體都發生了移位,人們所認為的不再是正確的,衡量準則發生了紊亂。

比如刷牙後,味道的平衡點發生了偏移,那麼以前無味的白開水變成了苦味,以前甜的水果變成了無味。客觀上來講,不是這些事物的味道發生了變化,而是平衡點發生了偏移,所以衡量標準產生了錯位,此時人所認為的甜味就不再是甜味、苦味也不再是苦味。

平衡點發生偏離後,人們的衡量標準,就會偏離客觀真理,偏離大道。人們此時認為的好就不再是好,認為的壞也不再是壞。這是非常可怕的事,當人的是非善惡標準完全發生變異後,人就不再是人了,會向魔鬼禽獸轉變,走向毀滅!

註:

52 、《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53 、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治國大道(十一):陰陽反背

治國大道(十一):陰陽反背 wenyi 周六, 03/17/2018 - 02:20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7日】

十一、陰陽反背

萬事萬物發展到極點時,再繼續下去,就會往反面發展,這叫陰陽反背。陰發展到極點會變成陽,陽發展到極點就變成陰。比如糖精的甜度非常高,甜得非常過度,一小粒就能使一整杯水變甜。當把一撮糖精直接放進嘴裡時,會嘗到它不是甜的,而是苦的。這就是甜到了極點就會徹底失衡,走向反面,變成苦味。只有將它不斷稀釋,使變淡時,才能嘗出甜味來。其它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運動到極點時,便會往回走,回落到極點時,又會再回升。萬事萬物都是這樣反覆變化,進入下一個輪迴的。這就是《周易》所表達的:否極泰來、剝極必復。

當平衡點已經完全偏移,超出了安全區域時,就會走向反面,帶來陰陽反背的現象。陰陽反背的天象所代表的是這一次輪迴的終結,代表下一個輪迴將開始。

這種天象在人間的表現,就是人類是非善惡的標準完全被顛倒:將好的當成壞的,壞的當作好的;將邪的當作正的,正的認作邪的;將對的說成錯的,錯的說成對的;將美的看作丑的,丑的看作美的;將真的當作假的,假的認作真的……對於這種現象,現代人都熟視無睹了,尤其是中國大陸。

中為道,和為儒,中和即內道外儒,所以中和(中庸)是聯通儒家與道家的窗口,它維繫了中華文明幾千年,使中華民族之道德標準立於不敗之地。

自從西方現代派的東西與共產主義思潮產生以後,便在世界範圍內,極力的破壞著人類的傳統道德標準,使人類道德的平衡點被打破,帶來了陰陽反背的天象。尤其當這兩種東西進入了中國,爆發了所謂五四運動,以及中共邪黨統治中國,大肆破壞中華傳統文化後,陰陽反背的現象便在中國全面湧現。

比如,男女反背:過去陰陽各在其位,男人陽剛、女人陰柔。男人懷恩義,愛護、保護妻子;妻子溫柔體貼,理解、順從丈夫。男主外,當家作主、養家餬口;女主內,相夫教子照顧家庭。整個社會陰陽調和,夫唱婦和,和諧平衡。

現在,女權運動不斷興起,提倡男女平等,說什麼女人能頂半邊天。其實作為真正的女人,更願意找一個能愛護、保護自己男人以託附終生,希望有一方安全幸福的安身之所,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她們的天性使她們不願意像男人一樣,去拋頭露面的頂什麼半邊天。所以男女無法平等,他們生理結構不一樣,天性、特點等都不一樣,就得依據各自天性,各司其職、各居其位才能和諧美滿。將其強行打破、平等,使陰不居於陰位,陽不居於陽位,就會造成陰陽反背,使男人沒有男人樣,女人沒有女人樣。男人失去了陽剛,變得娘娘腔;女人尖酸豪強,成為女漢子。男人不再承擔男人的責任,變得寡恩薄義、失去君子與紳士風度;女人也失去女人的味道,逞凶逞強、欺壓丈夫、當家作主……家庭的和諧平衡狀態被打破,家庭矛盾日益尖銳激化,誰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每天都身心疲累、心力交瘁,帶來婚外情頻發,離婚率高升不下,孩子身心受創等一系列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這是人類沒有智慧,道德淪喪,無知妄為所帶來的結果。

倫常反背:現在子女對父母頤指氣使,像是對待子女一樣斥責;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像是對待父母一樣孝順。過去老人慈祥善良,受人尊敬;現在老人為老不尊,貪得無厭。過去孩子天真純淨、恭敬有禮;現代孩子觀念變異,被稱為腦殘一代。

美醜反背:過去藝術大師經過幾十年的勤學苦練,才能有所成就;現在那些沒有任何藝術素養的人,憑著人不人鬼不鬼的怪異裝扮,鬼腔怪調的在舞台上一站,就成為流行。過去藝術品做得越精緻漂亮越有人喜歡;現在垃圾都成為藝術品,越醜陋、越怪異反而越受到歡迎和追捧。過去人人都厭惡恐懼的地獄惡鬼形像,現代成了街頭年輕人流行的時尚裝扮。

是非善惡反背:過去道德高尚的人才會成為敬仰的對像;現在黑社會流氓老大成為崇拜、效仿的對像。過去善良的人被人尊重,妓女、小偷等都不敢見人;現在窮人、老實人成為被欺壓恥笑的對像,只要有錢或有勢,妓女、小偷、搶劫、強姦、殺人犯都成為被羨慕的對像。過去有人被害,都會怒斥害人者,同情受害者;現代人被害,反而怪罪受害者不小心、倒霉活該。過去土匪在深山,躲躲閃閃不敢見官;現在土匪在公安,拿著執照,光明正大的燒殺搶掠。過去老人摔倒,大家搶著扶;現在老人摔倒,誰也不敢惹。過去老師傳道授業,教人道德;現在老師帶頭虐童,集體猥褻、強姦學生。過去醫生救死扶傷,不為利益;現在醫院謀光你錢財,還要害你性命,甚至活摘盜取器官牟取暴利。過去商人,憑著誠信經商,取財有道;現代商人,為了錢財不擇手段,什麼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毒疫苗、激素菜、毒大米、假雞蛋、豆腐渣工程、黑作坊……遍地天災人禍。

以上現象,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可怕的現象不能全部列舉。這就是傳統道德被摧毀,道德平衡點徹底偏移,所造成的陰陽反背天象。內道外儒的中庸思想,維繫著中華人的道德,使我們高貴、善良的先祖們,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用生命捍衛著道德,演繹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中共竊國以來,僅幾十年的時間就將其徹底毀滅殆盡!

天地萬物都位於道中,就能在這套機制的作用下,達到最和諧完美的狀態,這是「中」。天地萬物偏離了大道,最和諧完美的狀態就被打破,各種災難和問題就會不斷出現,這時就需要以大道為標準,維繫在大道周圍的安全區域內,不失去平衡,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這是「和」。當萬事萬物的平衡點與衡量標準完全背離了大道,脫離了維繫這一切存在的根本機制時,那麼萬事萬物都在走向自毀!

諾亞大洪水、亞特蘭帝斯的毀滅、姆大陸的沉沒……遠古的歷史上,一次次上演著這齣文明輪迴之戲,只是人類一次次將歷史當成神話,將教訓遺忘在歷史的傷疤之中。

歷史上已有無數的預言在預示著今天。瑪雅預言、《聖經啟示錄》、《諸世紀》、《推背圖》、《燒餅歌》……從一九九九年的恐怖大魔王降世,到二零一二年的文明終結……人類以為是玩笑。正如諾亞大洪水到來之前,人們盡情的嘲笑諾亞一家,洪水怎麼還沒來?照常吃喝玩樂、婚喪嫁娶,當洪水降臨的時刻,人類連悔恨的時間都沒有,一切都被洪水沖刷得乾乾淨淨。

(待續)

治國大道(十二):道德真鑒

治國大道(十二):道德真鑒 wenyi 周日, 03/18/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8日】

十二、道德真鑒

前文列舉了一些事例說明了相生相剋的關係,但是所列舉的只是最典型、最簡單的特例。現實中的相生相剋關係是極複雜的,不是簡單的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是萬事萬物之間錯綜複雜的全息聯繫。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萬事萬物都在相生相剋之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一張巨大的網,牽一髮而動全身。網進去的就逃不出,成為這張網的一部分,在其間輪迴轉滅。歷史上別說凡人,連神仙都不敢隨便觸動這張網,過去神仙進入人世間,事事都要講機緣,乘天意。世緣未了,機緣不到,絕不敢強為,一旦觸動被網進去,自身都解脫不了。

《周易》所彰顯的,其實也是中庸之理,只是凡人看不明白。《周易》是一部天書密碼,記錄的是天象與人間的對應關係。大道生出天地萬物,天象生出地理與人文,《周易》記錄了大道生天地萬物的過程,記錄了天地萬物在成住壞滅中輪迴的整個過程。看穿了《周易》,就會從中找出一條路,使萬物立於不敗,這條路就是中庸,這就是《周易》的精髓所在。中華文化太偉大了,是普天眾神傳授給人類的,為宇宙在最特殊的時刻所有,凝聚了整個宇宙的精華,漫天神佛都為之驚嘆,唯獨凡人不知。

自然萬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實在太複雜了。前面只是為了便於理解,而舉了最簡單的特例,將其從自然萬物的關係網中單獨拎了出來。萬事萬物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都由相生相剋關聯著,形成一張全息的巨網,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裡再拿道德來舉個例子。當天下都位於道中時,根本沒有德。天下偏離了大道後,才產生了德,德是依據大道而建立的有形標準,唯道是從就是德。剛開始時,人類偏離大道還不嚴重,所以德非常簡單。隨著人類偏離大道越來越嚴重,私慾越來越多,德便越生越多,建立的越來越複雜、完備,分出許許多多的類別,比如: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恭、順、貞、節、廉、儉……

這所有的德都是同源而生的,之間都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交錯相連,形成一張大網。比如:

仁的內涵有對天地萬物的愛護,而對天地萬物最大的愛護,就是使一切回歸大道,達到最和諧完美的狀態,從此沒有痛苦,沒有災害。

義的內涵是對道的遵循與捍衛。

從這裡可以看出,仁能生出義,義也能生出仁。同理,仁、義又能生出禮、智、信、忠、孝……它們彼此交錯,形成一張全息的關係網,不是簡單的二者之間關係,動了其中一個,就可能牽動了整體。

比如仁過了度,超出了原則,那麼就會產生惡,就會損害整體,克其它的德。如若對十惡不赦之徒也講仁,對破壞大道、損害萬物的邪惡行為也講仁,那麼仁就失去了法度與邊界,成了惡,成了保護縱容邪惡、損害萬物的工具,就克損了所有的德。

同理,守信過了頭,信守邪惡的承諾,也變成惡。忠過了度,忠於無道,也是惡。其它任何的德過了頭,失去原則,都是如此。

真正的德,是以大道為核心、為準則,若偏離了大道,雖然它還叫這個名字,但已不再是德。所以守德,必須持中庸,中庸之德才是真正的德。

何謂中庸之德,筆者提出一個標準,就是:大道為宗,德不相害。

即以大道為宗旨,與整體的德都不相衝,不相害。

所有的德都在相生相剋中,形成了一張關係網,成為一個整體。必須把任何一個德都置入整體關係網中去衡量,才能不失度,維持整體的平衡,不偏離大道。若將任何一個德孤立拿出來看待,則會造成失度,打破整體平衡。

有時在整體中,也會形成兩德相衝的情況。比如忠與孝不能兩全,這時就應取大道、舍小道,選擇忠而捨棄孝。再比如忠君與捍衛天道發生衝突,就必須取天道,而捨棄忠君,這也是遵循大道為宗的原則。

這就像人體一樣,五臟六腑,筋骨皮肉、經脈穴位等諸多結構共同構成了人體,它們是全息一體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任何一個器官都無法獨立存在。中醫養生,就是注重人體的整體平衡,這樣才是健康。如果單獨強調某一個器官,將其獨立保養,最後將它保養得無比強壯,但是卻損害了其它器官,任何一個器官衰竭人體都會死亡,結果這個器官保養得再強壯也是徒勞,反而破壞了人體平衡,跟隨著一起毀滅。

這就是筆者提煉出中庸的第三層內涵:自然萬物和諧平衡、共生共存、整體昇華。

下面舉兩個具體事例說明一下:

古時候有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名叫尾生的青年,與一女子約定於橋下見面。到了約定時間後,女子遲遲不來,這時河水猛漲,尾生為了信守承諾,死死抱著橋下的柱子不肯離開,最後被河水淹死。

這個典故在歷史上很有名,初見於《莊子》,次見於《史記》等,在歷代都曾被人稱頌,當作信守承諾的道德楷模,並由此發展出兩個成語:尾生抱柱、尾生之信。

現在根據中庸「大道為宗、德不相害」的標準來分析一下:

一、孤男寡女相約於橋洞底下見面,本來就是非禮之事,有違禮德。

二、女子到了約定時間沒來,固然失約,但會不會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或遇到不可抗力因素等?尾生就這樣抱柱而死,他固然沒有失信,但他有沒有為那女子考慮過?他將陷那女子於背信棄義、無情無義、害人性命的境地,讓其如何度過餘生?他偏執地成全了自己的信,而沒有顧及他人,不能為他人著想,沒有寬恕包容之心,有違仁、恕等德性。

三、河水暴漲,尾生完全可以鑽出橋洞,跑到橋上,或暫時躲避到附近的高處,即能守著橋,讓水淹不到,又可顧及信,無害於其它道德,何樂而不為?為何如此偏執的一味求死?這有違於智。

四、捨生取義、以身殉道是相當了不起的大德行,但必須珍惜生命,絕不能輕賤生命,得衡量死得值不值。若為了大道,為了國家,為了眾生的幸福等等而死,那成全了義,死得其所,死得偉大。但尾生僅為了一個女人的過失而死(女子失約),死得輕賤。人生於天地間,不說不珍惜天地神靈的安排與恩賜,至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最起碼有違孝德。

根據以上分析,尾生抱柱違背了中庸之道。他單獨強調信,一味走極端,損害了整體的德行,偏離了大道。

接著是愚公移山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列子》,大家都熟悉,所以不贅述,這裡只作分析:

只因他家住在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下,就覺得兩座大山擋了他的路,讓他出門不方便,於是就作出狂妄之舉,要移平兩座大山。如果僅僅是因為兩座大山擋住了他的路,搬個家不行嗎?非要移山?照這樣,全世界的山豈不都要移平?正如走路的時候,腳上不小心被扎了一根刺,是把刺拔出來,還是把整條腿都砍掉?但按照愚公的思維,腳上被扎了根刺,非但要把腿砍掉,還得把子子孫孫的腿都砍掉,直至無窮盡,這很可怕。

首先,愚公這麼做,違背自然之道,破壞生態環境。僅為一己私利而妄圖移山填海,在大自然面前狂妄自大,打著改造自然的口號,無知地破壞自然,破壞環境。正如當今中共所為,以致神州大地,滿目瘡痍,環境毀於一旦。

其次,愚公為一己之利,禍害子孫萬代。愚公移山,他自己九十多歲了,搬不動,便命令子孫去干苦力,而且還禍害了鄰居小孩。移太行、王屋二山之土石去填渤海,一年才能走一個來回。在別人好心勸阻時,他還執迷不悟,說自己快要死了,移不了山,但會命令他的子孫萬代去移,子子孫孫無窮盡,只要不斷子絕孫,總有一天要把山移平。幸好愚公只能禍害他一家子孫,這樣的人若做了君王,那豈不是世界末日?

最後列子說,愚公執著的精神感動了神靈,結果神靈幫助愚公將二山背到了別處,去擋別人家的路了。這是對神明的褻瀆。

老子曰「大智若愚」,列子可能是想表達這個意思,但是層次不夠,理解不了道的真義,所以走偏了。

本故事中,所要體現的就是愚公那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愚公是將這德性發揮到極致,任何德性都不怕將它發揮得多極致,關鍵是必須將它容入整體中去發揮,絕不能孤立出來,偏執的強調。若在整體中,則發揮得越極致越了不起。

如果愚公將他這個德行容入整體德行中整體配合施行,那就太了不起了;如果將這堅忍不拔的精神用在做壞事上,那可就壞到了極致,禍害千年。將任何一個德性孤立出來,那就失去了整體的平衡點,就會偏執而成為惡。

若愚公不是移山填海,而是為山開路,儘自己的殘生之力並號召子孫萬代,順著山勢地利,在不破壞自然的情況下,與自然完美結合,將二山開出一條天路來,即方便天下蒼生,又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使自然與人更為和諧,豈不是將此德行發揮得完美?這樣才可能真正感動天地神明,出現神跡,成就大德。

其實很多事情就差這麼一點,為私為我、孤立強調個體、彰揚個性,就會走入極端,成為破壞的一份子。唯有秉持中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很多人認為,中庸就是萬事都不能做到極致。其實相反,中庸之道講求萬事都做到極致,達到最完美和諧的狀態。關鍵是必須放入整體中做到極致,而不能孤立出來做到極致,否則就是破壞。將事物孤立出來,其實根本上就是一個「私」字在作怪,這也是天下偏離大道的根本原因。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4)

這其實是中庸的智慧。天下萬物各不相同,才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如果天下所有東西都變成一模一樣的,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那是病毒與癌細胞的發展模式。維持中庸之道,保持整體的和諧,就能維持自然萬物的多樣性,使萬物各不相害,各不相同,世界多姿多彩、無比美好,這就是和而不同。如果孤立的偏執強調某一物,它就會無節度發展,超出自身應有的界限,從而打破萬物的平衡,使萬物都被它侵害。病毒、癌細胞以及共產黨對人類的洗腦,要求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做法,就是如此。這樣萬物的多樣性就被破壞,成為同一物,世界也就毀滅了。這就是同而不和。

整體昇華

古文獻上記載,上古時期,天下都行於大道的時候,人類處於半神的社會狀態,自然環境極其美好,到處是奇花異果,仙禽異獸,萬物不相傷害,人類行使著超自然的力量。現代人以為這是神話。

當萬物都歸於道中,維持中庸的時候,就能整體提升,使天地萬物整體達到極致美好的狀態,人類社會就能處於半神的社會狀態,人類就能行使超自然的力量,與天地一體,化育萬物。

《中庸》中說:唯有達到天下至純的無邪的狀態,才能顯露先天的本性,才能使人的先天本性顯露出來。人的先天本性顯露出來,才能使萬物的先天本性都顯露出來。使萬物的先天本性都顯露出來,人則能與天地一體,行使超自然的能力,協助天地化育萬物。(55)

《中庸》中又說:達到至純的無邪狀態,就可以提前知道將來要發生的事,一切都能從自然萬物中提前覺察出來,如同神靈一般。(56)

所以天下真能達到中庸,便能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共同提升,達到極致的和諧美好,成為半神的社會狀態。可惜古往今來,不知有誰真正讀懂了中庸的內涵。

做帝王可能是人類各行業中最難的事,只有境界最高,站得比萬物都高的人才能做萬物的王,才能帶領萬物,將他們引入最美好的歸宿。同時,也只有把自己放得最低,放得比天下萬物都低的人,才能承載萬物,做萬物的主宰。這是做一個聖君的基本要求。

治國是一門極大的學問,是遠遠超出人類智慧的。大道生出萬物,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大道。大道是治國的根本,沒有這個智慧,是無法懂得治國的。

為什麼老子的《道德經》,在淺層次中看,全部是治國的道理,再往高層看,就成了修真成仙的大道?那是因為,做王的過程,就是使自己的境界與智慧不斷提升的過程,當達到一個合格的王的標準時,也就是神了,或稱為大道真人,這就是古人說的「內聖外王」。

從古到今,都有許多人喊著稱王稱霸,這其實是無知的表現,如同井底的青蛙,鼓起肚皮,張著大嘴巴,就覺得自己可以吞天一樣。真正的王不是一般凡人能做得了的。

註:

 54 《論語》
 55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56 《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治國大道(十三):法家治國

治國大道(十三):法家治國 wenyi 周一, 03/19/2018 - 02:09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19日】

法家治國主張霸道,但霸道並不等於法家。春秋五霸還是要憑藉仁義,以信服天下而達到稱霸的。

法家主要通過嚴刑酷法、利益誘惑,以及玩弄權勢、權術來奴役百姓。主要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其中韓非為法家集大成者,可以說是法家的真正代表,他總結了慎到、申不害、商鞅等前人的觀點,並歪曲、盜用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最終建立了法家。

前面談到了,儒家思想是道家入世的部分,將其分離了出來,而法家思想也是來源於道家的。不同的是,孔子講「述而不作」,儒家只是將道家入世的那部分總結、獨立出來,並沒有標新立異,獨創思想,其與道家是一體相連的。而法家則是盜用了道家思想,通過將其歪曲、邪用,而另搞出一套東西。所以法家思想屬於邪道、魔道。

古人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法家的基點是惡與魔性,它開創了中華歷史學說中的邪惡之源。在它的眼中世界只有邪惡、不存在美好,人性中沒有善,只有魔鬼般的醜惡,應該將百姓當作牲口一樣奴役,建立一個只有戰爭與奴役的社會,建立嚴刑酷法來代替天道,以君王代替天,這是法家的思想基礎。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法家的思想模型:

任何一種完善的治國方式,必然會形成一套自我循環運作的機制,因而建立一套完備的治國模型。道家治國,是使天下都回歸於道中,在道這套自動完美的機製作用下,自然率性而為,達到無為而治。儒家治國是通過禮義的機制,規範天下百姓的行為舉止,使達到人類的道德要求,並通過中庸(外儒內道)的制約,使人類的道德始終以大道為核心,立於不敗。

所以儒、道兩家治國,都是以天道為標準來施治。

而法家是反人性、反天道的。它否定道德,人為的制定出一套嚴刑酷法,並以其為標準來代替天道。天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並維繫天地萬物存在的最和諧完美機制,是客觀中無形存在的不變真理,順之者昌吉,逆之者必自滅,無物可逃。所以天道不言,人人敬畏,冥冥中得到普遍的尊崇。

法家以人法代替天道,人法不是客觀真理,只是當權者個人的意志,所以不會有生命自覺去尊崇它,人法便得不到推行。為了保證人法得以普遍推行以取代天道,法家首先便要建立「勢」,以「勢」為背景,憑藉「勢」的強力,使人法得以推行與執行。

天道被廢棄,人法得以強力執行與普遍推行後,立法者便可取代上天,成為天下百姓的「天」,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他的個人意志便是「天意」。這樣就阻斷了人類與天地神靈的聯繫,斬斷了人類道德之源。

為了保證人法能取代天道,人法必須牢牢控制住每個人。人性有兩大缺陷:一是慾望,一是恐懼。慾望即所好,恐懼即所惡。完全控制住了人類的好、惡這兩大人性把柄,就能像操控傀儡一樣操控人類。法家通過獎賞,即通過權勢、地位、利益等的誘惑來勾引人的慾望;通過刑罰,即酷刑、殺戮、銖連等來控制人的恐懼,以這兩大把柄將天下百姓如同傀儡一般操控。

但人性的這兩大缺陷有一個克星,那就是道德,唯有道德才能克制這兩大人性缺陷。所以法家在施行人法之前,必然要先廢棄人類的道德,這樣才能牢牢控制住每個人。它便通過否定仁義,顛倒善惡是非標準,誣陷聖賢等手段達到破壞道德的目的。當人類道德被拋棄後,人性之缺陷便暴露無遺,便在法家的操控下不斷放大,最後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使人性淪喪至泯滅,成為衣冠禽獸與魔鬼。

另外法家還必須保證人法具有絕對的執行力,決絕無情,賞罰必信,具有不可置疑的威勢,這樣才能使人們對人法的直接畏懼與順從超過天道。

而人法制定出來後,只是一紙空文,所以必須要藉助強大的「勢」使其得以強力執行與普遍推行後,人法才具備威力,才能讓人畏懼與順從。勢足夠強大,人法便足夠強大,它們是合二為一的,相互加強。法家便通過各種手段,使天下一切權勢最終都集中在君王一個人的手中,讓他掌管天下一切生命的生死存亡、生殺予奪,以君王來代替「天」。這樣君王與人法相合一,人法借君王之勢得以強力執行,推行於天下,君王也藉助人法對天下百姓的控制,聚集更強大的勢。最後人法即君王,君王即人法。

道家所遵從的天道,是造就天地萬物,並維繫天地萬物客觀存在的最完美機制與唯一準則,所以道在先秦時也被稱為「太一」。法家為了使人法代替天道,所以也必須使人法成為天下百姓的唯一準則,所以天下絕不允許有兩個掌管人法的人出現,天下一切權勢必須絕對集中在一個人手中,這是基礎。

完全以人法代替天道後,會摧毀人類道德的平衡點,打破人類是非善惡的衡量標準,並以人法作為新的道德平衡點與是非標準,來建立一種新的以人代天的變異社會。這樣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徹底摧毀了人類的道德,帶來陰陽反背的天象。

法家是對道家思想的完全盜用,但它徹底歪曲、顛倒了道家思想。道家治國的核心機制是天道;法家治國的核心機制是人法。道家治國的最終目的,是讓天下都回歸於大道,在這套自動而完美機制的作用下,自動運行,率性而為,達到無為而治;法家治國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法最終代替天道,成為天下唯一的法則,並在勢的作用下,使天下完全屈從人法,在人法的控制下,自我機械的運作,也達到所謂的「無為而治」。

道家無為而治,是擺脫一切外在手段的干擾,使天下在道中自動達到最和諧完美的狀態,自然萬物共生共存,天地蒼生盡得幸福美滿。法家所謂無為而治,是完全依靠人為手段,以人法代替天道,通過摧毀人類的道德,左右人類的慾望,達到控制天下的目的,從而建立極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將天下百姓都淪為君主的奴役工具或戰爭機器。

道家治國是往回走,通過不斷消減百姓的私心慾望,清除後天的污染,使天下回歸於先天純真無邪的狀態,不使用任何人為強制手段,完全順從生命先天的本性,藉助天道的力量自然而達到。法家治國方向上完全與道家背道而馳,它完全依賴強權、暴力、權術與利益誘惑等手段,通過擴大、放縱人類的魔性與慾望,以完全掌控人類的慾望來達到左右天下的目的。

由於法家的基點是極端與邪惡的,所以完全沒有智慧,即使它的思想抄襲於道家,但是連道家的皮毛都沒得到,完全將道家歪曲、顛倒,背道而馳。就像前面打的比方一樣:如果道家是純真無邪的小孩,他可以光著屁股到處跑;而法家抄襲道家的結果,是讓獸慾滿身的成年人,光著屁股滿街邪淫,將人間淪為禽獸之邦。

共產黨的治國手段,很多都來源於法家,它繼承了法家最邪惡與敗壞的那部分,並在歷史中實踐成熟,應用於當今。只是法家是君主一個人獨掌天下一切權勢,而共產黨是一黨獨掌天下一切權勢。法家以人法取代天道、代替人類的道德標準;共產黨直接以無神論滅絕人類對天地神靈的信仰,以「共產黨的理論」代替天道,以黨性代替人性,作為人類的道德標準。法家的基點是惡與魔性;共產黨的基點是仇恨與鬥爭。它們都通過玩弄權術、手段,通過製造恐懼,通過慾望控制,達到奴役天下百姓,控制每個人的目的。

法家如同毒品,因為它直接針對與操控了人類的慾望和恐懼,所以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特點,使法家能起到毒品與興奮劑的作用,服用後能立即使人的精神被激發得極度亢奮,產生超常的爆發力,但其後對人體與精神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法家能在短期內迅速增強國力,但最終必將毀滅這一切。

所以歷史上,除秦朝較看重法家外,其後任何時期都從未重用過法家,都是在外儒內道的模式下治國,以天道為核心,這也是中華神傳文化的主脈,是中國存在的根本。而秦朝對法家的施用,也不是完全施用,而只是部分取用,並與其它的治國方式兼用。秦始皇本人就是修道之人,是遵天道的,只是非常時期而借用了法家。

(待續)

治國大道(十四):法家之術

治國大道(十四):法家之術 wenyi 周二, 03/20/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20日】

十四、法家之術

上文說了,法家的目標是以人法代替天道,來建立以人代天的魔性社會。而以人法代替天道必須依據強大的「勢」,保障人法的強力執行,同時使人法成為天下唯一的準則,所以必須使天下一切權勢都集中在君王一個人手中,使人法與君王合一。

韓非說:將一尺長的樹木立在高山上,就可以俯視千仞深的山谷,這並不是因為樹木本身高,而是因為它的位置高。桀做了天子,能夠控制天下,並不是因為他賢能,而是因為他的權勢大。千鈞重的東西有了船就可以浮起來,而幾錢輕的東西沒有船就會沉下去,這並不是因為千鈞的重量輕而幾錢的重量重,而是因為千鈞的東西有了托力而幾錢的東西沒有托力的緣故。所以短的東西能夠俯視高處的東西,是靠了它的地位;小人能夠制服賢能的人,靠的是他的權勢。(57)

飛龍乘雲,騰蛇駕霧,憑藉的是雲霧之勢,若雲霧消散,那飛龍與騰蛇就與蚯蚓沒什麼兩樣。當堯還是平民百姓時,連三個人都管理不了;而夏桀做天子後,卻可以搞亂天下。所以我從中明白,(治理國家)應該依賴於權勢,而不要依靠什麼賢德與智慧。(58)

父母對待子女,希望子女平安順利,遠離犯罪。而君主對於民眾,危難時要他們拚死作戰,安定時又要他們盡力耕作。父母懷著深厚的愛,希望子女平安順利,但子女卻不聽父母的話;君主對百姓沒有仁愛之心,要求民眾為自己拚死出力,卻能夠行得通。明君懂得這些道理,所以拋棄仁愛之心 ,而只增強威嚴之勢。(59)

百姓都是屈服於威勢,而很少能被仁義感化的。(60)

法家是完全反道德人性的,必須依賴強權暴力,依靠強大的勢才能得以上位,這是法家的基礎和保障。法家要達到人法與君王合一,成為天下唯一準則,以代替天道,所以天下權勢必須集中於君王一身,絕不允許有第二個掌權人的存在,以保障人法絕對、唯一的地位。

韓非說:道與他所生的天地萬物不相同,秤與它所稱的重量不相同,君主與他的臣下不相同。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稱為「一」,君主應該效法天道的獨一無二。(61)

要時刻繃緊你的弓弦,防止一個窩裡出現兩隻公雞,否則將鬥得不可開交。豺狼在羊圈裡,羊就不會增多。有兩個人當家,事情就不會成功。(62)

君王獨斷專行,才能稱得上是王。(63)

那麼它又是通過什麼手段達到集天下一切權勢於君王一身的呢?首先是通過玩弄權術控制臣下,讓臣下絕對服從。

韓非說:做君主的,要像經常劈削樹木一樣整治臣下,不要使樹木枝葉茂盛。樹木枝葉茂盛,將會充塞官府,私門將會富實,公門將會空虛,君主將受蒙蔽。經常劈削樹木,不要使樹枝向外伸展,樹枝向外伸展,將會威逼君位。經常劈削樹木,不要使枝粗干細,枝粗干細,將會經不住春風,經不住春風,樹枝將會損害樹心。(64)

韓非說:君主不要顯露他的願望與意圖,君主顯露了他的願望與意圖後,臣下就會根據君主的意圖進行自我掩飾與偽裝,就看不清他們的真實面目。君主只有不展示自己的好惡,臣下才能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要用來思考,使萬物尋找自己真實的位置;有能力也不要作為,以觀察臣下的辦事能力;有勇力也不要表現出來,讓臣下充分發揮他們的勇武。因此,君主不使用智慧而能明察,不發揮能力卻有功績,不表現勇力卻擁有強大的武力……所以說,君主什麼事都不表現好像沒處在君位上,君主神秘莫測臣下根本捉摸不透。君主在上面無所表現,群臣在下面膽顫心驚。(65)

天道隱而不現,如果君主神秘莫測,讓臣下無法捉摸,那就像天道一樣高高在上。君主什麼也不要表現出來,這樣才能在暗中觀察臣下的過失。看見了裝作沒看見,聽到了裝作沒聽到,知道了好像不知道一樣。君主知道臣下的言論主張後,不要去更改他,用他們自己的行動去考察驗證。每個官職只能有一人,不要讓他們相互通氣,那麼一切事情就會暴露無遺。君主掩蓋自己的行跡,隱藏自己的意願,臣下就無法探測;不顯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揣度。(66)

君主在聽取臣下的言論主張時,應該像喝醉了酒一樣模模糊糊。群臣動嘴動舌,我卻不先開口;群臣越發動嘴動舌,我就越發裝得糊裡糊塗,讓他們自己去爭論、去分條縷析,我從中得以看清、了解他們……君主表示了自己的好惡,則會惹事生怨。所以要隱藏好惡,什麼都不表現出來。君主不和臣民共事,臣民才會尊敬君主;君主不和臣民議事,讓他們自己去干。君主關閉起門戶來,坐在室內觀察外面,一切近在咫尺,全在眼前。該賞的賞,該罰的罰,根據他們的所作所為,使他們受到相應的處置。如果君主不能夠表現得神秘莫測,臣下就會找到利用的藉口。(67)

韓非讓君主故意表現得神秘莫測,目的是將君主推上神壇,以代替「天」,然後通過與人法的合一,使人法最終代替天道。

韓非說:英明的君主用來控制他臣下的手段,不外乎兩種。這兩種手段就是「刑」與「德」。什麼是刑、德呢?殺戮懲罰的權力叫做「刑」,獎賞的權力叫做「德」。做臣下的都害怕殺罰而貪圖獎賞,所以君主掌握了這兩種手段,臣下就能被控制住了。但是奸臣卻會利用君主手中的權力殺罰他們所憎惡的人,利用君主手中的權力獎賞他們所喜歡的人。這樣施行刑、德的大權就落到了臣下手中,那麼全國的民眾就都害怕他的臣子而看輕他們的君主,會歸附他的臣子而背離他們的君主。這是君主失去刑德大權帶來的災禍。(68)

如今君主處於制人之勢,坐擁整個國家,把持著重賞與嚴罰這兩大權柄,只要依靠這些法律手段,即使田常、子罕—類的亂臣也不敢不老實,何必尋找那些誠實不欺的人呢?(69)

前面說了,慾望與恐懼是人性的兩大缺陷,韓非讓君主通過「刑罰」、「獎賞」這兩大手段操控人性的兩大把柄來完全控制臣民,將天下百姓都變成任其操縱的傀儡。

但是道德是人性缺陷的克星,只要人類心中還堅守著道德,就會克制這兩大缺陷,始終堅守以天道為核心,而不以人法為標準,不受法家傀儡般的操控。所以法家必須先摧毀人類的道德。

韓非說:像豫讓、伯夷、叔齊這樣有道德的賢人,不畏重刑、不圖利益,這樣刑罰就沒辦法制約他,獎賞也沒辦法引誘他,這樣的人就是無用的人。是我所鄙視厭棄的人,但卻是當代君主所稱讚訪求的人。(70)

像許由、續牙、晉伯陽、秦顛頡、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隨、務光、伯夷、叔齊,這十二個人,都是見利不動心,臨危不懼的。有的給他天下都不接受,更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見利不動心的人,即使君主厚賞,也不能打動他;臨危不懼的人,即使君主用重刑,也不能屈服他。這些都是國家無法管制的人……像這樣的人,古代的聖王都不能讓他們臣服,當今之世,要他們又有何用?(71)

關龍逢、比干、季梁、泄治、申胥、伍子胥這六個人,都憑激烈爭辯或強行勸諫來壓服君主……豁出命來強諫,即使家破人亡,腰斬兩段,手腳異處,也不畏懼。像這樣的臣子,古代的聖王都不能容忍,當今之世,又怎麼能用他們呢?(72)

韓非又說:設立名號,本是用來表示尊貴的,而現在有人輕視名位與權勢,世人卻稱讚他們高尚。設立爵位等級,本是用來區分貴賤的,但是對君主傲慢而不願求取官爵的,世俗卻稱讚他們賢明。威攝與利誘本來是用來推行政令的,而對於那些輕視利益、不畏權勢的人,世俗卻稱讚他們莊重。法令是用來治理國家的,但對於那些不遵從法令而為私門效勞的人,世俗卻稱讚他們忠誠。官爵是用來勉勵民眾的,但對於那些追求聲譽而不肯做官的人,世俗卻稱讚他們有氣節……民眾對名聲的追求已超過了對現實利益的追求,這樣,那些士人,即使淪落到飢餓貧困的境地,也要隱居在深山以便在天下掙得好名聲。這些都是因為君主失去了治國的原則,而造成了天下不能治理的原因。(73)

不接受君主的徵召,被稱為正直。不接受君主的賞賜,被稱為清廉。有令不聽從的,被稱為勇敢。清心寡欲、寬容仁愛、行善施德的,被稱為仁義。私立學派的,被稱為師徒道統。閒靜安居的,被稱為有思想……臣民沾染這些風氣到了這樣地步了,在內就會擾亂民眾,在外就會不利於國家。(74)

韓非說:天下的人都認為堯、舜的做法是正確的而去效法它,因此就有了殺死君主,忤逆父親的事情出現。堯、舜、湯、武,違反了君臣間的準則,擾亂了後世的教化。堯自以為聖明,但他卻讓自己的臣民舜作皇帝;舜自以為賢德,但他卻接替了自己君主的位置。商湯、周武王自認為仁義,但卻殺了自己的君主。這就是那些自以為英明的君主常常交出自己的權力,而那些自以為賢能的臣子常常奪取權力的原因。所以直到現在,做兒子的有奪取父親家業的,做臣子的有奪取君主政權的。父親把家業傳給兒子,君主把政權讓給臣民,這決不是用來確定名位教化天下的辦法。  (75)

韓非將堯、舜大公無私禪讓天下說成是亂了君臣之道;將商湯推翻殘暴的夏桀、周武推翻無道的商紂,說成是逆亂叛上、亂臣賊子。將父親把家產傳給兒子,君王將帝位禪讓給臣民說成是亂了天下教化。他認為君主無論如何荒淫無道,即使殺光了天下百姓,臣民也絕不能反叛,必須逆來順受,任其宰割。這就是將君主作為絕對的標準,用人來代替「天」,從而摧毀百姓對天地神靈的信仰,讓人法取代天道,以達到毀滅人類社會的目的。

韓非說:舜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流放了自己的父親,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以自己的君主為臣,將自己母親當作妾一樣對待,以君主的女兒為妻。(76)  

這裡除了堯將自己兩個女兒嫁給舜是真的以外,其餘都是韓非的顛倒黑白、造謠誣陷。共產黨的厚黑學可能是從這裡起源的吧。

從以上可以看出,韓非通過孤立片面的強調其極端的認識,來達到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目的,以破壞人類的道德觀,摧毀原本以天道為核心的道德平衡點,從而將人法建立為新的平衡點,成為新的是非善惡標準,以代替天道。

韓非說:醫生善於吮吸病人的傷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為有骨肉之親,而是利益所驅使。車匠造好了車子,就希望別人富貴;棺材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別人早死。並不是車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而是別人不富貴,車子就賣不掉;別人不死,棺材就沒人買。

韓非剔除一切道德因素,一切在他眼中都只剩下利慾。醫生給病人吮吸傷口,口含污血,如果沒有道德、醫德的作用,誰能這麼做?看看現在中國的醫院就能知道。

法家將人法與君王合一,將君王推上神位,具有掌管一切的絕對權勢,以代替天道。要知道君王是人,不是神;人法是人制定的,絕不是客觀真理。君王可以為自己的私慾任意改變人法,他可以任意把百姓變成牲口,把人間變成地獄。

道德被拋棄後,法家便通過完全控制人類的慾望與恐懼來死死控制住每個人,使人法完全代替道德。

韓非說:假使人們不吃不穿而不餓不冷,又不怕死,就沒有待奉君主的願望了。思想慾望不受君主控制,君主就無法指使他們了。(78)

取得富貴是臣下最大的利慾,臣下懷著取得富貴的目的來辦事,就會冒著危險、捨棄性命,竭盡全力,死而無怨。這叫做君主不講仁愛,臣下不講忠心,就可以稱霸天下了。(79)

而在法家控制人類的兩大手段中,製造恐懼是它最重要的手段:

韓非說:施行仁義、愛護百姓都不可取,只有嚴刑酷法才能用來治國。(80)

嚴刑酷法是百姓所討厭的,但是可以治理好國家;哀憫百姓,採用寬鬆的刑法,是百姓所喜歡的,但是會使國家大亂。

公孫鞅的法律是對輕罪給以重罰。重罪不容易犯,而小過失是人們容易去掉的。讓人們去掉那容易犯的小過失,而不觸犯難犯的重罪,這是治好國家的原則。小過失不發生,大罪惡不出現,這樣天下就平安無事了。

對百姓施行刑罰,並不是討厭百姓,而是愛他們。刑罰重,百姓就安寧;獎賞多,奸民就多。所以,重刑罰是治理百姓的頭等大事;獎賞多,是禍亂的根本。(83)

人法,是君王的根本;刑罰,是愛的源泉。(84)

施用酷刑,減少獎賞,是君主對臣民的愛,臣民就會拚死立功求賞。獎賞多,而刑罰輕,是君主不愛臣民,臣民就不會拚死立功求賞。(85)

韓非說,愛百姓有多深,就要對百姓施用多重的刑。對百姓越殘暴,表示越愛護百姓。這種思維仿佛一條惡狼對著一群綿羊在說:我之所以咬你們、吃你們,是因為太愛護你們在人法具備完全操控人的能力後,法家還要繼續將人法推進,使天下百姓每時每刻都在人法的控制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韓非說:奸人在一定能被察覺的情況下,才會戒懼;在一定要受懲罰的情況下,才不敢再犯。在不能被察覺的情況下,他就會放肆;在不會受懲罰的情況下,他就要橫行。把廉價的東西放在冷僻之處,即使是曾參、史鰌這樣道德高尚的人也有偷竊的嫌疑;把百金放置在鬧市中,即使出名的盜賊也不敢取走。不被察覺,曾參、史紹就可能在暗處幹壞事;一定察覺,大盜就不敢在鬧市上取走放置的百金。所以明君治理國家,多設耳目,重罰罪犯,使民眾由於法令而受到約束,而不靠廉潔的品德停止作惡。(86)

曾參與史鰌是古時候有名的道德之士,常被視作道德的典範。韓非通過誣陷造謠,說人法沒有監視到的地方,曾參、史鰌都會成為小偷,從而徹底否定道德,並偷梁換柱,以人法代替道德,以達到讓人法無時無刻不監視百姓的目的。君主不是神,人法不是天道,那如何才能達到讓人法無時無刻不監視百姓的目的呢?

韓非說:對於犯罪隱匿不報的就重罰,對犯罪舉報告密的就重賞,這樣耳目就能遍布天下了。(87)

治理得最好的國家,善於把禁止奸亂作為急務。杜絕那些不易覺察的奸亂行為要用什麼方法呢?關鍵在於一定要讓百姓彼此互相監視。那麼又怎樣使民眾互相監視呢?大致說來,也就是施行連坐了,就是一家犯罪,周邊的五家或十家人全部抄斬。這樣所有人都唯恐牽連到自己,就不得不相互監視。這樣民眾都會對自己小心謹慎而對別人進行監督,從而相互揭發告密。揭發別人的人能得到獎賞,免受刑罰,有奸不報的人就會連坐被誅殺。如此一來,奸人就都被揭發出來了,連細小的奸亂行為都不會發生,靠的就是暗中告密和實行連坐所起的作用。(88)

中共大搞階級鬥爭,強調階級立場,為了堅持黨性,令子女舉報父母,甚至親手打死父母;學生舉報、批鬥老師;夫妻戀人之間互相揭發告密;甚至一家人分成好幾派,日日監視告密,使人性泯滅,道德喪盡,這也是從法家這兒學去的。法家是以人法代替天道,中共是以黨性取代人性。

達到了讓人法深入每個百姓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監視百姓的目的後,就可以任意愚弄、奴役百姓,但在愚弄百姓之前,必須給百姓洗腦,使他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智力的機器。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毀掉一切能喚醒百姓思想,使百姓獨立思考,人性復甦的一切思想學說。

韓非說:像孔子、墨子那樣知識淵博、機智善辯的人,但他們不從事耕作,國家能得到什麼好處呢?像曾參、史鮑那樣孝順而清心寡欲的人,但他們不參加打仗,國家能得到什麼利益呢?(89)

如今只要擅長文章學術,能說會道,則不需要勞苦耕作就可以獲得財富,不需要冒險打仗便可以得到官爵,那麼人們誰不樂意這樣干呢?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於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從事於體力耕戰。從事於智力活動的人多了,則法治就要失敗;致力於體力耕戰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混亂的原因。(90)

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裡,廢除一切學術文化的文獻典籍,只留下法律作為教材;禁絕古聖先王的言論,只以當今執法的官吏為老師。(91)

臣民常稱讚古聖先王的道德而心生嚮往,就是對當今君主的誹謗。(92)

商鞅說:禮樂、詩書、善良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是國家的六大禍害,像寄生蟲一樣,稱為「六虱」。(93)

在法家的模式下,國家只能有兩種人:一種是專門耕田的苦力,另一種是專門打仗的機器。除此之外的一切人都是社會的蛀蟲。法家要廢除人類的一切思想學說與學術文化,燒掉一切文獻典籍,只留下法律的書作為課本。這樣人類的精神就變得極度貧乏,徹底失去了思想,失去思考判斷能力,這樣就能更好的愚弄與奴役了。

中共從建政到文革結束,大殺文人學者、焚書、破四舊、毀壞中華文化,只留下馬列等書籍與樣板戲給人作教材,使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極度睏乏,思想極度無知,從而達到任意愚化與奴役國人的目的,用的就是法家的這一手段。將人變得如同牲口與機器一樣,沒有思想,沒有道德,沒有人性,沒有信仰,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回想文革,至今都會讓很多人不寒而慄。法家在兩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歷史上都是受到批判的,即使秦始皇在非常的時刻都不曾全面施用它,首先將它全面實施的是中共。

百姓完全被洗腦後,接著就是像對待牲口一樣,任意奴役了。對如何奴役百姓最在行的是商鞅,商鞅對百姓的奴役是把天下百姓都變成只會耕田的奴隸與戰爭的機器。

商鞅說:禮樂、詩書、善良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是國家的六大禍害,像寄生蟲一樣,稱為「六虱」。

人民貧窮就會努力致富,致富後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產生六虱的禍害。因而人民富裕了就不容易奴役他們,那就設法讓百姓將糧食交出,使他們每人都出力,那樣農民就不會懶惰。農民不偷懶,六虱就不會產生。(94)

農民有了剩餘的糧食,於是成年安逸享樂。商人獲致了大的利潤,販賣華麗、玩好的物品,於是對於日用必需物品發生了不良的影響。(95)

百姓想要得到的東西非常多,但獲取的渠道只能有一條,使百姓不通過這條渠道就得不到所要得到的一切。這樣,就能把百姓控制集中在手中,將百姓的力量控制集中在手中,國家就變強。(96)

百姓貧窮,國家會變弱;百姓富裕了,就會放縱享樂,放縱享樂就會產生六虱,國家照樣會變弱。所以對於窮人,要用刑罰逼迫他努力勞作,使變富。對於富有了的人,要設法讓他們的錢變成國家的,這樣他們就會變窮。治國的秘方,就是讓窮人先變富,然後再讓他們變窮。(97)

先迫使窮人變富,窮人變富後,國家必須想辦法「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才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根本沒有精力去思考、享受,國家也不再有「虱」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共產黨盡得其精華,它總能通過各種「合理」的手段,將百姓的錢放進它的口袋中,任貪官揮霍。使老百姓一身做牛做馬,到頭來一場空。

商鞅說:國家貧窮而發動戰爭,就可以把禍害轉給敵人,國家就沒有六虱的禍害,必然強盛。國家富強而不打仗,就會使老百姓偷生,國家就會產生六虱禍害,必然會衰弱。(98)

這一點,共產黨也現學現用。比如所謂的對越自衛還擊戰,就是利用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商鞅說:百姓勇猛,就順著他們的慾望重賞他;百姓怯弱,就順著他們的恐懼用重刑誅殺來威脅他。這樣,怯弱的人因為害怕酷刑而變勇敢,勇猛的人因為重賞而亡命。怯弱的人變勇敢了,勇敢的人去亡命,國家就無敵稱王了。(99)

如果百姓願意饑寒而死亡,都不願為了利祿而爭戰,那是亡國的風氣。(100)

民眾看見打仗,就像飢餓的狼看見了肉一樣,那麼國家就強大。一般來說,戰爭是民眾討厭的東西,能讓民眾喜歡去打仗的君主就稱王天下。強大國家的民眾,父親送他的兒子去當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當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當兵,他們都說:『不能得到敵人的首級不要回來!』又說:『不遵守法律,違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鄉裡會治我們的罪,軍隊中又沒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們要搬遷也沒有地方可去。』軍隊的管理辦法是將五個人編成一伍,實行連坐。用標記來區分他們,用軍令來束縛他們。逃走了也沒有地方居住,失敗了沒有辦法生存。所以三軍的將士沒有一個不聽從軍令的,就是戰死也不掉轉身後退。(101)

商鞅還說:政策如果是百姓所厭惡的,則百姓就弱;政策如果是百姓所喜歡的,百姓就強。百姓弱國家就強,百姓強國家就弱。(102)

法家善於將百姓推到國家的對立面,將他們變成奴役的工具與無人性的戰爭機器。

商鞅說:人民必須屈辱,這樣才知道大人的尊貴;必須卑賤弱勢,這樣才懂得當官的厲害;必須貧窮,才會為賞賜而賣命。人民有了地位,就會輕視官爵;富裕了就會看不起賞賜。

用善民治理百姓,百姓就會親近愛護他的親人;用奸人來治理,百姓就會親近國家的制度。使民眾團結起來就會互相掩蓋庇護,這就是所謂的善;使民眾疏遠分離,互相監視,這就是所謂的奸。表彰善民,民眾的罪過就會被掩蓋起來;用奸人,則有罪的就會被誅殺。犯罪被隱匿,則百姓勝過法律;犯罪被誅殺,法律就勝過百姓。百姓勝過法律,國家就大亂;法律勝過百姓,國家就強盛。所以說用良民治國,國家必然混亂而削弱;用奸民治國,國家必然大治而強盛。(104)

共產黨繼承了這個模式。有人將共產黨比作人性的絞肉機,一般來說,只有道德最敗壞的人才能在中共體制內生存,凡存有道德良知的,都會在一輪輪的政治運動、權力鬥爭中被活活絞死而淘汰出局,最後剩下的基本都是具足「黨性」,喪失「人性」的人格分裂的黨徒。

韓非說:秦國遇到嚴重饑荒,宰相范雎請求說:「皇家苑囿的草木植物,蔬菜、棟樹果、棗子、栗子,足以養活百姓,請您用來救濟百姓吧。」秦昭王(法家)說:「我們秦國的法令,是讓百姓有功受賞,有罪受罰。現在如果開放苑囿的蔬菜瓜果,就是讓百姓不論有功無功都受到賞賜,這是使國家混亂的做法。救濟百姓而使國家混亂,不如扔掉瓜果蔬菜而使國家太平。」秦昭王的另一種說法是:「如果開放皇家苑囿的瓜果蔬菜,倒也足以養活百姓,但卻會引起有功的人和無功的人相互爭奪。與其讓他們活著而使國家混亂,倒不如讓他們死掉而使國家安定!」(105)

看到這裡不禁令人想起中共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那三年其實風調雨順,根本沒有什麼自然災害,完全是中共人禍造成的。在全國範圍出現嚴重的饑荒的情況下,1958至1959年,中共政府仍然大量向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支援糧食。例如1959年,全年出口糧食數量達到歷史上的最高,為415.75萬噸。搶了百姓的糧食送給外國人,就是不給餓死的百姓,致使這三年餓死了幾千萬中國人,到處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最後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時,那麼大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106)

註:

57、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下則臨千仞之谷,材非長也,位高也。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
58 、 飛龍乘雲,騰蛇游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蟻同矣,則失其所乘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從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
59 、 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動作則欲其安利也,行身則欲其遠罪也。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親以厚愛關子於安利而不聽,君以無愛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
60 、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
61 、 道不同於萬物,德不同於陰陽,衡不同於輕重,繩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濕,君不同於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
62、  毋弛而弓,一棲兩雄,其鬥狺狺,豺狼在牢,其羊不繁。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63、  王者獨行謂之王
64 、 為人君者,數披其木,毋使木技扶疏;木枝扶疏,將塞公閭,私門將實,公庭將虛,主將壅圍。數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將逼主處。數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
65 、 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賢而不以行,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君臣竦懼乎下。
66、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則萬物皆盡。函掩其跡,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67 、 聽言之道,溶若甚醉。脣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脣乎,愈惛々乎。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動之溶之,無為而攻之。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上固閉內扃,從室視庭,咫尺已具,皆之其處。以賞者賞,以刑者刑,因其所為,各以自成。主上不神,下將有因。
68 、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則不然,所惡,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於已也,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
69 、 今人主處制人之勢,有一國之厚,重賞嚴誅,得操其柄,以修明術之所燭,雖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於不欺之士?
70 、(豫讓和伯夷、叔齊)若此臣,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之謂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71、  若夫許由、續牙、晉伯陽、秦顛頡、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隨、務光、伯夷、叔齊,此十二者,皆上見利不喜,下臨難不恐,或與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則不樂食谷之利。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于山谷,或沉溺於水泉。有如此,先古聖王皆不能臣,當今之世,將安用之?
72、  若夫關龍逄、王子比干、隨季梁、陳泄冶、楚申胥、吳子胥,此六人者,皆疾爭強諫以勝其君。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聽,一事則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屬,手足異處,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當今之時,將安用之?
73、  夫立名號,所以為尊也;今有賤名輕實者,世謂「高」。設爵位,所以為賤貴基也;而簡上不求見者,謂之「賢」。威利,所以行令也;而無利輕威者,世謂之「重」。法令,所以為治也;而不從法令為私善者,世謂之「忠」。官爵,所以勸民也;而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刑罰,所以擅威也;而輕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謂之「勇夫」。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則士之飢餓乏絕者,焉得無岩居苦身以爭名於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
 74 、難致,謂之「正」。難予,謂之「廉」。難禁,謂之「齊」。有令不聽從,謂之「勇」。無利於上,謂之「願」。少欲、寬惠、行德,謂之「仁」。重厚自尊,謂之「長者」。私學成群,謂之「師徒」。閒靜安居,謂之「有思」。損仁逐利,謂之「疾」。險躁佻反覆,謂之「智」。先為人而後自為,類名號,言泛愛天下,謂之「聖」。言大本,稱而不可用,行而乘於世者,謂之「大人」。賤爵祿,不撓上者,謂之「傑」。下漸行如此,入則亂民,出則不便也。
75 、 皆以堯舜之道為是而法之,是以有弒君,有曲於父。堯、舜、湯、武或反群臣之義,亂後世之教者也。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國者矣。父而讓子,君而讓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
76、  瞽瞍為舜父而舜放之,象為舜弟而殺之。放父殺弟,不可謂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謂義。仁義無有,不可謂明。舜出則臣其君,入則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77、  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與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
78 、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惡死,則無事上之意。意欲不宰於君,則不可使也。
79 、 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此謂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
80  、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81  、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哀憐百姓輕刑罰者,民之所喜,而國之所以危也。
82 、 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
83 、 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
84 、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
85 、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
86 、 夫奸必知則備,必誅則止;不知則肆,不誅則行。夫陳輕貨於幽隱,雖曾、史可疑也;懸百金於市,雖大盜不取也。不知,則曾、史可疑於幽隱;必知,則大盜不取懸金於市。故明主之治國也,眾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87 、 匿罪之罰重,而告奸之賞厚也。此亦使天下必為己視聽之道也。
88  、是故夫至治之國,善以止奸為務……然則去微奸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則使相窺奈何?曰:蓋裡相坐而已。禁尚有連於己者,理不得相窺,唯恐不得免。有奸心者不令得忘,窺者多也。如此,則慎己而窺彼,發奸之密。告過者免罪受賞,失奸者必誅連刑。如此,則奸類發矣。奸不容細,私告任坐使然也。
89 、 博習辯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則國何得焉?修孝寡慾如曾、史,曾、史不戰攻,則國何利焉?
90 、 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
91 、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92、  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誹謗其君者也。
93 、 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
94、  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則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則農不偷。農不偷,六虱無萌。
95 、 農有餘食,則薄燕於歲;商有淫利有美好,傷器
96  、民之所欲萬,而利之所出一。民非一,則無以致欲,故作一。作一,則力摶;力摶,則強。
97 、 民貧則弱國,富則淫,淫則有虱,有虱則弱。故貧者益之以刑,則富;富者損之以賞,則貧。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
98 、 國貧而務戰,毒生於敵,無六虱,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虱,必弱。
99 、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殺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王。
100 、 有饑寒死亡,不為利祿之故戰,此亡國之俗也。
101  、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凡戰者,民之所惡也。能使民樂戰者王。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又曰:「失法離令,若死,我死。鄉治之。行間無所逃,遷徙無所入。」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是以三軍之眾,從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102、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103 、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
104 、 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合而復者,善也;別而規者,奸也。章善,則過匿;任奸,則罪誅。過匿,則民勝法;罪誅,則法勝民。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故曰: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
105 、 秦大飢,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清發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夫發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一曰:「令發五苑之蓏、蔬、棗、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與無功爭取也。夫生亂,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釋之。」
 106 、《道德經》: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治國大道(十五):道德之源

治國大道(十五):道德之源 wenyi 周四, 03/22/2018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18年03月22日】

十五、道德之源

依據中華歷史的漫長發展歷程,筆者將歷史上諸家的治國模型進行整合與提煉,得出中華治國的最終模型,即以道德為核心,禮樂為中層,刑法為表層的三層立體模型。

這個模型三層之間相互連接,形成層向運轉,其由內而外以溢出法則層層貫穿,形成了一股由內而外不斷溢出運行的勢。所以這個模型的運轉方向,必須時時朝向道德核心層面,這樣才能克制溢出,否則當最表層的法律都不足以再制約百姓時,毀滅的日子就來臨了。

因為法律是最表層的層面,相對於其它層面來說,法律是死的條文,它不具備象,而人是活的,活的東西是必須有象的。如果人類順著溢出之勢,一味往表層發展,一味的完善法律、重視法律而忽視道德,用這死的東西來制約活人,就會將人類的象慢慢封死,使人類完全失去生存的空間。這樣就會造成不斷溢出,人類會不斷放縱、鑽法律的空子,法律便又只能不斷完善、增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會使人類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發展到最後,會使人類沒有任何出路,被法律給活活封閉死。

如現在的法律越來越完善,法律條文已多得無法計算,並且每年都在增加著,多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律師與法官都不可能記得全。它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任何一個方面,像一個牢籠一樣,將人類關在裡面,並且法律條文還在瘋狂增加著,人類活動空間越來越小,按這種勢頭髮展下去,最終人類會將自己困死,沒有任何出路,使人類任何一個活動都可能會觸犯到法律,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比如現在很多人無意中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甚至連律師犯了法自己都不知道,這是人類的自我毀滅之路。

因為法律只是純粹的治人手段,沒有象,沒有心法,所以法律絕不可以單獨孤立施用,法永遠不能獨成一家,否則必是邪法,必須依附於心法,必須給法律置入道德的內涵,注入象,使其變活。

比如道家講伐無道,以天道為準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道必亡,這是道家的天法。人間的法律是效法天法而建立的,《周易》中的噬嗑卦所表示的就是天法所生成人法的過程。儒家講出禮入刑,使禮刑結合,將法律依附於儒家禮義的基礎之上。這樣法律依附於更深層的層面,就有了象,就是活的,具備無限的發展空間,而不是一些死條文,不至於將人類封死在死胡同中。

現代的法律都是順著溢出之勢,往表面上走,完全是以治人為目地的,以利益為核心,而不是為了護持道德,偏離了它存在的意義。按這種勢向走下去,法律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但犯罪率會越來越高,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事實也是如此,現代人類都在嘗著這個苦果,越到後面會越可怕。

老子說:禁忌越多,百姓越貧窮;手段越多,國家越昏亂;心機智巧越多,邪道越盛行;法律制度越繁多苛刻,盜賊仍層出不窮。從這些可以看出,施行無為而治才是治國的正道。

所以法律永遠只能用作道德的輔助手段,只能是臨時手段,最終必定要將天下導入道德層面。

在法律作為道德的臨時輔助手段時,就必須時刻圍繞著道德的核心層面運轉,以道德為心法,絕不能偏離,這是法律的正道。正如堤壩,必須緊緊圍繞著河道,防止洪水溢出,脫離了河道,堤壩就失去了意義與作用。

法律的制訂必須以大道為宗,以護持道德為根本,起到罰惡楊善的作用。不能以利益為核心,不能以所損害利益的大小作為衡量標準,而是以對社會道德所造成的影響作為衡量標準。法律不在於維護生命利益上的公正,而在於秉持人心道德的公正,所以法律必須能觸及到人類的道德層面,可以對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品行進行宣判、制裁,而不是一些無法觸及人類道德的死條文。

這個中華治國的三層立體模型,自古以來都是由內而外層層溢出的,它形成了一種「勢」,就是由內而外運轉的「勢」,帶動著這個立體模型的層向運轉。當人類在這模型中,隨著這種溢出之勢的驅動而運轉,就會不斷往表層溢出。當最後最表層也無法制約人類的繼續溢出時,人類就走到了終點。

所以人類必須在這模型中,逆著這種溢出之勢往回走,朝向核心道德層面,形成逆向運轉。這樣人類社會就會不斷的昇華、回歸,越來越幸福美好,具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人類如何能逆著這種強大的溢出之勢?筆者找到的答案就是導入道德之源,引入道德源頭的強大力量,使人類由內而外的抵抗溢出之勢,逆流溯洄。

那麼什麼是道德之源?就是人類對天地神靈的正信,人類的道德就是從那裡發源的,由宇宙高層流入人間,由神靈導向人類。只有來自道德源頭的信仰力量,才能淨化人類,抵消溢出之勢,使人類回歸於神的懷抱,回歸於先天純真無邪的本性。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挽救人類,這也是人類唯一的回歸之路。

道家入世講治國做人,出世講修真成仙,所以他本身就與天地神靈一體,導入了道德的力量,維繫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在西漢時期,佛教傳入,並於南北朝時發展到鼎盛,從而容入了中華文化體系,成為維繫中華文明道德的另一根支柱。

但自古以來的信仰都可分為出世與入世兩部分,出世部分具有回歸道德的力量,但是門檻非常高,只針對社會的極少部分人;入世部分門檻很低,但是力量太小,不具備回歸道德的能力,只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溢出。

道家出世修仙的部分講究獨修,對人的悟性與根基要求非常高,一般普通人不具備這樣的根基與悟性,便得不了道。若得不了道,那道家的道德回歸力量就無法發揮出來。社會是由普通人構成的,真正根基好悟性高的大德之士,在社會中只占極少數,所以道家便不得不降低門檻,發展出入世的部分,以符合普羅大眾,規範社會人心,這就是儒家。儒家與道家是一體的,出世為道,入世為儒,外儒內道。

儒家的終極之禮――祭禮,就是對天地神靈的信仰儀式。儒家的天人合一觀,也是對天地神靈的信仰。道家降低門檻,入世為儒家,但道德力量大大消弱,只能在一定層面上克制溢出之勢,而無法使溢出迴轉。

佛教雖講普度眾生,但也要求人出家專修,且對人的根基悟性要求同樣高,達不到要求的,即使出了家也修不成。若全部人都出家專修,那人類社會就解體不存在了,這種情況也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佛教為適合普羅大眾,就發展為出家專修的僧尼與入世信仰的世俗信徒兩大部分。其世俗的部分,不具備回歸道德的力量,也只能在一定層面上克制溢出之勢。歷史上的其它的正教信仰如基督教等也都是如此。因為他們無法針對世俗的普羅眾生進行整體的道德回歸,所以隨著人類道德的越來越敗壞,這些有形的宗教形勢,會被不斷敗壞的人類所破壞,從而進入末法,甚至最後發展為邪教。

釋迦牟尼在世時就向弟子們預言過佛教未來會出現的敗壞,進入末法而不能再度人的情況。

釋迦牟尼在世時明確告訴阿難說:「正法只能維持五百年!」

釋迦牟尼還明確的指出:佛教在經歷了五個五百年之後,即二千五百年後,也就是今天,佛教將只剩下一個外殼,到時候眾僧人「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著袈裟」,但他們「毀破禁戒,行不如法」,都是一些「假名比丘」。

佛教中還記載了釋迦牟尼與魔王波旬的故事。在釋迦牟尼快涅涅槃的時候,波旬對釋迦牟尼說:「你在世時,我無法破壞你的佛法,等你涅槃以後,我會派我的徒子徒孫出家為和尚,住進你的廟裡,披上你的袈裟,念著你的經書來破壞你的佛法!」聽到這,釋迦牟尼流淚了。

佛教發展到現在,的確應了釋迦牟尼的預言與魔王波旬的話,和尚帶頭從內部破壞著佛法,利用佛教賺黑錢、養情婦,為名利胡亂解釋歪曲經書,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從內部敗壞了佛教。現在人去廟裡拜佛,不再是誠心敬佛,求道德提升,境界的昇華,使生命得到最美好的歸宿,而是求神佛保佑他消災解難、升官發財、娶親生子,以滿足自我的慾望。

其它的正教也都是如此,這是因為這些宗教都太小了,所具備的力量太小,無法針對普羅大眾,無法達到「大道無形」,無法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環境作為它的修煉場,使人類在世俗中,在社會各行各業中回歸道德。

那這種能針對普羅大眾,使人類在世俗間就能得到提升與回歸的信仰到底有沒有?

在古印度《吠陀本集》與佛教歷史中都有這樣的預言:轉輪聖王是宇宙的萬王之尊,他將在未來降世人間,救度眾生。轉輪聖王的特點是在家成佛,不脫離世俗修煉。

《法華文句》中說:「優曇花三千年一現,花開則轉輪聖王出。」 (107)

《慧琳音義》中也記載:「優曇花祥瑞靈異,來自天上,世間無此花。轉輪聖王下世度人時,以無邊的慈悲福德,感得此花在人間出現。」(108) 

自1997年在韓國的清溪寺中第一次發現優曇婆羅花後,便陸續在各地出現,如今優曇婆羅花已開遍了世界。筆者本人的家中也多次開放此花,無需任何土壤與水份,不吸取世間任何養份,晶瑩剔透,略有清香。

轉輪聖王即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法輪大法的最主要經書名為《轉法輪》。法輪大法講究大道無形,沒有任何的宗教形式,完全在世俗修行,將整個人類社會變成修煉場,修煉者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以及各個階層。法輪大法以宇宙最高特性「真、善、忍」為修煉標準,輔以簡單優美的五套功法,使學煉者在世俗,在社會各行各業中,利用世俗的各種環境提升自我,不斷昇華,以達圓滿的歸宿。法輪大法自1992年5月由李洪志先生從中國長春傳出,短短几年便傳遍中華大地,使得當時中國將近一億人在學煉法輪功,一時間,使當時中國社會的道德標準出現復甦,人心相傳。

但是1999年7月,中共黨魁江澤民出於極度的妒忌,對法輪大法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殘酷迫害,宣布「三個月內消滅法輪功」。從此中共開足了國家機器圍著法輪功轉,下令將法輪功學員「從名譽上搞臭、從經濟上搞垮、從肉體上消滅」。使數千萬法輪功修煉者被抄家、綁架、判刑,並幾乎動用了古今中外一切酷刑,殘酷折磨不放棄信仰的修煉者,使上百萬法輪功學員被折磨致死、致殘,甚至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活體摘除法輪功學員的身體器官,以牟取暴利。這些事情都已在國際上曝光與證實,震驚世人!

然而迫害近二十年來,不但沒有把法輪功迫害倒,反而使法輪大法弘傳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信仰者與日俱增。而中共反而在這場迫害中,走向滅亡,同時它在不擇手段瘋狂迫害人類的正信中,徹底毀壞了中國人的最後道德。法輪大法修煉者們,近二十年來,冒著生命危險,頂著巨大的壓力抵制迫害,和平理性地向世人講清真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大陸與世界各國正義善良人士的支持。

迄今,法輪大法已傳遍世界六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法輪大法的主要著作也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文字出版發行,在世界各國、各民族中廣泛傳播;各國政府紛紛以頒發褒獎、通過支持議案以及宣布「法輪大法月」、「法輪大法周」和「法輪大法日」等形式表示支持。至今已經獲得各界褒獎1832項,支持議案373件,支持信函1,180封。

關於1999年7月中共發動對法輪功的迫害,歷史上早已有預言。世界著名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中有一段著名的預言說:

1999年7月,為使安哥魯莫亞王復活 ,恐怖大王將從天而落 ,屆時前後瑪爾斯將統治天下 ,說是為讓人們獲得幸福生活……

1999年,美國太空總署的NASA衛星拍攝到一張地球魔鬼臉照片,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看過後,堅持要把照片複製發給教宗以及各宗教領袖。

這些都是如此驚人的吻合。恐怖魔王即共產主義,「瑪爾斯」即馬克思。它所創立的共產邪教,不光禍害共產黨國家,而且已經全面滲透、輸出至全世界,滲透進每一個學校、社區,破壞著家庭,摧毀著世界人類的信仰與道德!什麼進步主義、環保運動、女權運動等等,其實都是戴上了假面具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所以說它統治了天下。它戴著迷人的假面具,以謊言迷惑著人類,說是為了讓人們獲得幸福生活,實質正在將人類導向萬劫不復的地獄!

法輪大法將會成為未來新人類的心法,更新人類與宇宙,使生命境界回歸到全新的高度。一些預言中說,現在人類正處於宇宙大更新的最特殊時刻,每個生命都必須在這個特殊時刻為自己選擇未來。希望每個人都能認清正邪,保持理性,以道德與良知去權衡,退出共產邪魔的黨、團、隊組織,不與魔鬼為伍,為自己選擇光明而美好的未來。

筆者將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及中華治國的模型都提煉整理出來,為了使世人能夠看得清、看得明白。希望能夠對當今人類世界具有警醒作用,能夠在這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為自己作出果斷而明智的選擇。時間不會多了,現在醒悟、作出選擇,還有最後的機會。一旦猶豫、錯過,將永遠失去未來!

人類歷史的發展其實是神早已安排好的,每個朝代都有它的氣數,其實最終定下的結果凡人誰也左右不了。古代帝王都要夜夜觀測天象,以秉承天意,順天而行,不敢逆天而為。誰順承了天意,神就會賜給誰榮耀與力量,同時也給自己選擇了最美好的未來。執意逆天而行者,必然被歷史的車輪所輾死,被天地神靈所唾棄,入無生之門!

註:

  107、《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108 、《慧琳音義》卷八:「優曇花,梵語古譯訛略也,梵語正雲烏曇跋羅花。此雲祥瑞靈異,天花也。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世,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

部分參考文獻:

《春秋緯》
《風俗通義》
《管子•真法篇》
《春秋運鬥樞》
《白虎通義》
《帝王世紀》
《列子•黃帝篇》
《淮南子》
《洛書》
《說文解字》
《高士傳》
《尚書大傳》
《神奇秘譜》
《宋書•符瑞志》
《太平經》
《春秋》
《孟子》
《呂氏春秋》《淮南子》
《新論•王霸第二》
《尚書•禹貢》
《漢書•元帝紀》
《道德經》
《禮記》
《太公六韜》
《左傳》
《大學》
《中庸》
《論語》
《後漢書》
《韓非》
《商君書》
《法華文句》《慧琳音義》

(完)

治國大道(十六): 西方大道

治國大道(十六): 西方大道 wenyi 周五, 11/13/2020 - 02:06
李道真


【正見網2020年11月13日】

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它們的基點與發展方向不同,一表一裡。西方文化是從人的表面物質世界開始發展認識的,起點低,是屬於人的表面文化,沒有多少內涵。而中華文化則是直奔人體、生命、宇宙去研究的,針對表面看不見摸不著的深層層面去研究,起點很高,遠超出人類表面世界的認識,重在背後的內涵,不在人的表面。

前面我們從中華文化與歷史角度系統探討了治國之道的發展歷程,後面這幾篇我們將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再來探討一下治國之道。看這篇文章時,請結合前面的第七篇《道家治國》來讀。

前面我們探討了道家治國,中國的道家對應到西方文化體系中,就成了哲學,這是同一思想體系在不同層面、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達。蘇格拉底與老子是同時代的人,很多學者認為西方的蘇格拉底相當於東方的老子,筆者認為確實是這樣的,他們分別是東、西方的大道,在東西方文化中具有同樣的地位與影響力。這一篇我們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古希臘的大聖人蘇格拉底與他的哲學思想。

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哲學的方向主要是研究世界的本原構成。從蘇格拉底開始,便把哲學的方向從研究外在世界轉向為研究自我。他認為對於外在世界的認識和追求是無窮無盡的,外在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因而人類從中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確定的、完美無漏的、永恆不變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找到最終正確的認知。

老子離開人間之前,匆匆留下了五千言。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關於他的思想都是他離世後,他的弟子們透過回憶記錄而成的。在回憶過程中,很可能產生偏差,其弟子又往往在記錄時,往蘇格拉底的話中摻進自己的意思,從而歪曲了蘇格拉底的原意,尤其是其最主要的記錄者柏拉圖,所以已讓後人分不清蘇格拉底的真正意思了。

蘇格拉底是西方的大道聖人,他給西方世界留下了使生命回升、修煉成神的方法,可稱之為西方大道。他所留下的東西與中國老子所留下的是相似的,只是東西方文化層面不一樣,所以表達方式不一樣,便稱其為哲學。蘇格拉底所留下來的真正東西,就是他的那套「精神助產法」,這是西方哲學真正的修煉方法、生命回升之路。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士,幫人接生的。蘇格拉底通過自己特殊的方法,引導、幫助他人產生正確的思想,以認知真理,他稱之為「精神助產法」。

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談話、辯論、討論問題的時候,他不像當時別的那些所謂智者那樣,自稱自己知識淵博、有智慧,而是說自己一無所知,對任何問題都不懂,只好把問題提出來向別人請教。但當別人回答他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步步追問、反詰,使對方前後得出的結論自相矛盾,從而使對方認清自己認知的荒謬而放棄錯誤的認識。最後蘇格拉底通過不斷啟發,誘導,使別人把最終正確的觀點說出來,得出那永恆不變、永遠正確的真理。但蘇格拉底卻說這個最終正確的觀點不是他的,而是對方心靈中本來就有的,他只不過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把這正確觀點找到並明確出來而已。所以蘇格拉底將自己的這種誘導別人得知真理的方式稱為「精神助產法」。這其實是西方的道家修煉方法,請看下文的解讀。

精神助產法有一個必需的前提,就是必須將自己放在無知的位置,必須認清自己的無知。

這個內涵很大。一般人認為蘇格接底認定自己無知,只是謙虛,甚至認為是虛偽狡猾的詭辯手段,其實世人根本沒讀懂背後的真正內涵,理解不了聖人的智慧。

在前面第七篇道家治國中,我們談到了道家治國的思想。人類的智慧、認知,都是在相生相剋的機制中產生出來的,都是正反兩面一體同出的。有了善便同時有了惡,有了誠信便同時有了欺詐,有了上便同時有了下……否則就沒辦法產生。若要完全剔除負面的因素,使社會回歸最完美的和諧狀態,就必須放棄相生相剋中後天人為形成的各種智慧、認知,回歸於道中,這是道家治國所走的路。

為什麼《聖經》中說,魔鬼化身為蛇,引誘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實,亞當、夏娃因此產生了分辨善惡的智慧後,上帝卻將他們趕出了伊甸園?

上帝所造的白人祖先亞當、夏娃原本在伊甸園中無憂無慮的生活著,沒有痛苦、自由自在,幸福快樂無比,這其實是最早期人類在道中率性而為、無為而治下的最和諧生活狀態。當魔鬼引誘夏娃、夏娃又慫恿亞當偷吃了智慧之果後,他們便形成了人的「智慧」,能分辨善惡。在偷吃智慧之果前,他們是不知善惡的,因為那時他們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處於道中,時時在道中率性而為,沒有惡,因此不知有善,卻本性至善。此時,善剔除了一切惡的因素,隱於道中而無名,惡無處生,便成為無名之善、至善。所以此時他們本性至善而不識善惡,純真無邪而沒有污染。

當吃了智慧之果,產生了人的智慧,能認知善惡後,亞當與夏娃的心靈已墮落、被污染了,他們再回不去原來的先天純真狀態,已偏離了大道,原本最幸福和諧的狀態就被打破了,他們不配再在純潔美好的伊甸園中生活下去了,所以上帝只得將他們逐出伊甸園,趕到環境惡劣的地上生活,等待他們洗淨心靈,重新回歸於道中後,讓他們回到幸福美好的神之國度。這其實也是治國之道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凡正法、正道,其目地都是一樣的,殊途而同歸,聖人蘇格拉底留給人類的精神助產法也是相同的道理。蘇格拉底讓人認清自己的無知,將自己置於無知的位置,其實就是讓人放棄人類後天墮落過程中,從相生相剋中所生成的各種人的智慧、認知。因為人的智慧不是真理,是生命污染後,陷入相生相剋中生出來的,是不完美的,反而使人心變得複雜,起到的是阻礙作用,阻礙人類回歸到先天的純真狀態,阻擋人類認識真理、回歸大道,使人類無法回歸到最幸福和諧的狀態。所以放棄人類後天形成的智慧、認知,是獲知真理、回歸大道的前提。

西方哲學也一直在研究相生相剋之理,比如辯證法中的所謂對立與統一,就是對相生相剋的一種論述。蘇格拉底也多次講過相生相剋的理,比如柏拉圖對話錄的《斐多篇》中記載了蘇格拉底的相關談話:「朋友們啊,快樂這件事是多麼奇特,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議地聯結在一起,這兩種感覺絕不會來自同一個人身上,可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追求其中之一,就會不由自主地獲得它的反面,好像它們二者就是連在一起的似的……我們來看看所有這些東西是不是從它們的對立面生出來的?因為它們都有對應的對立面,比如善與惡、公正與不公正,這類對立的事物不勝枚舉。」

這與老子所講的相生相剋是一樣的,只是表達不同。所以要想獲知真正的大道真理,就必須放棄人類後天從相生相剋中生出的人為智慧、認知,破除掉這些障礙。因此蘇格拉底精神助產法的前提,就是認清自己的無知,放棄後天形成的一切人的智慧和認知。所以這無知其實是指放棄人類後天的智慧和認知,並非什麼都不知道。跳出相生相剋才能回歸大道,放棄人的認知才能獲知真正的真理,這恰恰是真正的大智慧。所以神啟示世人說,認為自己無知的蘇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

難道只要認清自己的無知就可以獲得大道真理?肯定不是,這只是基本的前提而已。我們再來解讀蘇格拉底精神助產法的關鍵部分:蘇格拉底先將自己放在無知的位置,向別人請教。當別人回答他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步步追問、反詰,使對方的結論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從而使對方認清自己的錯誤而放棄錯誤的認識。最後蘇格拉底又通過不斷啟發,誘導,引導別人把最終正確的觀點說出來,從而得出那永恆不變、完美無漏的真理。

前面說了,人的智慧是從相生相剋中後天生出的,所以不可能完美不破,是有漏洞的。因為相生相剋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漏洞,所以相生相剋中生出的智慧,不可能完美無漏,不可能是真理。前面幾章中,我們解讀過了,相生相剋其實就是偏離平衡位置、偏離大道(真理)的波動,其平衡位置才是完美無漏、永恆不變的大道真理,而相生相剋則是偏離了大道真理後的波動,其自身就是一個漏洞。只因人類都在相生相剋之中隨波逐流,隨之波動,所以誰也看不見這個漏洞,所謂大象無形。

人的智慧是相生相剋的產物,因此但凡人的智慧都有漏洞。大道聖人蘇格拉底摒棄人類後天的智慧和認知,跳出相生相剋,站在大道真理的層面,便能洞悉一切人類智慧的漏洞,所以他總能通過追問、反詰等方式,使任何人的結論自相矛盾,顯示出漏洞,從而使人認清自己的錯誤和荒謬,不斷糾正自己的認知。最後他通過步步引導,使人的思維朝真理的方向發展、歸正,直至最後到達真理,得出那完美無漏、永恆正確結論。這個過程,就是使人不斷放棄、歸正後天形成的錯誤觀念和認知的過程,最後使人認知真理,回歸大道。這個過程也就是生命回升、返本歸真的過程,所以說蘇格拉底留下的精神助產法,其實就是西方哲學的修煉方法,西方哲學其實就是西方的道家修煉法門。道家在低層次上,可以用來治國,往高層次上可以使生命回升、修煉成神,西方哲學也是如此。

 

治國大道(十七): 思維錯位

治國大道(十七): 思維錯位 wenyi 周一, 11/16/2020 - 02:08
李道真


【正見網2020年11月16日】

這篇筆者將站在西方哲學角度,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人類的思維層面。人類在後天會不斷的形成各種思維觀念,就是所謂人的智慧、經驗。這些後天形成的思維觀念是一層層的,舊的思維觀念之上又不斷形成新的思維觀念,而且它會在人類社會與整個歷史過程中層層累積。它們一旦形成,便會主導、左右人的行為,反過來操控人。人類將其當作是自己的思想,當作是自己,其實這些只是後天形成的觀念和認知,不是先天的那個真正的自己。

人類的思維有一個最初的根本來源,就是來自於先天的真我,那是真正的自己。先天的真我是沒有被污染時的那個真正自己,是純真無邪、位於道中的。人類處於先天真我狀態的時期,不知善惡,一切在道中率性而為、至善至美,天下無為而治,社會處於最和諧幸福的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在社會群體生活中不斷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生命慢慢墮落,人類便陷入相生相剋中生出各種智慧、經驗,形成一層又一層後天的觀念,層層累積,最後把先天的真我給掩埋了,失去了先天的純真。

人的思維從先天的真我處發出後,會再經過一層層後天觀念的過濾、加工後,才能到達人的表面,指揮人的言行。而這後天形成的層層觀念,是人類墮落過程中,陷入相生相剋中生出的,是偏離大道的,所以人的最初思維經過這一道道後天觀念的層層附加、加工後,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加入了很多後天因素,過程中會被污染扭曲,到達表面指揮人的言行時,就會偏離大道,偏離最完美和諧的狀態,各種矛盾與痛苦就產生了。而當人處於最初先天純真狀態的時候,思維由先天真我處發出後,直接到達人的表面、指揮人的言行,中間不需要經過任何思維層面的過濾加工,所以那時人類簡單幸福,從心所欲、率性而為,皆在道中。

人類在墮落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層層後天觀念,並不都是壞的、惡的,其中肯定有善的、好的,因為它們是從相生相剋中一體同出的。比如人類墮落後,產生了欺詐,就相應產生誠信;產生惡就相應產生善……這些人類墮落過程中,從相生相剋中所生出的智慧、認知,它們會在歷史中積累,形成一層層的思維觀念,附加、覆蓋在人的先天真我之上,直到把先天的真我掩埋。

人是善惡同在的,那些好的觀念會抑制人的敗壞,壞的觀念會加速人的敗壞,所以在作一個決定或做一件事之前,人們常常會在思想中作鬥爭,自己的思想中在打架。人的左手與右手是不會打架的,因為那是自己的,自己和自己不可能打架,只有不同的兩方才會打架、衝突。人的思維為什麼會打架?因為那不都是真正自己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外來附加觀念,它們掩埋了人先天的真我,反過來操控著人,所以會出現思想打架的現象。道家修煉,常稱為返本歸真,就是破除捨棄後天所形成的層層附加觀念,返回到最初先天的那個真我,使自己的真念返出來,不再被掩沒,使自己成為自己真正的主宰,所以道家修成後,稱為真人。

打個比方:現代生物學發現了一個條件反射原理。比如鈴聲與美食本是不相干的事物,如果對著狗搖鈴,每次搖鈴過後就給它好吃的,時間長了之後,一聽到鈴聲,狗就會自動流口水。這就是狗的思想中被附加了一層外來觀念,附著在原來的思維之上,一旦條件觸發,這層觀念就起作用,反過來控制著狗的行為。人的後天觀念形成過程也是類似的。它們一旦形成後,會不斷積累,一層層附加、覆蓋在原來思維之上,反過來控制著人,左右著人的言行。有的思維是從這些後天附加思維層面產生的,它就直接控制著人。有的思維是從先天本源處發出的,那是人真正的思維,但思維從先天本源處發出後,也都會通過這一層層後天外在觀念的過濾、加工,最後才能返到人的表面上來,指揮人的言行。所以這層層的後天思維觀念一旦將人先天的真我掩埋後,人就會一直受這些後天思維觀念的左右控制。

蘇格拉底留給人的精神助產法,就是層層破除人類後天形成的思維觀念,找到先天的真我,找到真理大道。

後天的思維觀念在形成過程中,會在人的思維層面,一層層往上對應、累加,這就會產生對應錯位。比如美食和流口水本是對應的,這是正確的對應,狗在正常情況下,看到美食都會流口水。但鈴聲和流口水是不對應的,狗聽到鈴聲本不會流口水。但對狗搖鈴,然後給它美食,經過一定時間後,狗的思維中就產生一層後天的思維觀念,這層觀念將鈴聲與流口水對應上了,這就是思維層面的對應錯位,這只是便於說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是太恰當。當這種思維錯位形成後,它會影響、扭曲人的認知,使偏離大道真理,並會直接控制人的言行。當這種思維錯位慢慢累積多了以後,人的思維就會被層層歪曲,甚至最後使人的思維認知完全顛倒、錯亂、倒置。如果這種思維顛倒錯位大面積出現在人類社會中,就會產生陰陽反背的現象,這個時候,善不再是善,而是邪惡,但卻打著善的旗號,一切人的認知、行為都在顛倒,正如當今的人類社會。每當陰陽反背的天象出現後,都是人類即將步入毀滅的時刻,一切都將面臨著崩解。

前面從道家相生相剋角度解讀過陰陽反背,這裡是從西方哲學角度、從人的思維層面來解讀陰陽反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無法跳出自己的思維層面,更看不清自己的思維層面,因為它在人的表面之下操控著人的認知,指令是從那直接發出的,或是經過這些層面一層層的傳導加工後到達表面的,人類無法分清,將它當作了自己。唯有提升生命的層次,唯有獲知真理後,以永恆不變的真理去衡量,才能分辨出這些後天的思維層面,一層層剝離它們,找回真正的自己,這也是生命修煉回升的過程,他能使人類社會回歸到最幸福美好的和諧狀態。

蘇格拉底之後,西方哲學界就再也沒有真正的哲學家出現了,包括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柏拉圖的弟子亞裡士多德等,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哲學家。有學者將柏拉圖與中國的孔子相對比,筆者認為他們不可比,柏拉圖在孔子之下,他是蘇格拉底思想的破壞者,而不是傳承者。柏拉圖是同性戀患者,這本身就是思維認知顛倒錯位造成的陰陽反背狀態,他自己都找不著自己,還能談什麼認知真理?共產共妻等共產邪惡主義思想萌芽,最早就是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出來的。

其後西方哲學完全淪為人的表面知識。蘇格拉底過後,西方的那些哲學家們,沒有任何一個是獲知了真理的,他們自己都無法獲知真理,更不可能引導別人獲知真理。不管世人認為他們怎麼有智慧,他們所獲知的都只是人的後天智慧,人的表面知識,他們都沒有找到自己,而是迷失了自己。到後面西方哲學便走入了死胡同,最後歪曲、錯位,形成陰陽反背,淪為魔道、邪道,發展出無神論、進化論、辯證唯物主義、共產主義鬥爭哲學等魔道學說,將人引到魔鬼那裡去了。這如同魔王波旬派魔子魔孫出家為和尚,身披著袈裟、口念著經文來毀壞釋迦牟尼的佛法一樣。

 

治國大道(十八):西方魔道

治國大道(十八):西方魔道 wenyi 周二, 11/17/2020 - 02:05
李道真


【正見網2020年11月17日】

人類社會墮落後,陷入相生相剋中,並在相生相剋的推動下發展,會不斷積累生成後天的智慧、認知,形成一層層外來附加的思維觀念將先天真我埋沒。這些後天形成的思維觀念會在形成和累加過程中,產生對應錯位,使人的世界觀產生扭曲。這種錯位阻礙了人類認知、到達真理,阻礙人類回歸大道。當人的思維完全錯位、顛倒的時候,就是陰陽反背,那樣在他的認識中,一切都是反過來的。因此西方哲學慢慢由正道轉變為邪道,產生了共產主義學說。共產主義學說就是一種使人類思維完全錯位、扭曲,造成陰陽反背的魔道邪說。

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法,是使人看清自己思維的錯位,並一步步歸正這些錯位,直至最後到達真理。中庸之道,是抑制這種錯位,使它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至於倒置、傾覆。而共產主義邪說則是往極端上加大扭曲這種錯位,直至最後使人的世界觀完全顛倒,形成陰陽反背。

前面我們探討過,相生相剋就是偏離且趨於平衡位置的波動。這平衡位置就是大道、真理。

道家是讓生命逆著相生相剋回升,逆著相生相剋將其推回到平衡位置,從而回歸大道、認知真理。儒家的中庸之道則是始終守住大道這個平衡點,保持相生相剋的平衡,將相生相剋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始終圍繞著大道波動,以維持相生相剋的和諧平衡,防止傾覆。而魔道的做法,則是往極端上推動相生相剋,打破相生相剋的平衡點,使其傾覆,形成陰陽反背,而摧毀一切。

人類在相生相剋的推動下發展,後天所生成的智慧、認知,累加的層層思維觀念,有善有惡。道家的方式是剔除一切惡的因素,回歸大道,使善隱於道中,成為至善、無名之善。儒家則是保持節度,抑制惡,發揚善,守住大道這個平衡點,維持平衡。魔道則是剔除一切善的因素,不斷擴大放縱惡的因素,打破大道這個平衡點,使相生相剋傾覆。

相生相剋如同一架宇宙天平,這架天平一旦傾覆,將造成陰陽反背,一切秩序將被打破,世界將步入解體、毀滅。下面就一步步揭開共產主義邪說的畫皮,以揭示魔道的本質:

一、唯物主義辯證法

共產唯物主義辯證法源於黑格爾的辯證法理論,共產主義學說借用了黑格爾的核心理論,即「矛盾推動事物發展」,但共產邪說剔除了黑格爾學說中一切有關對神的信仰、道德部分的內涵,它把所有的生命視為「運動中的物質」,所以共產主義視生命為草芥,褻瀆生命、泯滅人性,它是對黑格爾學說片面、歪曲的利用。

其實「矛盾推動事物發展」中的「矛盾」就是相生相剋,人類一旦墮落、偏離大道後,便一定會陷入相生相剋中,在相生相剋的推動下發展。人類的後天智慧、認知、思維觀念都是從相生相剋中生出的。但這種發展不一定是好事,人類社會在相生相剋推動下發展的規律就是成住壞滅,人類隨著它隨波助流,最終都無法逃脫壞滅的宿命。只有逆著相生相剋往回走,剔除壞的因素,保留好的,回歸於大道中,才是最完美的永恆之路。

而且相生相剋也並非就是完全對立的矛盾,它包含相生與相剋這兩方面不可分割的內涵。當社會處於中庸狀態的時候,相生相剋是和諧平衡的。只有處於魔道極端的狀態,它才變成了完全對立的矛盾。即使是相剋,也分為克損、反克、相成這幾種關係,其中「相成」是一種和諧共生的相剋,而不是矛盾的對立。

共產邪說利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在鬥爭哲學的基礎上,以無神論、進化論重新解析所有事物,形成了一套所謂的共產主義世界觀。於是共產主義者們在自己思維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一套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思維框架,使自己的思維完全錯位、扭曲,然後通過它去觀察、衡量世上的萬事萬物,並以此重寫人類歷史。所以它們所看到的歷史與世界,全是階級、矛盾、弱肉強食、仇恨、鬥爭……經過這個思維框架後,人類對外在世界、歷史的認知,全是惡的因素,沒有善的因素。

二、無神論、進化論

道是造就宇宙世界的法則,是維繫宇宙世界存在和運行的最和諧完美的機制,是真理所在,也可以說是造物主的智慧。回歸於道,就回歸於神那裡。人類初期位於道中的時候,是與神同在的,先天的真我,即是神之所在。對神的正信,是人類回歸大道、回歸先天真我的根本。人的真正思維是從先天真我處發出的,那是人真正的自己。所以人類必須通神,斷掉了與神的聯繫,人類就會迷失,就切斷了與先天真我的聯繫,人類思維層面就會斷層,從而被後天外來的附加思維層面所完全控制,就再也找不到自己了,走向了毀滅。共產主義邪說,以無神論、進化論為基礎,斬斷了人類與神的聯繫,從而切斷了人類思維層面與先天真我的對應、聯繫,它便趁機置入「共產主義世界觀」在人類的思維層面中形成一套它的思維模式,從而代替人的真我,成為人的主宰,如同魔鬼附體一樣完全操控這個人,但這個人卻在迷失中認為這是自己!人便成了這個邪魔身上的一個細胞。

三、鬥爭哲學

邪魔斬斷人與神、與真我的聯繫,將自己的思維置入人的思維中後,人便是它的一部分,成了它的細胞。通過它置入的這套共產主義思維模式後,人對世界、歷史的認知,將全部是惡的因素,沒有善的因素,是魔性的。這是它對人內在的控制,它在人類中發展它的細胞。而對於外在的世界而言,它則是通過鬥爭哲學,來打破世界原有秩序,斬斷傳統的、與神聯繫的、生命回歸之路,消滅正的因素,擴大放縱邪的因素,將世界變成魔鬼的世界,變成地獄。

魔道會往極端上推動相生相剋,將一切都推到兩極,打破中庸、平衡,排除任何中間狀態,使兩極完全分化、對立。然後又將完全分化而對立的兩極不斷往極端上推動,以使兩極之間的勢差越來越大,當這種勢差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超過極限的時候,便會衝破防線,一方就會將另一方消滅,能量會在這過程中釋放出來。而魔鬼則在背後,悄悄吸走能量,世界便歸它所有,它寄生在世界的背後。在這個推動一方不斷消滅另一方的過程中,世界秩序會被瓦解,善的、正統的、道德因素會在這過程中被消滅,惡的因素被無限放縱,善惡的天平就會傾覆,最終形成陰陽反背。

將這對應到人類社會,就是共產主義鬥爭哲學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一個又一個階級,強迫人接受階級概念,使人心傾斜、扭曲而不平,然後不斷煽動仇恨,發動階級鬥爭,使一個階級不斷消滅另一個階級。

比如中共霸占大陸後,將廣大農村百姓劃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民等階級,然後不斷製造、煽動階級仇恨,排除中間狀態,將百姓往極端上推。它讓貧下中農認為自己被地主、富農壓迫,讓他們認為自己貧窮痛苦全部是地主、富農們造成的,將人心扭曲,使其傾斜不平。並通過造謠、文藝創作等方式,創造出《白毛女》等等顛倒黑白、煽動仇恨的戲劇,在全國不斷演出。不斷開批鬥會,偽造、「揭露」地主們的一樁樁罪惡……以這種全國大運動的形式,不斷煸動、點燃、製造百姓對地主的仇恨,將百姓不斷往兩個極端上推,不斷積累勢差。同時,它又利用並放縱人的慾望、貪婪、惡念,喊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以合法殺人,合法打劫、瓜分富人們的家產為誘餌,誘惑、縱容那些社會下層的窮人、流氓,將人性中的貪婪、邪惡全部激發出來,使窮人最終消滅了富人。人性中善的因素在這過程中被消滅,社會秩序在這過程中被瓦解。

當它們煸動窮人們最終將地主、富農們屠殺、消滅後,將他們的家產和土地全部搶劫、瓜分,但窮人們一分錢也沒拿到,一寸土地也沒有分到,這一切全部落到了共產黨的手中,窮人們仍然是一無所有的無產者。這個過程中,能量都被中共魔鬼抽走了。它們又以同時的手段,煽動工人們消滅了資本家,煽動沒文化的人消滅知識份子……最後中共成了最大的地主,土地都是它的,百姓沒有任何私有土地,得向它租用土地、交土地使用費,它隨時可以將土地從百姓手中搶回、將百姓房屋強拆,即使買房也最多只有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權。最後中共權貴、紅二代們成了最大的資本家,全國的資產幾乎都集中在它們手中,被它們瓜分。最後知識份子們也幾乎都成了中共的御用專家、文人,沒有脊樑、沒有思想、沒有良知,為它思考,為它所用…… 它消滅了地主,自己成為地主;它消滅資本家,自己成為資本家;它消滅知識份子,變成家養的知識份子……它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這些所謂階級,而是為了打破正統社會的秩序,毀滅傳統,在這過程中消滅善的因素,放大惡的因素,最終將能量全部集中到自己的手中,控制世界。

古今中外的預言中都說現在人類已走入了大劫期,陰陽反背的天象已經出現,魔鬼已統治了人類世界。神魔大戰也已拉開了序幕,這幾年世界局勢風起雲湧的突變,很多魔鬼隱藏在世界背後的不為人知真相,也都慢慢浮出了水面,大家都有目共睹。一方是正神的力量,一方是以中共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邪魔勢力。它不只是操控禍害中國人,它已將魔爪伸遍全人類,滲透並操控了整個世界,西方自由社會的深層政府、主流媒體、網絡巨頭、聯合國、梵蒂岡……哪個沒被它滲透與操控?每個人都須在這歷史最特殊而關鍵的時刻為自己作出選擇,是選擇正義良知,還是選擇與魔共舞,這決定著每個人的未來。

 

結語:
筆者是法輪大法修煉者,本是一個無知的人,一切智慧都來源於我的師父。這些認知都是筆者在二十多年的大法修煉中,從師父的講法中站在個人層次上的所悟,只代表個人的認知,也不是什麼真理,只是在這特殊的時刻,將自己所知告訴世人,以引發思考,希望人類能為自己選擇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