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 xiongxm 周五, 07/13/2018 - 21:08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一)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一)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wenyi 周五, 07/13/2018 - 02:06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13日】

在現代中國人的心中,認為孔孟之道,是落後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資本經濟的根基,文化理念,價值觀,都是通過澀澤榮一(1840年生,-1931年沒。被譽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商界之父,企業界之父)終身追隨孔子的教導而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孔子《論語》的智慧,被日本資本家鉅賈活學活用,成為了指導日本資本經濟、領導各界商才的導師。

澀澤榮一,一生熟讀儒家經典,最後以孔子的《論語》為宗師,投入商界40年,以建立銀行開始,導入資本經濟模式,畢生實踐《論語》的教導創建了500多家企業,奠定今天日本經濟的模式和根基。畢生心得融進他的著述《論語與算盤》。

寫讀書筆記的目的

今天讀他的《論語與算盤》(也就是論述義和利完美結合的書)感慨很深,使我想起歷史上唯一一個,獨奉《論語》二十篇就成為宋代一代著名宰相的趙普。為何一本《論語》,就能使他們擁有治國和經營之才,秘訣何在呢?

趙普很遺憾沒有留下如何運用《論語》的專門的著述,如果有,應該叫做《論語與治國》。而澀澤榮一,日本儒者,為了解答後世的疑問,揭開孔子被後世學者蒙蔽誤解的智慧的真諦,他以儒者的靈魂和頭腦親自從商,駕馭商才,以40年的事業生涯和巨大的成功,親自證實了孔子的偉大。為我們留下寶貴而現實的見證。

所以,今天拿出他的《論語與算盤》,並寫下點滴隨讀感悟,跟著一代儒商的思路,與大家共用祖先的智慧,領悟真正的溫故知新,期待大家都能活用祖先的智慧,解開現代人生和教育的各種難題。此為讀書隨感的目的。旨在拋磚引玉,復興傳統,智慧地應對人生。

孔子的金錢與富貴觀   被嚴重曲解

《論語與算盤》是澀澤榮一晚年為培養後代企業家的演講稿。被視為日本近現代商界的經營哲學基本論,直到今天,都無人可代替他的地位。他一邊講道德與利益的關係,一邊破解人們對孔子的曲解之處,道出孔子的本意。我們首先看第四章裡,有一節論述孔子富貴觀的內容。

澀澤榮一說,孔子被歷代儒者誤解最嚴重的就是關於富貴和財富的認識。這些儒者自以為是,毫無根據地斷定,「富貴之人沒有仁義王道之心,所以要想成為仁者和君子,就不能有富貴的念頭」。 他們把這樣的偏激的認識歸於孔子。「其實翻遍《論語》的全部二十篇,也找不到任何類似的句子,反而看到一些孔子關於經商的間接論述。」「如果我斷言說,為了獲得財富,孔子甚至願意成為地位低賤的馬車夫,恐怕世上的道學者們(空談理論、並不是用孔子的教導修正自己言行的小儒)會驚得目瞪口呆。但事實如此,這是孔子親口所言。」

不要說道學者,就是我們這些沒讀過私塾的,沒受過傳統儒學教育的現代人,聽了以上澀澤榮一的話,都會很震驚,這是真的嗎?看來要讀原著才行。澀澤榮一給出了真實的證據。他寫道:《論語》中有這樣的話,「富而可求之,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 述而》)意思很明白,就是說,富貴可以求得,即使是成為趕車的車夫,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可求,那就從事自己喜歡的。這句話,本沒有輕視富貴的意思,但是儒學研究家們,都將他理解成孔子鄙視富貴,這是極大的誤解。

書中還舉例《論語》「裡仁」篇記載的句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澀澤榮一認為,這句話,孔子並非輕視富貴,而是讓人走正道來獲得富貴,讓人「以其道」得之,以正道經營的意思。下句,是說,如果不能以正道獲得財富,那就安貧樂道。

我個人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以理解成:不以正道得到財富,貧賤就無法擺脫。不去也,就是不能去掉貧困的意思。所以,根本不是鄙視富貴,否則,孔子讓弟子學成為官,參與國政,不正是為了管理國家,治理國家,經營好百姓的生活,如果百姓都很窮,怎麼叫好官呢,怎麼能太平呢?這不是很矛盾嗎?孔子絕對不會對富貴和金錢本身有排斥和貶低之意, 而是讓人正用財富,以正道取得。 也就是經商要符合道義。看孔子的原話,也根本沒有鄙視富貴和金錢的意思。澀澤榮一正是讀原文獲得的真知。

讀書隨感:莫忘孔子教育的初衷

中國儒家經典,浩瀚如海,然而,人們忘記了孔子教導做學問的本來目的和意義是學以致用,這原本就是國學(儒家學問)的本意。孔子興辦教育的初衷,是要培養君子,用以駕馭各種治國之才,幫助管理國家,經營事業,讓天下百姓過上太平富足的生活,改變春秋戰國時因人心不古、道德下滑而造成的紛亂社會,讓百姓遠離戰爭之苦。

這些思想都涵蓋在《論語》中,《論語》被視作國學經典之首,也就是後世認為的四書五經之首。然而後世學者,卻忘記了孔子創辦教育的初衷,把研究各種典籍,熟記各種學問為榮。好像記住了多少典籍,就是有學問了,殊不知,孔子讓人讀書,讀古代各種經書典籍,為的是做人,成為有仁義的君子。先以高尚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言行,然後駕馭各種才能和技能,或入朝為官,或經營商業。孔子的教導,是為了弟子們修正自己,而非顯示自己懂得多少經書,然後死讀書,死摳字眼,並僅僅以自己書本上學到的紙上談兵的見識來給孔子的《論語》進行各種所謂的研究和限制人的狹隘注釋,然後形成各種學派。人們盲目跟從和崇拜這些各種學派下的定義,誤導了後世的學者。

真正的讀書,應該自己讀原文,各種註解,因為古語難懂,可以作為參考,卻不可下定義。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學派,不管多麼著名,都不可盲目跟隨。偏聽偏信。孔子說:君子不器。就是不要形成固定而狹隘的見識,限制自己和別人,可偏偏人們都給忘記了。

都能學習澀澤榮一的學習態度,必然能自己領悟到很多東西,活學古人的智慧。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二)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二) wenyi 周日, 07/15/2018 - 02:20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15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我認為,養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終究在於(孔子的)《論語》,而商才,也可以通過《論語》來充分地培養。 ... 如果熟讀《論語》,仔細品味其中的內涵,就會領悟到許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畢生都遵從孔子的教誨,把《論語》當作處世的金科玉律,從未離開過案頭。 」——日本資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士魂商才:日本資本經濟的靈魂

很多人儘管不了解日本近現代的資本經濟是如何具體形成的,如何發展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在這裡講解這段歷史。)但是,日本企業普遍講究道德倫理,做生意講誠信,講信譽,產品擁有很高的品質卻是眾所周知,雖然不能說全部人都能做到,但畢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他們的東西讓人安心,因此獲得世界的讚譽,很多華人不是在旅遊期間盡全力地購買日本的商品嗎?不管我們對日本民族了解多少,也不管我們心中是否真的從內心情感上對日本人完全認同,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商品的品質無可挑剔,這是個無法辯駁的事實。

那麼既然中國人認為文如其人,文章如此,那麼經商會有例外嗎?應該不會有例外。一個道德很墮落很奸詐的人,會生產出好東西來嗎?必然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那麼整個社會,如果只有幾個人這樣做,會出現這樣普遍的商業社會現象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只有整個社會的商人都普遍認可正統的道德,才能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日本的商界,不僅遵從道德從商,講究信譽和品質,他們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富裕後都自覺地回報社會,認為為社會做貢獻,才是商人最大的價值和榮耀。這些思想幾乎是所有商界人士,所有企業共同的價值觀,他們只要有能力,都會無償提供大筆資金用於教育、醫療、福利等公共事業,並且是發自內心的。

那麼是否自古以來,日本的商人就是這個樣子呢?並非如此,實際上,在明治以前,也就是澀澤榮一運用孔子的教導來經營工商界之前,日本的商人大多關注的只是如何盈利為目的,這些說法在《論語與算盤》裡,也時常提到,這些思想認識,都出自他的親口論述。因為日本近代的資本經濟形式,就是他在明治初年導入日本,親手建立起來的。根據他的說法,日本農民和工商業者,在明治維新之前,地位很低,而商人更是如此,由於他們沒能接受武士才能接受的儒家四書五經的正統的教育,商人當時僅僅停留在能寫會算,或者一點點儒家初級的啟蒙教導,因此,武士階層受到的經國濟世的思想就從來沒有被商人接觸過,因此不懂得經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他說為此,他立志要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商人的地位,只有道德提高,才能擁有大的商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既然都是人,從事什麼行業都不分貴賤,只要從商能遵循《論語》的教導,以仁義的原則經營,一樣可以變得高貴。

他說,他一定要讓世人看到,《論語》同樣可以領導資本經濟。這就是當年這位開創了日本資本經濟的先驅者所定下的志向,後來他真的實現了他的理想,把「士魂商才」變成了日本商界的經營思想之根,把儒生「達則兼濟天下」的為國為民謀福利的理想和價值觀植入商界,成為日本工商界的共同理想和人生榮耀。所以今天的日本商界和企業,才如此熱衷於社會貢獻,這是儒生濟世救民思想在商界的體現。因此日本的資本經濟,其實質是儒商思想,是儒商商道在近現代日本的實踐。

一句話,日本的資本經濟,其表面形式是西方的,而其靈魂卻是東方的儒家思想,來自孔子的教導。

澀澤榮一關於「士魂商才」的論述

本文開端的那段話,就是澀澤榮一在《論語與算盤》第一章開篇就記述的原話。 他說:「日本必須學習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學問,培養自己國家的精神文明.....,中國古代的文化學術博大精深,著作浩瀚如海,但核心卻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 此外,還有《尚書》、《詩經》、《周禮》等書籍(指四書五經中五經的書籍)......,相傳也是由孔子編定的,因此,孔子成了漢學的核心,提到漢學,就離不開孔子的學問。 」

他說,《論語》被供奉在日本皇家宗廟「伊勢神宮」,這本書,是平安時代(中國正值唐朝)著名的儒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菅原道真」曾經抄錄過的原本。他認為,菅原道真必定很喜愛《論語》,深受《論語》的影響,所以有過「和魂漢才」的提法,他因此受到啟發,提出「士魂商才」。

關於這段論述,我們整個摘錄如下:

「我們為人處世,必須具有武士的精神(士魂就是武士道的精神),然而,僅有士魂而沒有商才,經濟上無法自立,就容易招致滅亡(意思你光有高尚的道德,沒有經商的業務上的具體知識和才能,你從小了說,不能經營自己家族的產業,從大了說 ,無法領導國家經濟走向富裕,無法讓百姓富足。國家貧弱,只能招致覆滅。那你就只能獨善其身了,無法實現真正的儒生兼濟天下的理想)因此,士魂是離不開商才的。關於士魂的養成,大家可以借鑑不同的書,我認為,養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終究在於孔子的《論語》(可見所謂武士道,不過是儒家學問在日本的繼承方式。由於武士才有資格受系統儒學教育,所以武士階層繼承了儒家學問,按照他們的理解形成了武士道。),而商才,也可以通過《論語》來充分地培養。或許有人認為,講述道德的書籍與商才好像沒有關係,但是所謂的商才,原本也是以道德為根基的,如果商人違背道德,欺騙、浮華、輕佻,賺取不義之財,那只是玩弄小聰明,絕對不是真正的商才。因此,我認為,商才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應該靠論述道德的《論語》來培養。此外,雖為人處世相當艱難,但如果熟讀《論語》,仔細品味其中的內涵,就會領悟到許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畢生都遵從孔子的教誨,把《論語》當作處世的金科玉律,從未離開過案頭。」

可見,武士道不過是儒家做人的思想被日本的武士階層繼承和吸收,成為文武兼具的日本實際管理國家的知識份子——日本式的士大夫。如今日本的中學課本,就明確寫著,在最後一個幕府時代的江戶時期,武士們一提起做學問,必定是孔子的《論語》,而澀澤榮一自己就在學習儒家經典的同時,從小習武。所以非常清楚日本武士道的思想根底來自孔子的《論語》。但是日本真正懂得運用《論語》來指導資本經濟,駕馭商才和培養商才的,他卻是第一人。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三)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三)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wenyi 周一, 07/16/2018 - 02:08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16日】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日本的資本經濟,整個構架,從銀行、保險,到各界事業的根基,都是澀澤榮一從明治6年開始,帶領大家逐一建立起來的,也知道他每天擺在案頭用於指導自己一切行動的,就是孔子的《論語》一書,那麼,他具體是如何讀書,如何認識,如何運用的呢?我從他的另一部《論語講義》中看到了明顯的思想蹤跡。

身體力行   方為學問

澀澤榮一認為,孔子的學問不是用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活中進行實踐的,否則,所有的學問都會失去其價值和意義,或者說,根本無法成為自己真正的學問,最終成為讀死書,不僅無法真正地領會和運用,反而把自己的曲解當成孔子的思想,這實在是誤人子弟。

比如說《學而》篇裡的這一段: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孔子說:「學子們在家要孝敬父母長輩,出到社會要敬重朋友師長,謹言慎行,言而有信,廣泛地平等地敬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賢者,這些事都做好了,有閒暇餘地,才去學習文章文學之類的書籍、著作。」

澀澤榮一在解讀這句話時,非常明確地指出,孔子的教育,全部基於日常實踐,而不是空談,不會高談闊論地賣弄理論。注重行動上的實踐的同時,也注重行動的動機。也就是說,他認為孔子把日常生活的點滴,一個人如何在家在外都做到孝敬、仁愛所有人,看成是最重要的。點點滴滴的生活,待人處事,全都要做到,要實際踐行孝悌仁愛,才是第一位的,才是有用的。其他的知識,文藝等才能,是第二位的,有餘力才去學習的。是相輔相成的。進一步學文章典籍、歷史等,為的是更加理性,客觀,不流於狹隘的自我,不使得行為迷失正道。讀書做學問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實際的運用,指導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他說,從青年時代起,他就讀懂了孔子的教育主旨,非常討厭高談闊論、空有豪言而自己不務實、不身體力行的做法。明治六年他投身實業界以來,一直堅守孔子務實的教導。因此非常明白,經濟和道德並不矛盾,關鍵是如何在從事經濟的時候同樣實踐君子的仁德,如今的人所學的和自己的行為不能合一,從而否定從商,鄙視商業和商人,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自己不敢從商,不敢在經濟領域實踐孔子要求的仁德,反倒曲解孔子,認為君子不能經商和富貴,或者乾脆排斥和詆毀孔子,豈不是如同自己根本沒有嘗過某種食物,而認為它不好吃是一樣的嗎?知道某種食物而沒有親自嘗過,就跟讀了孔子的話,而根本沒有親自實踐過是一樣的。

金錢本身沒有罪過,關鍵是自己面對它的態度,如果憑著正道賺取,把錢用在民族的公益事業,為的是富國富民,還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嗎?

這就是澀澤榮一的觀點,他對孔子這句話的看法。所以他毅然投身經濟事業。要讓大家看看經濟界同樣可以運用孔子的教導。

其實,多少人都讀過孔子的這句話,但是有幾個人認真想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和重要性!這句話原本想來是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師生間一問一答時,孔子所說的話,並非文章,後代的弟子回憶起夫子當年說的話而記錄下來,於是後代的弟子們便研究起文章來了,比起誰讀的多,掌握的多,懂得的各種典籍多了。於是人們讀書的目的都忘了,甚至為了求取功名而讀書了。理解得非常狹隘、迂腐。

無悔的選擇   來自堅定的信念

這裡要說明的是,澀澤榮一當年決定從商,遭到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人們誤解他是為了賺錢,不是君子所為,而且告誡他,商人被人看不起,你將來會後悔,但是他卻說,不是商業本身有問題,而是當時的商人從商的目的和做法有問題,才被人鄙視。他明白,孔子教人成為君子,是指在一切事物,在家和在外都好好對人,要廣泛愛人,仁愛他人,當然包括商人,並非不讓人從事跟錢有關的事業和工作。做什麼事都能做正,才是真正的君子,多少人都看不懂這一點,極端地理解孔子,所以全都反對他。

可見我們今天看到的受人尊重的日本的資本經濟事業,在幕府末年和明治初年,根本不存在,從商是被看不起的。他能毅然辭去大藏省的高級政府官員職位,放棄大好前途,堅信只要在經濟活動中,實踐孔子的教導,就一定會使得資本經濟在日本立足並繁榮起來,這樣的想法和選擇,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份勇氣,並非豪言壯語,而是來自他對孔子真正的理解和堅信,所以心中有數,絕不後悔。

也正因此,他在眾人的否定中,誤解中,堅定地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創立銀行,保險,鐵路,海運等500多家實業設施,以實際行動造福社會,以信義仁德導正經濟行為和交易原則,形成了良好的經濟風氣,使得商界,成為受到世人尊重的行業,商人地位終於得到了認可,也才有今天日本的繁榮。他的信念,他的實踐,獲得的成功,是真正地弘揚了傳統的仁德,使得人們看到經濟領域只有走正,才會獲得長久的繁榮,才會得到尊重,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定然十分欣慰,十分滿意在日本有這樣一位得意門生。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四)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四) wenyi 周二, 07/17/2018 - 02:06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17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如今天下皆知,日本商企界整體上講社會貢獻,講誠信,其實這就是儒商的理念在日本的再現,這正是近現代商界領袖澀澤榮一一生實踐孔子的教導,在日本商界領域所打下的道德基礎。儒家講的是奉公無私、憂國憂民的君子之德,因此,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為官或經商,都要做到「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儒生最大的心志和抱負。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這裡。而誠信,正是基本的人品。也就是說,儒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濟世的理想,而具體行為,遵循仁義與誠信。澀澤榮一充分領會儒學真諦,在日本起步創辦資本經濟實業的時候,在經商領域實踐了孔子的教導,才有了今天的日本。

賺錢是為了社會貢獻

澀澤榮一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一生不把孔子的教導當作理論來學,而是學到什麼就對照自己的生活,把《論語》所說的所有教導,統統運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全部付諸實踐,因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雖然也認為,經商賺錢理所當然,賺不到錢的商業行為,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商業行為,但是,你賺錢的出發點,你賺錢的目的,絕對不能處於個人的私心,也就是說,賺錢本身沒有錯,你不能賺錢,說明你的工作沒有盡責,等於沒做好你的本分工作,但是賺錢是一回事,為何要賺錢又是一回事,也就是你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民眾和國家的富裕,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為了自己獲利而作為最終的目標,以此為經商的目的,為自己個人的獲利而為,就是違背君子的人格理想,也就是違背孔子憂國憂民,為整個社會民眾,為民生擔心的精神,那麼,這樣的商業行為,這樣做生意,辦企業,就是自私的,賺來的錢不為民生考慮,不為社會做貢獻,就會變成僅僅為了個人利益而活著的市井小人,那麼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重,當然就會被人鄙視,不僅如此,君子賺錢,取之有道,一定要講究道義,這樣的經營,就是偉大的事業。也會受到世人的尊重。這就是儒商的真諦。

他一生都在踐行孔子的教導,在晚年時他一再對晚輩們勸導,要把賺來的錢回饋社會,這些講話被錄下來整理成的書,就是這本《論語與算盤》。(這個書名,是編輯根據澀澤榮一的各種場合的講話,綜合他的主旨——講究經營要與孔子的《論語》結合起來,在儒家道義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精神而定下的。)在書中,記下了他真實的原話和思想。他在「修養不是理論」一節中,這樣勸導後輩企業家:「所謂修養的目的,並非為了自己個人,而是必須為一城一鄉,進而為社會繁榮和國家的昌盛做貢獻。」

他面對當時商人自私自利的心態,曾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向他請教的某富豪的兒子說,也許他說實話,對方的父親不會高興,但他還是要說真話:「財富其實是依靠社會民眾得來的,應該積極參與社會的救濟與公共事業,盡力做出貢獻。這樣社會就能健康發展,大家都能受益,產生良性循環,這些必將回到自己身上,自己資金的運用才會暢通無阻,十分穩定,相反,富豪們如果無視社會,以為脫離社會也能獲利賺錢,漠視公益事業,必將引起公憤,與大眾發生矛盾,失去民眾的支持,才是最大的損失。這樣自私,對民眾對自己都不會有利。所以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不要忘記回報社會,履行道德上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他自己就是這樣實踐的。

踐行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

直到晚年,澀澤榮一都依然為社會國家日夜操勞,尤其體現在接待來訪者的態度上和認識上。他對人不分身份貴賤高低,也不分事情大小,只要能為社會盡力,有意義,他就去做,平等待人,不厭其煩地幫助別人。平易近人,十分謙卑。實際做到了孔子說的「泛愛眾,而親仁」。

在「富豪於道德上的義務」一節中,他說,即使呆在家裡,也會有人找上門來,儘管人們出自各種目的,甚至居心叵測的都有,但是他都親自接待:「不管是什麼人,我都親自與他們面談,因為世界很大,能人賢者很多,儘管會有居心不良之輩,但如果,不問清詳情就拒之門外,就會失禮於賢人。我認為這是我的義務,因此,我不設任何門檻,誠心地以禮相待,如果提出過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明確拒絕,但如果是合理的,有意義的,就力所能及地幫助。」他說人們把接待來訪者當作是很厭煩的事,尤其是富貴名流人家,不願見客,這樣是無法履行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的。

他還說過:「我在從事經營時,總是牢記這份工作是國民所需,一定要合乎道義來經營,即使事業本身微不足道,個人獲利微薄,但是只要是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的事業,我就會樂此不疲,十分快樂。因此,我將《論語》視為商業的聖經,努力不偏離孔子指示的正道。」他始終以此為經商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賺錢不為個人的私利,事業必須是對整體社會有意義的才去做。這些,都是他晚年用以培養和告誡後輩的真實講話。

實際上,他做到了「泛愛眾」,用他的經營來愛護民眾,來實現孔子濟世救民的理想,也證實了他這樣行商不僅沒有損失,反而眾望所歸,獲得了當時日本國民極大的尊重和敬仰,國家為此給他這位不願進入官場為政的民間商界領袖,以莫大的榮譽,授予他子爵的爵位,理由就是他為民族的富強,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他的身影出現在日本所有的領域,銀行一詞出現在日本,就是他的開創。此後保險、造船、紡織、郵政,商科大學,福利院等等,幾乎一切今天看到的資本經濟的各行各業的構架,都在他的指導下創辦和完成。人們只要有志於做任何事業,都會找到他,請他監督領導,大家信任他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因為人們從他的成功與修養看到了,幾乎聽從他的勸導的,都會走向興盛,而不聽忠告的,幾乎都失敗了。其當時的威望就到了這樣的地步。看似奇蹟,實則是他不折不扣發誓一生要以孔子的教導來指導經營、辦事業,從不為了解決一時困難,而放棄道義原則和經商為公的巨大胸襟帶來的必然結果。

誰敢踐行孔子的君子之道,用之經商,誰能做到多徹底,誰就能成就相應大的事業。這就是澀澤榮一一生給出的啟示,他的成功,就是對儒商價值的證實,對儒商究竟在中國古代具體是何種概念的再現。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五)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五) wenyi 周四, 07/19/2018 - 02:05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19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如今的人動則大談現代領導學,管理學,講的都是手段技巧,如果缺少仁義之心,並不能真正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動和尊敬,真正的威望就永遠無法獲得。大海因為能夠做到一視同仁,放低姿態,包容萬物,而使得天下川流,皆能自動投入大海的懷抱,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泛愛眾」的內涵。但是真能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去實踐的人卻很少,因此,偉人與聖人就不多。因此才說,澀澤榮一在日本近現代資本經濟建立過程中的親身實踐才會如此可貴,他為我們給出了一個可以具體參照的樣本——泛愛卻不失原則。

「泛愛眾」與堅守原則

孔子的所有言論和教導,都是基於仁義二字,孟子之後,雖然加上了理智信,也都源自仁義二字,仁可以理解為博愛、同情、惻隱等等人類善心待人的含義,義可以理解為大公無私、義務責任、甘心奉獻、遵行正理。仁義合在一起,就會十分宏大,既有愛人容人之心,同情和惻隱之心,又會遵循正理,有原則,無私無畏,將個人榮辱放置身後,做起事來皆有張弛,不會過度偏激。所以,孔子說的泛愛眾,既有今天人們理解的平等的博愛,也還包含著有度的原則。澀澤榮一對孔子的教導理解的非常全面,運用得十分到位。

澀澤榮一在「惡中看善」一節中,就非常具體地闡述了這個觀點,他平等地廣泛地接觸和愛護眾人,不分貧富貴賤,甚至不排斥人格低下或者大家認為自私的人。但是又非常有原則。那麼這是否矛盾呢?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因「泛愛眾」招致非議

他在文中說道,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認為他跟人打交道太過「不分是非善惡」,什麼人都接觸都接待,比如他一直主張自己要遵守孔子的《論語》來做人、來工作,可是為何要接觸反對《論語》的人。還有,即使是被社會批評的人,他也「不分是非」地跟人來往接觸。好像無所謂社會對他名譽人格的評價。很多人因此感到不解,向他求教。

面對眾人的誤解,他是這樣解答的:「我在關注自己立身的同時,更希望致力於為社會做貢獻,儘可能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讓整個國家得到進步。所以我自己的名譽利益,子孫繁榮等個人的榮辱,我把它們放在第二位。因此,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儘自己對社會的義務,也就是如何幫助更多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他們的才智,沒想到正是這樣的做法,招致了眾人的誤解。」

「自從進入實業界以來,接觸的人越來越多,自然魚龍混雜,有人想效仿我利用他自己所長建立實業,干一番事業,即使他的目的與志向很低很狹隘,跟我本質上的目的完全不同,他僅僅只是為了一己利益,我都只看他要從事的事業是否是正當的,是否對社會繁榮有幫助的,就這個判斷而已,如果最終他做的事業是對國家社會有意義的,我都會支援他達到目標。」

他還說,自己不僅僅幫助工商業者,對於從事文學工作或者記者也都如此對待,如果有人要採訪他,儘管很忙,他也會支持,因為他覺得,只要對方是真心誠意地想要為社會報導有用的資訊,自己說的雖然不會有多大的價值,但是記者們既然如此有誠意要報導,那就接待他們,即使這樣很忙,增加了很多瑣事,讓自己沒有空閒,他也不會輕易拒絕。這樣做,不是僅僅為了那個人本身,而是考慮到他的工作也是社會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服務於大眾的,屬於社會利益的,所以才會親自面談,不管此人是誰。認識還是陌生。只要他的要求符合社會公益和道德範圍,他都支援。

無私才能容人  才是真君子

澀澤榮一對孔子泛愛眾的理解十分正確,他包容人,不排斥人,也不會將自己的理想和根本志向,人格要求強加給他人,他學習孔子,學的是如何按照教導去做,去善待他人,而不是個人的人情喜好,我喜歡你就對你好,不喜歡就拒人千裡之外,拿著自己的標準衡量所有的人,不符合就不來往不接觸,如果真是這樣做,就不是真君子,也不會有成就。

我們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性情、才能、品德高低全都不同,得意的弟子僅僅72人,如果這樣不能容人,孔子當年何必廣收門徒,乾脆有選擇地教自己喜歡的弟子就好了。實際上,孔子辦教育不就是為了德化眾人嗎?人人都是君子,也就不用他教育了,所以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拿著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別人,本身就違背了君子之德,也違背了孔子的教導。修養是用來要求自己去善待人的,而不是要求別人如何高尚,並因此排斥人的,更不能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所以,那些人不理解澀澤榮一,是從根本上不理解孔子的教導,以為用個人的感情維護孔子的學說就叫做真的孔門儒生了。對反對孔子的人就討厭絕交,這絕對不是君子,孔子不是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嗎?看來學了孔子的學說,不等於真的懂得如何做人、怎樣才是真正地維護孔子。

澀澤榮一才真的稱得上是孔子的弟子,修的是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跟自己一樣。反而處處替人著想,站在為社會謀利益的角度,處處給人機會,幫助別人實現目標,協助別人的工作,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沒有個人的私情喜好。這就是「泛愛眾」的準確理解和實踐,用今天的話就是大公無私,遵循道義幫助他人。大公就能無私,無私就能容人,也就是真的君子。實際上,他最後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不是官員,卻比國家官員還要關心社會,盡國家官員才需要盡的責任和義務。他的包容,使得幾乎所有階層的人都來找他,都願意接受他的指導,最後將整個社會鋪開,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各行各業。

不忘堅守原則

澀澤榮一說,他平等接待人,但是不會讓人利用他的善心做壞事。比如有人找出各種理由向他借錢,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要求,他如果能當面見到本人,一定接見,然後告訴對方為何不能答應那些要求,以正理讓人心服,他不會嫌棄這些人,但也不給這些人鑽空子的機會,否則,就是害了他,也害了社會。所以他不會毫無原則做事。

就比如上邊提到的不好的、自私的人,他也不是沒有原則,他還是強調,接待是義務和公務,等於是自己的工作,而非出於個人目的、喜好上的交往,還是看對方辦的事情是否正當,不管其個人是否自私,只要他做的是社會允許的,符合社會公德的正當的事業,他都會支援,這個正當本身,就是原則,對方本人自私與否,修養高低都不計較,也不嫌棄,看的是事業的運營是否符合公德。這就是道義、是仁愛,不是個人情感的喜好。所以才說這就叫做大公無私。澀澤榮一的理解和做法,給出了對仁愛、對道義該如何具體理解和實踐的參照。

他還說,人是會變的,善惡對一個人是不固定的,不能因為今天不善而否定他的一生。他胸襟寬大,給人機會,所以改變了日本商人,建立了日本商界救濟社會的儒商價值觀。也給出了如何成為真正的領導者的參照。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六)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六)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wenyi 周五, 07/20/2018 - 02:08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20日】

每年從四月開始,日本新的年度就要開始,這之前的大學畢業生,總因人才過剩,面臨就業難的問題,現代的高等教育,為何培養了一大群的精英,卻無用武之地,人們越來越感到競爭的疲憊和前路的迷茫。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其實澀澤榮一早就預見和解答過這個問題。跟我看到的今天的教育問題不謀而合。如果我們的學生能早早懂得這個道理,必定人人皆能做到心中有數,人盡其才並非難事。

下一年度的應屆畢業生,為使自己解脫這樣的困擾,最好從中學就定下適合自己的目標。讀一讀這位實業界先驅對後輩的教導,定能獲得意外的收穫。得出適合自己的答案。

人才過剩,求職難?原因何在?

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有「人才過剩的一大原因」這一章節。也就是說,澀澤榮一在晚年教育後輩時,曾親自論述過這方面的問題。他首先從經濟現象切入,告訴大家,需求與供給的原理在經濟領域存在,同樣適合於看待人才的供給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一關係。

他認為,如今(1931年以前的日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給過多,一般來說,受過高等教育,就不甘心從事低等工作,雖然這樣的志向也符合情理,無可厚非,但是人們不能忘記現實,現實與個人的願望不會總是一致的,概括地說,社會裡各行各業都需要,不會千篇一律,各種各樣的人才都需要,不會只需要高等人才,哪個階層都有,都需要有人去做。但是有一個現象人人皆知,那就是居於上層領導地位的人絕對只是少數而已,如果人人都因為受過高等教育而不願意從事受上級管理和吩咐的低等工作,也就是說,人人都要居於上位,不肯低就,不願意聽從指揮,覺得低等工作委屈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那麼必然出現大批人才爭奪極少數職位和有限的工作種類的問題,這是必然的現實,無論在什麼時代,都無法迴避高等職位屬於少數的問題。那麼如果社會不停地大量培養高等人才,畢業後的競爭會出現什麼局面,大多數人會得到何種結局,都不用再說了。

教育方針出了問題

澀澤榮一,在以上的論述中,講到了所謂的高等教育,然而,他並不認為這樣的高等教育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他說,現代教育的方針出現了問題,以為一味地灌輸知識就夠了,最後培養出技術高超,缺乏修養的大量相同類型的人,他們不懂屈居人下,傲慢浮躁,只會自命不凡,動則抱怨,這就是忽視精神修養方面的教育所導致的可悲結果。這樣一來,人才的供給過剩就是必然的。

這段話已經點出問題的實質,大量的社會工作需要人做,但是這些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高等教育的年頭長,付出的經濟上的代價也大,所以不僅會自命不凡,不肯屈居人下,也不肯吃虧,心裡無法平衡與受低等教育的人干同樣的工作,最後導致這樣的後果。正所謂高不成低不就,內心非常矛盾,早知道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最後還是落得個從事一般工作,跟中等教育做的一樣,何必當初要費盡心力攻讀大學。人們最後就會面臨這樣矛盾的結果。內心的失落很難平衡。因此我們真的有必要從新衡定教育的實質。

古代教育非常簡單  人才卻各種各樣

針對教育帶來的問題。澀澤榮一說,儘管古代的寺子屋(江戶時代普遍存在的以識文斷字,學習實用生存技能,也就是讀寫算等專門技術知識為主的,由寺院辦的民間啟蒙教育,跟我國古代啟蒙教育還不是一回事,偏重生存教育,技能教育,與現代教育有相似的地方,注重實用性,面向武士低級以下的普通百姓。)在當時不被認為是真正的教育,似乎不值一提,很不滿意,但還是有其巧妙的部分(道德啟蒙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只是同一個教學內容時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據不同的學生的特點指導學生未來各自發展的方向,發揮各自特長和能力,孔子弟子三千,個個才能都不同)。

他進一步解釋說,過去的教育方式非常簡單,教科書也就是四書五經等,可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卻是各種各樣的都有,以前的學生可以發揮各自的長處,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長於思考,理性的人,或者頭腦靈活的人,就明白自己適合走何種路,於是就會朝著自己的方向繼續努力;而聽不懂深奧道理,或者覺得自己腦子愚笨的,就不會脫離現實地生出妄想,自己就會做出適合的選擇。安心從事普通或者低等的工作。

今天的教育雖然能夠讓所有人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宗旨卻錯了(不以品德修養為學問的本質,而是技術知識的灌輸)。因此,學生們不懂考慮(連老師也一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不管各種條件是否合適,都非常自負地認為既然都是一樣的人,誰都一樣可以成為高級幹部,高級職員,完全不懂全面考慮和衡量現實的條件,造成今天的惡果。

活出自己的風格和價值最重要

先驅者的道理說的多么正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家庭條件不同,自身特長不同,性情不同,古代的人們都很明理,也很本分,就不會像今天那樣盲目——整個社會都為了成為人上人而爭得頭破血流,一旦被淘汰,又如同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消極鬱悶。可以說現代忽視人格的教育,脫離本人特點和社會現實的盲目追求,人人不甘屈居人下的觀念,才是各種問題的實質,也才是導致人才過剩,求職難的根本所在,痛苦來自拋棄傳統做人的價值觀的變異思想。

一個人如果是真正高尚的,就會善良,樂於助人,就會懂得不得志,也要獨善其身,若真的有朝一日得志,必定兼濟天下,也就是兼善天下,想的也不是自己個人的榮辱。能進能退,能屈能伸,這才叫做真正的受過高等教育。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有容量領導整個事業。

當年澀澤榮一棄官從商,被人勸阻,因為明治前後,商人被人看不起,他卻知道自己的才能合適做這個行業,還知道尊貴與否在於自己做事是否正當,能否心繫社會,不存私心。不在干什麼職業。尊貴與否,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為人。他的功績與受到的榮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們未來的學子,應該冷靜思考自己的特點,早早確定將來合適自己的路,沒有必要劃定所謂工作和職位是否高級,對社會有意義的都是有價值的。活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長才會幸福,陷入求職難的痛苦和困擾當中實在沒有必要。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七)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七) wenyi 周六, 07/21/2018 - 02:20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21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上一期,通過澀澤榮一,講到現代社會出現人才過剩、就業難的原因,就是現代教育將智育與德育顛倒了位置。造成年輕人不懂考慮現實的需要和自己的條件,變得盲目追求理想,人人都不甘屈居人下,謙恭務實的修養蕩然無存。其實,澀澤榮一這位商界巨人,年青時也曾盲目追求,下面看看他的實際教訓,作為一個良好的借鑑。

澀澤榮一也曾盲目追求

在該書《一生中應走的道路》這一節中,他這樣寫道:「我於十七歲的時候,就立下了將來成為武士的志向,因為當時的實業家們,跟農民一樣,受人歧視,社會上幾乎不把商人當人對待,處境實在太惡劣了。」也就是說,他看到日本幕府末年的狀態,武士才有地位,商人被人鄙視,而他那時很年輕,很不成熟,不甘被人這樣對待,心中非常不甘心,覺得出身在武士家庭即使沒有學識,也能獲得高等的待遇,實在太不公平,他說自己於是:「再也不甘心作為農民或者商人度過一生,想要成為武士的念頭越來越強」。

就這樣,他曾盲目地為了擺脫低等的身份,不顧自己是否適合參政,而單純地為了變成武士,走過了一段彎路。就這樣背井離鄉,四處漂泊,一直走到了政壇,任職於大藏省,也即是我們說的財政部。他說自己深深痛悔,十幾年的光陰,就這樣荒廢了。

直到明治四、五年,他才下決心離開政界,投身實業界,實際那才是真正適合他的志向。他說,直到那時,他才發現,從政並不適合他的性情和才能,他反思自己:「我年輕時的志向缺乏自知之明,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會感到無奈迷惘和動搖。」他感到非常遺憾,如果不被身份的高低所左右,冷靜分析自己的條件,性格和才能、素質,能夠本分地踏實地做好自己最擅長的商業上的業務,必定早早就積累了多出十幾年的實業經驗和素養,就比現在更有成就。遺憾的是,由於年輕時的盲目追求,看不起自己的身份,「白白浪費了一段寶貴時光。」他希望後人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可見,澀澤榮一是在勸人要理性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關係,不要盲目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為了個人自尊,提高身份而努力,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安於本分,踏實做事,做有價值的,對社會有意義的,更加重要。同時他也看到,人們看不起商人,是因為商人當時完全不懂以仁義之道經營事業,一味追逐利益,人格低下,才是問題所在。

擺正義與利的關係  走出誤區

那麼不當武士,如何被人尊重,提高地位呢?他從小學過的《論語》等儒學讓他冷靜下來,思考自己作為有漢學修養的人,難道不當武士,不從政,就不是君子了嗎?到底學習儒學的目的是什麼?他清醒地看到,武士階層,受過漢學教育,懂得孔孟之道,但是卻走了極端,以為君子就不能講金錢,躲避從事商業,對經營避之不及,造成了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如果經營商業的,從事經濟活動的,是仁義的君子,錢和利益,不就能造福社會了嗎?

事實上,他指出,人的生存,教育,人與人的各種活動的開展,國家各項開支,哪裡都需要錢,人人都不去賺錢,何來的收入,何來的經費,國家經濟如何變好,國家如何富強?可惜後世的儒學者,走入一個狹隘的理解,把金錢和仁義修養對立起來,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學問。傳統的道德教育,初衷是為了矯正世俗貪婪之風,可是卻走向排斥金錢的極端,這就離開孔子的真正教導了,於是他再次拿起《論語》,反覆研讀,越來越清醒,孔子從不排斥金錢財富,只是讓人正當獲取,正用財富。那些後人偏激的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本意是勸人不要墮落,不要見利忘義,沒想到人總會走極端。於是變成了君子避開金錢,經商的都是沒受過漢學教育的人,以至於商界變成卑鄙低賤的代名詞。

所以,他才決意從新還原孔子教導的真意,將孔子的《論語》作為辦實業的指導,以現代資本經濟的方式,實踐儒商的宗旨,創造正當的財富,用來富國濟世,福澤社會,這本來就是儒生的大志。

也就是說,他用他的人生,告訴後人,任何職業,只要是做法、心態符合仁義之道,就沒有罪惡,如果能救濟社會,無論你做任何一種工作,不分大小,不分高低,都是高尚的,都是尊貴的。就看你自己如何來實現。實際是在鼓勵人只管關注自己適合的東西,不要好高騖遠,要踏實本分,並心懷仁愛之心,這樣一來,任何一個理想,任何一種事業和工作,都不會低賤,都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他的確以自己的人生,證實了這一點,讓今天日本的商界不僅提高了地位,基本上就是最受尊重的主流階層。

總之,他就是反覆教導青年學子,只有人格高尚,並用高尚的修養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才是真的變成了高貴的人,才能真的被人尊重。成為人上人。而不在於干什麼種類的職業,也不在於職位的高低。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八)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八)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wenyi 周一, 07/23/2018 - 02:06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23日】

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出到社會,即使如願以償擠入人人嚮往的大手企業,卻在工作中屢屢碰壁,最後發出懷才不遇,上司待己不公的憤恨。他們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得不到提拔,甚至被後來者超越,只好感嘆世道不公,命運不濟。然而澀澤榮一卻以自己的巨大成功,否定了這種謬論,他告訴後輩:孔子講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看懂了這句話的真意,並懂得運用,就會擁有成功的智慧,走出怨天尤人的誤區。

尊重上司決定 放下自命不凡

在「親力親為」這一節中,澀澤榮一有這樣一段話:「無論安排工作的人是誰,都不會將重要的任務交給缺乏經驗的人,就算是豐臣秀吉(日本三大統一過日本的將軍之一)那樣的了不起的大人物,最初在織田信長(日本三大統一過日本的第一位將軍)手下做的,也僅僅就是給人提鞋那種卑微到極點的打雜的工作。有的年輕人抱怨上司沒有眼光,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不應該像學徒一樣只是做些打打算盤,記錄帳本的簡單平凡的工作,那種想法是不對的。讓有才之人做瑣碎的事,從效益角度看似領導不會用人,其實那是他故意如此,自有其道理,青年人就只管做好自己的本分,尊重上司的決定。莫要內心不平,一味追究上司那樣用人的理由。」

這段話,明顯告訴後輩,上司用人不僅僅看你是否有才,而是要在小事上積累你的經驗,如果小事都完成不好,大事就不敢交給你去做,他在觀察你,考驗你的工作態度。這就是理由。因為一個只懂欣賞自我才華的人,往往不懂顧及他人的感受,而許多重要的工作,僅僅靠著一個人的能力,不管這個人才華多高,都不可能完成,需要集體的配合完成。

如果你有自命不凡的心在,必然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大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如何敢交給你呢?一個不懂善待他人的人,必然處處以自己為中心,苛責別人,居高臨下,傲慢無禮,這樣的修養,即使坐在高等職位,也無法讓下屬心服,必定矛盾接踵而來。說白了,就是孔子說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都希望上司關注自己,看重自己,為何要自視高人一等,看不起才華不如你的人呢?這不就是領導看你太過自傲,非要去去你自視高人一等的心嗎?讓你學會配合大家,變得謙虛謹慎嗎?當你學會謙虛待人,小事也恭敬地認真的完成,大家都會被你感動,認可你的態度,從而看到你的真誠,你的修養,誰會不願意接近你呢?那時,你的高才華,不用自己去宣揚,大家都會主動稱讚你了不起。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己欲立而立人  才會成功

很多人誤解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真實含義,將此話理解成自己只有立足於社會,有威望和能力,有足夠的財富了,然後才去幫助別人,很多人因此藉口自己還未揚名、富貴,所以無力幫助別人,所以現在只能顧及自己,實際上正好相反。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個「欲」字就毫無必要了,乾脆變成「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好了。澀澤榮一在自己的《論語講義》中非常明白地指出,這句話非常實用,能輕而易舉解決人的煩惱和人生難題。等於直接告訴你如何做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具體含義是說你要想(欲)立身揚名,取得成就,那麼就以待己之心待人,自己都想立足社會,都想要成為達官貴人,希望得到上司和世人的認可和尊重,那麼,別人何嘗不是如此,所以,你無論身處何地,做何種工作,無論身份大小,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領導的決定,尊重比自己才能低的人,一視同仁善待他們,這樣,你就等於先把別人立起來,先把別人撐起來,幫助了和成就了別人,別人難道不會被感動嗎?不會感恩嗎?

所以這句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告訴人要先他後己,你幫助了別人,比如好好完成領導的吩咐,讓他安心,成就他要做的事,成就他的整體安排,他難道會看不見嗎?就像家中對待父母的吩咐,毫無怨言,沒有不公的抱怨,覺得自己要幫著做家務照顧好弟弟妹妹,讓父母安心,認真去做好很瑣碎的小事,父母就會很欣慰,在社會也是一樣,人心並無區別,你能聽從上司的安排和吩咐,就等於你在幫助他完成一件任務,而且做得很真誠很認真,他就會很欣慰,很安心,否則人人都不支持他,工作被消極對待,他自然內心著急不安,你把上司立起來,上司自然會感恩於你,也會回報於你,而且你的工作態度認真勤懇,對上對下很有容人之心,會讓他欣賞你的修養,覺得這個年輕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有了放心的感覺,將來有重大的事自然會想到用你。

這樣的做法,不是以自己為核心思考問題,而是先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讓自己真正被大家認可,喜歡,親近和幫助,也自然就在社會立足了,在公司立足了,最後自然就尊貴了發達了,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澀澤榮一的一生,就在這樣實踐,他總是幫助別人,不分階層與身份,總是盡力支援他人,雖然不走官道,拒絕從政,在眾人的反對下,從事當時最卑微的商業40年,卻獲得了從國民到天皇的尊敬,被國家授予子爵的榮譽,被國民譽為實業界之父,資本經濟之父。這樣的成功,靠的就是仁心,遵從和實踐孔子的教導。我們在逆境中學會運用這句話,必將看到成效。很多問題就會變得很簡單。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誤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是因為不能自己認真讀完孔子的《論語》,孔子的很多話,都是從不同角度,回答不同弟子的各種問題,說的都是做人的學問和道理,在家勸你尊重父母照顧兄弟姐妹,此為基本的孝悌。在社會,勸你對君主或者先輩要忠義,認真工作,儘自己的本分,對朋友要有誠信和友好,這些都是孝悌的擴展和延伸。所以不管孔子說多少,都不會離開這個核心。這句話,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在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角度相反,但善待別人的仁義道理卻是一樣的。

很多人看不懂孔子的話,是因為不理解孔子是在勸善,一生都在勸各種階層的人如何儘自己的本分,那當然面對國君,就希望他們施行仁政,盡到君主的責任義務和本分,照顧好百姓的生活。面對弟子,教他們如何對待家人,朋友長輩,對待上司和下屬。都是講的一個仁字,也就是想要成「人」,就要成「仁」,人與仁同音,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非常的智慧,天機早就蘊含在文字裡。以善心對待所有人,這才是有教養的君子,才是真正的人,才能立身揚名。成功之道,就在其中。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 (九)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 (九) wenyi 周二, 07/24/2018 - 02:05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24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日本有英才教育的說法,這種教育幾乎由百年名門私立學校所承擔,它們都擁有自己獨自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培養具有領導才能的精英。所以,日本的私立名門,大多採取中學高中大學一貫制的培養體制,非常像古代培養儒生的體制。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有心成為企業老闆,或高級經理,不經過英才的教育,很難懂得真正的經營實質、為企業指明方向,光有技術,無法成就大業。

澀澤榮一眼中的英才

澀澤榮一沒有在書中專門論述過,何為英才,但是在「現代教育的得失」這一篇中,卻提到了英才教育這四個字。讀到此文,我才明白過來,原來,日本今天的英才教育,指的是古代儒家的修養和現代的技術知識完美結合的教育。

他說,在他二十四五歲的時候,也就是明治維新前夕,教育完全不同,很多人都認為那時的教育能讓青年人有理想抱負,有務實和不屈的精神,原因在於那樣的教育是英才教育,當時日本只有上級武士階層,才能有資格系統接受漢學高尚的修養教育,因為社會不需要太多的英才,英才被認為是偉人,偉人在社會不需要太多,而承擔管理百姓,需要擁有治理國家或者治理一方地域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百姓即使想要受教育,也不過只停留在識字、能寫信交往,會算盤與加減乘除等計算技能,能做買賣就可以了,並未讀過四書五經和重要的歷史這些經國濟世修養的書籍,所以日本,只有武士才懂得何為高遠的理想,何為廣博的見識。如何管理百姓。

他還說,由於孔子強調仁孝為本,讓人重視義理,懂得廉恥,所以,他當年受到的教育就會讓人自然懂得憂國憂民,懂得務實,懂得廉恥和信義。而現代的教育,雖然提供平等教育機會,但是偏重智力技能,結果在小學就要學習很多課程,進入中學大學後,科目更多,積累了多種知識,卻忽視了修養,缺乏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此一來,品行實在令人擔憂。不僅如此,完全失去學習真正的目的。理想與大志是為國為民,是以仁義為核心的,也都完全不懂得了,所以,學了一大堆的知識和技術,最後作為人,究竟為何活著,要把才能用在何處,根本沒有判斷的見識。以至於,最後,糊裡糊塗地面對現實,四處碰壁後,回到原點問自己為何要學習,而這些,在過去的教育中,是首先要告知學生的。

他的話,點明了日本英才教育的來源就是古代日本武士、貴族受到的儒學教育,與我們中國區別僅僅在於,中國是全民都可以受到這樣的教育,教育沒有階層的限制,所以自古出現許多貧寒出身的著名儒者,《三字經》裡就有孫康映雪的典故,鼓勵人在貧苦和逆境中要好好讀書,懂得濟世的修養和學問。科舉考試正是這種平等受教育的證明。

儘管日本當年的英才教育只限於貴族和高級武士,但是儒家教育的實質不會改變,不管人們如何評價日本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的確讓人看到,接受系統的聖賢教導,才能讓人擁有正確的理想和志向,從小知道自己為何要接受教育,擁有正確的人生觀。這就是英才教育的實質。

進私立名門  需從中學開始

今天的日本,歷史悠久的名門私立學校,多採取中、高、大學一貫制教育,目的就是繼承古代的教育傳統,當然也有採用西方的人格教育的,都以培養英才為目的,現代的各科學習雖然也會學習,但是速度與進度非常快,為的就是早早學完這些學科,好培養將來進入社會處理問題,應對複雜情況的實際能力,過程中,十分重視古典的學習,禮儀的教育,所以一般公立學校的學生中學畢業後,即使考入這些私立名校的高中部,也無法和這些原校學生在一起學習,而是另外開闢外來班級。因為沒有系統教育,進度也跟不上。

如果有意讓孩子成為了不起的人,可以考慮選擇名門私立學校, 了解學校的教育宗旨,最為關鍵。並千萬記住,從小學就開始,選擇好將來的學校,中學就考進去,才能受到最好最系統的英才教育。當然也有小學就開始的私立學校,根據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孩子自身的情況靈活選擇適合的學校,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偏重的特點。

修己以安百姓

英才教育,核心是什麼呢?自己能自學培養嗎?當然,古代的典籍不是還在嗎?說白了,一個人若要成為人上人,就要向古代聖君學習,古代最為人們所了解的聖君的典範莫過於孔子提到的堯舜二帝。就是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過的話: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說,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何為君子,孔子說要修好自己懂得尊敬人,懂得敬天,敬君王,敬父母,然後,子路又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又說,修好自己,才能讓周圍的人安心,照顧好身邊的人,讓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甚至朋友親族都能安心無憂,子路還不明白,孔子就進一步說,修好自己,才能最後擁有安置好百姓的能力,讓天下高枕無憂,平安度日,這是聖王堯舜都時時奉行,最為關注和謹慎對待的地方。

這段話其實就是後人理解的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源。一切都從修正自己開始,一步一步延伸到治理國家,德化天下。所以,一開頭的修己以敬,這句話,最關鍵,是後邊的基礎。

堯帝因舜的謙恭孝敬,對父母以德報怨,對幼弟全力照顧,懂得恭敬地仁愛地照顧上下所有的人而把帝位傳給了舜。舜從小受盡父母虐待而不改仁愛之心,他無論走到哪裡,百姓都願意跟隨,幾年他在的地方,無論剛開始多麼貧苦偏僻,都會變成鄉村甚至城鎮,這就是人格的力量。英才的首要能力就是感化民眾的力量,讓人追隨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這一切,從敬天地父母開始。延伸到敬天下百姓,此為安家,安百姓,治國的首要修養。所以,接觸日本人,你會發現,越高的階層,越恭敬謙卑,彬彬有禮,非常注重謙卑的姿態。

今天的學子,想要管理好企業,無人願意跟隨,如何成為英才,之後,識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憑藉自己一個人,無法管好企業,用人就顯得很關鍵。澀澤榮一會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孔子的學問,來指導自己選擇人才。

(待續)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十)

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十) wenyi 周三, 07/25/2018 - 02:20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25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澀澤榮一,不僅懂得善待別人,竭盡全力為社會做貢獻,還在他的「論語講義」中留下了如何用人,如何選擇人才的真知灼見。

了解了他的想法,很多人也許會恍然大悟,為何自己成績如此優秀,卻在人才採用的面接後,被審查的領導淘汰了,即使未被淘汰,也不會馬上得到重用。站在採用人才的公司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揭開迷惑,放下不滿和憤恨。

只因撿起一根針  他被採用

我們很多人大學畢業,尋找工作,在日本往往會碰到面接,就是直接與公司的人見面,直接被公司問各種問題,最後決定是否被採用。大家都很緊張,不知道會被問何種問題,其實無論具體問題為何,無論人們如何運用兵法的原則,了解公司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對應自己的技能和專長,來預想問題,準備答案,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是否關注別人,考慮別人。

記得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人面接完畢,看到地上有一別針,他離開時,順手蹲下,撿起那根針,以免傷害別人,就關門離開面接室,沒想到,就這個動作,打動了面接的公司領導,決定採用他,他的成績並不是最突出的。

很多人會納悶,這個很重要嗎?這麼微小的一個動作,就能決定這麼大的事情,決定人的命運嗎?我們先不說故事本身是否真實,不相信也無所謂,且看公司採用者一方是如何看問題的。想想在那樣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人往往精神非常緊張,為了獲得公司的喜歡和認可,真的是費盡心力。發揮的最重要時刻到了,人最關注的當然是自己的命運和最後結果,誰在那時,會有餘地去關心別人呢?誰能在那樣關係到自己視為存亡的關鍵利益時刻,以平常心看待,做到時時習慣性地關心別人是否有危險,想要照顧別人呢?這樣的人太少了。

也就是說,他能做到不慌不忙,說明他沒有爭搶之心,只是禮貌地盡力回答好問題,以後的結果,隨其自然,能放下對結果的擔心和執著,面接結束馬上就去做自己作為一個人來說,最平常的事情,看到地上有危險的針,會傷人,想都不想,自然就撿起來,這樣的人,正說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周圍人的身上,而對自己如何,能夠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也就是說,這樣的人,一定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地這樣做,才能做到的,否則,即使讀了很多講道德的書,沒有在生活中實踐過,就算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他的身上,他也不會注意地上有無危險的東西。 因為他從來沒有關注過周圍的人。遇到任何事,首先想的必然是自己的得失,何況在如此關鍵緊張的面接時刻,哪裡有餘地,眼中能看到其他的如此微小的、地上有一根針的事情。所以,那個人,不是幸運,不是天降機會,給他在領導面前表現的機會,而是日常實踐的結果,這樣的人,機會處處都會跟隨他。

這就是領導思考問題的方式,因人生經歷豐富,從很小的事情很小的動作,就能看到人心的本質、人的日常的品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大家學校考試成績相差不大,或者有人成績稍微遜色,但是由於是一位懂得關照別人的人,領導們寧願採用成績稍微差一些的,而不是成績最優秀者。為何把對他人的關心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們先看看作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是如何認識的。

選擇人才  看他如何對待家人

澀澤榮一終生都把孔子視為導師,每天讀《論語》成為他的日課,經營上更是反覆運用和實踐,因此他懂得孔子無論對弟子們說了多少話,都是根據生活中,不同弟子碰到的不同問題,從各個角度講解仁義二字的具體體現,都是圍繞仁義二字在展開,而仁義的實踐,就從人生下來後,剛剛開始面對的家庭中的孝悌開始。這是人必須做到的第一步的基本修養,所以孔子把孝悌奉為仁義之本。

澀澤榮一讀書讀得很明白,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他讀《論語》,就會思考人的本質,思考為何孔子把這一點看得那麼重,人能否在家做到孝悌,為何如此重要。《論語》冒頭的「學而」篇中,第二句,這樣寫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裡的「弟」通「悌」。意思是說,孔子的弟子有子說,一個人在家能對父母兄弟盡孝悌之道,卻喜好冒犯上司的,實在少見,不好冒犯上司而好引發混亂,引發社會動亂,國家動亂的,從未聽說過。君子只要能領悟做人的本質在哪裡,就不會迷失正道,無論面對任何境況,逆境也好,順境也罷,都不會緊張動搖,非常清楚自己該如何走自己的路。孝悌正是君子修行仁道的根本。

澀澤榮一說,自己讀到這句話,立刻明白,如何判斷用人的原則,那就是能夠對父母和家人行孝悌之道的人,就是最安心可靠的人,「一個人無論有多厲害的才華,本事,如果對人不善,沒有仁義孝悌之心,是不會受到周圍人的喜歡的,也不會被社會接受的,甚至對於責任義務,都不願履行,更可怕的是,還會把才能用到壞事上。就會擾亂了公司,引發事端。所以,我在用人的時候,優先考慮的是人品,而非才能。觀察他在家能否孝悌父母兄弟,能否願意為家人盡心侍奉,非常重要。這樣的人,他至少做事踏實,不會動不動就傲慢待人,有責任,肯付出,讓人安心。」

日本當代的企業顧問,在分析企業失敗與成功的原因時,也提到孔子的教導。認為孝悌之道讓人懂得真心地感恩父母,自然出到社會,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懂得謙卑待人,尊重和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永遠不會將自己的才能視為驕傲,而是能時時不恥下問,關照社會的人,配合社會的需要奉獻自己的能力。能這樣做,才能注意到別人的需要和煩惱,才能傾注熱情於自己的事業,成功是必然的。而失敗的人,就是處處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考慮問題造成的,一個不懂關心別人的人,不想為別人付出的人,被社會厭惡、淘汰,理所當然。

所謂的英才,應該奉行孝悌之道,明白謙卑奉獻的重要;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必然失去人心,何談立足於社會,何談成功呢。只要懂得這一點,一個平凡的人,誠實盡責,無怨無恨竭盡全力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也能最後被領導信任和重用。